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从明朝两京一都制的发展变化,看明朝稳定国家,发展北方的决心

中国历史上,国都一直都是国家政权的代表,也是一个政权存在与否的重要标志,所以轻易不会改变。但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却在国都的确立上,进行了多次的变化。期间南京、北京、开封、西安、临豪等城市都在为适应明朝为稳定国家、发展北方的决策过程中,充当了国都的角色,为明朝增强对国家的统治和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遭到朱元璋嫌弃并迟迟下不了决定的方案——龙兴之地-应天(南京) 元朝末年,朱元璋以应天(南京)为基地,崛起于江南。期间凭借着江淮地区的经济及 ... 实力,打败了陈友谅及张士诚等割据势力,控制了整个南方,并于1368年在应天登基称帝,是为明太祖。 但此时的朱元璋并未将应天直接定为京师,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控制半壁江山的朱元璋的目标是整个天下,而不是这偏居一隅的江南。那为什么他不直接将应天命名为京师呢?原因其实有以下三个方面: 1.自古以来,定都南方的政权大多偏安,缺乏进取心,多被北方政权所灭; 2.明朝对蒙元的北伐已经启动,大量北方疆土成为明朝新的疆域,但都城远在江南,不利于巩固明朝对北方的统治; 3.明朝朝堂之中对国都的选择有着许多方案,如开封、临濠、西安等都有不少的支持者。 正是基于以上三点,使朱元璋并未在一开始就将京师的称号给予应天,而是处于犹豫摇摆不定的阶段。 当然,定都应天的好处也有很多,比如: 1.自南宋南渡以来,江南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南京以其繁荣的经济,且拥有着极为便利的水陆交通,足以支撑一国之都的发展; 2.拿下应天是朱元璋制霸天下的关键一步,可以说应天是他的龙兴之地,重要性不遑多让; 3.明朝的统治阶级大多是随着朱元璋起事的淮左勋贵和后来依附的江南勋臣,这些人久居江南且势力大多在江南,自然更加愿意以应天为京师; 4.明朝新建,北方大多刚刚收复稳定,民生凋敝,如果选择北方城市为都城,必将损耗国家财力,征调赋役用以建设新都,极易重蹈元末激起民变的覆辙; 5.应天坐拥长江天险,在防御上具有优势,但国家一统的前提下,这条几乎可以忽略。 但这些选择应天作为京师的优缺点,并不能让朱元璋迅速的下定决心,因为他的心里还有着其他的选择。 朱元璋心中的北京——北宋故都-汴梁(开封) 其实,当时随着明朝对蒙元北伐 ... 行动的展开,中原地区大多已成为明朝的领土,这个时候朱元璋就开始考虑在中原地区设置北京,以此加强对北方领土的巩固。 正如朱元璋在称帝诏书中所书:「 ”钟山之阳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以是年为洪武元年”,按照自古以来的开国诏书习惯,一般会将国都的位置给确定下来,但朱元璋并没有这么做,这也就为他另选国都埋下了伏笔。 而此时的中原地区,朱元璋最为在意的就是北宋故都汴梁了。当徐达攻占汴梁之后,朱元璋多次亲自前往汴梁实地考察,并改汴梁为开封,同时认为在汴梁建都可以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 1.可将明朝的统治中心北移,扩大明朝对北方的统治,更加有效的指挥军队对蒙元的讨伐; 2.汴梁是北宋故都东京之所在,在上一个 ... 政权的故都建立新朝的都城,有利于在政治上形成对蒙元北伐的政治效果,鼓动北方汉民百姓奋起抗元。 3.汴梁的位置处于国家中心位置,有利于将来对四方领土的管辖。 随着徐达等人北伐的不断推进,明朝北方疆域不断扩大,南京偏居一隅的不利地理因素开始不断放大。 朱元璋这才终于下了决心,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下诏:「 ”改应天为南京,改开封为北京。”这也标志着明朝两京制的正式开始。 但北伐战场局势瞬息万变,朱元璋下诏确定南北两京之后不久,徐达就已攻占元大都,将蒙元势力大部驱逐出了长城一线,元顺帝被迫北遁漠北,全国形势出现了极大的转变。 随着大军离开中原到达河北、山西一线,作为对元朝临时的作战指挥中心和粮食补给物资中转基地作用的开封,失去了战时经济的政策支持之后,中原地区经济凋敝、物资紧缺等情况开始显露。朱元璋也开始重新思考开封承担北京责任是否可行,并最终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确立开封为北京不到数月的时间,再次下诏宣布废除没有实际意义的北京,重改北京为开封。 京师无法确定的候选方案——建立中都-临濠(凤阳) 朱元璋一直想建立一座北京城,来更好的加强明朝对北方地区的统治。但是,开封立都的立而后废,让他为建立「 ”北京”而变得更加谨慎。 当时群臣关于北方那座城市都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如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下诏询问群臣定都之事,群臣上言「 ”或言关中险固金城,天府之国;或言洛阳天地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汴梁亦宋之旧都,漕运方便;又或言北平元宫完备,就之可省民力。” 可以说群臣的各种方案都有其可行性,而北平作为曾经的元朝统治的象征,朱元璋也不愿意在政治上让自己成为元朝的继任者,但汴梁方案刚刚又被朱元璋否决了,而洛阳和关中以及天府之国也才平定不久,在他的心中都还不是最好的选择。 其实,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有了自己的方案,那就是选择他的老家临濠(凤阳)。当他提出这个方案的时候,群臣除了刘基以外,大多摄于朱元璋的威信而选择了赞同。朱元璋不顾刘基上奏「 ”凤阳虽帝乡,然非天子所都之地。虽已置中都不宜居。”依旧开启了中都临濠的建设,这样明朝就多出了一个中都。 但随着中都建设开展六年之后,洪武八年(1377年),朱元璋在实地了解了中都的建设情况之后,最终确认了临濠不适合成为都城,以「 ”劳费”为由停止了中都的建设,自此中都更多的只是成为了明朝皇室的一个场所而不是国家的都城。 无奈中的暂时选择——定南京为京师 正是在这些都城选择与建设的试错过程中,经过十一年的反复考量,朱元璋最终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下诏「 ”改南京为京师”,南京正式成为了明王朝正式的政治中心。 太子朱标之死而夭折的京师——西安 虽然之前确定「 ”北京”的方案大多搁浅了,但是朱元璋想建都北方的想法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作为曾经的六朝古都西安,在经过开国近二十年的修养生息之后,开始具有一定的实力,于是就成为了朱元璋的又一个成为「 ”北京”的重要选择。 为此他特意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特派太子朱标巡抚陕西,监督西安城墙的修建工作,并实地考察西安作为明朝「 ”北京”的可行性。 朱标的工作无疑完成的非常好,我们也有幸能够在现在仍旧看到气势恢宏的西安古城墙。但很可惜的是,朱标自巡抚陕西之后,回到南京不久便离世,我们无法确定这个原因,对朱元璋放弃西安成为「 ”北京”是否有影响。 但是,确实在这之后,朱元璋就再也没有考虑过西安或者其他北方城市作为北京。只留下了朱元璋临终所言「 ”兴废有命,惟有听天”的无奈叹息。 靖难之役后,朱棣完成了朱元璋的遗愿——北平-(北京) 朱元璋死后不到四年,明朝的京师南京,即被从北方一路南下打着「 ”靖难”旗号的燕王朱棣所破,南京的 ... 防御价值被彻底击碎。 作为根基在于北方的朱棣而言,南京不是他喜欢的京师,他更钟意于自己的龙兴之地,拥有着元大都整体架构的北平。于是当他稳固了自己刚刚到手的明朝政权之后,便在永乐四年(1406年)宣布改北平为北京,并在次年开启了北京的建设工作。 北京的建设工程前后历时十五年,最终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完工。朱棣在北京城主体工程完成之后,即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当即在新落成的北京紫禁城接受百官朝贺,并正式下诏宣布改北京为京师,南京降格为留都。而朱棣选择北京作为京师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北京是朱棣的龙兴之地,也是其最根本的势力范围,政治意义相较南京更为重要; 2.北京地处燕云十六州,自古就是联通中原与东北及蒙古的重要通道,对加强明朝对外扩张及稳定东北地区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 3.此时的明朝主要威胁还主要是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由于朱棣获得明朝统治权之后将朱元璋的塞王靖边的政策废除,北境缺乏足够实力震慑蒙元势力,所以建都北京有利于更好的统筹和指挥对蒙古的作战; 4.从法理上来看,朱棣是篡位,那么他将原有南京建文帝法统改为北京的朱棣法统,有助于在形式上确立自己的政治正确性; 5.朱元璋一直以来都有着迁都北方的打算,朱棣迁都北京的行为可以被解释为继承朱元璋遗志,有助于帮助朱棣宣扬其「 ”继高皇帝之先志”的行为; 6.靖难勋臣大多是跟随朱棣的北方将士,这些人也更愿意回到北方的都城; 7.建文朝遗臣大多为江淮人士,迁都可以打破明朝原有以江淮集团为主的政治格局。 结语 可以说,明朝的两京一都制的建立过程,其实就是明朝开国初期,统治者为了加强并稳固国家对北方地区的统治,而做出的选择。虽然朱元璋终其一生未能定下「 ”北京”的最终方案,但他的战略思路具有极强的前瞻性。 而朱棣选择迁都北京这一决定,正是对朱元璋这一战略思想的最好继承与执行。迁都北京,不仅适应了当时明朝对东北及蒙古地区扩张及维护统治的需要,也极大的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及 ... 的发展,使明王朝对国家的统治更加趋于形成整体的发展趋势,有利形成完整的国家发展趋势及加快民族融合的进程。 参考资料: 《明史》 《明实录》 《明史纪事本末》 《朱元璋与明初三都》

从明朝两京一都制的发展变化,看明朝稳定国家,发展北方的决心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梦见康熙皇帝

    周公解梦梦见康熙皇帝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康熙皇帝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朱元璋画像的脸型为什么这么奇怪,是真长这样还是被人丑化

    朱元璋的样貌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长得十分臭猫,鞋拔子脸型,面露凶光,而且脸上还麻子密集,另一种说法则是他长得十分端正,面相沉稳,给人威严的感觉。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加准确呢?在史书中有着关于他相貌的记载,比如《太祖实录》和《明史》等书都夸他相貌英武。不过前一本书是在朱允炆时期撰写的,上面对于外貌就是夸他魁梧,主要还是在描写他的气质。

  3. 清朝有一位官员,只因为太清廉节俭,被贬谪回老家,后郁郁而终

    南朝齐丹徒县令沈赞之不愿意跟周围的同僚吃吃喝喝,因为总要花钱。他不愿意花公款,而自己的工资又经不起应酬往来,就干脆不跟人来往,也不请客送礼,公务之暇,就当宅男。这种人在官员队伍里太碍眼,也碍事儿。终于有一回,被人找了个茬儿,构陷入狱。

  4. 宋朝偷偷地「 ”使坏”,使契丹和西夏打起来,这就是「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利用强者和强者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用敌人来制服敌人,以期望坐享其成的思想。宋仁宗时期,在外交上就成功运用过这一策略,使得辽夏开战,两败俱伤。不过,这一切还得先从西夏建国说起。

  5. 皇帝做了个怪梦,翻试卷时,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状元就是他了

    皇帝做了个怪梦,翻试卷时,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状元就是他了洪武年间的状元郎丁显真是走了狗屎运。他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据说,考官初拟的名次为一百多名,却因为朱元璋的一个怪梦,这位会元中的差生居然逆袭成状元。次年,他入京参加会试,也有幸考中了会元。不过,丁显的成绩在会元中并不出类拔萃,当年会试一共有考生472人,会元为建文帝时期名臣黄子澄,第二名为国子监生练子宁,第三名为浙江高考状元花纶。

  6. 此地是中国最早失去四百多年后又回归祖国的地方,历经曲折

    明朝最早来自欧洲的入侵者是葡萄牙。十五世纪未,葡萄牙殖民者经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进而向东亚扩张。明代时借用...人对欧洲人的称谓,称他们为佛朗机国。

  7. 仁厚的朱标,威猛的朱棣,那朱元璋其他儿子都怎么样?

    说到朱标,自然要说说朱标的弟弟们,那些觊觎皇位已久的藩王们。

  8. 明太祖如何拼命打造拖垮帝国的藩王制度,后世帝王却怎么改不了?

    相关阅读: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顺治帝四次恭迎的背后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成语「”乱七八糟”。听惯了以为就是个乱糟糟的成语,然而这个成语却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历史认识的智慧!乱七指的就是西汉景帝时,七王之乱,弄得汉帝国差点分崩离析,又引出了一个「”清君侧”的好借口,居然为此...害了一位忠臣——晁错。当然,最后七王之乱平定,把个汉帝国给吓得不得

  9. 因错 ... 一名将,秦昭襄王将一统天下的名头,拱手让给了秦始皇

    秦朝在历史上是尽人皆知的,秦朝之所以能够尽人皆知,主要原因就是秦朝出了一个千古一帝——秦始皇。这位皇帝想必是小孩子也会知道,他创造了历史上多项第一。

  10. 考古队挖出一具清朝干尸,留着明朝长发穿着龙袍,专家:不是皇帝

    我国曾经挖出过一具非常奇怪的干尸。首先,这具棺木的棺头写明了,这是清朝时被授予中宪大夫一职的黄拙吾的陵墓,而棺木里还有一枚康熙通宝,由此可见,此人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死去并埋葬起来的。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当考古队扒开干尸的官服后,却发现他里面竟然穿着两件龙袍,一件是四爪蟒袍,一件是五爪龙袍。其中五爪龙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才会穿的朝服。

随机推荐

  1. 浅谈中国传统治国方略的历史考察

     浅谈中国传统治国方略的历史考察  文/王东春  论文关键词:法律思想;治国模式;理论基础;实践价值  论文摘要:考察天治、人治、法治、德治、德法并治等中国传统治国方略诸范畴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实践,揭示其内蕴的规律性,对当代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2. 梦见雪地滑倒 梦见雪地滑倒什么意思

    梦见雪地滑倒是什么意思?梦见雪地滑倒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雪地滑倒的详细解说吧。梦见在冰冻的雪路上滑倒,在行为方面可能会有异常。梦见友情梦见友情什么意思梦见在雪地上翻滚游戏,表示爱情有转机。滑倒是位置的降低,代表地位的下降。商人梦见自己滑倒,意味着由于自己犯了低级错误,导致收入锐减甚至亏损。

  3. 征讨方腊后燕青为何挑了担金银离开梁山?其实是背后高人指点迷津

    梁山最后征讨方腊的战役,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梁山义事却就此结束了,战役中梁山中大多数人都死的死,伤的伤,就比如武松失去了一条手臂,史进、刘唐等人都战死沙场。最后剩下的十几人应该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然而有一个人却在此时选择了隐退,他就是浪子燕青。浪子燕青虽然出场较晚,在水浒传中第六十回才出现,但在此后的章节中,燕青确实是主要的人物之一,可以看出作者施耐庵对其的喜爱程度。燕青虽然武功高强,但他却不似武

  4. 梦见英语单词

    周公解梦梦见英语单词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英语单词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一块神秘的木牌,改变历史,让赵匡胤黄袍加身

    那块木牌上的谶语,对柴荣来说就是一剂毒药,这剂毒药可以让柴荣高高举起了权力的利刀。>根据历史学家的推测,送神秘木牌到柴荣帐中的人,很有可能是赵匡胤。>柴荣去世后,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了宋太祖,他对张永德也是不错的。张永德的官职一路高升,并享受了荣华富贵40年,这都与他在赵匡胤身上做的投资有关。

  6. 话说南京(之一):金陵王气黯然收

    文:王玉描述南京最恰当的一句诗莫过于刘禹锡那句:「”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座六朝古都,仿佛是一本打开的旧书,书页上飘荡着六朝残破的旗帜,飘荡着灰飞烟灭的皇帝梦。行走期间,感受到的是石头城沧桑的历史,听得到的是它悲怆的叹息。「”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这里曾有过金戈铁马的豪迈,这里也有过偏安江南的无奈,这里留下了无数王朝更迭、盛衰兴败的往事。金陵的王气,最早来源于《金陵图经》

  7. 【逦连】的意思是什么?【逦连】是什么意思?

    ●唐权德舆《奉和礼部尚书酬杨著作竹亭歌》:「直城朱户相逦连,九逵丹毂声阗阗。」★「逦连」在《汉语大词典》第15269页第10卷1302参见:逦连逦连是什么意思逦连lǐlián连续不断貌。

  8. 懵然无知是什么意思及造句 | 成语大全

    一无所知的样子成语出处:唐–白居易《与元九书》:“除读书属文外,其它懵然无知。”

  9. ... 帮夫改骄矜

    可是,替晏子驾车的人,虽然长得高高大大,却是一副没有教养的样子,高傲地扬起头,目中无人,恣意骄横,引起路人的鄙视和厌恶。...看到这个情景,对这个骄傲的马车夫很不满意。>...答应了他的请求。晏子听了连连点头,夸奖他具有知错即改的勇气,提拔他当了名为大夫的官。>...和马车夫和好如初。

  10. 含苞待放是什么意思?

    【拼音】hánbāodàifàng【解释】形容花朵将要开放时的形态。也比喻将成年的少女。【出处】【例子】这样的挑选,有名无实,纵使貌艳如花,但含苞待放,十分颜色只露得十分。(高阳《玉座珠帘》上册)【近义词】豆蔻年华【相关】百度“含苞待放”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