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发动“文革”初期的几员大将多凄凉收尾

王力、关锋、戚本禹(资料图) 本文原载于《历史学家茶座》,原标题为“我所知道的关锋、林聿时和吴传启” 谈及学部的“文化大革命”,关锋、林聿时和吴传启是三个绕不过去的人物。1966~1967年,我同他们有些接触,记之如下。 关锋、林聿时和吴传启这三个人的大名,我读大学时就知道了。因为当时我对思想史和哲学史比较感兴趣,关锋、林聿时和吴传启三人用“撒人兴”(即三人行)的笔名在《新建设》和《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有关哲学史的文章,口气大而霸气足,其中批判冯友兰的文章“量多而质高”。后来一个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毕业生告诉我,冯友兰在给他们讲课时承认,尽管他不完全同意关锋的观点,但认为在所有批判他的文章中,关锋的水平是最高的。关锋、林聿时合著的《庄子内篇的今译和诠释》曾是我读《庄子》的入门书,我一口气读过两遍。 1966年3月至6月我被借调到《红旗》杂志工作时,关锋是该杂志的哲学史组组长。一次我们几个人一起去食堂吃中饭,一个《红旗》杂志的工作人员,指着一个瘦小且有点驼背的中年人对我说:“认识他吗?他就是关锋。”我立即站住,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走进另一个餐厅。——在当时的中宣部机关食堂,司局级以上干部与其他干部的餐厅是分开的。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位大人物。以后在中宣部大院还碰见过他两三次,但没有机会说话。在此期间,我读到他写的《论 ... 世界观的形成》和批判“三家村”的文章,被其高屋建瓴的气势和严密的逻辑力量所折服。 1966年7月17日下午,关锋和戚本禹等代表中央文革到学部,与时任学部工作组长的张际春一起研究传达陈伯达指示和为历史所造反派翻案的问题,我被召去,近距离地看到了关锋:他身材瘦小,面带病容,留着小平头,头发短到与光头差不多。架一副深度近视镜,由于吸烟太多,牙齿都熏得有点发黑了。但讲话声音洪亮,斩钉截铁,透出不容置疑的气势。当晚,他在历史所小礼堂主持了全所工作人员和以张际春为组长的学部工作组领导参加的会议,当场宣读了陈伯达的三点指示:一、郦家驹立即停职反省;二、立即释放一切被关被斗的群众;三、切断尹达与历史所的一切联系。接着讲了如何做好善后工作,要求历史所全体工作人员在思想和行动上转过来,共同搞好“文化大革命”。 此后,我还在几次群众大会上,远远看到坐在主席台上的关锋。从1966年5月至1967年7月,作为中央文革小组成员、 ... 文革小组副组长(组长是徐向前)、 ... 总政治部副主任的关锋,经历了他一生红得发紫的意气昂昂、飞扬跋扈的岁月。 1967年5、6月份,王力、关锋、戚本禹几个人作为中央文革小组的前台人物,四处插手,今天封这一派为“革命左派”,明天宣布那个人代表“革命大方向”,支一派、压一派,搅得不少地方和单位派仗连连、武斗不断。他们的丑恶行径在群众中引起越来越大的反感。有些群众组织就贴出大字报、大标语,要把他们作为“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揪出来批倒批臭。他们可能也感到了逼近自身的危险。1967年7月18日晚,中央文革小组出面,在当时的中央宣传部教育楼小礼堂召开北京市一些单位造反派代表人物参加的会议。张春桥、关锋、戚本禹等都出席了。我坐在会场的中间,基本能看清他们几个人的面部表情。我发现关锋有点精神委顿,面色蜡黄。他讲话时也没有了昔日的霸气,不是鼓励人们如何同“走资派”进行斗争,而是批评“怀疑一切”的倾向。他说:“有些造反派,今天抓一个,明天抓一个,老觉着不过瘾,老想抓大的,看谁都有问题。这种怀疑一切的倾向是不对的。”戚本禹发言时,就直接提到有人反关锋的问题,他指着关锋说:“现在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包括一些造反派,反对关锋。我今天给他讲讲情,你看关锋这么瘦,你们反他干什么?”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关锋。到8月份,他就同王力、穆欣、赵易亚、林杰一起垮台了。 1980年代初,我随山东出版界的领导和一些出版社的编辑到德州开会,当晚德州地委一位副书记出面请与会代表吃饭。席间他谈到,前不久中央组织部派人来德州,商量将关锋一家安排在德州的事宜,因为德州是他的老家。组织部文件规定:一、关锋的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他有公民权,享受正司局级待遇,以此标准为他安排一套住房;二、不要以党政机关的名义宴请他;三、可以老朋友和同事的身份请他吃饭。德州方面同意后,关锋的妻子周英先来德州打探情况,因为德州还有关锋的前妻和儿女,周英认为两拨人马在一个地方容易闹矛盾,不方便。回京后,她找组织部,坚决要求留在北京。最后组织部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关锋一家也就留在了北京。关锋晚年在北京过着平静的生活,潜心从事学术研究,又出版了一批学术著作。对他来说,这应该是最好的结局了。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发动“文革”初期的几员大将多凄凉收尾的更多相关文章

  1. ... 发动“文革”初期的几员大将多凄凉收尾

    接着讲了如何做好善后工作,要求历史所全体工作人员在思想和行动上转过来,共同搞好“文化大革命”。他们的丑恶行径在群众中引起越来越大的反感。1967年7月18日晚,中央文革小组出面,在当时的中央宣传部教育楼小礼堂召开北京市一些单位造反派代表人物参加的会议。回京后,她找组织部,坚决要求留在北京。

  2. 文革三大干将人生命运 一人曾是“中央首长”

    王力、关锋和戚本禹三人曾是“文化大革命”中响当当的知名人物。王力成为中央文革小组成员之一。“文革”中发生的著名的“七二O事件”,就是王力捅的大“漏子”。周恩来通过王力在8月7日约见外交部造反派的讲话,认定王力是坏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决定对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案重新进行审理,对王力的问题也进行了审理。

随机推荐

  1. 高风亮节是什么意思?

    【拼音】gāofēngliàngjié【解释】高风:高尚的品格;亮节:坚贞的节操。形容道德和行为都很高尚。【出处】宋·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后集》卷一:“余谓渊明高风峻节,固已无愧于四皓,然犹仰慕之,尤见其好贤尚友之情也。”【例子】蓝先生不佩服世界史中的任何圣哲与伟人,因而也就不去摹仿他们的高风亮节。(老舍《四世同堂》二十三)【近义词】高风峻节【反义词】卑鄙...,卑鄙龌龊【相关】百度“高风亮节”

  2. 全球饮食报告称,54万国人因吃水果少死于心血管病,吃果蔬少也是全球血管病死亡罪魁

    在人口最多的20个国家中,中国吃水果少问题最突出,其导致的绝对心血管病死亡人数最多,每年约54万人。对45万中国健康人进行了跟踪调查显示:每年有56万人因不吃水果而死于心血管病,其中20万人在70岁前死亡。据研究人员称,2010年,吃水果少导致近18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而吃蔬菜少导致100万人死亡。按年龄组分析,在年轻人中,水果和蔬菜摄入不足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最大。

  3. 寇连材的主要事迹_寇连材的人物简介_寇连材上奏

    寇连材进一步看清了慈禧的嘴脸,忧患著民族的危亡。慈禧起先怀疑奏折是寇连材受别人指使写的。慈禧没有想到寇连材会写出这样一个指责自己的折子,不禁怒火中烧,以“内监言事者斩”的朝例,加上“私通宫外,泄露宫内事”的罪名,下令把寇连材送交刑部,立即正法。2月17日,寇连材被押到北京菜市口刑场处决。围观的群众无不为寇连材爱国忧民、舍生就义的壮烈行动所感动。

  4. 典字开头的成语

    第一个字是以“典”字开头的全部成语及解释:典章文物——指法令、礼乐、制度以及历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典妻鬻子——典:典当;鬻:卖。形容生活极其贫困。典则俊雅——端庄高雅而标致。典身卖命——典当身体,出卖性命。指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典谟训诰——①《尚书》中《尧典》、《大禹谟》、《汤诰》、《伊训》等篇的并称。②泛指经典之文。

  5. 刘邦、刘秀、朱元璋,三个草根皇帝,哪位排第一?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自古就是奋斗者研究学...对象,尤其是三个草根刘邦、刘秀以及朱元璋白手起家夺得天下。这三位草根刘邦、刘秀以及朱元璋白手起家夺得天下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谈资,...丝青年逆袭成功的典范,他们励志的奋斗史也不断的被大家拆解研究并学习。那么,如果我们综合对比一下,这三位开创奇迹的草根皇帝,谁能排第一呢?

  6. 女人梦见桃花开

    周公解梦女人梦见桃花开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女人梦到桃花开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7. 兰台说史•历史上各国是如何处理选举舞弊的

    今天笔者就带大家看看历史上各国的选举舞弊和相应的治理。面对贿选这一舞弊行为,罗马帝国打了败仗。这个法案又称之为无记名投票选举。英国...又正式颁布了《取缔选举舞弊和非法行为令》旨在杜绝议会中的选举舞弊和受贿行为。国家将有权对其处以监禁或者没收其政治权利,禁止其长达五年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其中众议院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院由各州立法机构选举产生。

  8. 拒绝堕胎可能损害妇女的心理健康

    前一组包括273名在怀孕前三个月堕胎的妇女和452名在两周内根据诊所规定的限度堕胎的妇女。研究人员采访了这些妇女,看她们是否堕胎或被拒绝堕胎影响了妇女的心理健康。“KDSPE”“KDSPs”研究人员发现,被拒绝堕胎的女性在最初的回合中有更多的焦虑症状、较低的自尊和较低的生活满意度。研究人员说,被拒绝堕胎的妇女负性心理症状的最初增加可能表明妇女对被拒绝的反应。

  9. 劳民动众的意思 | 成语大全

    中文发音:láomíndòngzhòng。

  10. 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 吴浊流文学奖

    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亚细亚的孤儿》是台湾省作家吴浊流成名的长篇日文小说,成书于日据时期,1946年最先在日本出版,书名《胡太明》,后以《亚细亚的孤儿》、《被弄歪了的岛》等书名在日本再版。>《亚细亚的孤儿》这本长篇小说,被公认为台湾省文学的代表作。1969年时吴浊流捐款退休金十万元成立吴浊流文学奖基金会,以基金孳息提供奖金,将其改名为“吴浊流文学奖”。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