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故宫的地位就是国宝的地位故宫“国宝”的特殊含义长期以来,故宫的文物藏品被称为“国宝”。前些年,有一部反映故宫文物南迁的电视剧,名字叫做《国宝》。所谓国宝,指的是国家的宝器,又称国器,是祭祀之器。把故宫的文物藏品统称之为“国宝”,与这种泛指显然有着区别,虽也说明故宫藏品的极端重要性,但应注意到它与国宝的本来含义的关系。故宫“国宝”地位的形成收藏作为一种活动,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故宫的地位 就是国宝的地位
故宫“国宝”的特殊含义
长期以来,故宫的文物藏品被称为“国宝”。前些年,有一部反映故宫文物南迁的电视剧,名字叫做《国宝》。故宫博物院前辈专家那志良先生写了一本书,书名就是《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现在人们也把一些极为珍贵的文物称为“国宝”,意为国之瑰宝。但是,把故宫文物称为“国宝”,则有别于一般的“国之瑰宝”的概念,有着国宝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含义。
什么是“国宝”?所谓国宝,指的是国家的宝器,又称国器,是祭祀之器。在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语·鲁语上》载:“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视祭祀为国典,强调祭祀与国家制度的重要关系,说明当时将祭祀视为国家头等重要之事。《周礼·春亩·天府》云:“天府,掌祖庙之守藏 与其禁令。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若有大祭、火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宋夏馔《尚书详解》卷一《商书·汤誓》云:“国之宝器,即祭天地诸神宝玉之类。”国之宝器,原本皆指宗庙祭祀之器,这些祭器象征着王位。传统的祭祀礼俗,以祭祖、社祭与祭天最具重要性。在古人看来,“天”主宰王朝的兴替,是人世君主的父亲,因而周王遂被称之为“天子”。从政治功能而言,祭天就是政权合法性的象征,也只能是君主独享的专权。直到明代,尤有法律颁布,提醒百姓“庶民祭里庄、乡厉及祖父母、父母,并得祀灶,余皆禁止”。相传夏禹铸九鼎,历商至周,为传国的重器,亦称之为国宝。《史记·平原君列传》记平原君用毛遂出使楚国,谋台纵成功,叹云:“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索隐》云:“九鼎人吕,国之宝器。”《正义》云:“大吕,周庙大钟。”宗庙为国家象征,其宝器之存亡,往往作为国家存亡之标志。“国宝”又特指传国玺,更是与国家的统治权联系在一起。此外,“国宝”还有国家宝贵人才之义。
我国文物博物馆界用国宝称呼相当珍贵的文物,大约与日本的影响有关。日本于1928年就颁布了《国宝保存法》,对于重要文化财产,他们从世界文化的角度考虑,把其中认为具有较高价值的、不同类型的国民之宝指定为“国宝”,有美术工艺品,也有建筑物。日本的国宝是文化财产的最高等级名称,有明确的对象,我国则是泛指极其珍贵的文物。把故宫的文物藏品统称之为“国宝”,与这种泛指显然有着区别,虽也说明故宫藏品的极端重要性,但应注意到它与国宝的本来含义的关系。
故宫“国宝”地位的形成
收藏作为一种活动,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现代重大考古发现证明了史前人类收藏行为的存在。从商代起,王室就重视文物的搜集和保存。殷商的文物多集中于宗庙。周代王室文物、珍品收藏之处名曰“天府”“玉府”,并有专职官员负责管理。在青铜器时代,象征着权力之源的青铜器是最受尊崇的王室宝物。汉朝的“天禄”“石渠”“兰台”,则是汉宫贮藏珍贵文物及图书之所。到宋徽宗时,收藏尤为丰富。《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就是记载宋朝宣和内府收藏的书画鼎彝等珍品的目录。清代帝王重视文物收藏,特别是乾隆皇帝,更使宫廷收藏达到了极盛,《西清古鉴》《西清续鉴》《宁寿鉴古》《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天禄琳琅》和《四库全书总目》等,是清乾隆时期编辑的宫中所藏古铜器、书画、图书的目录。在古代中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上之滨,莫非王臣”,掌握着绝对权力的封建帝王,必然是全社会中最高等级同时也是最为丰富的智侈品、礼仪用品、珍奇品及古董的拥有者,由于皇帝以“内圣外王”的身份出现,被人为地推崇为全社会伦理的最高典范,这样皇室又成为祖先、民族、国家象征物的最大收藏者。
人类收藏的动机与目的是多方面的。对于源远流长的皇室收藏,它不仅是“宜子孙”的一笔宝贵财富,也不是只供皇帝个人赏玩的珍稀艺术品,更重要的是这些藏品所具有的强烈的政治与文化的象征意义。皇室收藏文物,更重视这些文物所寓有的某种至高德行的含义,认为它的聚集可被视为天命所归的象征。因此,新的王朝接受前朝的旧藏,表示着它继承前朝的天命,或者如有的研究者认为,皇家收藏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确定其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故宫的收藏,可以上溯到宋朝,至今已有千年历史,面所收藏的文物,则反映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宋代宫廷收藏宏富,靖康之乱,图籍、书画宝器,悉归于金;宋高宗南渡,迁都临安,又积极搜集。南宋灭亡,临安未遭兵革,元相伯颜派郎中董祺将南朱收藏由海运到大都。即今日的北京。元为明所灭亡,明将徐达将元内府所藏,全部运到南京;后来明成祖迁都北京后,这些宝物又由南京运到北京。明代亡国,这些宫廷藏品又悉数为清所得。见于著录中的很多古代文物早已散失,但也有不少珍品几经聚散。历尽沧桑,保存到今天。例如,晋王均《伯远帖》、隋展子虔《游春图》、唐韩混《五牛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等著名书画,都曾裁在《宣和书谱》《宣和画谱》或《书渠宝笈》中,现仍藏在故宫。这部分藏品是中国皇家收藏传统的延续。
皇室收藏与王朝命运的紧密联系,使这些藏晶成为皇权的象征,因而清宫旧藏文物本来就具自国宝的意义。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