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孙权称帝后,追封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这是古代开国皇帝的通常做法,体现其皇位的合理性与继承性。但是,孙权的权力直接来自于哥哥孙策,从现实看孙权是孙氏集团的「”第三代”,第一代的孙坚得到了追封,第二代的孙策也应该享受此殊荣;从情理上讲,没有孙策也就没有孙权的后来,要追封的话孙策也应该一并追封。但孙权没有这样做,只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王与帝有本质区分,孙权的做法自然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但孙权这
孙权称帝后,追封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这是古代开国皇帝的通常做法,体现其皇位的合理性与继承性。但是,孙权的权力直接来自于哥哥孙策,从现实看孙权是孙氏集团的「 ”第三代”,第一代的孙坚得到了追封,第二代的孙策也应该享受此殊荣;从情理上讲,没有孙策也就没有孙权的后来,要追封的话孙策也应该一并追封。但孙权没有这样做,只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王与帝有本质区分,孙权的做法自然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但孙权这样做是没有问题的,古代宗庙祭祀实行昭穆制度,庙制规定 ,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
《周礼》记载:「 ”辨庙祧之昭穆。”郑玄注释为:「 ”自始祖之后,父为昭,子 为穆。”意思是,始祖在宗庙中居中,以下子孙分别排列左右两列,左为昭,右为穆。具体的情形是:始祖为穆,始祖之子为昭;始祖之孙为穆;始祖孙之子又为昭;始祖孙之孙又为穆。
在昭穆排列中,通常是降序单线排列,以保证父子始终异列,避免「 ”并肩而立”的尴尬,而祖孙则始终同列。这时候,如果中间多出一个平辈,则打乱了昭穆次序。以孙氏为例,孙坚为穆,孙权为昭,孙权之子为穆,孙权之孙为昭, 这是正常序列。如果前面插入一个孙策,情况就变化了,孙坚为穆,孙坚为昭,孙权又为穆,孙权与父亲同为穆,这就不符合常规了。
这不仅是一个仪式问题,更有现实的考虑。如果追认兄长为皇帝,那么兄长的儿子也拥有皇位继承权,具体到孙策,他的儿子孙绍与孙权的几个儿子一起在法理上也都可以问鼎皇位,这容易造成内部分裂。所以,无论从通行制度还是现实去考虑,孙权的做法都是没问题的。那么,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一下子追封了3位已故皇帝,即晋宣帝司马懿、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又如何理解呢? 司马懿是司马炎的爷爷,司马师是司马炎的伯父,司马昭是司马炎的父亲,这次追封后晋朝的宗庙排列如下:司马懿为穆,司马师为昭;司马昭为穆,司马炎为昭。
如果这样排,的确有些乱。司马炎是如何考虑的呢?其实,昭穆次序的考虑在他看来还是次要的,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确定谁是始祖。始祖即太祖,司马炎当然希望父亲司马昭能为始祖,但谁都知道晋朝基业创建与爷爷司马懿、伯父司马师密不可分,司马炎如果将二人排斥在昭穆之外,必然会受到质疑。所以,司马炎确定了这们的七庙制度:六世祖司马均,五世祖司马量,高祖司马俊,曾祖司马防,祖宣皇帝司马懿,父景皇帝司马师,父亲文皇帝司马昭。
上面这六位,合为「 ”三昭三穆”,但「 ”太祖虚位”,也就是干脆不明确为太祖。总结三个点 第一 帝位来源不同。司马炎是受魏国禅位而称帝,所以他必须承认魏国政权的合法性,司马昭的大将军爵位是继承自司马师,这一点他是无法否认的,所以他追尊这一系传承的时候就必须要有司马师这一环,才能保证传承完整。而东吴则不同,孙权的帝位是自立的,不受前朝影响,追尊祖先只需要按照礼制高、曾、祖、父直系传承即可,兄长不在其中。
第二 即便涉及到继承的问题,孙权和孙策之间也不是继承的关系,而是继任。就好像现在走了一个县长又来了一个县长一样,孙策生前的爵位是讨逆将军,而孙权被任命为破虏将军,两者都是东汉朝廷任命的,中间没有传承关系。第三 司马师首先是被司马昭追尊的,司马昭晋位为晋王之后,就已经追尊司马师为晋景王,表示自己的位置是继承自司马师的,明确了传承关系,所以司马炎称帝之后就必须按照他老子的意思来追尊。第四 当然,孙权如果执意要追尊孙策也不是不可以,他从家族的传承方面来解释,礼法上勉强说的过去,但是这样一来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最重要的就是孙策一系有了皇位继承权,这对于王朝的传承是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他完全没必要这么做。
所以说,帝王无家事,一旦涉及到江山社稷的大事,就不是凭个人好恶所能决定的,必然是要做出符合制度,有利于统治的决定。孙权追尊孙策,第一不合礼法,第二可能埋下隐患。而不追尊既合乎礼制,又可以保证政权稳定。任何一个睿智的君主都懂得其中的取舍,也不能因此就说孙权忘恩负义。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