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苏十年论战到底在争什么?

  从1956年到1966年的10年间,中苏两党突然翻脸相向, ... 批判苏共是“修正主义”,苏共则指 ... 为“教条主义”,双方起初密函对责,继而公开论战,由意识形态之争发展到指着对方领袖点名道姓地互 ... ,两党、两国关系遂急剧恶化,终致爆发1969年的中苏边界武装冲突。中国从此把苏联视为主要敌人,为了钳制苏联而于1972年与美国复好。

  “中苏大论战”的遗恨延续了30年,直到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大陆,中苏两党的关系才算回归到正常化。事虽不远,如今竟无几人能说得清两党当年究竟有何深仇大恨。

  国内于1999年出版了前《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的《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根据此书,我们可以大致梳理一下中苏十年论战的历史脉络。

  反对批判斯大林主义

  导致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大逆转的这场论战始于1956年苏共“20大”之后。吴冷西认为,“那次代表大会是苏共领导走上修正主义道路的第一步。因为在那次会议上,苏共领导借口所谓反对个人迷信全盘否定斯大林,且提出所谓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议会道路这样一个重大原则错误”。‘

data-filtered="filtered" 苏共二十大

  1956年的波兰、匈牙利事件后, ... 特使 ... 、 ... 从苏联回国, ... 立即召开了 ... 会议听取刘、邓的汇报。在这次会议上毛谈到苏共“20大”时说:我看有两把刀子,一把是列宁,另一把是斯大林,现在,斯大林这把刀子,赫鲁晓夫这些人丢掉了。除了斯大林这把刀子之外,列宁这把刀子也丢得差不多了。赫鲁晓夫在“20大”报告上说,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去取得政权,这个门一开,列宁主义基本上就丢掉了。

  根据这一判断, ... 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1956年3月17日到4月3日, ... 连续主持召开了一次书记处扩大会议、两次 ... 扩大会议,接着又委托 ... 主持召开了一次 ... 扩大会议,然后产生了这篇文章。该文虽然为了表面上顺应当时国际共运的主流而对斯大林的严重错误作了一些批评,但正如吴冷西所说,“明眼人一望而知我们同赫鲁晓夫的分歧。”

data-filtered="filtered" 吴冷西

  此后不久,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于1956年11月11日发表演讲,提出要反斯大林主义、反斯大林主义分子,号召各国把斯大林主义分子赶下台。铁托的这次讲话使 ... 捍卫斯大林主义的立场进一步强硬起来。

  从195611月25日开始,毛主席差不多每天都召开 ... ... 会,提出要写一篇题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文章;11月25日、27日至29日的4次 ... 会开始酝酿如何写这篇文章;在11月30日的 ... ... 会上毛说了文章的最初要点;12月2日他建议将文章改名为“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教训”;12月13日毛主持 ... 全体会议讨论初稿;12月19日、20日的 ... 扩大会议修改了初稿;12月22日 ... 会继续讨论;12月23日、24日 ... 扩大会议进一步讨论;27日下午,毛主席召集 ... 会,讨论修改过的稿子。……我们开完会就在中 ... 吃晚饭,饭后就在中 ... 修改。毛主席说他等着看。我们修改一段,他看一段,……毛主席也看一部分改一部分……;毛看完后决定当天晚上(28日晚)将这篇最后定名为“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的文章广播,29日在《人民日报》见报。

  吴冷西认为,这篇文章“留下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国际影响超过了4月间发表的“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3天后苏共机关报《真理报》差不多全文转载。

  根据吴的回忆, ... 为这篇文章的问世几近废寝忘食,从此时起, ... 最高决策机构—— ... ... 会——的一个中心工作便是开展与国际共运中形形 ... 的“修正主义”思潮的论战。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前后,苏联的外交政策开始出现重大调整,赫鲁晓夫提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 ... 称之为“三和论”)以及“争取建立一个没有武器、没有军队、没有战争的世界”( ... 称之为“三无世界”,简称“三无论”)。

   ... 及 ... 中央认为,赫鲁晓夫及苏共的这些观点造成了整个国际共运的思想混乱,于是在1960年4月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沿着伟大列宁的道路前进”、“在列宁的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列宁主义万岁”,开始全面批判苏共及国际共运中的“修正主义”。

  这3篇文章涉及世界形势、列宁主义是否过时、马列的革命学说、战争与和平、和平与帝国主义、革命斗争与议会斗争等命题。1960年6月20日至25日在布加勒斯特召开了罗马尼亚工人党第3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苏共代表团向以彭真为团长的 ... 代表团提交了一封信,信中系统地驳斥了 ... 在上述3篇文章中的观点。中苏两党之间的论战就此开场。

  据吴冷西回忆,从1960年的“列宁主义万岁”这3篇文章开始, ... 高层建立了起草反修文章的工作班子。这个小组从1962年11月开始正式工作,1963年2月 ... ... 会议正式决定由康生任组长,吴冷西担任副组长,整个工作由 ... 主持,小组成员包括廖承志、伍修权、刘宁一、章汉夫、孔原,以及“秀才”写作班子成员——许立群、姚溱、乔冠华、王力、范若愚、胡绳、熊复。这个班子直到“文革”时才解散。

  论战初起, ... 及 ... 基本上以苏共“20大”否定斯大林为批判的目标,同时在党内高层将赫鲁晓夫称为“半修正主义”。1959年12月4日至6日, ... 在杭州主持召开了 ... ... 会,会议形成的基本结论是:赫鲁晓夫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也不完全是修正主义者;他的宇宙观是实用主义,思想 ... 是形而上学,有大国主义,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

  对苏共的批评进一步升级

  在1956年12月23日、24日主持 ... 扩大会议讨论“再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时毛就讲过:“现在修正主义思潮集中在一个问题上,这就是不要无产阶级专政

  当时 ... 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陆定一也认为,不讲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背叛,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背叛。1960年在美苏两国公开关系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发生了美国U2型间谍飞机入侵苏联腹地、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现在该市改名为叶卡杰琳堡)上空被击落的事件。

data-filtered="filtered" 间谍飞机残骸

  此次事件后 ... 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传达了毛的看法。邓说:毛主席认为,从这两年的情况看,赫鲁晓夫在重大问题上是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但不能说他在所有问题上是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不好说他的修正主义已经彻底形成了,但总的来说,可以说他是半修正主义;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系统化和发展的最高峰是苏共“22大”通过的苏共纲领。

  赫鲁晓夫为了改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关系,在国际关系上提出了“三和”、“三无”理论。苏共“22大”纲领据此确定了新的内外政策:在世界范围内提倡改良主义、人道主义、三无世界;在国内强调全民党、全民国家。

  赫鲁晓夫在1960年11月召开的苏共第81次 ... 大会上的发言作了进一步解释:现在的时代不能只说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不能只说帝国主义的本性没有改变,这不符合当代实际;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搞分工合作,单独建设社会主义是不成功的,单干是民族主义;帝国主义发动的局部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可能发生,但不能就此认为战争不可避免;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总路线是和平共处,裁军是防止战争的根本道路;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过渡具备可能性,有可能使资本主义议会变成人民的议会;要注意防止国际共运中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警惕极端革命性、“左”倾冒险主义等。

  毛把赫鲁晓夫与 ... 的分歧归结为:根本的问题是全世界除社会主义国家以外的三分之二的人民要不要革命的问题,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三分之一的人民要不要继续革命的问题。赫鲁晓夫是代表老板阶级,代表资产阶级,不要继续革命,不要共产主义。

   ... 也指出,“三和两全(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及全民党、全民国家)”是赫鲁晓夫路线的概括,至此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一整套理论已经形成。苏共“22大”之后, ... 在1962年的“7000人大会”之前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现在摆在我们党面前和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前的一个十分严肃的任务,就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反对修正主义思潮。

  不畏孤立、敲山震虎

  从1962年11月初至1963年1月下旬,保加利亚 ... 、捷克斯洛伐克 ... 、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意大利 ... 、东德的统一社会党分别在各自的 ... 大会上批评 ... , ... 因此成为被“兄弟党”“围剿”的对象。当时 ... 不在北京,在京主持工作的 ... 及 ... ... 会决定,首先反击意大利 ... 书记陶里亚蒂。

  这是根据 ... 的意见而确定的一种“敲山震虎”式论战策略。尽管赫鲁晓夫1962年12月12日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的讲话和1963年1月16日在东德统一社会 ... 大会上的讲话以及苏共机关报《真理报》上的一些文章已开始指名批评 ... ,但 ... 认为,暂时不要点苏共和赫鲁晓夫的名字,以便留有余地。

data-filtered="filtered" 陶里亚蒂

  当时的国际共运中批评 ... 的政党很多,为什么 ... 偏偏挑选陶里亚蒂作为第一个公开打击的对象呢?陶里亚蒂长期主张“结构改革论”,这一理论比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提出的“和平过渡论”更早、更系统。

  1962年12月,在意共第四次代表大会上陶里亚蒂也公开批评了 ... 。当时 ... 认为,陶里亚蒂的讲话“稍有理论色彩”,他的观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篡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核心——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这一思潮的典型理论。

  批判陶里亚蒂的文章《陶里亚蒂同志同我们的分歧》发表于1962年12月31日的《人民日报》。这篇社论传给在杭州的 ... 阅后,毛夸奖说:“写得很好”。吴冷西在书中提到:“我们评论捷共和意共领导或现代修正主义的论点,其实也就是苏共领导人的观点。”换言之,论战中期阶段采用的是“指桑 ... 槐”手法。

  与苏共公开翻脸

  1963年春 ... 公开发表苏共3月30日的来信,使两党的内部争端完全公开化,并以1963年6月17日的《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中国共产 ... ... 会对苏联共产 ... ... 会1963年3月30日来信的复信》对苏共强硬反击,使两党之间的论战进入了新的 ... ,从此双方不再保留任何余地,公开点名相互批判,“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为发动这一批判 ... , ... 作了大量准备,组织对苏共的全面批判几乎成了 ... 中央的“头等大事”。1963年3月30日 ... 中央收到了苏共中央的来信。4月3日, ... 带病在家中主持了 ... ... 会议,决定发动对苏共的全面批判。因此,4月4日的《人民日报》奉命将苏共这封两党之间内部往来的信件发表出来,从此两党之间的争端就在全国和全世界公开化了。

  毛指令 ... 在北京主持一个写作班子起草一篇公开反击的文稿,同时要求陈伯达在杭州单独组织另一篇文稿,两地平行作业。据吴冷西回忆:为了搞好这个文件并为后来写文章作准备,曾经收集和整理了大约400万字的资料。

  4月底 ... ... 扩大会议讨论了这两篇文稿。5月3日至5日,在 ... 主持下进一步讨论了这两篇稿子。5月5日 ... ... 会议再次专门讨论了这两篇稿子的修改问题。从5月17日起, ... 组织“反修文章起草小组”的“秀才”们在 ... 宾馆修改文稿, ... 、彭真均搬进 ... 居住,直接参与讨论修改,一周后拿出了初稿。

  当时, ... 在国际共运中非常孤立,只与少数亚洲国家的 ... 还有往来。为了争取其中一些党的积极表态, ... 还征求了缅甸、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 的意见;趁新西兰 ... 书记威尔科克斯访问中国大陆, ... 也于5月22日向他征求意见;5月底、6月初又征求了北 ... 的意见;此外, ... 中央对外联络部聘用的一些外国 ... 顾问也参与了一些意见。

  该文修改稿先经6月10日的 ... ... 会议通过,再经6月12日的 ... 会议通过,最后由毛定稿,然后派专人送到莫斯科,由驻苏联大使潘自力约见苏共负责人递交了此信。 ... 在信中提出了与苏共针锋相对的“国际共运总路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全世界无产者及其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争取世界和平、民族解放、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巩固和转达社会主义阵营,逐步实现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完全胜利,建立一个没有帝国主义、没有资本主义、没有剥削制度的新世界。这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

   ... 认为,苏共的“三和原则”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学说、在当代世界的基本矛盾及阶级分析方面有5种错误观点;同时就“社会主义阵营问题”、“美帝国主义是全世界最凶恶的敌人”、“建立反帝统一战线问题”、“亚非拉国家及反帝问题”、“与社会民主党划清界限”、“和平过渡论”、“禁止核武器问题”、“和平共处问题”、“无产阶级专政与全民党问题”、“领袖、政党、群众、阶级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问题”、“兄弟党之间的准则”等全面批判了苏共。

  苏共收到 ... 的这一信件后,于7月14日发表了“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 ... 员的 ... ”,同时将 ... 的这封信公开见报。吴冷西书中的说法反映出当时中国国内对两党争端公开化的官方解释:苏共7月14日的这封“ ... ”开始对 ... 领导人进行“指名道姓恶毒攻击”,“苏共的行动表明,赫鲁晓夫撕破了假面具,露出了反华真面目,进行公开论战”。

  从此两党之间的公开论争就正式“开战”。在此后的1年内 ... 接连发表了批判苏共的9篇“重头文章”:

  一:苏共领导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评苏共中央的 ... (1963年9月6日);

  二:斯大林主义问题(1963年9月13日);

  三: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1963年9月13日);

  四:新殖民主义的辩护士(1963年10月22日);

  五: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两条路线(1963年11月19日);

  六:两种根本对立的和平共处政策(1963年12月12日);

  七:苏共领导是当代最大的分裂主义者(1964年2月4日);

  八:无产阶级革命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1964年3月31日);

  九: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1964年7月14日)。

  吴冷西在回忆中提到,“我们评论苏共中央‘ ... ’的九篇文章,都是经过 ... 讨论修改,由毛主席审定的。毛主席对这九篇文章,提了许多重要意见,并作了许多重要修改”; ... 对第二篇提出的修改意见最多,还亲自作了多处重大修改,文章完稿后还夸赞此文“堪称难得的政论佳作”;第三篇“对南斯拉夫实际情况的分析不明确,有些提法过分了”;第七篇“前后修改了18遍,比我们过去文章花的力气都大,时间也最长”;第九篇“是由毛主席主持的中央 ... 会议通过的”,“是重头文章”,“挖了赫鲁晓夫的老底”。据 ... 统计,在双方论战中苏联前后发表了2000多篇文章,而中国发表文章的总数目前尚无人统计。


 苏联时代的经济生活:谁是高收入人群

 美国人如何看待中苏珍宝岛冲突 令人感到意外

 社会主义“老大哥”变脸:礼单上的中苏分与合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

中苏十年论战到底在争什么?的更多相关文章

  1. 真实「 ”余则成”:牛兰夫妇潜入上海,被捕后命运如何?

    作者:常辰哲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这对红色间谍,堪称现实版的「”余则成”夫妇。虽然看上去,这只是战争年代一个普通的间谍故事,因为在当时西方巡捕房和蒋氏大肆抓捕的背景下,无数革命者被捕遇害,他们的事情看上去似乎很普通。但是这起「”间谍案”,却几乎改变了历史走向。故事的开头很简单,也很偶然。1931年6月,新加坡,英国警察抓到了一个共产国际的联络员,约瑟夫。这个约瑟夫,是向马来西亚的同志转移经费的。

  2. 猪八戒和宇文成都的兵器,竟是抗倭神器,还 ... 日本枪术发展?

    《说唐全传》当中,天宝大将军宇文成都所用的凤翅鎏金镋,可以说是古典小说戏曲中最负盛名的兵刃之一了。▲制造较为简陋的镋耙可以确定的是,抗倭战争确实对猪八戒的形象造成一些影响。在湘西南地区的舞龙会中,猪八戒形象使用镋耙而非九齿钉耙作为兵刃,可见抗倭战争留下的痕迹。

  3. 一个兵卒为何要劝说刘邦定都长安

    娄敬在历史上出现得着实奇怪,出场也堪称意外。他可谓乱世奇才,却生卒年不详。

  4. 南京大屠 ... 时,200个老百姓,在逃难途中,遭日本兵全部枪 ...

    1937年12月,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极其「”悲痛”的日子。在这一个月内,我们的祖...亲,遭遇了奇耻大辱。作为她的象征,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城,被海外东瀛日本,强行攻占了。1840年中国清朝...,为了挽救因...泛滥,而带来的国民综合素质下降,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官员,执行了「”虎门销烟”,向毒害中国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宣战”。然而中国...对自己百姓的自救行为,招来了外族既得利益集

  5. 日文中佛印代表哪个国家?原来日本人在地图中这样称呼越南

    1942年日本制二战形势地图如果你经常研究古旧地图,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知识,比如之前地图书给大家分享了一张日本1942年出版的二战态势地图,评论区就有网友问,为什么地图中会把越南标注为「”佛印”呢?图中的佛印要是你也有此疑问,或许你会先百度一下。百度百科上的佛印是这么解释的:佛印(1032年~1098年)宋代僧。江西浮梁人,俗姓林。法名了元。宋神宗钦仰其道风,赠号"佛印禅师"。据说这位佛印禅师还是

  6. 心多向往自由,人就有多勇敢——斯巴达克起义给我们的启示

    克罗丢的部队围住了维苏威火山唯一的下山通道,打算困死起义军。这是斯巴达克扯起义旗以来面临的第一次真正挑战。斯巴达克决定率领起义军去西西里岛,点燃那里的革命烈火,解放更多的奴隶。于是斯巴达克的渡海计划泡汤了,他必须重新调整义军的行进方向。但没多久,他们就被克拉苏盯上了。好在这次偷袭被及时发现,而斯巴达克也离他们不远,迅速驰援缓解了危机。

  7. 伤亡小只因技术好?为何美国天天在打仗伤亡率却一直非常低?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最擅长的操作就是在世界各地煽风点火,以此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然而匪夷所思的是,尽管美国参与的战争频率始终居高不下,但美国的伤亡率却始终微乎其微。难道是美国大兵们在战场上临阵脱逃才降低的伤亡吗?在静夜史看来,美国之所以战争伤亡率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技术先进技术上的碾压优势,是美国在历次战争中伤亡较小的根本原因。

  8. 渡江战役,老人捐寿材造船,新婚夫妇送花被子,给炮艇做掩体

    1949年1月,我军百万雄师集结长江沿线,准备一举突破长江,向蒋军发起最后的突击。粟裕判断,整个渡江战役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江阴突破长江,切断南京和上海的联系,才能彻底歼灭汤恩伯集团,为以后打上海和杭州减少城市的损失。要想在江阴突破,江阴对面的泰州市靖江县就是大军的集结地。革命的种子在靖江生根发芽,这里是我军充分信任的老区。

  9. 开国元帅揭秘:毛主席为何能做到用兵如神?

    一位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位就是一代伟人...。笔者认为,诸葛亮是被《三国演义》高度神话了的历史人物,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其并无过人的...才能。

  10. 一战后,一条最像真理的谎言,欺骗世界20年

    『高中历史知识点解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影响』发生于1914年7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3000多万人的伤亡,给无数家庭带来抹不去的心灵创痛,它是典型的非正义战争。这些不见了的矛盾包括:第一大矛盾:老牌...国家英国与后起之秀德国之间的矛盾,俗称英德矛盾,这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首要矛盾。这一矛盾,无法调和,似乎只能用战争解决,所以,一战发生了。

随机推荐

  1. 梦见骨骼

    周公解梦梦见骨骼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骨骼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猴子的心

    >“猴子老友,谢谢你啊,”鲨鱼说,“我一直吃鱼,别的啥也没尝过,腻味死了,这果子真是香甜可口。”>一开始,猴子比他原来想象的还要害怕,因为鲨鱼的脊背滑溜溜的抓不住,而且他们在深蓝色的海水里游得又是那么快。>要是这猴儿的话不假,到那时自己的同族们会如何大发雷霆,鲨鱼心里可再清楚不过了。>鲨鱼箭一般破浪游去,猴子趴在他的背上,暗自庆幸。

  3. 丘吉尔忽视中国军民抗战成果,中国 ... 将如何“反击”?

    从1937年起,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已达6年。丘吉尔的演说完全无视中国人民长期、英勇的抗战自救历史,以高傲的姿态声称将在击败德国后到东方去“拯救中国”。宋美龄听到丘吉尔的演说后,即深感有加以驳斥的必要。国际联盟成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标榜“促进国际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而实际上成为巩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体系的工具。美国国务卿赫尔告诉宋美龄,罗斯福正设法邀请美国“行政负责人”发表演说,“对付英国”。

  4. 唐玄宗晚年为何遭冷落?唐肃宗和唐玄宗的关系是怎么闹僵的?

    唐肃宗和唐玄宗的关系是怎么闹僵的?>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李隆基被迫禅位唐肃宗李亨,导致唐肃宗成为唐朝第一位在京师外登基的皇帝。后来唐肃宗任命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将领讨伐叛军,此后成功收复长安、洛阳两京。不过唐肃宗和唐玄宗的关系并不好,唐玄宗晚年遭到冷落,父子关系一直没得到缓和。这一分裂阴谋,对于肃宗来说,犹如雪上加霜。水王大怒,遣将分兵袭击吴郡、广陵,接着攻取当涂,江淮地区大为震动。

  5. 丘处机是谁?武功如何?丘处机简介及怎么死的

    后来郭靖的出现,更衬托出丘处机武功极其差。>历史上真的有丘处机这个人,历史上的他也是全真教的道士,在道教历史和信仰中,丘处机被奉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龙门派的祖师。1203年刘处玄逝世,丘处机成为全真道第五任掌教。1227年农历七月初九日,丘处机在长春宫宝玄堂逝世,享龄80岁。

  6. 巨蟒吞下,吐出更大的巨蟒

    据当地新闻网站《新日报》报道,一条巨蟒最近被拍到吐出另一条更大的巨蟒。蟒蛇不仅能吞下大型动物,甚至在某些可怕的情况下,还能吞下人类。与人们普遍认为的相反,蛇不会为了吞下大型动物而松开它们的下巴。这两个下颚不是像我们的一样由一个坚硬的[关节]连接在一起,而是由一个允许它们分开的弹性韧带连接在一起,格雷戈里说,为了吞下比自己更大的蛇,之前的生命科学报道,较小的蛇迫使猎物的脊柱在波浪中弯曲。

  7. 梦见香椿树

    周公解梦梦见香椿树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香椿树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8. 梦见老婆怀孕大肚子

    周公解梦梦见老婆怀孕大肚子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老婆怀孕大肚子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梦见白杨

    周公解梦梦见白杨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白杨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10. 饥荒年代,粮仓满是最大的奢望

    布谷鸟叫了,麦子收割了,新麦就要入仓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