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读欧阳修等《新唐书》卷八十《李恪传》的批语解析:...评说...是“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这是在读欧阳修等所著的《新唐书·李恪传》时写的批语。李治不理朝政,致使武则天专权,宫中并称“二圣”。所以,...认为当初唐太宗...明明知道李治不及李恪,而没下决心改立太子,是“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深为这一英主的失误而惋惜。

《广州日报》2012年6月16日第B20版版面图 本文摘自:《广州日报》2012年6月16日第B20版,作者:张明林,原题: ... 评点古今人物
评点 ...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 ... 读欧阳修等《新唐书》卷八十《李恪传》的批语(见《 ... 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33~23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解析: ... 评说 ... 是“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这是在读欧阳修等所著的《新唐书·李恪传》时写的批语。这句批语指出了唐太宗 ... 在立皇储问题上的失误。李治、李恪都是 ... 的儿子,他们的优缺点、长短处, ... 自己是清楚的。李恪善骑射,有文才武略。“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 ... 很喜欢文武双全、“英果类我”的李恪,并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教导,封为远地藩王,让其历练成长。 ... 经常对左右说:“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今早有定分,使外作藩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可见对他的期望之高。李治则为人软弱,缺乏主见,少雄主才略,恐难以重任。这一点,唐太宗看得清楚,于是打算废李治立李恪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但因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为其外甥争位,只得放弃了改立计划,仍以李治为太子。殊不知留下后患。李治即位,即唐高宗,封武则天为皇后。李治不理朝政,致使武则天专权,宫中并称“二圣”。李治死后,武则天又连废中宗、睿宗两个皇帝,自称“圣神皇帝”还改唐国号为周。 武则天在争夺政权的过程中大肆翦除异己,打击政敌,并滥 ... 一些被她所疑的大臣。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及程务挺等人,少数被贬逐,多数则被诛 ... ;李氏皇室及宗室诸王相继被 ... 戮殆尽;另有“海内名士”36家,也因谋反的罪名而被族诛。武则天以女主的身份号令天下,执政前本无自己的心腹,执政后多疑臣民不忠于己,遂任用索元礼、周兴及来俊臣等酷吏广事罗织,严刑逼供,奖励告密,滥 ... 无辜。造成这种局面的祸根,当在“朽物”李治。假使当初立李恪为太子,就不会出现李治称帝、则天乱唐的局面。所以, ... 认为当初唐太宗 ... 明明知道李治不及李恪,而没下决心改立太子,是“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深为这一英主的失误而惋惜。
评点武则天 你觉得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我看过一些野史,把她写得荒淫得很,恐怕值得商量。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 ... 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 ... 了的也不少。 ——引自 ... 同工作人员孟锦云的谈话(见孙宝义编《 ... 的读书生涯》第118页,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解析: ... 在晚年,仍在读司马光主撰的《资治通鉴》,并且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谈自己的看法,对人物的评价。在1975年,也就是在他逝世的前一年,他同身边的工作人员孟锦云长谈过几次,从评论《资治通鉴》开始,一直议论了司马光、王安石、赵匡胤、秦始皇、刘邦、项羽,也议论了武则天,并且就武则天这个人谈了一大段。话题从如何读书开始。 ... 说:“读书,一要读,二要怀疑,三是提出不同的意见。不读不行,不读你不知道呀。凡是人都是学而知之,谁也不是生而知之啊。但光读不行,读了书而不敢怀疑,不敢提出不同看法,这本书算是白读了。”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武则天唐高宗唐朝历史中国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