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会昌灭佛

  教派斗争在党争的淤涡中浮沉

  在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武一宗」的灭佛事件,「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指周世宗柴荣。「会昌灭佛」就是指唐武宗在会昌

  年间的毁佛活动。

  「会昌灭佛」是佛教与封建国家发生经济上的矛盾冲突、佛教与道教争夺宗教上的

  地位的斗争的结果。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在西汉末年。它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魏晋以前为输入时期,东晋南北朝为传播时期,隋唐为兴盛时期。

  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门阀世族统治阶级的提倡下,获得了广泛的传播。皇帝、

  贵族和世族官僚大都信仰佛教,印度僧人佛图澄、鸠摩罗什先后被后赵石勒、石虎和前

  秦苻坚尊为国师。南朝梁武帝更是一个迷信很深的教徒,他尊佛教为国教,并曾三次舍

  身出家为僧。所以,这个时期佛教寺院大量兴建,僧尼空前增多。北魏时,佛寺多达3

  万余所,出家僧尼达200余万人。南朝梁武帝时,仅建康一地,就有佛寺500余所,僧尼

  10万人。而且这些佛教寺院都拥有独立经济,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形成了特殊的

  僧侣地主阶层。

  佛院经济的发展必定会在经济方面与封建国家发生冲突。北周武帝当政时,北周有

  僧侣100万,寺院万余所,严重影响了 *** 兵源、财源。为了消灭北齐,他决定向寺院

  争夺兵源和土地。建德三年(574年),下诏禁断佛、道二教,把僧侣地主的寺宇、土

  地、铜像资产全部没收,以充军国之用,近百万的僧尼和寺院所属的僧祇户、佛图户编

  入民籍。此后四年,北周灭北齐,北周毁佛的范围达到关内及长江上游,黄河南北的寺

  院也被毁灭。江南自侯景之乱后,佛教势力也受到影响,陈朝的佛教已不及梁朝之盛。

  佛教势力的再次膨胀与隋文帝杨坚的提倡有极大关系。

  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元年(581年),发布诏令,可以自由出家,并按人口比例出家

  和建造佛像。隋炀帝时,命僧人法果在洛阳缩写佛经经目。所以在隋朝时,佛教已再度

  兴盛起来,唐朝时更为发达了。

  唐朝统治者虽也有几次抑制佛教的活动;但总的说来还是提倡的。

  唐高祖比较信佛,但唐初时,傅奕多次上书,列数佛教的恶果,请求废除佛教。唐

  高祖曾下诏淘汰僧尼,并波及道士。由于唐高祖退位,太宗摄政,大赦天下,所以并没

  有实行。唐太宗时曾于贞观初年,下令凡有私度僧尼者处以极刑。

  唐太宗晚年有忧生之虑,所以留心佛法,再者,因爱玄奘之才,所以曾亲自写了

  《大唐三藏圣教序》,宣扬佛法。并下令度僧尼18000余人。以后的高宗、中宗、睿宗

  都很信佛。武则天之时,则更是大力提倡佛教,到处建造佛像,又建明堂,修天枢。佛

  教势力更加膨胀。佛教寺院可与宫室相比美,极尽奢华。以后诸帝也多信佛,肃宗、代

  宗在宫内设道场,养了数百个和尚在里面早晚念佛,宪宗时还举行迎佛骨的活动。

  代宗时下诏,官吏不得「箠曳僧尼」,僧尼犯法也不能绳之以法。当时关中的良田

  多为寺院所有。

  佛教在统治者提倡下,迅速发展起来,但同时也与封建国家存在着矛盾。大量的劳

  动人手出家为僧或者投靠寺院为寺户、佃户,寺院控制了许多土地和劳动力,寺院经济

  发展起来,而封建 *** 的纳税户却大为减少。傅奕反对佛教的理由之一就是,僧尼是游

  食之民,不向国家交纳租税,浪费了封建国家许多钱财,减少了税收。韩愈在反佛的文

  章中也从国家财用的角度,www.lishirenzhi.com指出了佛教的弊端。代宗时,彭偃就建议:

  僧道不满50岁的,每年交纳四匹绢,女尼及女道士不满50岁的,交纳二匹,并和普

  通百姓一样应役。他认为如果这样,那么出家为僧也就没有什么害处了。因为存在争夺

  土地和劳动人手方面的矛盾,在这一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封建国家就会向佛教势力宣

  战。

  另一方面,唐武宗灭佛也是佛教与道教斗争中的一个回合。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追尊老子李聃为教祖。北朝以来的皇帝多信道教。唐

  朝建立后,因为皇帝姓李,道教尊奉的老子也姓李,统治者为了借助神权,提高皇家的

  地位,自认是老子的后代,所以推崇道教。高宗时,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还

  亲自为《道德经》作注,叫人学习。尊老子的《道德经》为《道德真经》,庄子的著作

  为《南华真经》,庚桑子的著作为《洞灵真经》,列子的著作为《冲虚真经》,在科举

  中增设老、庄、文、列四子科。并规定道士女冠由宗正寺管理,宗正寺是管理皇室宗族

  事务的机构,说明唐朝把道士和女冠当作本家看待。武则天崇佛,一是因为佛教曾为她

  当女皇制造理论根据,同时也是要用佛教来压道教。

  由于唐代尊崇道教,有很多为皇帝所宠信的道士。这些道士,继续前代以来佛、道

  二教的斗争,对佛教大肆攻击。唐武宗灭佛的根本原因在于打击佛教寺院的经济势力,

  但也和道士赵归真对佛教的攻击有很大的关系。

  武宗前面的敬宗、文宗仍照旧例做佛事,但敬宗已酷信道教,赵归真可以出入皇宫。

  文宗时已有毁佛之议,曾下令禁止度僧和营建寺庙。武宗未即位时,已好道术。即位后

  即召道士入禁中。赵归真利用了这一点。对武宗说:佛教不是中国之教,应当彻底清除。

  唐文宗曾对宰相说,古时3人共食一农人,今加兵佛,一农人乃为五人所食,其中

  吾民尤困于佛。唐武宗说:使吾民穷困的是佛。于是下诏废除佛教。先拆去山野招提和

  兰若(私立的僧居)4万所,还俗僧人近10万人。会昌五年(845年),规定西京留4寺,

  每寺留僧10人,东京留2寺,其余节度观察使所治州34处可以留1寺,留僧照西京例。其

  他刺史所在州不得留寺。并派御史4人巡行天下,督促实行。共废寺(朝廷赐名号的僧

  居)4600余所,僧尼还俗260500人,释放奴婢15万人,被寺院奴役的良人50余万。没收

  良田数千万顷。凡被释放的奴婢,每人分给田百亩,编入国家户籍。

  并将寺院铜像用来铸钱,铁像铸成农具,金银像收归国库。民间佛像限一月送交官

  府,如违犯则给以处罚。会昌末年,全国两税户比宪宗「元和中兴」时增加了两倍多,

  比穆宗时期增加了1C3,是安史之乱以后国家最盛时期。可见,这次灭佛运动是成功的。

  但是,武宗死后,宣宗即位。宣宗崇信佛教,下令恢复武宗时被废的佛寺,并杀死

  道士赵归真等。在此之后,佛教势力又兴盛起来。

  对佛教的态度也是唐后期牛李党争的一个内容。李德裕反对佛教,他在浙西做官时

  曾拆毁寺观1400余所;在西川任节度使期间,也曾毁寺观兰若干处,把寺院土地分给农

  民。会昌年间的灭佛运动就是李德裕和唐武宗协同进行的。宣宗大中元年(847年),

  李德裕被贬为潮州司马,后又贬崔州(海南琼山县东)司马。教派斗争终于纳入了政治

  斗争的轨道。

会昌灭佛简介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古代志怪故事——炼丹道士,叶老脱,苏耽老饮疫神,赵李二生

    炼丹道士楚中的礼部尚书张履昊喜好修道,弃官回乡,暂住江宁。进城时,带有银两一百六十万。

  3. 神仙都长什么样?为什么我们看到有的俊道骨仙风,有的丑陋吓人?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古人最初把神仙想象为一位肌肤像冰雪一般洁白,不食人间烟火,还可以乘云驾气、御龙飞天的完美神人形象。能像神仙一样长生不死不但是修炼方士的追求,更是古代帝王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东汉中叶,汉留侯张良的九世孙张道陵于蜀地鹤鸣山修炼,声称太上老君授以正一盟威之道,并授诸品经箓、

  4.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5.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6.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7.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8. 嘉靖朝臣:夏言的前半生出彩,后半生糊涂,一步对、步步错的官途

    金碧辉煌的议政大殿,在皇帝以及诸位大学士眼中极为平常,甚至深感厌恶,但对于那些未曾见过世面,还在以此为目的挣扎的穷酸书生,则是梦寐以求的天堂。

  9.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10. 清朝走向灭亡真正原因,从一件看似不起眼的案件都能看出

    就在一个国力鼎盛时期,发生了一件看似非常不起眼的案件,却改变了整个清朝的命运,使清朝走向末期。叫魂案是属于谋反,所以全部涉案人员都被判...。清朝的...几乎都要由皇帝亲自查阅案宗并批准后才能执行,但是交给皇帝之前是要先给军机大臣看。随即,军机处就向乾隆禀明真相后,铁证如山,乾隆也不得不相信这是冤案,所以就释放了涉案人员。

随机推荐

  1. 契字开头的成语

    第一个字是以“契”字开头的全部成语及解释:契若金兰——比喻朋友交情深厚。契合金兰——契合:投合。形容朋友间意气相投,感情深厚。亦作“契若金兰”。契船求剑——比喻拘泥成法,不知变通。

  2. 孤单伤感说说 梦已逝,心已碎,留下只是在为离开做准备-感人的情话

    十九、你我,并不是属于彼此的,无所谓的珍重与再见,无所谓的感受与苦涩已化作尘埃飘过,我们该珍惜现在。

  3. 梦见光身子在水中游

    周公解梦梦见光身子在水中游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光身子在水中游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4. 什么是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吸收所有呼吸生物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并将氧气重新引入大气中。类型的光合作用有两种类型的光合作用过程:氧化光合作用和非氧化光合作用。另一方面,“KdSPE”“KDSPs”,无氧光合作用使用除水以外的电子供体。光合作用装置以下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细胞成分。这种色素主要存在于紫色和绿色细菌中,它们能进行无氧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发生在叶绿体中;特别是,在基粒和基质区。这些基因编码细胞器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蛋白质。

  5. 为什么歌曲会卡在你的脑子里?

    什么歌通常会卡在你的脑子里?但是,为什么粘乎乎的歌——众所周知的耳蜗——如此难以驱除呢?它们是你听过很多的歌。2012年发表在《音乐心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大约90%的芬兰互联网用户报告说,他们每周至少会有一首歌卡在脑海里。雅库博夫斯基在接受《科学现场》采访时说,人们通常认为,烦人的歌曲最有可能卡在人们的脑袋里,但调查结果表明,只有约三分之一的耳蜗是令人不愉快的。[为什么某些歌曲会带来快乐?

  6. 负类反伦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fùlèifǎnlún【解释】和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性相悖逆。【出处】《列子·仲尼》:“龙诳魏王曰:‘有意不心,有指不至,有物不尽,有影不移,发引千钧,白马非马,孤犊未尝有母。’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张湛注:“负,犹背也。类,同也。”【例子】《山海经》有兽,以其尾飞;有鸟,以其须飞。则覆载之间,负类反伦,何所不有。《埤雅·释虫》【相关】百度“负类反伦”

  7. 梦见画漫画

    周公解梦梦见画漫画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画漫画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8. 爱莫能助是什么意思?

    【拼音】àimònéngzhù【解释】爱:爱惜;莫:不。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出处】《诗经·大雅·烝民》:“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例子】这件事我的确爱莫能助,请你多加原谅。【相关】百度“爱莫能助”

  9. 惊心动魄成语故事

    惊心动魄成语故事_成语“惊心动魄”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出处】晋·王嘉《拾遗记·周灵王》:窃窥者莫不动心惊魂,谓之神人。又见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越国想灭吴国,便搜集了天下的奇珍异宝、珍馐美味献给吴王,又把...

  10. 明朝皇帝就是这么奇葩,奇葩又是什么回事,又会奇葩在哪里

    朱棣接过来随便翻了翻,觉得没什么问题,就同意了。>接下来就是拆开封按名次填榜,第一名,状元,孙曰恭。>>这科的主考官是大名士杨士奇,连忙上去解释说:“陛下,这个考生不叫孙暴,叫孙曰恭。”>>于是,朱棣觍着脸说:“别管叫什么名字,这个人的卷子有点问题,状元换一个人吧。”>杨士奇是什么人,岂能看不出来这里面的道道儿?于是,乡里人就经常取笑他:“明年又要殿试了,邢大状元什么时候动身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