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做人事事可让,唯独笔下当仁不让读陆俨少的山水画,常给人一种清新隽永、古拙奇峭的感觉。陆俨少既深得前人之神髓,但又不满足于传统。陆俨少向来把传统文人画”天然去雕饰”视为创作的最高准则,但这种天然去雕饰,绝非一般文人墨客的笔墨游戏。陆俨少以笔墨构成本身的虚实对比来突出画面主题,他要显示笔触本身的形迹,因此,留白几乎是散步于整个画面各种笔迹的间隙。因此,陆俨少的山水画,似可说是以白为体,以黑为用。
做人事事可让,唯独笔下当仁不让
读陆俨少的山水画,常给人一种清新隽永、古拙奇峭的感觉。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自有一种郁勃之气回荡其间,散发着行云流水般的意气,近视远看均有一番别具一格且引人入胜的景象。尤其是那独创的风貌,神奇的笔墨,灵变的意韵,散发着文人气息的高品位的艺术,具有一种引人入胜的美感。
陆俨少山水画的奇妙之处在于他的用笔。他画的每一根线,笔致清晰,笔笔可见,起落有致;繁简轻重,浓淡干湿,疏密提按,极尽变化,且圆灵多变,力透纸背,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他的山水,往往随着意气的生发,由小到大,由简转繁,出奇制胜,笔到意随,超神尽变,纯为自然。有时看似画不下去,而稍一转手,柳暗花明,奇思络绎,奔赴笔端,又达一番境界。
陆俨少是一位真正从中国传统绘画演变出来而具创意的画家,他在遵循传统功底基础上的创新是水到渠成,自然而成的。陆俨少少时随冯超然学画,陆俨少的山水由“四王”正统派入手,取法于明清,上溯宋元。画以笔见长,笔笔见墨,笔墨韵律极有魅力。而他的设色又不同于吴湖帆的设色,强调在青绿设色中突出线条,并吸收敦煌及唐画的勾线,再参以赵孟頫、钱舜举法成之。他还临过王石谷、王原祁、戴醇士、吴墨井、恽香山等明 ... 迹,这些临本,功力殊深,格调高雅,临摹的作品即被冯超然认为几可乱真。陆俨少既深得前人之神髓,但又不满足于传统。陆俨少认为,“四王”的作品,有其存在的价值,许多宋元遗法,凭借“四王”而流传下来。他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画坛大家,不是一味盲目崇拜,而是择优而取,如石涛的一种生拙烂漫的笔墨,新奇取巧的小构图,有过人之处,但其大幅,经营位置每多牵强窘迫,未到行云自如、左右逢源的境界。他师从吴湖帆,当时吴湖帆的画已享誉大江南北。而陆俨少则认为他的画“笔不如墨,墨不如色”,“自度己性,秉赋刚直”,不宜走吴的婉约嫣然之路,毅然自辟蹊径,开拓新路,但求独诣。陆俨少对笔墨的认识及掌握十分透彻,但在传统笔墨基础上推陈出新,笔墨之功能提升到可以抽离物象的境界,纯粹来欣赏线条与墨色本身多彩多姿的变化。这与西方现代绘画,不论抽象或具象,把色彩与造型本身的艺术美感提升到首要位置来欣赏如出一辙。其深厚功力、令人叹为观止的笔墨魅力不是寻常的国画家所可企及。陆俨少在《自叙》中曾说:”在70年代,我的画风较为缜密娟秀,灵气外露;70年代以后,日趋深厚老辣,风格一变。笔力比以前较为雄健,一扫柔媚之气。”
陆俨少向来把传统文人画”天然去雕饰”视为创作的最高准则,但这种天然去雕饰,绝非一般文人墨客的笔墨游戏。他的画以高超扎实的笔墨技艺为根基,以胸有丘壑的博大情怀为视界,以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为基点。他的画是从生活中来,但又不仅仅是自然生活中的形象,而是一种对象化了的概括与提炼。他的画无做作的成分,却有经营的学问;无自怜自营的自缚,却充满着勃勃生机,让人感到清新、隽永、动感。他的山水画是从传统的山水画向现代迈进中,富有强烈时代感的艺术,达到了山水艺术境界的新的升华;他的画,无论从何种角度审视,都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在任何时代与人们的审美观念都是相通的。他以“推陈创异,化古为新”的艺术主张和深厚的学养,扎实的功力,在当代中国山水画中独树一帜,是当代中国画坛中有口皆碑的文人画家。
陆俨少的山水画法,往往是先由局部下笔然后笔笔生发,最后成局。陆俨少常能信笔来去、随意生发而,常常可以左右逢源、每得奇趣,看来似不经意,其实它是建立在深厚的生活与传统的功底之上,有其自身的笔墨生发法则的。陆俨少以笔墨构成本身的虚实对比来突出画面主题,他要显示笔触本身的形迹,因此,留白几乎是散步于整个画面各种笔迹的间隙。因为倘若笔迹的周遭全无留白,笔迹没有底下的留白来映衬,笔墨本身的形迹也就难以明显地存在。因此,陆俨少的山水画,似可说是以白为体,以黑为用。这白指纸,黑指有笔墨处。黑承载于白之体,而以黑来调动白。如他发现画面气太散,就用笔墨来将气团紧;如发现气太紧,又用笔墨来疏导之,这就是以黑来调动白。在笔墨上,陆俨少论用笔有云急所应急,慢所应慢,有时振笔疾书,有时轻描淡写,有时从容不迫,云烟落纸,弄笔如弹丸,随意点染,皆成文章;有时揎拳卷袖,狂口引京呼。下笔如急风骤雨,顷刻立就,未放先行,欲倒又起,虚实变幻,不可揣测。这是用笔变化结合创作情绪,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
陆俨少一生在山水画的创作上力求变法,早期缜密娟丽、神韵流动之感,较多地留有古人的笔意,尤其是唐寅、王蒙的遗风。这时期陆俨少着意于笔墨的缜密变化,因而,他在施用笔墨之精神,以及其笔墨本身所表现的神情,总的说来是收敛的。以章法而言,局部山峦虽然外貌全民族变化较多,其实内在构造变化却并不大。尽管他同时在章法上也力求出新,但由于局部构造变化不大,总使他在营造整幅气势出奇方面,尚未达到左右逢源的境界。而以整幅笔墨面貌的变化而言,因其主要致力于斯,因而在整幅笔墨气息上确有诱人之处,所画云水注重于局部笔墨韵味映衬之需。中期的作品呈浑厚苍润、犷放简约,糅南北二宋画风,个性鲜明,风格独特,开始追求整体笔墨神韵,从整体气势出发考虑。晚期的作品显得雄健,一扫柔媚之气,开始体现墨块和留白画法。笔墨由于不断修炼,渐入于沉着痛快之境。这时他施用笔墨之神情,以及其笔墨本身所表现的神情,总的来说已是奔放的、沉着痛快的,而非收敛拘泥的。他开始摆脱操作范畴的笔墨羁绊,进入了章法的应用范畴。笔墨无累于心,使他得以尽心贯注于章法。这时他的笔墨变化,已完全是缘章法变化而展开的,久而久之,便使得他在章法变化上达到了左右逢源的境界。陆俨少画风之演变,由缜密趋向简淡,简淡中又具旷达多变的境界。他的画既充实又空灵,充实中蕴含着空灵,空灵中饱含真实。这种空灵而真实,自有一种画外灵气,一种超迈的人天合一的境界。
陆俨少先生的笔下功夫,旷世罕见。他画山水,用笔与一般人有两个区别:一是他画时,不太换笔,总是以一管中号狼毫一画到底,有“一支毛笔打天下”之美誉。那一笔中的变化,笔与笔之间的变化,浓淡、黑白、疏密、虚实之间的变化,全凭着这管笔生发。二是在运笔中,其中指总是微微拨动笔杆,如此写出的线条顿挫转折、波磔相生,具有质量感和厚重感。他游历山水,从不苦做速写记录,他说:“我外出游历……只用眼睛看……要得山川神气,并记在胸。”他作画无论多大尺幅,也从不起草稿,提笔就来,如唐代吴道子对玄宗所言:“臣无粉本,但墨积于心也!”他作画用一支笔,从头到尾,中间不换笔,他的技法“近乎道矣”,全靠对毛笔天人合一式的神化般使用。宋文治先生曾说:“陆老画画,用一支笔,遍地开花,从哪里都可以开始画。”李可染先生说:“陆俨少先生真正到了自由王国的境界了!”
陆俨少先生对山水是很敬仰的,他对山水的情怀可用他的一句名言来概括:”登高自卑”。所以他的山水作品,在章法上重气势,大处有着落,小处更是谨小慎微,力求小势服务于大势,就是小到一个局部,都要有轻重,再小的一点一线,都要为这个势服务。每下一笔,都要增益其势,而不是减损其势。要做到笔笔有着落,笔笔都能看,笔笔都起作用,经得起推敲,通过笔笔增益其势、处处增益其势来积累气势,以形成大势。正因为陆俨少要求笔笔增益其势,处处增益其势,从整齐中求变化,在他的许多山水画中,都是有意层层积迭以取势,群峰奔腾扶摇而上,那峥嵘崔嵬的峰峦几乎都朝着一个方向倾斜,从而形成一股排山倒海的雄浑气势。这是陆俨少山水画的突出风貌。
陆俨少先生曾说:如果学画全部精力是十分的话,三分写字,四分读书,作画只占三分。此即他认为如想提高个人的绘画艺术层次,除了有精湛技法外,还必须在修养及对事物有宏观性的领悟。实际占三分的写字亦无非是为了增强控制毛笔的能力,令作画时更加得心应手,陆先生因注重读书与写字,他的艺术自然就鬼斧神工,气象万千。纵观陆俨少的山水画创作,笔者以为,他的画是一种纯正的文人画,他不但是一位诗、书、画俱精的文人画家,而且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画风,不愧“当今最后一位文人画大家”的称号。
摘自:《艺术市场》200607
编辑:之君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