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本部堂奉天子命,统师二万,水陆并进,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救我被掳之船只,找出被胁之民人。”1854年2月,曾国藩率领训练了两年的湘军倾巢出动,吹响了进剿太平军的号角。然而,踌躇满志的曾国藩被迎头打了一闷棍:一战败于岳州,二战败于靖港。特别是靖港的惨败,让曾国藩灰心丧气得数次投河自尽。如果不是塔齐布在湘潭之战中取得胜利,为曾国藩挽回了一些颜面,结局真是难以预料。痛定思痛,曾国藩开始思考,自己

「 ”本部堂奉天子命,统师二万,水陆并进,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救我被掳之船只,找出被胁之民人。”1854年2月,曾国藩率领训练了两年的湘军倾巢出动,吹响了进剿太平军的号角。 然而,踌躇满志的曾国藩被迎头打了一闷棍:一战败于岳州,二战败于靖港。特别是靖港的惨败,让曾国藩灰心丧气得数次投河自尽。如果不是塔齐布在湘潭之战中取得胜利,为曾国藩挽回了一些颜面,结局真是难以预料。 痛定思痛,曾国藩开始思考,自己亲自靠前指挥的靖港水战,为什么会败得那么惨?经过详细分析,他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部队里面有一些贪生怕死之辈,每到战事不利之际,就开始临阵逃脱。 靖港水战的情形历历在目。战斗进行到关键时候,曾国藩发现一些湘军将士军心动摇,出现了溃败的迹象。他严令不得临阵逃脱,违者格 ... 勿论。可是,这并没有什么用。随着战事向不利的发现发展,湘军将士不顾曾国藩的严令,成群结队的逃跑,把曾国藩晾在战场上,情况一度十分尴尬。 为了避免湘军将士再次出现临阵逃脱的现象,曾国藩立下了两道规矩。 一是凡是临阵逃脱的将领,不管是谁,有什么理由,一律开除,永久不得录用。 曾国藩说到做到。 当时,湘军里有一个叫朱孙诒的将领,任职湘乡知县。朱孙诒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湖南有「 ”三亮”,即「 ”老亮”罗泽南、「 ”今亮”左宗棠、「 ”小亮”刘蓉。朱孙诒将罗泽南和刘蓉都笼络在身边,可见他确有过人的本事。 朱孙诒训练团练的时间,比曾国藩还早得多。《清史稿》就说:「 ”朱孙贻(诒)提倡团练,振兴人材,实为湘军肇基。”将朱孙诒当作湘军的奠基人。曾国藩也多次在家书中肯定朱孙诒的治理功绩:「 ”朱石翘(朱孙诒)明府初政甚好,自是我邑之福。”「 ”朱石樵(朱孙诒)为官竟如此之好,实可佩服!” 后来,曾国藩奉命协助湖南巡抚张亮基训练湘军,掌控了朱孙诒的部队。朱孙诒成为湘军首批陆军营官之一。 可是,朱孙诒在岳州之战和宁乡之战中表现不佳,还出现临阵逃脱的现象。曾国藩狠狠地责备了朱孙诒一番,将他逐出湘军。朱孙诒愤而投靠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 二是一旦某军统帅战死,除非本部有受拥戴的继任将领,否则全军就地遣散,回乡种田。 这一招非常狠。湘军主要招募自湖南湘乡一带的农民。他们的生活本来就非常艰难,参加湘军,无非是寻求一条活路。让他们全部解散,回乡种田,就相当于断了他们的活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他们只有在战斗中保护好自己的将领。 用王闿运在《湘军志》中的说法就是:「 ”其将死,其军散;其将存,其军完。从湘军之制,则上下相维,喻利于义。将卒亲睦,各护其长。”这就是说,曾国藩从制度层面上,解决了保护长官的道德问题,使得官兵之间变得亲近和睦,互相爱护。于是,湘军就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团体。 曾国藩用这两个规矩,让湘军更加精锐和团结,战斗力也更加强大。 【参考资料:《清史稿》《湘军志》等】
本文标签:曾国藩中国近代史历史史记太平天国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