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唐代诗人都喜欢长安,杜牧是个例外。>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中,杜牧一反常规,选择了去南方做官。>一句话,长安没有夜生活,特别是没有个性化的夜生活。这位长者对杜牧颇为看重。掌书记一职相当于牛僧孺的首席秘书,如果不是信任有加,牛是不会邀请杜牧前来的。席间,牛僧孺以领导特有的委婉口气,提醒杜牧:“杜御史气势非凡,日后必然前程远大,就是业余生活过于丰富了一点,年轻人还是得注意身体啊!”

唐代诗人都喜欢长安,杜牧是个例外。 >杜牧家根基很深,祖传老宅位居城中央朱雀大街旁,杜牧年少时,光房产就继承了三十来间,虽说还债卖光了,可他家在城南三十里外还有一套精装别墅,论起京城的居住条件,著名诗人里头,杜牧排第一。 >杜牧的祖父杜佑官至宰相,堂兄杜悰是宪宗皇帝的驸马爷,人脉遍布京师,他本人二十六岁进士及第,又顺利通过皇帝主持的制科考试,春风得意,完全可以找关系爬到天子近臣的位置。 >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中,杜牧一反常规,选择了去南方做官。 >他背离了长安。 >世界级大都市长安被诗人们翻来覆去歌颂过:占据大唐食物链顶端的王公贵族,高轩骏马,冠盖如云,傲慢地享受着这座庄严肃穆的城池,城中东西市聚集了来自亚欧大陆的珍奇,曲江、乐游原,渼陂、骊山,无一不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 >但是,长安的繁华热闹,仅限于白天。 >长安长安,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安全是帝都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指标,城内住宅区分一百零八坊,每一坊都用墙围起来,到了晚上,全城进入管制状态,各坊关门落锁,做买卖的东西两市,甚至日落之前就得关上。 >普通人晚上出门可是违法行为,叫犯夜,逮到了先“笞二十”,杜牧五岁那年,有个叫郭里旻的宫中内监喝醉酒犯夜,甚至被巡街的金吾卫杖 ... ,这样封闭严苛的环境,自然不可能催生出夜间娱乐的良好氛围。 >至于公卿贵族家里举办的社交型夜宴,参与者有限,而且并不自由,别看诗人们写得热闹,私底下未尝不吐槽。 >一句话,长安没有夜生活,特别是没有个性化的夜生活。 >杜牧在江南辗转数年之后,来到扬州,担任节度使掌书记一职,他的顶头上司牛僧孺是著名的“牛党”魁首,刚从宰相任上退下来。这位长者对杜牧颇为看重。掌书记一职相当于牛僧孺的首席秘书,如果不是信任有加,牛是不会邀请杜牧前来的。 >长安、洛阳虽然繁盛,但都属于政治性城市,扬州就是典型的商贸城市了,安史之乱削弱了中原的经济地位,东南区域成为帝国首屈一指的财税源泉,而东南区域的中心,理所当然是扬州。 >扬州同时还是大唐的国际贸易中心,远自大食、波斯,近自日本的客商云集于此,甚至形成了外国人社区,各种宗教也盛极一时,光佛教寺庙就有三十多座,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便是从扬州启程的。 >这么繁华热闹的所在,夜间当然不寂寞。 >扬州青楼之盛,首屈一指。到了晚间,九里长街的青楼上,数以万计的绛纱灯燃起,满头珠翠的玉人花枝招展,美不胜收。 >和入夜就冷火秋烟的长安比,扬州可以说得上是风流圣地。唐朝士人可没有宋儒那种变态的自律观念,贵介公子杜牧自称不爱社交,他在长安很少出席各类宴会,经常宅在家里半个月不出门,到了扬州,一下改了性子,每天从衙门出来就直奔青楼,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 >他这段时间连诗都没怎么写,估计是日子太快活,但凡诗人开心的时候,是不怎么写诗的,只有郁积沉闷了,才会没完没了地拿诗歌抒 ... 感。 >杜牧逛青楼逛得很开心,上司牛僧孺很着急,他倒不担心杜牧荒废工作,只是身为高级官员,他总觉得市井这种地方很不安全,首席秘书杜牧每天流连忘返,万一出点什么事情,他要担责任不说,面子上也挂不住。 >牛僧孺深知这事儿不能当面说穿,他偷偷安排下三十名兵士,化装成便衣,轮番跟在杜牧身后做保镖,杜牧醇酒美人过得逍遥自在,哪知道背后还有这么一批贴身侍卫,他只当天下太平,不管去哪儿,都出奇地顺风顺水,出奇地备受欢迎,甚至可能连单都不用买。 >两年后,三十三岁的杜牧转任监察御史,将回长安任职,节度使牛僧孺亲自安排,在中堂摆下宴席给杜牧践行。席间,牛僧孺以领导特有的委婉口气,提醒杜牧:“杜御史气势非凡,日后必然前程远大,就是业余生活过于丰富了一点,年轻人还是得注意身体啊!” >杜牧冰雪聪明,一听就懂,他毕竟年轻,想着在上司面前蒙混过关,厚着脸皮撒起谎来:“我这人一向很检点,肯定不会让领导担心的。” >牛僧孺呵呵一笑,挥手让侍女拿来一个精致的小竹筐,里头都是寸许的小纸条,牛僧孺随手拈起几张,烛光下摊开来,摆在桌子上。 >“喏,看一看,你看一看。” >杜牧不明就里,拿过纸条一看,瞬间冷汗直流,纸条上的字都很拙劣,只有短短一行:“某天晚上,杜书记到了哪家,无恙。” >再拿另一张,内容差不多:“某天晚上,杜书记在某家设宴,无恙。” >杜牧恭恭敬敬把纸条放回原处,饭也不吃了,跪下就给牛僧孺行礼致谢,他这才知道,这几年放浪形骸的全部细节,都牢牢掌握在牛僧孺手里,既愧且怕,如果领导不安排人保护,恐怕他早就出事了。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我猜想的,牛僧孺安排人贴身保护下属,只是目的之一,他拿了这么一匣子的证据,杜牧这辈子,还敢说牛僧孺半个不字吗? >这么一想确实可怕,不过牛僧孺能和李德裕为了权力斗争半辈子,差点葬送大唐江山,如果真当他是个谦谦君子,那历史也未免太简单了。 >临行前,杜牧终于写了两首诗,留给在扬州熟识的小萝莉,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春风十里扬州路,这位三十三岁的大叔,大概一辈子都不敢再瞒着领导去风月场所了。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杜牧牛僧孺唐朝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