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说到初唐的诗人,那就一定不得不提那个惊才艳艳,却英年早逝的王勃了。

说到初唐的诗人,那就一定不得不提那个惊才艳艳,却英年早逝的王勃了。 王勃自子安,出生儒学世家,他的祖父便是「 ”文中子”王通,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三字经》有言:「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可见其地位之崇高 出生在这样一个儒学世家,王勃自小便显示出了过人的智慧,六岁便能吟诗作对,比「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杜甫还牛,当时便有人称他为神童。 然而这个「 ”神童”和许多文人一样,仕途不顺。 更悲催的是他在27岁的时候,便因溺水惊悸而亡。 虽然他只活了短短27年,却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佳作,「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其中最经典的当属那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境界之高,无人能超越。 全诗如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王勃在长安送别友人时所写的。 这位友人到底是谁,史书中没有记载,只知他姓「 ”杜”,将要到蜀州出任「 ”少府”一职。 诗歌开头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宦游之处。 京师长安被三秦环绕着,登上城楼,透过那风云烟雾,似乎可以望到那远方的蜀川。 这里的「 ”三秦”指的是长安附近的关中地区,当年项羽攻入咸阳后,便将关中分为三区,并将它们分别赏赐给秦朝的三名降将,所以便有了「 ”三秦”的称呼。 而「 ”五津”就是指四川省岷江的五个渡口。 其实两地相隔千里,除非是千里眼,否则不可能看到那么远的地方。 但是诗人偏偏说「 ”望”,这是他的想象,就如李白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 开头就描绘了如此开阔的意象,奠定了全文豪迈的基调,有别于一般凄清寂冷的长亭送别。 接着的两句写的是两人离别的原因,转为伤感。 和你离别时,心中怀着无限的情意,那时因为我们都在宦海中沉沉浮浮。 这一句道出了许多宦游人的心声。 王勃本是绛州龙门(今山西)人,他到长安求取功名,何尝不是背井离乡呢? 这两句将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苍凉之情无限放大,这样的无可奈何令人伤感。 接下来的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言,感情又从伤感转为豪迈。 只要我们心意相通,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仿若近邻。 这两句是他对友谊的最深感悟,安慰了无数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 真正的友情就该如此,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当年王维送别好友时,即使淡然如他,也不禁发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慨。 而王勃这两句却毫无离别的伤感,反而充满了一种看透世事的豁达,这样的豪迈比起高适的「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是不遑多让啊。 尾联两句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感的抒怀。 不要因为在岔路分别,而像小儿女那样哭哭啼啼。 柳永和情人离别时是「 ”执手相看泪眼,恨无语凝噎”。 一个「 ”哭”,一个不「 ”哭”,但是却同样令人感动。 王勃不是不伤心,而是他明白天下无不散之宴席,所以才会叮咛好友,也告诫自己,不要因为一时的离别而感伤。 全诗仅仅40字,却将送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有伤感,有无奈,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豁达豪迈,尤其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千年来无人能超越,正如陈婉俊所言: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 不知你对王勃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否也有感悟呢? - END -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标签:送别诗王勃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