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林燕臣是清季秀才,曾开私塾授徒,其长子茂生陪侍在侧,习读四书五经。林锦生是茂生之从弟,1904年进新楼中学。林茂生写有一手隽秀的字,其字迹流传于坊问,但世人多不知是他的笔。林锦生曾在「70年前之回忆」,披露少年茂生手写中堂的逸事如下:当时圣教宣扬,尚属播种萌芽时代,慕道者必须心决信坚,挣脱礼教传统之控制,更须通权达变,击退习俗人情之干扰,才有可能追向永生的窄门奔跑。

林燕臣 (1859 ∼ 1944) 是清季秀才,曾开私塾授徒,其长子茂生 (1887 ∼ 1947) 陪侍在侧,习读四书五经。由于天资优异记力超常,不出数年,作文写字,几成一家,号称「小童生」。林锦生是茂生之从弟, 1904 年进新楼中学。时伯父林燕臣及许凌云 ( 秀才)当中学汉文教员兼舍监,茂生当助教 ( 学生称他「半仙的」 ) ,担任汉文课程及圣诗练习,是当时唯一能弹风琴之教会青年。 林茂生写有一手隽秀的字,其字迹流传于坊问,但世人多不知是他的笔。林锦生曾在「 70 年前之回忆」,披露少年茂生手写中堂的逸事如下 : 当时圣教宣扬,尚属播种萌芽时代,慕道者必须心决信坚,挣脱礼教传统之控制,更须通权达变,击退习俗人情之干扰,才有可能追向永生的窄门奔跑。即此每一位弃邪归正之入信者,在毁弃邪神偶像、除掉神主位牌之后,他的正厅必定挂起十绦诫命的中堂,阐明圣道之对联,或有关圣蹟圣道之各种图画,藉以表白他全家之信仰。 「当时这些十诫、对、图画,都是经由册房 ( 今公报社前身 ) 偶而、一次由厦门、香港、上海进口,既不常有,数量亦极有限;自然不足以应付南北二路各教会之迫切需要。幸好册房恰在中学紧邻,经理孙耀云先生素知家兄 ( 茂生 ) 能书,遂就近商请帮忙手写。事关圣工传播,更是青年服务教会之大好机会,家兄就一言承诺,接受所托。 「按十诫中堂,大小约宣纸全张。写时要桌面濶大、墨汁丰富,更须有人在傍照料。于是不论磨墨洗笔、拉平牵直、整理打妇,概 ; 由笔者 ( 锦生 ) 担任临时书僮,一手包办。大凡墨笔书写,只不过如此而已。至于金字之十诫中堂,麻烦可就大了。盖写金字,昔不如今。在今日只须笔醮金液,一挥便就。当时则要先采集足量松 ( 榕 ) 树乳液以代替墨汁。要轻描淡写,不容点乳沾染纸面。否则,稿成后满纸麻面至为难看。既然写完,要等乳液半乾,而后二字一划按贴金薄。再过一段时间,等乳液干燥,金薄粘牢,然后用笔扫净多余金屑,就大功告成。 「如是,不论中堂对联,或金字或墨写,一幅一幅次第完成。耀云先生也依先后次序,供给那正在如大旱望霓之教会,以满足会员之需要。如是册房、教会、信徒皆大欢喜。」 如果旧家存有书写十诫中堂对联,无妨请专家来鉴定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读书中堂十诫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