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可见大明帝国的覆灭不能说仅是臣子的问题。历史上第一个自南向北统一全国,历史上曾拥有对北方铁骑战力最强军队,历史上曾给予平民阶层最好升迁平台,比西方早二百年建立了类三权分立政体的大明帝国在失去内部权力平衡后,即便拥有勤俭的帝王,有着层出不穷的贤臣良将,也在党争和内讧中不断溃败,最终走向灭亡。

公元一 ... 四年,李自成大军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被迫自尽于煤山,死前感叹"诸臣误我"。再到一六六一年南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被缅王献给吴三桂,经过了十七年,一代人都成长起来了,大明帝国也没有抓住任何一个历史给予的机会,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崇祯时,明帝国拥有孙承宗、熊廷弼、王洽、陈新甲、杨嗣昌、洪承畴、袁崇焕、吴三桂等贤臣良将;南明时期亦有史可法、郑成功、李定国、李来亨、瞿式耜、何腾蛟等良将。可见大明帝国的覆灭不能说仅是臣子的问题。一般来说,成功的因素总是比失败的原因容易找到,而涉及到一个王朝的覆灭,原因的寻找更是难上加难,我认为除却经济方面的因素,大明帝国湮没的主要原因是如下几方面: 一、错 ... 魏忠贤致使明帝国二百多年来的政治平衡被打破,皇帝权力被严重削弱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国家治理也需要平衡施为,作为一个英明的皇帝,绝不会允许一派独大的情况出现。明帝国将治理天下的权力完全委托给专业的官僚系统,也就是 ... 机构,皇帝不再直接参与。皇帝假如想有所作为的话,必然陷入与官僚系统争夺权力的拉锯战,官员们用道德、礼仪、传统和祖制为武器,丝毫也不会落下风。皇帝能拉来的帮手只能是身旁的宦官和外戚,即便偶尔有个别的官员想站在皇帝一边,也会很快在铺天盖地的弹劾中落败——有明一代,朱元璋开始借助宦官处理政务,朱棣大规模使用,到后来一发不可收拾,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宦官对皇帝的忠诚度远远高于官僚。能获得皇帝宠信的宦官,几乎都是直接服侍皇帝的,与皇帝本人带有强烈的私人感情,忠诚度极高。士大夫们心目中排第一位的是他们的集体利益,对皇帝本人和国家的忠诚远远不够。举个简单的例子,明朝中后期虽然人口在增长,开垦的土地面积也增加了,工商业取得一定的发展,甚至在江南一度萌发了 ... 的萌芽。与此同时,明帝国虽然不断提高税赋,可实际上税收总额却在不断的减少,同步减少的还有应税人口和土地——这些凭空消失的银子、土地和人口哪里去了?当然是那些饱读圣贤书的官僚士大夫拿走了!宦官也贪财,但基本上都是在替皇帝管理财产、征收税赋的过程中揩油而已,深度和广度上远远不能与前者相比的。 其次皇权的削弱,在没有宰相为权威的情况之下,必然是 ... 内部陷入朋党之争,朝臣们最合理、最明智的自保策略是不做事——不做事,自然没有任何责任,然后竭尽全力去弹劾那些想做事、真做事的官员。所谓做得越多错的越多,渐渐没人敢出头了,陷入死亡螺旋。 崇祯登基时,发现了宦官势力权势过大,他借助官僚系统的支持,一举将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势力彻底铲除了,犯下了政治上的最大错误。因为这样等同于拱手将治理天下的权力完全送给了东林党掌控的官僚系统,而如果权力没有制约,只有正派没有反派,造成了崇祯执政辛苦,效果却没有几十年不上朝的嘉靖帝好。如嘉靖时期严嵩与杨廷和相互制约,嘉靖只需要在重大问题上做个决定即可,安心于修道炼丹。 崇祯的这一个错误,直到其死后,到南明时期东林党官僚系也没有对手盘,明帝国开国皇帝制定的政治制度被破坏贻尽。东林一党独大后其内部的党争一直在让明帝国掉血,如在南京弘光政权存在的不到一年时间内党争以异常的激烈和残酷著称,"三大疑案",引发随后的左良玉兵变。 二、崇祯暴躁、多疑而又刚愎自用的人格缺陷 如果说 ... 魏忠贤事出有因,但不该扩大化至彻底铲除整个宦官集团的话。崇祯作为一把手,不该犯的错误是多疑、刚愎自用、将责任随意推给臣下。如将无过的王洽治罪,将私下为其办事的陈新甲处死,彻底将准备倒向皇帝一方的臣子的心寒死。在 ... 袁崇焕一事上,崇祯的这一性格表现的犹为突出。 首先崇祯对袁崇焕是不满的,一是袁对崇祯说了大话,五年平乱而不得;其次是擅 ... 大将毛文龙,毛即便有错也应交由崇祯处理。其次对袁崇焕通敌的指控是东林一党官僚系统内部发起的诬蔑构陷,"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既然大臣把指控送到皇帝面前,崇祯只能招袁崇焕问话对质,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之后起疑心,抓起来让司法部门审问。在案件审理结果呈报给崇祯时,这位终极仲裁者仍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发回重审或暂关押再定死罪。然而暴躁且刚愎自用的崇祯帝还是被利用了,自毁长城。如果崇祯在政治上成熟一些,懂得轻重缓急为政之道,也不会让效忠于他的臣子们寒心。 三、军队丧失了作战的信心,兵无斗志,将无战心。 天下大乱之际,政权时时刻刻离不开军队的强力支撑。比较满清灭明和日本侵华,都是小蛇吞大象之战,都受兵力不足的困扰。满清开始南侵之后,能够投入南下作战的八旗精锐绝对不过十万,其打击目标既有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农民军,又有南明军队和地方上的反抗,而随着征服区域的扩大,又不断的要分兵驻守,等到了江南之后,已经演变成作为主将的满清指挥官带领几百人到数千不等的、战斗力强的八旗军队,与数量庞大的、士气低落的明朝降兵一起协同作战,战斗力不可能强到哪里去——看看南明军队数次大规模反击取得的战果,足以说明问题。为什么满清灭了明朝,而日本却被我们赶了出去?主要是一个军队的作战信心的问题。 由于南明朝廷内缺乏强硬的皇帝和团结的官僚集团,几个朝廷没有一个建立起哪怕最简单的中央财政系统,只是给军队划定防区,让他们直接就地征集粮饷,如此一来,士兵对能不能吃饱饭、能不能拿到军饷,完全没有信心。一旦地方上稍稍有些拖延、质疑或者 ... ,必然使用武力,变身成了土匪。朝廷不但失去了制约军队的有效手段,而且间接的让驻军变成了老百姓的祸害,引发广泛的敌意,以至于很多人盼着纪律相对严明的敌军到来。此外,相当多的明军投降满清,不过是想保住性命,吃上饱饭而已。没有了能打仗愿意打仗的军队,自然不能挽回局面。 再有就是军队不相信朝廷的指挥。如高杰驻守徐州,连续几次击败满清军队的攻击,结果却被准备投降满清的总兵官许定国暗 ... ,南明朝廷明知两人过去有仇,却安排在相邻的防区来协同作战,如此胡乱指挥,当然使高杰的部下归咎于朝廷,随即溃散。 四、失去控制的内部权力斗争 由于失去了宦官集团这个共同的内部敌人,东林党人的内讧,或者说内部权力斗争贯穿了整个明帝国溃败灭亡短暂的历史。无论是大敌当前、兵临城下还是危在旦夕,似乎都不能阻止官员们为了权力斗个你死我活,把最宝贵的资源和力量消耗在相互攻击和内耗上。 崇祯死后,江南半壁江山还完整的掌握在明帝国手中,这时候最合理的策略是暂时停止与农民军的相互攻击,想办法将其招安,内部团结一致,集中全力对抗满清,应该还有很大的机会成功。可是官僚士大夫们非但没有想方设法来解决面前的危局,反倒仍然为了小集团和个人的权势地位继续内讧,甚至不惜各自拥立皇帝,派出极为宝贵的军队相互讨伐,硬生生把最后的机会给浪费掉了。 历史上第一个自南向北统一全国,历史上曾拥有对北方铁骑战力最强军队,历史上曾给予平民阶层最好升迁平台,比西方早二百年建立了类三权分立政体的大明帝国在失去内部权力平衡后,即便拥有勤俭的帝王,有着层出不穷的贤臣良将,也在党争和内讧中不断溃败,最终走向灭亡。
本文标签:明朝崇祯大明帝国历史中国古代史袁崇焕南明明朝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