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长阿含经》中佛陀教育之研究

《长阿含经》中佛陀教育之研究 作者:侯文地【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省【文献属性】[台湾省]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0年度,博士学位论文【出版年代】2001年【文章标题】《长阿含经》中佛陀教育之研究【英文标题】Research into the Buddhas Education in the Dirghagama Sutra【文章作者】侯文地 【指导教师】蔡耀明 【文章页数】143页--------------------------------------------------------------------------------【中文关键词】教育|佛陀|《阿含经》|《长阿含经》|宗教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师生分际【英文关键字】education ; Buddha ; Buddhi ... ; Agama Sutra ; Dirghagama Sutra ; religion instruction【中文摘要】本论文主要是采用对于经典义理解析诠释的 ... ,对汉译《长阿含经》中有关佛陀教育的思想,做一全面性的整理。在四部《阿含经》中,记载着许多佛陀与弟子的问答,以及与当时诸多人物的论辩,特别是在《长阿含经》中,这些弟子及问难者,各各来自不同的种姓阶级、具有不同的身分背景、资质和需求,佛陀面对弟子不同的修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 ... 来为之示导,在面对包括天、魔、梵等的广大教学对象时,展现其多元文化教学的教育观,针对不同的知见和宗教实践,指出其缺失及不足之处,并加以化导,在这多元的教授对象中,使得佛陀的教育能够开放地面对外来的质疑和挑战,不只让人在世间伦理有了依怙,更在通往出世间的道路上获得终极的解脱,在世间与出世间的出入之间找到一平衡点。论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说明如下:第一章:“诸论”,说明撰写本论文的研究动机、研究范围、资料来源、学界研究成果、研究 ... 与预期成果。第二章:“佛陀对宗教教学的评论与主张”,说明佛陀对于当时各界宗教教学的现象和学说所做的评论,并说明佛陀对于该课题的主张,包括世俗、不恰当的宗教行为、种姓制度、世界起源及其它教派的知见对宗教教学的影响。第三章:“佛陀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及其分际”,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章说明佛陀在教学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具有的特色,并说明在佛陀的教学中,其师生关系及师生分际在实际教学上的互动,透过良好的师生互动来提升教学的质量。第四章:“佛陀的教学原则、理念及 ... ”,说明佛陀为了增长善法、利益有情而展开教学,以“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来表达佛陀“众生平等”的教学理念,并举例说明佛陀在教学上教学 ... 的具体运用。第五章:“贯串与含摄世间与出世间的佛法修学之道与教学上的限制”,说明佛陀施设不同的教学以满足修学者在世俗伦理与迈向解脱的不同需求,在面对广泛的教学对象时,带领弟子在世间与出世间不同的层面,有各得其所的修学进程与自我定位。此外,说明佛陀在这两个不同的层面中,佛陀的教学如何加以贯串与含摄,及其教学在现实人间所具有的限制与因应之道。第六章:“结语”,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贡献及将来的研究方向。在《长阿含经》中的佛法教学,世间与出世间没有绝然二分的明修学;同时,在出世间的修学之余,亦能发展世间的教化事业。【英文摘要】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the Buddha’s education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Dirghagama Sutra, where the Buddha faced various question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up by his disciples and some contemporaries with different beliefs or social background, who came from each caste, which had different background and aptitudes. In order to propagate his religious messages duly, the Buddha unfolded his multiple teachings in accordance with different situations includ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needs, such as the vehicles of humans, devas and Wravaka and so on, of his disciples or his contemporaries. The Buddha’s education not only offered the learners the ethical regulations to abide by, but also led them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salvation. This study contains six chapters, which will be stated briefly as follows.The first chapter relates to the motive of this study, explains the title of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outes of the scholarly research, and refers to the intended results of this study.The second chapter explores the ments the Buddha made on the issues about religious instruction and the views the Buddha expounded. In order to prevent them from going astray, the Buddha taught his disciples how to distinguish the right from the wrong, and also how to transform bad conditions into religious cultivation.The third chapter makes clear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within the world of the Buddha’s instruction. With goo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could be greatly improved.The fourth chapter explores the principles and ethos of the Buddha’s teachings, and enumerates fourteen specific instructing methods in the Buddha’s instruction. According to what the Buddha said, whether he or she came from a family of pedigree or not, any student can reach the highest enlightenment in the end. The Buddha taught anyone according to one’s aptitudes and needs.The fifth chapter inducts the permeation and the conclusion of the path of practicing the dharma through staying in the secular world (Skrt. loka) and transcending the world (Skrt. Lokottara ; Pali. lokuttara),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Buddha’s education.The sixth chapter concludes this study. In the Dirghagama Sutra, there is not a distinct border line between loka and lokattara. The different teachings toward different aims, based on each other, merge with each other and improve each other.--------------------------------------------------------------------------------【文章目次】全文摘要IAbstract I第一章 绪论1第一节 研究动机2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资料来源3第三节 释题4(一)有关《长阿含经》与《长部》4(二)有关“佛陀”的“教育”5第四节 学界研究成果9第五节 研究 ... 11第六节 预期成果12第二章 佛陀对宗教教学的评论与主张13第一节 世俗欲贪对宗教教学的影响15(一)沾着于五欲不得解脱15(二)有情众生有其身心及社会的需求16(三)欲贪的根源在于调戏17(四)以口业为例说明欲贪的表现17(五)欲贪对凡夫亦有正面的效用18(六)《长阿含经》 中面对世俗的多元教化20(七)世俗欲贪在教育上的处理方针21第二节 不恰当的宗教行为对宗教教学的影响21(一)佛陀反对没有实益的 ... 生祭祀22(二)佛陀反对没有实益的苦行23(三)殊胜的苦行应当具足净戒与正见24(四)苦行在宗教教学上的意义27第三节 佛陀对种姓制度的评论28(一)以众生生理构成平等来说明29(二)以四姓皆有行善造恶、嫁娶生产来说明30(三)以社会发展过程来说明31(四)以四姓皆得成就明行具足来说明32(五)四姓平等在教育上的意义33第四节 世界起源说对宗教教学的影响34(一)婆罗门教的创造说35(二)佛陀主张世间非神所创36(三)缘起为普遍的律则36(四)缘起的影响及其价值39(五)缘起成就了教育的可能42第五节 知见对于宗教教学的影响42(一)六师外道43(二)十六(十四)无记45(三)六十二见47(四)佛陀重视实证49(五)实践在宗教教学上的意义50第六节 小结50第三章 佛陀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及其分际53第一节 “佛陀”在教育上所表现的意涵54(一)佛陀的修学历程54(二)十种名号具足56(三)相好令众生起欢喜心57(四)威仪摄众58(五)良师难得58第二节 佛陀的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及其分际60(一)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明61(二)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明68第三节 小结76第四章 佛陀的教学原则、理念及 ... 79第一节 佛陀的教学原则80(一)不为利而说80(二)依于应时语、实语、义语、利语、法语及律语而说81(三)如来说法所言清净,施设法门以令弟子渐次趋入82(四)广为人说82第二节 佛陀的教学理念82(一)有教无类831.以主张四姓平等为例说明832.以两性平等为例说明84(二)因材施教 881.就横切面来说892.就纵贯面来说90第三节 佛陀的教学 ... 92(一)法义的广说、略说二种教学 ... 93(二)劝勉鼓励教学法93(三)辩论教学法95(四)譬喻教学法96(五)本事本生的说故事教学98(六)温故知新的偈颂重复教学100(七)一增法教学101(八)令弟子说法的替代教学102(九)无问自说的教学104(十)“默摈”的不教之教 105(十一)神足示现教学106(十二)不损弟子自尊的诃责教学109(十三)机会教育110(十四)以身作则的身教111第四节 小结112第五章 贯串与含摄世间与出世间佛法修学之道及其教学限制115第一节 面对世间所施设的教学116(一)从教学的形式来说—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教育来说明117(二)从教学的内容来说—以五戒、十善的教学来说明121第二节 在世间与出世间的出离心入世行—以佛陀对于社会和国家政治的态度来说明123(一)以和平来面对世间与出世间的问题124(二)转轮圣王代表着佛法在世间的努力125(三)达到解脱是根本的解决之道126第三节 达到出世间的修学进程129第四节 教学上的限制130(一)依教学限制所开展的教育方针130(二)举例说明131(三)面对教学限制的因应之道132第六章结论135参考书目137 --------------------------------------------------------------------------------【参考文献】经藏部分《大正新修大藏经·阿含部》一、二册。《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一、二、三》 高雄元亨寺南传大藏经编译 ... 会出版。Dialogues of the Buddha Part 1、2、3 Translated from thePali of the Digha Nikaya by T.W. And C.A.F. Rhys Davids, The Pali TextSociety, London,1977.期刊论文丁敏,《佛教经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语言特色》收录于《佛学与文 学》pp.23—57,法鼓文化出版,1998。印顺,《佛法与人类和平》《佛教与政治》收录于张曼涛 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1,页293--309,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李志夫,《大乘经教育思想及其 ... 之研究—以《妙法华》为主轴》收录于释恒清主编,《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页307—334,东大图书公司,1995。佛教图书馆馆讯编辑组,《佛教相关学位论文选目(二)--佛教教育专题》《佛教图书馆馆讯》第20期,伽耶山基金会图书信息中心,1999年12月20日。邱文彬、林美珍,《后形式思考与人际关系之容忍性、同理心、自我揭露、自主性之关系》《教育心理学报》国立台湾省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印行,32卷1期,2000年8月,67—94页。吴怡欣、张景媛,《青少年与重要他人的情感关系和其自尊之相关研究暨访谈内容分析》《教育心理学报》国立台湾省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印行,32卷1期,2000年8月,15—40页。林崇安,《“觉之教育”的实践原则及 ... 》《“觉之教育”学术论文研讨会论文集》,页143-148,华梵大学,2000年10月28日。林崇安,《正法与三十七菩提分的实践》《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一期,页49-72,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98。林崇安,《阿含经集成与大乘经典源流的研究》《中华佛学学报》第四期,页1—26,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高柏园,《觉之教育的理论根据及治疗意义》《“觉之教育”学术论文研讨会论文集》,页190-206,华梵大学,2000年10月28日。游祥洲,《五十三参与人间净土》第三届中 ... 际佛学会议,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主辨。张柯圳,《杜威芝加哥时代的教育思想》《台大哲学论评》第二十期,页75 – 153,国立台湾省大学哲学系印行。傅佩荣,《孔子的教育理想》《国立台湾省大学哲学评论》第十六期,1993。黄懿梅,《批判思考与教育的关系——论McPeck与Siegel的相关理论》《台大哲学论评》第二十三期,页137– 173,国立台湾省大学哲学系印行。杨郁文,《戒从心生》《佛华佛学学报》第十三期,页33—51,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2000。杨郁文,《缘起之“此缘性(idappaccayata)”》《中华佛学学报》第九期,页1—34,1996,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杨郁文,《佛法的人间性与现实性》《中华佛学学报》第十期,页147—172,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96。杨惠南,《以阿含经为主的政治思想》《佛教思想新论》,东大图书公司,1990。杨惠南,《批判心灵的升华 – 释迦的教育理想》《国立台湾省大学哲学评论》第十六期,1993。郑志明,《教育的“圣俗”问题》《“觉之教育”学术论文研讨会论文集》,页149-162,华梵大学,2000年10月28日。蔡耀明,《因材施教与教学上的人我分际—以《论语》、《阿含经》和《大般若经》为根据》《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五期,2000。蔡耀明,《“论语”和“阿含经”透显的因材施教》《华梵大学第三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蔡耀明,《判定《阿含经》部派归属牵涉的难题》《法光》第111期,1998年12月。蔡耀明,《由三乘施设论菩萨正性离生》《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七卷,第一期,1997,pp.109—142。萧振邦,《觉之教育的一个价值伦理学向度的反省》《“觉之教育”学术论文研讨会论文集》页316-337,华梵大学,2000年10月28日。憍桑比,《佛世时印度十六国的政治情势》《佛教与政治》收录于张曼涛 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1,页1—27,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释恒清,《禅宗与杜威》《国立台湾省大学哲学评论》第十六期,1993,页77—95。释圣严,《十善业道是菩萨戒的共轨论》《中华佛学学报》第八期,页17—40,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95。释昭慧,《戒 ... 之原理—以不 ... 戒为例》《东方宗教研究》第五期,页71—93。观惭,《释尊为什重视转轮圣王》《佛光大藏经 阿含藏》附录下,佛光出版社。Alexander Syrkin, “On the Beginning the Sutta Pitaka (The Brahamajalasutta),” Religion and Sociaty 23: Orthodoxy, Heterodoxy and Dissent inIndia 1984, pp57—71, Edited by S.N. Neisensradt, Reuven Kahane andDavid Shulman.Biswadeb Mukherjee, “On the Earliest Path to the Tathagatahood : A Studyin Nikaya Traditions,”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三期,页95-155,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2000。E.J. Thomas, Indian Historical Quarterly: Buddhist Education in Pali andSanscrit School , edited by Narendra Nath Law, 1926.Humanistic Approach to Religious Education in a Pluralist Worl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Education and Culture, HuafanUniversity, Taipei Hsien, Taiwan, July 10-13, 1999.Janis A. Bulgren, Donald D. Deshler, Jean B. Schumaker, and B. KeithLenz, “The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Analogical Instruction in perseSecondary Content Classrooms,” Journal of Edicational Psychology 2000,vol. 92, No. 3, 426—441.Joy Manne, “The Digha Nikaaya debates: debating practices at the time ofthe Buddha,” Buddhist Studies Review 9/2 (1992).Kathleen Jeanette, “‘Oh, I have a story’ : narrative as a teacher’s classroommodel,” Teachib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6 (2000) 349—363.Kenneth K. Inada, “The Nature of Emptiness and Buddhist Ethics,” 《佛华佛学学报》第十三期,页255—275,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2000。Nalinaksha Dutt , Indian Historical Quarterly:The Brahmajala Sutta inthe light of Nagarjuna’s expositions, edited by Narendra Nath Law, 1932.Onanong Suvannakul, “Buddhist Education in Thailand, ” World Sutric andTantric Buddhist Conference Report, Fo Kuang Shan. (佛光山,佛光书局)Somsuda Pupatana, “The Development of Peace through the Process ofMorality,”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三期,页613-634,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2000。专书着作丁敏,《佛教譬喻文学研究》东初出版社,1996。王文科 主编,《特殊教育导论》心理出版社,2000年9月。王文科 等,《教育概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中国教育学会 主编,《多元文化教育》台湾省书店印行。木村泰贤,演培法师 译,《小乘佛教思想论》天华出版公司,1990。木村泰贤,演培法师 译,《大乘佛教思想论》天华出版公司,1996。水野弘元 等着,许洋主 译,《印度的佛教》 法尔出版社。李安德,若水 译,《超个人心理学》桂冠图书公司。印顺,《佛法概论》正闻出版社,1993年。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正闻出版社,1994年。李锡津,《教育理念与教育问题》三民书局,1993。宏印法师,《佛教人间关怀的向度》财团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会,1996。赤沼智善,《巴汉四部四阿含对照录》世界佛学名着译丛23,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佛光大藏经编修 ... 会,《佛光大藏经·阿含藏》附藏上、下,佛光出版社,1995。佛洛姆,孟祥森 译,《爱的艺术》志文出版社,1987。和 哲郎,《原始佛始的实践哲学》世界佛学名着译丛80,台北:华宇出版社。昭慧法师《佛教伦理学》,净心文教基金会。陈柏达,《佛陀的教育和人格》天华出版公司印行,1998。陈柏达,《佛陀与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较》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197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 – 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东华书局,1999。张春兴、林清山,《教育心理学》东华书局,1989。詹志禹、郑同僚、杨顺南 等,《探索教育》台湾省书店印行,2000。杨素英,《《阿含经》中有关佛陀教学之研究》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民国八十九年六月。郑石岩,《觉·教导的智慧》远流出版公司,1992。郑石岩,《身教》远流出版公司,1999。郑石岩,《父母之爱》远流出版公司,1999。赵淑华,《《阿含经》的慈悲思想》国立台湾省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7年6月。摩奴一世(Swayambhoura Manou),(法国)迭朗善(A.Loiseleur-Deslongchamps)译,马香雪 转译,《摩奴法典》,台湾省商务印书馆,1998。继雄法师,《初期佛教家庭伦理观》法鼓文化出版,1997。释永明,《佛教的女性观》佛光出版社,1990年。释见润,《佛教成人教育课程规划之研究》国立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研究硕士论文,八十七年七月。释恒清,《菩提道上的善女人》东大图书公司,1995。释圣严,《戒律学纲要》东初出版社,1996。Howard Gardner, The Unschooled Mind, 陈琼森·汪益 译,《超越教化的心灵》远流出版公司,1995。John Dewey,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林玉体 译,《民主与教育》 师大书苑发行,1996;林宝山 译,《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南图书公司印行。李素卿 译,《当代教育心理学》,五南图书公司印行。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Dee Dickinson, Teaching & Learning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郭俊贤·陈淑惠 译,《多元智慧的教与学》远流出版公司,1999。Paul R. Pintrich & Dale H. Schunk,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Merrill, animprint of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y Columbus, ohio1996.Richard E. Mayer,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Approach, 林清山 译,《教育心理学 – 认知取向》远流出版公司,1991。Robert M. Gagne, The Condition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赵居莲 译,《学习与教学》心理出版社,1997。Thomas L. Good & Jere Brophy,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工具书中村元,《佛教语大辞典》东京书籍。朱智贤 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佛光大辞典》,高雄:佛陀出版社,1988。杨郁文,《阿含要略》台北:东初出版社,1994。《段氏说文解字注》宏业书局,1969。荻原云来 编篡,《梵和大辞典》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蓝吉富 主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1994。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长阿含经》中佛陀教育之研究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铁扇公主的扇子从何而来,为何能灭火?红孩儿为何不是牛精?

    西游里的妖魔鬼怪有不少,最后能活下来的却不多。除了九头虫、黑熊精外,最有名的就是牛魔王、铁扇公主和红孩儿一家三口了。然而,铁扇公主前身是谁,她的扇子从何而来,为何能灭火,红孩儿是牛魔王之子,为何不是牛精等问题,西游中并没有交待。

  9.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10.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随机推荐

  1. 形容很安心的成语_描写安心的成语

    含有安心的成语、表示安心的成语:19条关于安心的成语及解释。安心于做残忍的事情,因而无所谓亲人。形容茍安一角,不求进取。不安心于所在的职位、位置。高枕安卧——垫高枕头安心地睡觉。各自安心从事自己的职业,过自己的生活。居安资深——形容安心学习,造诣很深。人民不能安心睡觉。同“三心二意”。暂且安心等一会儿,不要急躁。心怀忐忑——心神不宁的样子。指因心虚或忧虑而不能安心。

  2. 关于骄傲的名言

    富兰克林2、最大的骄傲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德谟克利特6、一个羞赧的失败比一个骄傲的成功还要高贵。斯宾诺莎、10、骄傲的人将有失败之日。骄傲压倒了并扫除了一切可悲。——雨果15、骄傲是无知的产物。巴浦洛夫21、决不要陷于骄傲。巴甫洛夫22、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德谟克利特27、唯有对自己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价值有坚定、不可动摇之确信的人才被称为骄傲。

  3. 【缪巧】的意思是什么?【缪巧】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缪巧miùqiǎo1.诈术与巧计。★「缪巧」在《汉语大词典》第13529页第9卷1012★「缪巧」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缪巧缪巧的拼音miùqiǎo缪巧是什么意思缪巧miùqiǎo1.诈术与巧计。

  4. 天授地设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tiānshòudìshè【解释】指天然形成。【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天授地设”

  5. 周文育的故事 对周文育的历史评价

    周文育的故事文育问卜>周文育被陈霸先释放后,得到监州王劢重用。当晚,周文育住宿时,一个商人要与他赌博。第二天一早,周文育便向王劢请辞,并如实相告,王劢便让他离开。陈霸先得知周文育返回,对他加以重用。不久,周迪兵败,周文育遇害。>对周文育的历史评价>陈蒨:周文育、杜僧明、胡颖,陈拟,或缔构艰难,经纶夷险;或摧锋冒刃,殉义遗生;或宣哲协规,绸缪帷幄;或披荆汗马,终始勤劬;莫不罄诚翻力,屯泰以之。

  6. 如果戊戌变法成功,康有为中国人种改造计划实现,那就是人间地狱

    康有为还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大同计划”。一旦成为优等人种后,就自然能实现人类的“大同”。康有为提到了一个疯狂的人种改良计划,认为国家方面应该鼓励男人娶白种人女性。试想,一旦康有为这一计划得以推行,华夏文明可能面临灭顶之灾。梁启超还是小看了《大同书》的影响,一旦这一计划被实现,那可能将是人间地狱,丝毫不夸张。

  7. 两相情愿是什么意思?

    【拼音】liǎngxiāngqíngyuàn【解释】两方面都愿意。【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回:“太公,你也是个痴汉,既然不两相情愿,如何招赘做个女婿。”【例子】搞合资企业必须两相情愿。【相关】百度“两相情愿”

  8. 宋霭龄非同寻常的留学经历:曾叫板美国总统

    但一个美国移民局官员说宋霭龄的证件不合格,不许她登陆。就这样,宋霭龄从港里停泊的这艘船转移到另一艘船上。传教士向首都华盛顿的政府部门进行了交涉,宋霭龄才获准上岸,终于得以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就学。1906年1月,温秉忠把宋霭龄从梅肯市接到华盛顿,带她出席美国第26任西奥多·罗斯福在白宫举行的宴会。就这样,宋霭龄成了宋氏家族与美国历届接触与交往中会见美国的第一个人。

  9. 梦见妻子疯了

    周公解梦梦见妻子疯了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妻子疯了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10. 李钟岳为何能让人既敬佩又感慨?原因是什么

    >李钟岳是山东安丘县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祖上一直都是清朝的官宦之家,生活在这种家庭之中,他的人生已经被早早安排好了,通过科举考试制度,李钟岳终于成了清朝进士,被委派到衢州府担任县官,后来被调任到山阴县任职,而这一年正好是1907年,山阴县恰恰是秋瑾烈士的故乡,这一切都是那么巧合。>李钟岳虽然判决了秋瑾,但这并不是他的本意,一切的罪孽都是清朝封建统治,他后来的做法让人们既敬佩又感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