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科举制度:西方人崇拜的中国发明,影响了欧洲文官选拔制度的确立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当中,诞生了许多世界性文明,而中华文明以其独特性和延续性成为其中最为特殊的一个。辉煌的中华文明,为世界留下了许多遗产,比如「 ”帝国制度的样板”,再比如四大发明。不过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在科技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科技是一个快速发展、不断淘汰旧事物的过程,然而制度和思想不一样,它可能无法永葆生机,但它的内核带给人类的意义会一直存在。 易中天先生就在他的《两汉两罗马》一书当中写道:「 ”一个如此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不靠血腥和暴力,却能长时间维持统一,或在四分五裂和外族入侵后重建家园,维系文明数千年不中断,这里面难道没有原因?这就是中华文明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人类社会成为一个整体,但与此同时民族、宗教信仰、经济等领域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而中华文明早在数千年前就成功缔造的帝国模式,在如今虽然已经落后,成为封建制度,但制度里的精华与核心仍旧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药。 当然,中华文明的延续和统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本文接下来将从帝国制度的根基——科举制度入手,讲述科举制度的意义,以及它带给人们的思考。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独有的人才遴选制度,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根基,对于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比如中国人对于历史、考试的重视,就是科举制度影响民族性格最明显的代表。 对于中国的学子来说,高考是最重要的一场考试,每当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之际,与高考有关的话题都会登上热搜,成为社会焦点话题。对此许多人颇有微词,认为高考制度不重视素质教育,缺乏活力,是对学子思想的束缚,更有甚者对于科举制度也进行猛烈的抨击,认为它是封建糟粕。而这些批评者多会借用古人的评价,比如《儒林外史》对于科举制度辛辣的讽刺,再比如明朝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对科举制度抨击道:「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此法不变,则人才日至于消耗,学术日至于荒陋,而五帝三王以来之天下,将不知其所终矣。”清初的关中大儒李,也指出八股取士是「 ”以学术 ... 天下后世”,其结果,比「 ”洪水猛兽”还要厉害得多。而到了近代,抨击科举制度的更是不胜枚举。 从这些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他们或是深受八股取士之害,或是面临亡国灭种之危,因此他们抨击科举制度其实是在抨击思想专制,倡导改革,但若是因此就觉得科举制度一无是处、是封建糟粕,应该摒弃就完全是在以偏概全。 科举制度当然不是完美的,唐朝时世家大族主导选拔,明朝时八股取士日益僵化,清朝时制度落后……这些都是历史上的事实,民国时期抨击科举,倡导民主与科学也是历史潮流,但时至今日,我们看待历史应当客观。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几经浩劫却传承了数千年的古老国家,科举制度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为 ... 选拔了大量人才,同时在社会中形成重视文化、热爱读书的氛围,这一点恰恰是当今中国人最需要的。而且,即使民国废除了科举制,模仿西方的文官选拔制度,弊病仍在,正如钱穆先生所说:「 ”民国以来, ... 用人便全无标准……考试制度之废弃,仅其一例。”因此,明清时期国家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体质的腐朽和经济基础的滞后,而不在于科举制度。 有人说科举制度诞生于隋唐,但其实科举制度是一个逐渐系统化的制度,从汉代的察举制开始,国家便想通过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贤士,即使是最被人诟病的九品中正制,道德和才能仍旧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到唐朝时,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而宋朝时,科举制度已经走向辉煌,其中的「 ”糊名制”和「 ”誊卷制”直到现在仍旧被高考制度所借鉴。 纵观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人才选拔是它的核心。而且由于科举制度以儒家思想为考试内容,因此中华民族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中华文明历经劫难延续至今的核心,就在于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曾经西方人非常崇拜中国的科举制度,许多西方学者主张引进中国人才选拔制度,比如英国著名学者伯顿于1621年出版的《忧郁症的解剖》,在讲述中国的科举制度时,说道:「 ”他们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官员,他们政治上的显贵是从德行上的显贵中提拔上来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英国在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时,模仿中国的科举制度创立了文官选拔制度,成为现代西方文官选拔制度的源头之一。因此,那些盲目吹捧国外人才选拔制度的人们,不知道的是,西方的人才遴选制度的渊源之一正是他们所不屑的科举制度,这种做法可谓一叶障目,本末倒置。 当然,科举制度本身不是完美的,正如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当中写道:「 ”科举制度在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发展……在明清时期它走向了僵化,但切不可因此把它看轻,它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正如当今的高考制度一样,它不完美,它存在弊端,但它承载了无数中国学子的梦想,它是阶级流动的阶梯,也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因此,我们应当做的,是踏着历史长河,透过科举制度的兴衰,从历史中得到经验,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完善高考制度。因为「 ”历史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过去的财富,是对未来的预示。”(于赓哲) 参考文献:《两汉两罗马》易中天 《儒林外史》 清·吴敬梓 《日知录》 明·顾炎武 《国史大纲》 钱穆 《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易中天 《忧郁症的解剖》 英·伯顿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科举制度:西方人崇拜的中国发明,影响了欧洲文官选拔制度的确立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史无前例的特大规模科举作弊,赵匡胤被气到了,从此有了殿试

    在常规的认知中,殿试是唐朝武则天首创。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殿试制度是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六年以后才被确定下来!真正意义上的殿试唐朝的殿试和宋代以后的殿试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唐朝的殿试其实是一场由皇帝主持的面试,对在科举中脱颖而出的士子进行最后的筛选。最重要的是,殿试与否全看皇帝心情,并非年年都有。殿试宋代以后的殿试是常例,皇帝必须出席并主持出题、监考。

  2. 位列科举前三甲的探花,竟然不值一文钱,千古奇闻

    在顺治年间,有一位读书人,叫叶方霭,其寒窗苦读十余年,最后有幸被顺治皇帝点为探花,但却因为一文钱的税款而被革去了功名,成为探花不值一文钱的千古奇闻。然而,叶方霭随后却经历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不幸的是叶方霭的名字也位列其中,叶方霭虽然已经中探花离开了家乡,但名单上却显示之前他曾经欠下了价值一厘银子的税粮。当朝廷关于处置乡绅拖欠税款的旨意,下发到朱国治手里时,令其吓了一跳。

  3. 从重「 ”门阀世家”和重「 ”贤才名士”,看我国科举制是如何产生的?

    科举制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隋朝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传承和逐渐演进。

  4. 因中举而发疯的范进,官运亨通,青云直上,科举高中的人都不简单

    阶层上升的实现,本来就相当艰难,不管古代还是当下。在古代,科举是寒门子弟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

  5. 从凭才取人到分地录取:从南北榜案看中国科举制度录取规则的变化

    明初的南北榜案,是中国在科举史上著名的一起冤案。洪武三十年丁丑会试取宋琮等51人,北方士人全部落榜。

  6. 宋代被誉为是读书人的天堂,看完这三条有种想穿越到宋代的冲动

    导语: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说起宋朝,这是一个非常富有争议的朝代,我们习惯为宋朝贴上许多标签,一方面为宋朝的受内虚外,积贫积弱而顿首痛心,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为宋代的经济富强,文化繁荣所深深折服。

  7. 请托、夹带、冒籍,手段无穷,看五代十国科举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分裂的时期。

  8. 明朝江西通过科举选为进士的有2700余人,为何仅吉安就有800余人

    在明朝时期,江西省在科举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江西省通过科举选为进士的有两千七百余人,仅吉安一府就有八百余人,占整个江西省的三分之一。吉安府选中进士的人士甚至超过了江西省会南昌府的人数,成为明朝历史中单府选中进士人数总榜的第三名,仅次于绍兴府和苏州府。随着科举制的产生,平民百姓通过科考也有从政为官的可能,而地理的优势解决了吉安地区人民的物质需求,因此吉安府的科举盛况有着强大的物质基础。

  9. 没有指纹验证和人脸识别的科举考试,当时是如何验证考生身份的呢

    从隋朝设立科举制度开始,科举考试成为了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对于古代的很多文人来说,考试成为了他们进士及第的唯一办法,而且也是走上仕途的唯一途径。那么在古代考试没有现在的人脸识别或者指纹验证,他们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来辨别考生的真实身份的呢?难道真的没有人冒名顶替去考试吗?其实当然有的,看完下面这些内容你就明白了他们在验证考生身份上的聪明之处。

  10. 从「 ”尹嘉铨案”入手,探析满清科举制度真正的弊端

    一个政权出现如此大的衰退往往与其吏治问题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分析满清科举取士的...,相会对这个问题有新的认识。故借此活动,我们从满清乾隆时期的尹嘉铨案入手,分析满清科举制度的弊端之所在,以及其对统治的影响。乾隆皇帝像今天我将从清朝黄金时期的一桩公案入手,分析清王朝衰退的真正原因,这件公案便是发生在轻乾隆年间的尹嘉铨案。尹嘉铨为直隶博野人士,尹会一之子,在乾隆年纪那官至大理寺正卿,稽查觉罗学主管。

随机推荐

  1. 友情祝福短信 看着你的照片

    喜欢没有唱出的歌,更喜欢和看短信的这个人作一生一世的朋友!因为,你知道我的心在跳。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为你祈祷,祈祷你的明天会更好一壶老酒,绵香醇厚;一段越剧,情意悠悠;一段岁月,难以忘记;一句祝福,伴你左右;一群朋友,知心牵手;一条围巾,温暖冬天;一条短信,送去问候!祝朋友;夏日好心情白天有你就有梦,夜晚有梦就有你。

  2. 战胜困难的名言警句

    一些相当经典的励志名言送给每一位朋友们,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认识自我。——雨果困难是一个严厉的导师。——贝克困难产生于克服困难的努力中。——爱因斯坦26.意志的出现不是对愿望的否定,而是把愿望合并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意识水平上。

  3. 鲁肃鲁肃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他真的是个老实人吗

    历史新知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正史上真正的鲁肃是忠厚的老实人吗?所以,鲁肃觉得以后天下就是孙权,曹操和刘表这三个人的。>鲁肃的另一个优点就是他慧眼识人,...死关羽的那个吕蒙,就是鲁肃发掘的一个人才。>所以鲁肃在当东吴大都督的时候和刘备集团的关系处的还是很好的。>总之,鲁肃在三国历史上绝对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重要程度不亚于周瑜,诸葛亮。

  4. 根深蒂结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gēnshēndìjié【解释】犹根深蒂固。指根基深厚牢固。【出处】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八:“某流落江湖二十年,兄弟异立,未能成家,重以场屋蹉跌,遂失身于介馆马慧,岁月滋久,根深蒂结,生育男女,于义有不可负者。”【例子】无【相关】百度“根深蒂结”

  5. 鹭约鸥盟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lùyuēōuméng【解释】指与鹭、鸥相约结盟。比喻隐居者的生活。【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鹭约鸥盟”

  6. 感谢佛的加持

    学佛已有6年了,18年前的一件事情让我至今不能忘怀。在半山腰遇一小庙,当时并未信佛的我突然想去拜佛。一言难尽,在经历了人生许多痛苦与波折以后,于2003年开始接触佛法,犹如迷途的人找到回家的路,至今深信不疑。然而,我一直以为,18年前的那次奇遇,是我日后接近佛法的一个善因,如果没有大慈大悲的佛菩萨的接引加持,我不知道还要沉迷多久,才能找到正确的回家之路。

  7. 「 ”冠军”,其实原是 ... 用语,你知道它的由来吗

    原是...用语,最初的含义是指列于诸军首位。

  8. 菩萨施神通 蛇王借普陀

    看着虔诚朝拜的香客,畅谈着普陀山种种神奇的传说故事,每每都会讲到“菩萨施神通,蛇王借普陀”的典故。蛇王虽然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坏事,但每日里在岛上喷云吐雾,呼风唤雨,使得普陀山周围的海域天天狂涛巨浪,岛上年年节令无常。>后来,观音菩萨来到了这里,菩萨想要度化蛇王,解救这儿的百姓于苦海之中;另外菩萨也看中了这座山清水秀、四季如春的普陀山,有意想在这里开辟道场,宣扬佛法,广施甘露,普度众生。

  9. 中式婚礼注意事项 举办中式婚礼不可忽略的事

    还有采用中国结、盘花纽、流苏等中国特色的元素来成为中式婚礼的请帖的设计元素。中式婚礼注意事项举办中式婚礼不可忽略的事3.角色安排需注意下聘礼方:由男方家长担当。向女方提亲并赠送礼物,即旧时所称纳采和纳征.赠送的礼品通常包括各种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吉祥的食品,物品。

  10. 运移时易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yùnyíshíyì【解释】指运数终尽,时势变易。【出处】《明史·金国凤曹变蛟传赞》:“金国凤之善守,曹变蛟之力战,均无愧良将材,然而运移时易,难于建功而易于挫败。”【例子】无【相关】百度“运移时易”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