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浅议祝允明中晚期的书法

浅议祝允明中晚期的书法

  祝允明(枝山)是明代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也是引领吴门书派崛起的第一位领袖人物。王世贞曾说:“天下书法归吾吴,而京兆祝允明为最,文待诏徵明、王贡士宠次之。”①祝允明是一位多才多艺、技艺高超又书风多变的书法大师。清代评论家王澍认为他是书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②。因此,他的作品成为书法史论家们关注的焦点。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Traces of the Brush》③一书系由时在耶鲁任教的美籍华人学者傅申教授所著,书中已单列“祝允明问题”一章专门讨论。书中指出:“对祝允明书法的研究之所以困难,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祝允明是一位非常多才多艺的大师,他兼工多种书体—楷书、行书和草书。二、他还能摹仿许多书法家的不同书体,他的个性就是追求多种风格的变化,他喜欢显示自己的才艺,往往乘一时之兴,恣意挥洒。正如其朋友文徵明的长子文彭所说:‘我朝善书者不可胜数,而人各一家,家各一意,惟祝京兆为集众长,盖其少时于书无所不学,学亦无所不精。’(文彭《跋祝书东坡记游卷》)王澍(1668~1743年)也提到他的多种不同风格:‘平生见京兆书凡数十百卷,莫有同者。’他还说祝氏很多作品的笔法是很随意、草率的,从祝的风格多样化中看出他的作品质量的差异。……”傅申先生在该书中还指出:“主要的问题是如何衡量祝允明作品的质量和风格上的千差万别。”

  祝允明在中年时期即以书名冠吴中。当时苏州人将他与文徵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门四才子”。王世贞在《文先生传》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吴中人于诗述徐祯卿,书述祝允明,画则唐寅伯虎,彼自以专技精诣哉,则皆文先生友也……文先生盖兼之也。”④这里再举一例亦可窥见祝枝山中年时期已为吴中书坛之翘楚:

  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中秋,吴中诸名贤三十余人于吴江垂虹桥畔饯别在苏州学习书画的戴昭。其中以沈周年事最高也最具声望,故以沈周为首作诗赠之,次有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宠所作,共计36首,其中大多数人各一首,偶有一人作二首者,集成一卷,由长洲戴冠作序,唐寅作《垂虹别意图》又由祝允明作行书题“垂虹别意”四字为引首。当时祝允明年49岁。此例亦足见祝氏此时的书法已处吴门书坛的领衔地位。⑤

  然而由于他自33岁举乡试后,竟七试礼部不中,在50岁后心情越发焦躁不安。他常以酒浇愁,借色慰情。马宗霍称其“喜酒色六博”(“六博”,古代博戏)。有人想得到他的墨迹,趁他去青楼狎游时,贿赂伎女,请伎女向他索书,都能捆载而去。对于钱财他并不看重,“海内索书,贽币踵门,辄辞弗见”⑥。然而他对仕途仍抱有一线的希望,并在55岁那年终于得以谒选,被授予广东惠州兴宁知县。也许由于对仕途仍抱有希望,故他在被谒选前还曾有过两年的戒酒史。这在他51岁时所作《闲居秋日》⑦一诗中透露出一些消息。该诗云:

  逃暑应能暂闭关,未消多把古贤攀。

  并抛杯酌方为懒,少事篇章恐碍闲。

  风堕一庭邻寺叶,云开半面隔城山。

  浮生只说潜处易,隐比求名事更艰。

  其中提到“并抛杯酌”当即指戒酒一事。《闲居秋日》卷用草书书写,笔法奔放中见法度,运笔险绝中见机敏,笔势雄强中含潇洒,神韵飘逸中有沉着,可谓其中晚年佳作中的典型。

  祝允明在被起用前,因怀才不遇的痛苦、焦躁、烦闷的心情几乎到了极点。53岁那年夏天,他常常因此而失眠,一连作了《泪》二首、《壬申夏夜不寐》及《醉》等诗篇,诗中充满了惆怅和泪痕。对于一个仕途失意的文人,老庄的出世、魏晋玄学以及宋人的游戏人生的思想,更容易被接受。这种思想不但反映到祝允明的诗文,同时也反映到其书法作品中。他通过诗文书法来宣泄压抑的情感,同时也表现出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技艺。

  祝允明去世前后就出现不少伪造他书法的赝迹,这是书法史上一个突出而典型的实例。评论家安世凤在明末已指出:“希哲翁(祝允明)书遍天下,而赝书亦遍天下。”⑧可见祝允明赝书之多在晚明已造成很大的问题,给鉴藏者带来极大的困难。无怪乎即使在海内外一些博物馆与专业文物收藏、出版单位也有祝氏赝书误收。如笔者曾任职过的苏州博物馆便有数件祝氏赝书藏于库房。此外如荣宝斋这样的海内外著名的中国书画收藏、经销、出版单位,也有数件祝氏赝书藏于其中。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当时正在编撰《中国书法全集·祝允明》卷,由于该套丛书系由北京荣宝斋出版,故荣宝斋负责人希望笔者亦将该单位的藏品收几件刊入该卷,特邀笔者前往遴选。当时笔者要求对方将所藏祝氏书迹全部取来挑选,于是他们从库房取出一堆祝书,有卷、轴及册页等共计8件。经笔者粗选,发现其中有三件赝品,属不宜选刊之列。此时荣宝斋有关负责人也承认,这正是经由启功先生等文物鉴定 ... 会书画鉴定组成员定为伪迹的三件。由于笔者对祝允明各个阶段的可靠作品作过较深入的研究,因此,如果作伪者书写水平与祝允明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的话,那么这一类伪作还是容易被鉴别出来的,笔者在荣宝斋所见三幅即属这一类作品。但是,在传世祝允明作品中最难鉴别的还有一类,即祝允明的外孙吴应卯所仿。提到吴应卯仿祝书,又得讲起另一则真实的故事:

  1962年,刘九庵先生同张珩、谢稚柳先生外出鉴定时,在天津历史博物馆藏品中见吴应卯所书《草书五言诗》卷,初展开时,误认为是祝允明书(据说当时还异口同声地赞为祝氏法书精品),及观卷尾署款,乃知系“万历丁丑(1577年)长至日三江吴应卯为初阳先生书”。三位鉴定家一致认为,此人若伪祝氏款书,似可乱真,不易辨识。⑨

  由于编撰《中国书法全集·祝允明》卷时本人为该卷主编,刘九庵先生为学术顾问,故本人有机会向刘先生请教有关祝允明书迹真伪问题,受益匪浅。不过刘老先生有一个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即当刘先生他们发现吴应卯可伪祝书而不易辨识后,有意识留意署祝氏款的书迹中属吴应卯一类风格的书作,并认为这一批全为伪迹。而笔者则认为:吴应卯既为祝允明外孙,从小有机会观看和学习祝书,按年龄推算,当吴应卯能学习行草时,所见祝书书法最早也是祝氏50岁前后之书,甚至也可能是祝氏60岁左右之书,其时吴应卯最多也不过二十多岁,能学像祝氏这一时期的某一种书风是完全可能的。如署款为“正德丙子秋日枝山老人祝允明书于广州官舍”的《杜甫秋兴诗卷》⑩,是年祝允明57岁,确在广东任上,其书风与吴应卯所书基本一致。又如署款为“正德辛巳岁秋日书于知秋馆”的祝书《前后赤壁赋》册(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当为祝允明62岁时所书,亦属与吴应卯书风一致之类。还有一些在刘文中都有所列出,刘老认为全属吴应卯作伪。而笔者的不同看法是:如将与吴应卯书风相类的祝书全部判为吴氏所伪,那么这种能与祝书乱真的吴应卯书实则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较为合理的解释应当是:祝氏中晚年草书中,应存在如吴应卯所学一格,而这一格正是祝氏草书中笔法最为精谨、最易临学的一格。在署款祝书的这一格作品中,可能有部分为吴应卯所伪,但还应有部分为祝氏真迹。这部分真迹正是吴应卯摹习祝书的源头,这样解释似更为合理些,不知识者以为如何?

  (作者单位:苏州教育学院)

  注释

  ①王世贞《艺苑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浅议祝允明中晚期的书法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从曹植的《洛神赋》,看其对后世艺术创作的影响程度?

    虽然在储君的争夺中,曹植没有能够胜过曹丕,但在文学领域,他绝对是曹家最为出色的人,后世很多人对于曹植的评价都非常高,其中谢灵运更是直接就表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三国剧照可由于三国以及后来南北朝的乱战,使得曹植的很多文章都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他还是有部分作品能传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赋》,这篇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世名篇,对于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曹植《洛神赋》洛神又称

  2. 他用一支笔复活了麦田里的汉魏洛阳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当陇海铁路线的乘客,穿过洛阳市区与偃师之间的一片麦田时,很少有人知道,窗外曾经有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市之一——汉魏洛阳城。

  3. 元代赵孟頫两信札成交2.67亿

    2019年11月19日晚,赵孟早期书札《与郭右之二帖卷》在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历时一个小时7分多钟的漫长竞价后以2.67亿元成交。这一价格创下赵孟作品在拍卖市场的价格新纪录。拍卖现场,历时一个多小时的竞价赵孟《与郭右之二帖卷》以2.67亿元成交赵孟《致郭右之二帖卷》,此卷凡二帖,名为《应酬失宜帖》和《奉别帖》,皆写给元代大藏家右之(郭天锡),为赵孟早年书法作品。一通写赵孟在

  4. 民国画坛国粹派的代表——金城「 ”山水花鸟,师法宋元,笔墨谨严”

    在民国画坛上,金城作为国粹派的代表,称誉当时,允为翘楚。这主要缘于他的艺术成就以及组织画会,对艺术的传播发展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再重新审视民国初期的北京画坛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不难发现,毕生尊崇传统的一代艺术巨子金城在当时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5. 王羲之家族真的是一个书法家辈出的世家吗

    王羲之这个家族,就是非常重视文化的一个家族。王羲之除了把书法传给王羲之和所有的儿子以外。王羲之的后代在唐代武后时期,还有一位叫王方庆的,给武后献出了王氏家族十人的书法作品,这就是著名的《万岁通天帖》。王羲之家族确实是一个善于书法传统的家族。说到根本上来说,还在于王羲之家族非常庞大,而且重视文化教育,是文化水平较高的家族。

  6. 从中外历史上的文人看 你们认为的所谓「 ”斜杠青年”能有多跨界

    要学习鲁迅先生,永远对青年充满希望,爱接近她们,爱向他们学习。斜杠青年不知道按谁的定义,比如学艺术史、当过策展人、然后写小说、而且研究文艺复兴,还出了书,在美院上课。这应该就是大部分人眼中的斜杠青年了吧。

  7. 宋画遗珍!游丝描笔法和精微墨法,再现了 唐玄宗 的宫廷游乐场面

    《明皇击球图卷》纸本水墨32.1cmx523.2cm辽宁博物馆藏,描绘唐玄宗打马球的场景。位于画面正中的这个人就是李隆基,骑一骏马,神情专注。围在他身边的这些人有的头戴官帽,有的头上插着簪花,手持球杆,和皇帝争抢着地上的小球。画上无作者款印,后有明傅著、吴干、董其昌、年羹尧的题跋。流传中一直被目为李公麟所作,从画风被判断应是南宋人所画。画面布局疏密有致,线条流畅。画中人物姿态各异,静中有动,富于变化。

  8. 明代著名才子祝枝山竟有一位河源好友,还为他写了10多首诗

    东江、新丰江、浰江、秋香江上,风帆点点,电轮突突,不知有多少乘客凭栏而眺,对江河两岸美景留下深刻印象。

  9. 明朝最高冷的书法家,29岁开始隐居,上流人士为了见他挤破头皮

    可下面这位大佬,他从29岁就开始隐居了,这样的奇闻您可能还是头一回听说吧!雅君就不给大家卖关子了,他就是明朝文学家、书法家陈继儒。在陈继儒看来啊,人世间最高的追求莫过于高雅的志趣和崇高的品性。

  10. 南宋画僧法常的作品意境深远,深受日本尊崇,宋元时期却饱受诟病

    中国绘画史上的画家里,法常是对日本画坛影响最大、最受日本喜爱与尊崇的一位画家。网络图片南宋的画家里,梁楷和法常都不自觉地受到宋代文人画热潮及一些非文人出身画家的影响。与寺庙的和尚们往来频繁,法常看到梁楷的绘画后,潜移默化受到很大的影响。圆寂后的法常,元代一些鉴赏家对他的绘画颇有微词。

随机推荐

  1. 孕妇梦见两只兔子

    周公解梦孕妇梦见两只兔子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孕妇梦到两只兔子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开国皇帝基本都是当代人杰,都有成为一代明君励精图治的想法

    朱元璋本身是放牛娃出身,后来当过和尚,做过郭子兴的马仔,能在后期打下天下,靠的是自己的不断努力提高个人修养,靠的是大局观,靠的是手底下一起打江山的兄弟。换做你是朱元璋,你能放心吗?不然董事会成员人太多,小一辈做不了主,这天下是会乱的。开国皇帝基本都是当代人杰,都有成为一代明君励精图治的想法,权力的高位上到达了顶峰第一会患得患失,第二会想要自我实现。

  3. 象棋與象,誰是舶來品?

    象棋,在古代也稱之爲象戲,那麼象棋爲什麼叫象棋而不叫車棋、馬棋、兵棋呢?因爲象棋之所以叫象棋與象棋裏的那個象沒什麼關係,而是“象”通“像”,有模仿的意思,象棋的意思是模仿戰爭的棋。經過專家考證,認爲西洋棋,也就是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是同源的,都源於古代的印度地區,後來傳播到了中國,演變爲中國象棋,傳播到了西方,演變爲國際象棋,當然,也有人反對這種說法,認爲象棋就是中國古代人發明的,並且一直流傳到現在

  4. 不厌其烦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bùyànqífán【解释】厌:嫌。不嫌麻烦。【出处】【例子】今之史学则异是,必致谨于闾阎日用之细,起居笑貌之琐,不厌其烦,不嫌其鄙。(清·严复《道学外传》)【近义词】诲人不倦,苦口婆心【反义词】不胜其烦【相关】百度“不厌其烦”

  5. 梦见祭奠梦到祭奠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祭奠好不好

    梦见祭奠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祭奠的详细解说吧。商人梦见祭奠,生意会盈利。男人梦见自己参加祭祀或典礼,却没有拜神,则有可能会和妻子、朋友发生争吵,最后矛盾扩大,两败俱伤,难以收拾。梦见预言者梦到预言者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预言者好不好原版周公解梦梦祭奠。梦奠祖考实为人子之孝心,梦奠亲邻乃为人友之大事。梦辞祭奠之礼仪,将见果于人前。

  6. 披榛采兰的意思 | 成语大全

    拨开荆棘,采摘兰草。

  7. 苗族人为何偏爱银饰?苗族银饰文化简介

    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其中,苗族银饰最富盛名。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苗族银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银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千年历史。下面来看详细的介绍!据悉,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

  8. 《禅心印莲》这首歌的妙缘故事

    《禅心印莲》这首歌的妙缘故事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善缘、佛缘故事。但作为一个在红尘里经受诸多历练,一心寂然皈依佛教,感念阿弥陀佛慈悲,及观世音妙智大爱触缘而修。这不能不说是非常不可思议,又同时很禅的佛缘。灵感就这样福至心灵奔涌而来,决定就用《禅心印莲》作此歌名。已经背离禅的时刻清净自在那份淡定飘然,与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9. 狐狸与吊桶

    行人把吊桶被破坏的事情转告婆罗门,婆罗门又买一个新桶放在井边。由於吊桶的破损率太高,婆罗门心想∶「一定有谁埋怨我挖掘这个井,待我亲自去察看一下。」他果然把一个新桶放在井边,自已藏身在树荫下。「原来这条野狐狸,在埋怨这口井。」婆罗门明白了真相,即刻跑回家去了,用木材再造一苹头伸得进去扳不出来的吊桶,重新放在井边。正在惊慌愤怒之际,婆罗门突然现身,挥起拐杖,打死了那苹野狐狸。

  10. 歌德儿童时代的教育

    当歌德还是婴儿时,父亲就抱着他去散步,让他多接触自然。为此,歌德小小年纪便知道许多植物和动物的名称和习性。这些观众,是歌德的父亲特意找亲朋好友充当的。>歌德的母亲爱好文学,平时喜欢给儿子讲故事。每当小歌德听得津津有味时,她便故意停下来,要他设想下面发生的事以训练歌德的思维。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