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那些以正义面目出现的文官们,并没有把瓦剌这个强敌当做一个可怕的对手。他们仅仅认为这只是一个边陲部落骚扰,而无视这个部落早已统一草原,成为明朝劲敌。这两次要命的等待,使二十万明军错过了宝贵的撤退时间,被瓦剌包围歼灭,明英宗也惨被沦为俘虏。然而明朝整个文官集团的作法,却也发人深思。
在以四大权阉为例,讲述了明朝宦官的组织结构以及典型人物后,相信我们对于怎么对付宦官,已经有了自己的心得。梦想着如果穿越回去,能够在所身处的时代里成为英雄的朋友,对于怎样在成为英雄的道路上,战胜这群宿命的大反派,想必也有了心得。> > 只是,也许这些心得的总结都是徒劳的,因为如果真的穿越回去,我们认定的坏人,未必一定是坏人们,那些想象中呼风唤雨的公公们,未必会成为我们的敌人。> > 我们说到明朝,在总结这个朝代的劣迹时,“宦官专权”通常习惯性的被当做极其重要的一条,然而一个现实却是,即使最为瞎编的电视剧电影,里面塑造的最为 拉风嚣张的宦官们,也极少有人能够把皇帝变成傀儡,相反,绝大多数的人,都是靠着蒙蔽忽悠皇帝,从而窃据高位的。而放在真实的历史上,这样的说 法,相对还是比较靠谱的,那些恶名昭著的公公们,他们做的大多数有历史记录的坏事,背后都有皇权的授意。比如我们说刘瑾的劣迹时,常说他借着明武宗玩乐的 机会擅自做主,作恶多端。然而《明实录》却告诉我们,明武宗在放手启用刘瑾的同时,又早已授意谷大用和张永监视刘瑾,刘瑾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他的掌握中。 再比如权势滔天的魏忠贤,史料上经常津津乐道,他借着明熹宗做木匠活的机会请示工作,并获得授权。而史料上同时告诉我们,明熹宗在不耐烦的告诉魏忠贤,他 自己看着办就行之后,也都会习惯性的加上一句:好好干,别骗我。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宦官不少,嚣张的宦官也不少,然而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宦官,其威权可以 超越皇权,无论多么权势熏天的宦官,在转瞬间身败名裂时,面对皇帝的清算,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有效的反抗,清一色的成了待宰的羔羊。仅凭这条,我们就可以 说,明朝宦官或许有专权,但是比起别的朝代来,他们显然专权的不够,无论专权到怎样的程度,他们都无法逃脱皇帝的掌控,皇帝想要灭他,使个眼色写个纸条, 都是分分钟的事情。而如果放在,那可不一样了,唐朝的宦官可以随意废立皇帝,可以很随意的给皇帝说,您坐在皇宫里摆个样子就行,国家大事交给我处理就 行。如此无法无天,唐朝皇帝气的脸都紫了,最后也只能没办法。这份威风,明朝宦官恐怕做梦也不敢想。> > 所谓有多大权,造多大孽,即使不翻案,也不得不说,名声颇大的明朝宦官,即使是魏忠贤这样的极品恶人,在后人的文艺作品中,他们的威权和坏,也是被有意无意放大了。所谓的反派大BOSS,与事实其实出入颇大。> > 而明朝宦官名声臭,另一个直接原因,却是要拜他们的老对头——文官集团所赐。明朝的历代实录,都是由文官们主修的,我们今天研究明朝历史的诸多民间笔 记,也大多来自文人的记录,而这些人,或者本身属于文官集团,或者和文官集团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到了清朝人修《明史》的时候,以张廷玉为代表的主 修团队,除了来自清朝官僚系统内的文官外,就是以“前明遗老”身份参与编纂的明朝文官集团成员们。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关于明朝历史的所有史料,绝 大多数,都是由宦官的固定敌人们完成的,敌人的笔下,他们会成为啥模样,也就可想而知了。> > 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历代编纂史书,所 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为尊者讳”,这里的避讳,不止是我们所知道的避君主名字的名讳。更重要的是,不能把坏事栽在帝王的身上,也就是说,每一段历史 的错误,都需要有人替帝王来背黑锅,一般来说,如果发生错误的这个时代有奸臣,自然是奸臣来背,但如果没有奸臣,或者奸臣一个人背不起来,那自然也要找更 有资格背的人,那当然就是宦官了。虽然他们做的大多数事,都来自帝王的授意和允诺,但是既然帝王的坏话不能说,那么对不起,所有的脏水你就都挨了吧。> > 如果我们以“四大权阉”为例,在他们所犯下的罪过中,我们也不难找到“背黑锅”的嫌疑。先说王振,他最大的罪过就是“土木堡之变”,然而事实上,横刀立 马沙场,在当时不止是王振的梦想,同时也是他的领导明英宗的梦想。早在明英宗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明宣宗把他抱在膝盖上,亲昵的问他说:如果有一天,有人 胆敢造反,你敢不敢亲自带兵去讨伐他们。小明英宗奶声奶气的朗声回答:敢!就这一句话,喜得明宣宗把儿子抱在怀里亲了又亲。就是这一段问答,坚定了 的选择:立(明英宗)为太子。而《明实录》更告诉我们,朱祁镇年幼的时候,接受的宫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参观皇宫内的“军事博物馆”,聆听自 己的祖父,父亲等一代代大明先皇们横扫天下,御驾亲征的光辉岁月。朱祁镇自己的诗文里,也表达了愿意继承祖先遗志,御驾亲征扬威沙场的梦想。而且另一个事 实是:朱祁镇之前的几代明朝帝王,从永乐皇帝开始,除了短暂在位就英年早逝的明仁宗。其他的几位,朱祁镇的曾祖父明成祖,以及朱祁镇的父亲明宣 宗朱瞻基,都曾有过御驾亲征且大获全胜的精彩妙笔。而在土木堡之变前,大明王朝在外战上的战无不胜,也使得主流阶层眼中,御驾亲征,并非是一件具有高度风 险性的事情。所以说,当瓦剌犯边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明英宗做出御驾亲征的决定,绝不仅仅来自王振的蛊惑。这是他自青少年时代就不曾忘却的梦想。> > 同时,当瓦剌大军压境的消息传来时,明朝上下君臣的反应,也是和今天的我们想象不一样的。那些以正义面目出现的文官们,并没有把瓦剌这个强敌当做一个可 怕的对手。他们仅仅认为这只是一个边陲部落骚扰,而无视这个部落早已统一草原,成为明朝劲敌。除了富有军事经验的外,大多数大臣劝谏明英宗放弃亲征的 说辞,都是清一色的说什么瓦剌不足为惧,随便派个军队就能平了啥的。至于此时专权的王振,他确实轻视了瓦剌,也怂恿了明英宗,然而真正决定亲征的是明英宗 本人,从瓦剌犯边发生后,他就是一个铁了心要出去打仗的皇帝。而后土木堡之战,王振在关键的时刻,两次犯下要命的错误,一次要求大军撤退的时候绕过蔚州改 道,一次是因为运自己家产的车队没有赶到,要求大军停下来等候。这两次要命的等待,使二十万明军错过了宝贵的撤退时间,被瓦剌包围歼灭,明英宗也惨被沦为 俘虏。然而明朝整个文官集团的作法,却也发人深思。明朝大军亲征的时候,不到三天军队就断粮了,之后整个过程里,后方没有一颗粮食支援到前线,而在明英宗 被俘,明朝紧急拉响北京保卫战后,在兵部尚书于谦的主持下,明朝储备在京郊的数十万军粮,被用极快的速度运到了城内,如果土木堡的时候能有这效率,至少明 英宗的亲征大军也不会如此狼狈,可如果这个责任,算在当时伺候在明英宗身边的王振头上,那只能说,他是自己故意饿自己了。事实正是,土木堡之变,既是一场 意外,也是当时明朝整个官僚体系弊病的大爆发,王振在其中负有重要的责任,但如果因为他的责任,就抹掉了其他人的责任,那就好比唱歌跑偏了。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