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1935年1月9日茶山会议后,红十军团作出了南下返回赣东北苏区的决定。军团参谋长粟裕率先头部队800多人在前面行进,军团长刘畴西则率军团主力部队2000多人在后面跟进。原本在先头部队的方志敏返回与刘畴西会合,一同被俘,后英勇就义。而粟裕带领的先头部队800人却奇迹般地突出了重围。人们不禁要问,粟裕带的是什么样的先头部队呢?

1935年1月9日茶山会议后,红十军团作出了南下返回赣东北苏区的决定。军团参谋长粟裕率先头部队800多人在前面行进,军团长刘畴西则率军团主力部队2000多人在后面跟进。军政 ... 会主席方志敏随同先头部队行动。 后来的情况从所周知,北上抗日先遣队遭遇了怀玉山失败。刘畴西率领的军团主力2000人没能冲出重围,全军覆没。原本在先头部队的方志敏返回与刘畴西会合,一同被俘,后英勇就义。而粟裕带领的先头部队800人却奇迹般地突出了重围。人们不禁要问,粟裕带的是什么样的先头部队呢?为何先头部队能突围出来呢? 这是一支「 ”战斗力很弱”的先头部队 一般意义上讲,先头部队是指突击部队、先锋部队、精干部队、战力强悍部队,等等。而粟裕所带的这支先头部队,与通常所说的先头部队完全名不副实。部队主要「 ”由军团机关人员、后勤人员、伤病员以及没有弹药的迫击炮连、重机枪连组成,战斗力很弱”。除方志敏外,在谭家桥战斗中负伤躺在担架上的军团政委乐少华和政治部主任刘英,也都在这支先头部队内。 这是一支由粟裕全权指挥的先头部队 尽管先头部队里有方志敏和乐少华、刘英等三个军政 ... 会成员,方还是主席,党内职务都高于粟裕。但方志敏「 ”非常器重粟裕的 ... 指挥才能”,对粟裕的指挥是高度信任的。而乐少华和刘英两人都是政工干部,且都负伤在担架上躺着。特别是乐少华,不可能在象以前那样动不动就给粟裕扣上「 ”反对政治 ... 制度”的帽子了。此时,先头部队一线军情十分紧急,随时都有灭顶之灾,他们只能全部依赖粟裕进行战场实时指挥控制。 这是一支临时进行战斗编成的先头部队 粟裕是从士兵成长起来的红军高级将领,长期战斗在第一线,可以说 ... 实践非常丰富。亲自组织战斗编成、亲自组织战役战斗可以说是他十分内行的事。针对先头部队人员的这一特殊组成,粟裕把他们编成了三个战斗连队。除保护好方志敏和受伤的乐少华、刘英外,粟裕对这三个临时连队实施垂直指挥,要求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和不足,发挥最大的作战效能,确保随时判明敌情、随时投入战斗、随时支援掩护。 这是一支战场指挥灵活果断的先头部队 先头部队行至开化县西北的大龙山时,遭遇了 ... 军队的拦击。粟裕当机立断,命令部队避开敌人,在夜幕掩护下转移,绕道山脊荒径继续南下。当时,「 ”部队在荒山野岭行进,找不到向导,又无现成的道路可走,粟裕凭着地图和指北针指挥,判明进入赣东北的方向,命令部队在荆棘中开路前进"。抵达开化县的杨林后,有人觉得这里离苏区不远了,应该安全了,加上部队昼夜连续行军打仗,疲惫不堪,又饥又冷,主张休息一下再走。粟裕”坚决否定了这种意见「 ”,果断地率领先头部队踏雪破冰,连续行军,一鼓作气冲出敌人还没有来得及合拢的浙赣边境封锁线。 在冲出开化、婺源、德兴小苏区和闽浙赣大苏区之间的封锁线时,先头部队遇到了山上碉堡里的敌人猛烈的火力阻击。粟裕判断:夜暗敌人摸不清红军虚实,不可能离开碉堡出来作战。于是,立即派出两个战斗班对碉堡之敌实施佯攻,把敌火力全部吸引过去。同时命令大部队加快步伐,不顾一切冲过去。最终,粟裕率领的这支”战斗力很弱「 ”的先头部分,硬是从敌人的包围圈中突了出来。 800人的生命保住了,革命的火种保住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革命信仰和战斗精神传承弘扬下来了。 当然,我们也会发出这样的婉惜和慨叹:如果方志敏和先头部队一块突围出来,方志敏最终能看到他心目中的「 ”可爱的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该有多好呀! 多年以后,粟裕在他的战争回忆录中总结北上抗日先遣队这段经历时,说过这样的话:「 ”在战争中间,主要 ... 指挥员的配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战役指挥员,为争取战争的胜利,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尤其重要”。 粟裕的这些话,即使现在听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的。 (帅克品读:坚持原创,坚持客观,坚持公正。点击关注,看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标签:粟裕军事历史方志敏历史淮海战役抗日战争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