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兰台说史•为何公务员考试如此热门?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7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报名已于24日18时结束。据统计,截至23日16时,报名共审核通过了1021833人,破百万大关,且超出去年的101万人。截至23日16时30分的数据显示,海南职位7429人通过,最激烈竞争比369:1。 国考热一直众所周知,但热到如此程度,却有些匪夷所思了。国考为什么热?是因为公务员报酬高嘛?但是仔细一查,我们却发现公务员有很多岗位的工资其实并不高,上文说的海南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是65383元正科每月5400元。在东南沿海其实不算很高哪怕加上公务员的福利体系也不至于到三百多人争夺一个岗位的地步。究竟是什么导致国考如此的火爆? 答案其实并不在具体的薪酬上。不少人将国考比作古代的科举。某种意义上,确实有其相似之处。 过去一般认为科举是中国古人想出的下层通往高层权力的上升通道,可是为何独独东亚大陆特别热衷此道?众所周知古代中国是一个以皇帝位核心的中央集权国度。不同于欧洲日本的封建系统,中国的权力(power)的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 在这个权力体系中,体系各部分获得的权力大小取决于其离权力中心--皇帝的关系远近。而这一体系有其明显的边界。非体系中的普通人能够进入体系的唯一主要途径就是科举考试。换言之,科举就是中国古代进入权力体系得以分享权力的入门筛选机制。 众所周知,自隋唐实行的科举制与汉代以来的察举制有相当多的差别,其最大区别是科举为自荐,察举为他荐。在于科举是“怀牒自举,排除了地方官员的推荐权,使士人能够直接与中央政权联系。 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在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 唐太宗表示天下英雄尽入我毂中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科举制度和中央皇权是息息相关的存在。科举制度其实就是进入中央皇权为核心的权力体系的入门筛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够进入皇权体系,分享权力。获得凌驾于普通”民“之上,掌握权力的”官“的身份。 范进中举之前被丈人喝 ... 简直是家常便饭 中国人在这套系统就形成了官本位思维。哪怕是穷困潦倒的士子也会因为一个大路货的”秀才“而显得高人一等。在我国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就有这样一段描述”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业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面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种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 可以看到在他们眼中秀才依旧不是”很值钱“的东西,但是也算是沾上”体制内的“人属于”有头有脸“的。平头百姓已经不是能与他们”平起平坐“的了。虽然此时范进的家境依旧非常贫困甚至连亲生母亲的果腹都做不到,生计还不如不能”平请平坐“的平头百姓。 同时能够”中举“成为”全军万马独木桥“中的那个幸运儿的话。人生立刻就不一样了。之前对范进想打就打,想 ... 就 ... 的岳父胡屠户马上改口喊起了”老爷“毕恭毕敬。(”胡屠户作难道:“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不屑一顾。范进去参加乡试,家里饿了三天,也没见他送私毫救命钱粮。中举后却竭力拉拢他(主动前来贺喜,赠钱又赠房,“范进再三推辞,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究其原因,终局之后,就是真正跨进了权力体系的大门,从此在普通人眼中,身份就是“官”而非“民”了。 维新派主力之一梁启超 到了晚清废除科举制度,“立废科举以广学校”得到了清 ... 的首肯。但是如前所述,科举仅仅是进入权力体系的入门筛选,只是“手段”而非根本。清末的学校的体制虽说是“废科举”,其实不过是用新的入门筛选名目代替了科举这个旧名目而已。“其奖励出身亦与科举无异”。甚至还套用科举的形式,对于去外国留学取得学位者,归国参加考试合格,也根据所学科目,授予相应的进士荣衔,称为洋进士。比如詹天佑从耶鲁毕业后,就被授予“工科进士”的头衔。说白了就是老瓶装新酒的套路。只是换了手段,其权力体系入门筛选的本质依旧没有变化。 建国后,这套体系的形式已经面目全非,但千年科举历史给大众带来的“官本位”思想依旧难以根除。而且,另一些现象也从某种意义上助长了这种意识的流传。在计划经济下实施的是“统包统分”以及“包当干部”的政策。即高等学校的学生培养费用全部由国家来承担。但是学生毕业后要接受国家的指令性计划分配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当国家干部或是国有企事业单位中任职。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国有企事业单位,自然被普通人视为“吃公家饭的”、“铁饭碗”。从某种意义上,也被视为等同于传统“官本位”中进入权力体系的“官”。因此,当时的大学生堪称“天之骄子”是真正的宠儿。高考成为一个平民子弟改变自身命运的最公平也最便捷的途经,成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筛选。很多人也因此将当时的高考与古代“科举”相提并论。 (今日大学生的困局) 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国家对大学生的“包分配”在1995年之后逐渐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公务员考试。便随着包分配的结束和随之而来的扩招,大学生的光环便失色了,到了今天甚至有人觉得大学生还不如民工值钱。 这一次,“桂冠”从大学生变化到了公务员。自从中国于1994年首次举办公务员考试以来,公务员考试成为进入国家机关和国有事业单位的唯一正规途径,同样也就成为普通人有可能进入权力体系的唯一途径。每年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上一路飙升。中国居民幸福感调查显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负责人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最高,这引发莘莘学子流向公共部门。制度经济学创始人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鞭辟入里地讲解商品的符号意义:“要获得尊重并保持之,仅仅保有财富或权力是远远不够的。具有财富和权力必须能够提供证明是因为尊重只是通过这样证明得来的”。 (年轻人的梦想) 而在官本位思维之下年轻人梦想成为“体制内”的一员。虽然他们明知道很多岗位其实没有那么多的利益可言,甚至一些“清水衙门”的待遇还不如刚毕业在私营企业工作的应届大学生。可是国考依旧如火如荼。“公务员”这个身份才是根本的原因所在。 而且,这种身份认同不仅仅是考公务员群体才有的自我认同,而是社会各个阶层统一的认识。“公务员”既是“官”,职位再小,也是权力体系中可以分享权力的一员,从这个角度上与普通民众划开了一条身份上的鸿沟。 曾有这样的新闻报道,2015年12月14日,南安市公安局破获了一个贵州籍买淫团伙。团伙成员供称,团伙内的年轻女子都来自贵州,老乡成群结队,老的带少的,在花样的年纪,趁着年轻面容姣好、皮肤白皙便借着打工的名义,瞒着家人出来卖淫。因为老乡圈里很多人都在做这个,她们的道德观表现出扭曲的一面,“到年龄赚足了,回家开个店,说不定还能嫁个公务员”。 (梦想嫁给公务员的失足妇女) 连失足女性的观念中,都将“嫁个公务员”作为最高梦想,“公务员”实际上的身份优势在民间的认同可想而知。 现在我们能知道为何国考如此的受到国人的追捧了。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兰台说史•为何公务员考试如此热门?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史无前例的特大规模科举作弊,赵匡胤被气到了,从此有了殿试

    在常规的认知中,殿试是唐朝武则天首创。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殿试制度是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六年以后才被确定下来!真正意义上的殿试唐朝的殿试和宋代以后的殿试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唐朝的殿试其实是一场由皇帝主持的面试,对在科举中脱颖而出的士子进行最后的筛选。最重要的是,殿试与否全看皇帝心情,并非年年都有。殿试宋代以后的殿试是常例,皇帝必须出席并主持出题、监考。

  2. 位列科举前三甲的探花,竟然不值一文钱,千古奇闻

    在顺治年间,有一位读书人,叫叶方霭,其寒窗苦读十余年,最后有幸被顺治皇帝点为探花,但却因为一文钱的税款而被革去了功名,成为探花不值一文钱的千古奇闻。然而,叶方霭随后却经历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不幸的是叶方霭的名字也位列其中,叶方霭虽然已经中探花离开了家乡,但名单上却显示之前他曾经欠下了价值一厘银子的税粮。当朝廷关于处置乡绅拖欠税款的旨意,下发到朱国治手里时,令其吓了一跳。

  3. 从重「 ”门阀世家”和重「 ”贤才名士”,看我国科举制是如何产生的?

    科举制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隋朝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传承和逐渐演进。

  4. 田野研究|县城体制内缘何出现大量剩女

    笔者在从事县域治理研究时,意外发现中西部等偏远地区的县域体制内有大量的大龄未婚女性。以我们调研的D县为例,该县自2008年以来新招聘总人数为2993人,其中女性1895人,在这些女性中,目前30岁以上未婚女性约有248人。我们发现,D县域...的不少部门机关都存在未婚大龄女性,而在教育系统中,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大龄未婚女老师,其中又以乡村女教师居多。

  5. 因中举而发疯的范进,官运亨通,青云直上,科举高中的人都不简单

    阶层上升的实现,本来就相当艰难,不管古代还是当下。在古代,科举是寒门子弟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

  6. 从凭才取人到分地录取:从南北榜案看中国科举制度录取规则的变化

    明初的南北榜案,是中国在科举史上著名的一起冤案。洪武三十年丁丑会试取宋琮等51人,北方士人全部落榜。

  7. 宋代被誉为是读书人的天堂,看完这三条有种想穿越到宋代的冲动

    导语: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说起宋朝,这是一个非常富有争议的朝代,我们习惯为宋朝贴上许多标签,一方面为宋朝的受内虚外,积贫积弱而顿首痛心,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为宋代的经济富强,文化繁荣所深深折服。

  8. 请托、夹带、冒籍,手段无穷,看五代十国科举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分裂的时期。

  9. 明朝江西通过科举选为进士的有2700余人,为何仅吉安就有800余人

    在明朝时期,江西省在科举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江西省通过科举选为进士的有两千七百余人,仅吉安一府就有八百余人,占整个江西省的三分之一。吉安府选中进士的人士甚至超过了江西省会南昌府的人数,成为明朝历史中单府选中进士人数总榜的第三名,仅次于绍兴府和苏州府。随着科举制的产生,平民百姓通过科考也有从政为官的可能,而地理的优势解决了吉安地区人民的物质需求,因此吉安府的科举盛况有着强大的物质基础。

  10. 没有指纹验证和人脸识别的科举考试,当时是如何验证考生身份的呢

    从隋朝设立科举制度开始,科举考试成为了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对于古代的很多文人来说,考试成为了他们进士及第的唯一办法,而且也是走上仕途的唯一途径。那么在古代考试没有现在的人脸识别或者指纹验证,他们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来辨别考生的真实身份的呢?难道真的没有人冒名顶替去考试吗?其实当然有的,看完下面这些内容你就明白了他们在验证考生身份上的聪明之处。

随机推荐

  1. 建文帝朱允炆一共有多少子女?他们的结局如何?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传说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失踪的皇帝。  明成祖朱棣夺了朱允炆的皇位时,皇宫失火,最后他们只发现了几具尸体,而朱允炆不知所踪。据说这几具尸体其实就是朱允炆和朱允炆皇后以及长子朱文奎的。  但是,后世的人不愿意相信朱允炆死在了这场大火里,于是...

  2. 关于二战特别行动执行官的十个有趣的事实和数字

    二战见证了许多间谍组织的诞生,以对抗轴心国的威胁。除军情五处和军情六处外,在这段时间内成立的另一个组织是特种作战执行官。国企的任务是在欧洲大陆的敌后进行侦察、间谍活动和破坏活动。对敌人的秘密程度,有时甚至像对自己的...一样,国有企业进行了许多行动来帮助纳粹的失败,但是我们能揭露这个组织的哪些秘密呢?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有趣的间谍组织之一,敌后有什么事实?”韩国国防军“全面包容的战斗力量”韩国国防

  3. 孕妇梦见死鸡

    周公解梦孕妇梦见死鸡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孕妇梦到死鸡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4. 郗璿跟王羲之的关系_郗璿跟王孟姜的关系

    郗鉴有二子一女,长子郗愔工于草书、隶书和正楷,其代表作有《至庆帖》《比书帖》传世;次子郗昙长于草书和楷书。郗愔和郗昙都工于书法,可他们都称姐姐郗璿是“女中笔仙”,[3]意思是女书法家中的神仙,可见其书法非同一般。

  5. 梦见汽车会飞

    周公解梦梦见汽车会飞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汽车会飞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导致关羽兵败荆州的真正原因找到了,并非大意所致,而是有人密谋

    很多朋友很疑惑,关羽兵败后为什么不回益州,蜀汉自己的根据地?从而最终被东吴吕蒙擒获,死于孙仲谋之手。我们都知道刘关张情同手足,而关羽为了让自己的大哥刘备早日能光复汉室,一统天下。每次交战都是亲自出马,不曾有半点怠慢和疏忽。所以在三国时期的声望很高的。

  7. 带有允字的成语

    包含有“允”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慨然允诺——慨然:慷慨、爽快。允执厥中——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形容豪不犹豫地答应下来。持论公允——指言论公平并合于情理。允执其中——允:诚信;执:持;其:代词,那个;中:不偏不倚。真诚地坚持中庸之道。比喻真正做到恰到好处。允文允武——形容能文能武。

  8. 汝颖卿相与谯沛将帅40年斗法,曹魏政权内两大政治集团的产生与竞争!

    随着曹丕和曹植开始了储位之争,汝颖集团选择支持曹丕,而谯沛集团则站在了曹植这一方,从此以后,合作的局面彻底走向了斗争,博弈长达四十多年。随着争斗,曹丕最终取得了王位,但是两个集团的斗争仍然在继续。而谯沛集团主要有庶族地主组成,此后便逐步失去了官场中的话语权。此后,当年伴随曹操打天下的老兄们从曹魏政权中消失,皇帝逐步沦为司马家的傀儡。

  9. ... 晚年邀蒋介石“回老家看看” 蒋回了哪4个字

    毛主席晚年写信邀蒋介石“回老家看看”,蒋介石只回复了4个字在1955年4月份的时候,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还提出了自己的大概思路,之后我国人就热烈的关注。章士钊还给毛主席一个尊称“行老”。周恩来...先向毛主席介绍了章士钊在台湾省和香港的关系,和章士钊说到要他去台湾省给蒋介石递交一封信。但是蒋介石并没有轻易的做出决定。

  10. 宣昭帝苻坚究竟败给了谁?苻坚真的庸碌无为吗?

    苻坚真的庸碌无为吗?但是一些人对苻坚的了解,经常停留在他的滑铁卢战役——肥水之战,误以为苻坚是一位庸碌无为之主。苻坚的“妇人之仁”,可以两个家族为缩影。此时苻坚悔时已晚,但肥水仗败,兵力难以相抗。不料,苻叡不听姚苌计议,兵败身死,姚苌惧苻坚迁怒,逃至渭北。后来长安城即将告破之际,苻坚留太子苻宏守城,自己逃至五将山。姚苌忍无可忍,命人绞死了苻坚,一代英豪就此殒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