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新罗山人画册赏析《新罗山入画册》共十页,每页纵19厘米、横38.5厘米,纸本设色。新罗山水册之一《新罗山入画册》除山人印章外,另有不少收藏鉴赏章,其中有孙毓汶“莱山真赏”、“归于迟盦”等收藏鉴赏章。《画册》十页,分别为首页,题名“新罗山人画册”,署“听帆楼故物孙宝鐄购得谨藏”,钤“藏之望琼仙馆”朱印。
新罗山人画册赏析
《新罗山入画册》共十页,每页纵19厘米、横38.5厘米,纸本设色。原藏潘季彤“听帆楼”,后流失在外,又被季彤之孙潘宝镄购回,藏潘宝鐄“望琼仙馆”。
“听帆楼”为潘季彤藏书画楼。潘正炜,字季彤,以字行名,清嘉道间广东番禺人,曾任观察使。一生酷爱书画收藏,著有《听帆楼书画记》五卷及续二卷。孙潘宝镄,光绪二年(1876年)二甲进土,仍喜书画收藏,藏画楼曰“望琼仙馆”。
新罗山水册之一
《新罗山入画册》除山人印章外,另有不少收藏鉴赏章,其中有孙毓汶“莱山真赏”、“归于迟盦”等收藏鉴赏章。孙毓汶(1833-1899年),字莱山,山东济宁人,咸丰进土,光绪五年升为内阁学土,官至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喜好文物收藏。甲午战后,以病告休。
《画册》十页,分别为首页,题名“新罗山人画册”,署“听帆楼故物孙宝鐄购得谨藏”,钤“藏之望琼仙馆”朱印。第二页,为六语一律“谢惠连诗”,谢惠连(397-443年)南朝刘宋文学家、诗人。署“戊子初夏望琼仙馆主人识”,钤“宝鐄”朱印。第三页,为人物生活画,题五言诗“林薄杏平莽,山泽秘幽清。露气苏蒙鬰,青蜩壮哦声。豁斋启蓬壁,浏湎通空明。休驾欣所佚,居默恂保贞。但遣心齐物,物齐苟达生”。钤华嵒“巖穴之土”及“归于迟盦”“望琼仙馆”、“季彤心赏”等收藏朱印。第四页,题“借汝柔枝以寄嘉休。”钤华嵒“巖穴之士”及“望琼仙馆”等收藏朱印。第五页,无题。画山水小景,钤华嵒“巖穴之士”及“季彤审定”、“芝兰味斋林氏庆堂藏”等收藏朱印。第六页,题“霜翮恋寒枝”。钤华嵒“巖穴之士”及“芝兰味斋林氏庆堂藏”等收藏朱印。第七页,无题。画人物故事,署“新罗山人华嵒写”。钤华嵒“巖穴之士”及“潘氏季彤珍藏”、“潘宝钟图书记”等收藏朱印。第八页,题“秋林闲听”。钤华嵒“巖穴之士”及“望琼仙馆”等收藏朱印。第九页,题“常闻禀龙性,固与白波便”。钤华嵒“巖穴之士”及“某堂审定逸品”、“听风楼藏”等收藏朱印。第十页,题“沙路归来闻好语”。钤华嵒“巖穴之士”及“莱山真赏”、“宝鐄”等收藏朱印。
华嵒(1682-1756年),字德嵩,又字秋岳,号新罗山人。福建上杭上(上杭古为新罗地,他流寓异乡,为了不忘桑梓,取号新罗)。出身贫寒,早年做过造纸工,后来流寓到当时经济、文化较发达的扬州,以卖画为生。71岁时定居杭州,以后便在那里度过晚年。
华嵒一生留下的绘画作品甚多,经考察有关作品,如《华嵒花鸟册》、《华嵒杂画册》、《画苑掇英》、《新罗山人画册精品》、《唐宋元明清名画集》、《新罗山人山水人物册》、《历代画目著录》及《唐宋元明清画家图录》等,大小各画所钤之印大多为“秋岳”、“华嵒”、“新罗山人”、“华嵒之印”、“布衣生”、“离垢”等,只有较晚一幅无年款画钤“巖穴之土”。《梦园书画录》载他自题称:“仆居闽乡时,常放游山水”,因自称“巖穴之士”。
新罗山水册之二
这件《新罗山入画册》,每页画上均钤有“巖穴之士”朱印,是华嵒较晚期的作品,而且在所见到的画册及收藏著录中,皆无此《画册》踪迹,应是新发现的华嵒花鸟人物画册,对研究华嵒晚期的绘画艺术有重要的意义。
《画册》共八页内容,其中花鸟动物三页,人物故事五页。皆小幅花鸟人物画,每页一图一境,一境一趣,一山一水,意境清新,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华嵒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尤以花鸟最为有名。第四页“藉汝柔枝以寄嘉休”与第六页“霜翮恋寒枝”,描绘的都是寒枝、柔枝与小鸟。第六页画寒冷的冬季,三只羽毛蓬松的小鸟,依恋在一根赭墨绘成挺而秀逸的寒枝上,表现出一种不畏寒霜的豪迈气派。全图使工笔细致的小鸟与简逸寒冬树支得到了和谐的统一,有一种柔和、蕴藉、闲逸的韵味。
第四页,“借汝柔枝以寄嘉休”,仍是小鸟与柔枝,画的是一只小鸟,小心翼翼地栖息于枯树柔枝上,似欲飞动、微展双翅。整个画面甚空盈,但配以简要题词,仍有充盈之感。这幅画喻意深远。华嵒由于家境贫困,20多岁离开家乡,流寓扬州,借居于友人家、过着以卖画为生的寄寓生活。这幅画的主题意涵就是“寄志寓意”,反映了他的寄人篱下的心境,他自己也题道:“嵒也飘蓬者”、“我命轻如叶,飘飘浪里浮”。
华嵒的家乡在闽西山区,那里有奇形怪状的重山叠嶂,有秀美的双髻山、黄崔巍山峰,怪石嶙峋,满山竹木,风景秀丽。华嵒常出入其间,深受美妙的大自然熏陶。又加之他酷好旅游,他自己说:“仆居闽时,常放游山水,见茂林中有藤,垂花如珠串,随风荡漾,灿然岩壁,不识其何名,幽艳若此,静中悬想,拂颖而出。”(《梦园书画录》卷21)。他自己又说他“仆 ... 山水,每逢幽处,竟日忘归”。如遇下雨不能出,他会“春寒苦雨不能出,山水之情那得伸。”在杭州居家时,除了筑书屋“解弢馆”作诗画外,还在附近空地上种植夹竹桃、金桔、竹、牡丹、月季等,日夕观察,加深对花卉的印象,还常手持笔纸,对花描绘。大自然的美强化了他的花鸟、山水画的创作。所以他的绘画半得江山之助,半是学古而来。
新罗山水册之三
第三页、五页、七页、八页,皆山野园林小景,景观简朴自然,笔法洒脱,没有更多的加以美化,简陋的小景,依然抒发了竹床瓦枕的安然生活。三幅绘画中,有田园小院里,湖石玲珑,瓦屋小舍,竹篱围绕,篱菊初开,主人安坐,翻书苦读,有手执诗书,漫步园中;有劳累之际,则秋林闲听,欣赏秋天的鸟鸣虫叫,真是一幅怡然自得的美景生活。这三幅画,是山人描绘自然生活的一部分,很有生活气息。
第五页为鱼舟山村小景,它以自然风光和生活小品为主,溪河围绕在山石、树木、小屋中,天空飞鸟,一叶小舟在溪河中游动,极有田园风光之妙,十分逼真动人。
第十页为民间风俗,题为“沙路归来闻好语。”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作品,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民文化生活的情景。晴朗夏日,枝繁叶茂下的草坪上,在老树之旁,支起了凉棚,头戴高巾之老者前置一桌、桌上有茶壶、茶杯、凉扇,老者向众人说书。他的正前方及右方,坐了不少听书之人,聚精会神聆听,就连不谙故事情节天真无邪的儿童,也坐在人前人后,或听或玩,极富生活情趣。华嵒就是通过这些人物造型,通过对象形象的描绘来刻划人物的内在性格,充分突出了不同人物的典型,使之更富有韵味。
第九页为双马图,华嵒很喜欢马,他年青的时候曾经到过塞外,看见过各种各样的马匹,说他“少年奸骑射,意气自飞扬;于今爱画马,须眉成老苍。”空旷的原野,枯藤老树,栩栩如生的骏马与马驹在跃动,大马回首仰望小马,神形与动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真有“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之妙。画家把崛强难驯的龙性驯服得如此服贴,也好似把自己的感情融铸在马的形象中。
新罗山水册之四
华嵒流寓扬州,除了知心朋友员果堂外,还结识了许多诗人、画家,如金农、高翔、李蝉、郑燮等;他在杭州也与当地文人徐逢吉、吴石仓、厉鹗等人往还。常来往杭州与扬州间,与这批文人苦心研读,对华嵒的诗文和绘画有极大的帮助。华嵒擅长山水、人物、虫草、花鸟画,尤以花鸟最为有名,他吸收了陈淳、周之冕、恽寿平等人之长,形成了自己以干笔与湿笔,水色与石色相结合的小写意手法,他说“但能用线法,孰与古人量”。(《离垢集》卷一)坚持他的创新画法。他对禽鸟感情尤深,常用疏秀灵活的细笔精致描绘,使禽鸟动态多样,生气活泼。
他的人物画,注意到了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意心态。如第十页说书图,对老者、小孩,充分描绘出了那种松秀、柔韧、含蓄,十分引人韵味的心态。他的人物画虽不如花鸟、山水多,又常常是人物与景物山水结合,但仍是华嵒绘画的重要部分。人物白描学李龙眠、马和之、陈老莲,但也不囿于一家,不因袭时习,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华嵒的山水画也很丰富多彩,非常隽秀娟美,诗情画意很浓,甚受黄公望影响,在黄公望笔法方面的所谓“金刚杵”方面下过功夫,能使墨浓而不结,淡而不薄,这就是从黄公望处学得的。笔法之韵味与烟润,也与黄公望有关,但又不止于一家,还受王蒙、恽南田等人影响。
华嵒绘画上的题诗、题记,是很好的书法作品,历来书法和绘画是很好的姐妹艺术,唐人说:“书画异各而同体”(《历代名画记》卷一)。孔武仲也说:“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宗伯集》卷一)他的书法因与钟繇、王羲之、米芾,有直逼晋唐之势。他“整整斜斜”的行书自成一体,其书法被包世臣定为佳品。山人涉猎过释、儒、道典籍,对乐府及唐诗都有钻研,有很高的诗艺。沈端说:“山人作画如作诗,呕心扶髓穷神奇;山人吟诗通画理,造化为象心为师。”(《离垢集·题辞》)。在清康熙末年,山人获得了“诗书画三绝”的称誉。
新罗山水册之五
华嵒一生致力于诗书画,在生命快要终止的时候,仍在不断地笔耕,他自己在诗中写道:“新罗小老七十五,僵坐雪窗烘冻笔。画成小鸟不知名,色声忽然空里出”。(《虚斋名画录》卷七)。这是山人丙子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七十五岁)冬日作《雪柳山禽图》的题诗。 于这年在贫病中去世。有若干绘画及《离垢集》五卷、《解弢馆诗集》传世。
摘自:《收藏家》2004.05
编辑:之君
新罗山水册之六
新罗山水册之七
新罗山水册之八
新罗山水册题跋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