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吉林省博物馆收藏的元代瓷器元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1992年出版的《吉林省博物馆》卷将此件定为辽代器物。由于存在以上各方面的差异,这件梅瓶当是一件元代珐华三彩器。有时为了节省绞胎胚料,一些瓷胎以白胎为主,仅在白胎外全部或部分地包贴一层绞胎泥,可见绞胎器是颇为珍贵的,吉林省博物馆所藏的这件绞胎瓷罐,是目前所发现的绞胎器中罕见的大型器。
吉林省博物馆收藏的元代瓷器
元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尤其是江西景德镇的青花、浙江龙泉青釉器的再创造及其他釉瓷,无论在造型、纹饰以及烧造技术等方面,都为明清两代瓷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吉林省博物院藏元代瓷器200余件。以下介绍的是从中选出的几件有代表性藏品。
元青花云龙纹高足杯
1975年于哲里木盟左中旗腰力毛都公社南哈拉土达大队收集。此杯高11.4、口径1、足径4.1厘米。撇口,深腹,下承竹节壮空心高足,足内中空无釉。口沿饰蔓草纹一周,疏内壁模印两条奔睛追逐的四爪行龙,内底中央绘一团花。外壁为青花云龙戏珠纹,龙为三爪、小头、细身,三爪瘦劲有力,姿态生动矫健。这件高足杯的装饰特点是青花加模印,为元代的创新,是受青白瓷印花工艺的影响而形成的。龙纹凸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高足杯是为了适应元蒙古人游牧生活习俗而特别烧制的饮酒用具,由于杯足较高,便干马上手握饮用,又有马上杯、靶杯之称,是元代流行的器形。
国内的元青花大部分为窖藏、出土或征集品。元青花所使用的青料,分为进口与国产两种。所谓“至正型” 元青花,使用的多为进口料。此件青花高足杯,白釉泛青,青花色调有深有浅,龙头、爪部均有深入胎骨的黑铁斑痕,应为使用进口钴料所致。元青花以其古朴沉稳的造型、劲健流畅的绘画及活泼大气的艺术风格日渐受到人们的喜爱。
元龙泉窑刻花牡丹纹大罐
馆藏传世品。口径22.2、底径l8.3厘米。直口,短径,丰肩,鼓腹,圈足。腹部有刻花缠枝牡丹纹,纹饰潇洒奔放。器形硕大,釉质莹润,为传世同类器中之上品。
龙泉窑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龙泉县,及临近的庆元、云和、丽水、武义、江山以及福建浦城、松溪两县。创烧于五代末北宋早期,南宋晚期是龙泉窑的极盛时期。元代龙泉青瓷在形制上承袭南宋,同时兼有粗犷奔放的艺术风格,造型工艺大量运用刻花、划花、印花、堆贴和镂雕等技法,擅长烧制大件器物。
元龙泉窑湖绿釉贴菊花纹盘
馆藏传世品。口径16.5、高2.5厘米。平沿,弧腹,矮圈足 胎骨坚实厚重。釉色呈浅湖绿色,柔和淡雅。内底中心贴一朵红色菊花,为露胎烧制。图案规整,红绿相映,典雅秀美。
贴花装饰是在元代新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贴花是元代龙泉窑盛行的装饰技法之一,除了继承传统的施釉贴花工艺外,还新创了露胎贴花。露胎贴花主要是利用贴花胎中的含铁量与烧成最后阶段一定量的氧结合,经两次氧化后,呈现出三氧化二铁的红褐色泽,与龙泉瓷器的青翠釉色相映生辉,产生一种特殊的装饰效果。露胎贴花是受垫饼的启示产生的,后来逐步发展成一种别开生面的装饰手段。元代龙泉窑生产规模庞大,产品供应海内外市场,并烧制了许多大型器,新创诸如贴花和划花的结合、堆塑和刻花的结合等工艺,显示了龙泉窑在元代仍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元龙泉窑观音像
馆藏传世品。通高24.2厘米。外部为一长圆形龛,龛内端坐观音。观音为堆塑素烧坐像,头戴花冠,外有长披肩,胸配璎珞,双目微闭,庄严肃穆,神态安祥。龛上部有卷云环绕,底座上饰一周水波纹,在碧绿的釉层笼罩下或隐或现。像前左右有善财童子和龙女立于龛柱两侧作侍奉状,虔诚毕敬。壁台置一净瓶。全器除观音外均施青釉,釉层肥厚光亮、玻璃质感强。元代龙泉窑的制品,一般来说都有玻璃质感,这是元代龙泉青瓷的一个特点。
元朝崇尚佛教,在民间流传极广。因此元代的瓷制佛像尤其是观音像数量众多。龙泉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都生产各个品种的观音像,以供应民间供奉所需。
元磁州窑白地黑花观音坐像
馆藏传世品。通高35.5厘米。观音头戴花冠,长眉方睑,细目微合,唇周围以黑彩勾画三缕胡须。面部表情含蓄安详。身披连帽长袍,胸饰花串,结跏趺坐干柬腰须弥座上,须弥座四面开光,前面开光内绘几笔简单的花草。瓷塑的背面以粗放的笔法绘出山石和树木。塑像中空,釉色白中泛黄。风格和谐自然,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为元代磁州窑瓷塑精品。此件瓷塑最重要的特点是观音以男性的面目出现,我国自南北朝晚期以来一直流行女相观音,特别在元代,观音被视作妙庄王之三女,元代的观音绝大多数为女相,似此有明显男性特征的十分罕见。
元代珐华三彩梅瓶
此梅瓶出土干吉林省辉南县辉发城内,通高23、口径3.8、足径9厘米。圆唇口,直短颈,斜直腹,下腹内敛,圈足。胎质为黄白色砂胎,胎体较粗糙,可见双片竖向扣合对接痕迹。釉面光润、鲜艳,为褐、绿、蓝、黄四色。纹饰共分六层:肩部饰一一周双瓣覆莲纹及锦地花纹;上腹近肩处为一周缠枝菊花纹;下接连续回纹一周;腹部主题纹饰为两组双重菱花形开光,开光内分别饰一组海浪楼阁人物图,为仙人骑鲤与仙人骑蛟,祥云纹饰点缀其间;下腹为一周二方连续图案,近底处饰一周双瓣莲纹。纹饰线条凸起,以绿彩、蓝彩为主要地色,黄彩、褐彩用以点缀。梅瓶纹饰华美,色彩鲜艳,极富特色。
1992年出版的《吉林省博物馆》卷将此件定为辽代器物。但无论造型特征、纹饰风格还是釉色,这件梅瓶都与辽三彩有着明显的区别。辽三彩器多为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长盘、碟、鸡冠壶、凤首瓶等,梅瓶则是传统的中原造型;辽三彩器的纹饰以植物多见,而此瓶的纹饰非常丰富,布局层次繁而不乱,主副纹饰相映成趣,搭配和谐,这样的布局方式以及其肩部和下腹部的莲花纹带、腹部的菱花形开光等均带有元瓷纹饰的特殊风格;辽三彩器的釉色以黄、绿、白为主,此瓶釉面不见白色,却带有孔雀蓝釉的呈色。由于存在以上各方面的差异,这件梅瓶当是一件元代珐华三彩器。
珐华三彩是我国陶瓷艺术中一个特殊品种,亦称法华、法花,属低温色釉。据《引流斋说瓷》载:“法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大抵皆北方之窑。”
这件梅瓶在 ... 工艺上尚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胎为陶质,其胎体表面的纹饰应是采用堆塑加模印一类的手法制成,纹饰线条有凸起的效果,再施以黄、绿、蓝、褐诸彩。它的 ... 工艺已经带有珐华器的某些特征;而且与辽三彩不同的是它的釉色中带有孔雀蓝的呈色,孔雀蓝釉从金代开始在北方流行,珐华釉正是在这一釉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说,这是一件处于初期阶段的珐华类制品。
元搅胎瓷罐
元代绞胎瓷罐,高21、口径8.3厘米,磨口,圆肩,深腹。胎质坚细,白、褐两色绞胎,在透明釉的笼罩下显现出如同大理石般晶莹美丽的花纹,绞饰间千变万化,如行云流水,怪兽奔聘,异鸟高飞,将绞胎纹饰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至,使人在观赏时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绞胎工艺始创于唐代,宋时继续烧制,宋以后则十分少见。将白、褐两色胎泥揉合在一起,拉胚成型后,罩一层透明釉,入火焙烧,烧成后器物的纹饰富于变化,或如本理,或如团花,或如乌羽,具有一种流动、变幻的美感。由于绞胎器的 ... 比一般色釉器更加复杂,所以多为小型器。有时为了节省绞胎胚料,一些瓷胎以白胎为主,仅在白胎外全部或部分地包贴一层绞胎泥,可见绞胎器是颇为珍贵的,吉林省博物馆所藏的这件绞胎瓷罐,是目前所发现的绞胎器中罕见的大型器。
编辑:古语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