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探析康熙 *** 的策略及其得失

  作者:徐福忠

  摘 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经历。1683年,清 *** 统一了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探析康熙 *** 的策略及得失,对我们和平 *** 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郑氏集团 清 ***  台湾 统一 策略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经历。1662年,郑成功率众进军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了被荷兰人侵占了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

  清 *** *** 的战略策略凝聚了上自康熙皇帝下至满汉军政大臣们的群体智慧和不懈努力。经过历史的检验,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不乏失败的教训,都能为我们最终和平 *** 提供有益的启迪。

  一、寻求政治和平解决的策略与得失

  1、清 *** 与台湾郑氏集团和谈的根本分歧

  寻求政治 *** 问题的途径,力争通过谈判方式实现统一,是清 *** *** 的基本策略之一。在清 *** 与台湾郑氏集团的一系列和谈中,尽管有各式各样的讨价还价和利益冲突,但其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这一原则问题。

  2、清 *** 政治和谈策略的得失

  清 *** 在 *** 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将以和谈方式统一作为对台基本策略,清 *** 为和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显示了充分的诚意,也作出过重大让步。但前9次和谈都失败了,没有取得任何成果。究其原因,除了郑氏集团坚持分裂、反对统一的客观因素之外,从清 *** 主观上讲,主要失误在于其和谈策略缺乏足以对郑氏集团形成威胁的军事实力做后盾。

  在统一过程中,清 *** 针对郑氏集团高层决策者的和谈策略虽屡遭挫折,但其以郑氏集团中下层尤其是郑军广大官兵为主要对象的招降措施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先后有二十万郑军官兵和文职人员向清 *** 投诚,分化了郑氏集团的内部关系,瓦解了其社会基础,削弱了其军事实力,并促使台湾的军心民心发生了倾向清 *** 、倾向统一的变化,为最后的统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禁海迁界的经济封锁策略

  1、清 *** 对台湾郑氏集团的经济封锁措施

  清 *** 的经济封锁措施包括实施海禁和迁界移民,目的在于断绝郑氏集团粮饷和军用物资的供给,坐困郑氏集团,令其不战而降。所谓“禁海”,就是严禁一切船只出海贸易、捕鱼。这既包括中国与外国间的国际贸易,也包括大陆各港口间的国内贸易。“迁界移民”是“禁海”的扩大和补充,是更加彻底地切断海内外经济联系的封锁措施。清 *** 的目的就是利用这样一个隔离带来彻底隔断台湾郑氏集团与大陆的经济联系,使其既不能与大陆进行贸易活动,获取大陆的商品和军用物资,又无法向沿海居民征收粮饷,从而在经济上完全陷入困境。

  2、清 *** 经济封锁策略的得失

  清 *** 对郑氏集团实施经济封锁,力图从经济上削弱、打跨郑氏集团,迫其就范,实现统一,从战略上看是可取的。其实施的封锁措施也确实多次使郑氏集团陷入经济困境。但是,单纯的陆上封锁策略使清 *** 的经济封锁未能达到预期目的,清 *** 的经济封锁策略是消极保守的。从总的情况看,清 *** 对台湾郑氏集团的经济封锁失大于得,弊大于利,这是由于其在封锁策略和封锁措施两方面的失误造成的。在封锁策略上,清 *** 实行单纯的陆上封锁,没有采取任何海上封锁行动,以构成全面的海陆联合封锁,因而对以台湾岛为根据地,具有较强海上生存能力的郑氏集团所产生的封锁作用是有限的。从封锁措施来看,清 *** 采取了大规模禁海迁界的措施,不考虑这些措施会给沿海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没有认真做好善后安置工作,以尽量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其短期后果是,清 *** 财政收入减少,在沿海百姓中失去民心;其深远影响是,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同时也成为使我国封建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因剿寓抚”、武力 *** 的军事策略

  康熙二十年,台湾郑氏集团内乱,导致其实力削弱,为清 *** *** 提供了契机。此时清王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强大,已具备了 *** 的历史条件。

  1、清 *** 武力 *** 的战略策略

  (1)“因剿寓抚”,以剿促抚的战略方针。“因剿寓抚”这一战略方针是清朝杰出将领施琅在康熙七年(1668年)给朝廷的上书中提出来的。其核心是以战逼和,以军事手段促成 *** 的政治解决,尽量避免在台湾本岛引发战争。“因剿寓抚”的重点在于“剿”,军事进攻占主导地位,同时又努力寻找政治解决的可能性。二者的关系是先剿后抚、以剿促抚,也就是采取武力行动,以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台湾郑氏集团接受和谈条件,实现台湾与大陆的统一。

  (2)选择得力将领,赋予专征大权“闻颦鼓而思良将”。康熙皇帝下定以武力 *** 的决心之后,就开始考虑清军水师主将的人选问题。他经过仔细斟酌,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担当率领清军 *** 的重任。

  (3)施琅出色的指挥作战艺术。施琅的指挥艺术主要表现在他能够根据台湾海峡的气候特点,选择正确的渡海时机和进攻路线,还表现在其战场指挥和战术运用方面。

  2、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实现对台湾本岛的和平统一

  澎湖海战结束后,清军对台湾郑氏集团已形成了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这时,施琅为贯彻“因剿寓抚”的战略方针,下令暂停军事进攻,一面休整部队,补充弹药给养,作好 *** 的准备;一面采取措施,推动 *** 向政治解决的方向发展。他在澎湖禁止杀戮,张榜安民;优待战俘,放其归台;向台湾军民发布《安抚输诚示》,宣扬清 *** 宽大投诚者的政策。施琅的做法,符合康熙皇帝对台湾“抚之为善”的战略思想,康熙皇帝深表赞许,并及时向台湾郑氏集团颁布了赦罪诏书,严肃指出:郑氏集团割据台湾,人民饱受其苦,这种局面应尽早结束。郑克爽等人若能真心归顺,不但以往罪过全部赦免,而且将得到清 *** 的优待。

  在内外压力的逼迫下,以郑克爽为首的郑氏集团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完全接受了清 *** 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 *** 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从此,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参考文献

  1、《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第272页。

  2、《康熙统一档案史料选籍》,第70页。

  3、《台湾外志》,第十五卷。

  4、汤子炳《台湾史纲》引。

 

  5、王时胜《漫游记略》。

探析康熙 *** 的策略及其得失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忘了入仕初衷 索额图如此从能臣---功臣---权臣蜕变为罪臣

    除了这四人,其他十几位,都在康熙年间极有作为,以治国安邦、收复失地、造福朝野留名史册。通过影视剧等文艺作品的传播,人们更多知道了康熙朝重臣索额图的大名和他的故事。

  2. 舅舅求康熙 ... 自己的儿子,康熙不忍心 ... ,雍正却不客气

    佟国维姐姐是康熙的亲生母亲,佟国维的女儿,是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康熙班师回朝后,为佟国纲举行国葬。佟国纲作为康熙的舅舅,鄂伦岱是康熙的表弟,舅舅竟然求康熙...掉自己的亲生儿子,让康熙十分为难。康熙念及佟氏一族是自己的母族,不忍心下此...手,因此将鄂伦岱囚禁一段时间后,又放了出来。康熙虽然没...鄂伦岱,但在雍正登基后,鄂伦岱很快被...,原因是鄂伦岱是八阿哥胤禩的党羽。

  3. 康熙治国思想:家给人足,安生乐业,太平之世,永不加赋

    康熙皇帝说:「”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世。”他不仅这样说而且在他在位的六十一年也是这样做的。康熙在位期间将这句话当成了他的治国目标,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的阐述这一个基本思想。康熙在顺治帝恢复民生经济基础之上,大力的整顿财政,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为「”康乾盛世”确立了物质和制度的基础。一、农耕1、废除「”圈地令”所谓的「”圈地令”是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后,多尔衮摄政期间

  4. 顺治帝制定玄烨继承皇位究竟有没有违背祖制?他为什么敢这么做?

    但是有人说顺治皇帝指定玄烨继承皇位是违背了祖制,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顺治皇帝没有执行,虽然征求了王公大臣和汤若望的意见,但是最后的决定权在顺治手里,最终他的决定确立了玄烨的皇位继承人的身份。

  5. 历史上的班布尔善:虽为「 ”从犯”其结局却比「 ”主犯”鳌拜更加悲惨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在武英殿用一群布库少年们「”智擒鳌拜”,并且当众确立了鳌拜的「”三十大罪状”,将其判处...。然而,作为「”满洲第一勇士”的鳌拜还是挣脱了束缚,他脱下了上衣,露出了一身的伤疤,就连康熙皇帝都为之动容,最终康熙皇帝将对鳌拜的...,改为了囚禁。两个月之后,鳌拜在狱中郁郁而终了。至于鳌拜的党羽,康熙皇帝则没有对待鳌拜这般的「”仁慈”,包括吏部尚书阿思哈、侍郎泰必图、兵部

  6. 康熙时期江南织造府实为情报站?揭秘满清「 ”大内密探”的兴亡史

    中国的政治离不开一个特殊的业务人群,那就是密探。古代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从而把这些密探聚拢在一起,成立了组织。如明朝时期的锦衣卫和民国时期的军统,都是让人谈之色变的密探组织。新锐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确实有。

  7. 乾隆为什么能继承皇位?除了自身能力之外还与他的母亲有关

    在这4个皇子中,雍正皇帝最终选择了四子弘历为继承人,也就是未来的乾隆皇帝,那么,乾隆为什么能在这几个继承人当中脱颖而出呢?当然,康熙与乾隆中间隔着雍正,所以纵然是康熙喜爱弘历(乾隆),这与弘历能继承皇位也没有必然的关系。答案是肯定的,除了自身能力之外,弘历能继承皇位还与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后,为什么这么说呢?

  8. 两位康熙皇贵妃的晋封之路:不靠养子靠养孙也照样能「 ”逆天改命”

    清朝的时候,在厘定后宫妃子的级别与地位时,除了要考虑其家族背景以及受皇帝宠爱的程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便是「”母以子贵”。这个「”母以子贵”,可以是「”母以亲子贵”,怡亲王胤祥的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章佳氏入宫后一直都只是庶妃,没有受到册封,也没有名号,直至其去世后才被康熙皇帝追封为敏妃。然而在康熙去世,雍正皇帝登基后,她的儿子十三阿哥胤祥被直接封为了和硕怡亲王,

  9. 生了三个皇子,康熙对这位妃子却很吝啬,乾隆更是不近人情

    但是,遇到康熙这样的皇帝,王氏也是服气了。她一口气生下了三个皇子,时间跨度将近十年,可康熙还是无动于衷。然而,小珏认为,王氏得宠归得宠,康熙小气归小气,并不矛盾。而且,这次恩典,是康熙对低级嫔妃的一次答谢,是普遍性的,并非针对王氏。三儿子是皇十八子胤祄,聪明伶俐,深得康熙喜爱。甚至就是因为他八岁时随驾出行不幸夭折,康熙迁怒于太子胤礽,并将太子废黜。

  10. 康熙让雍正善待老大和老二,为何雍正只善待老二,不善待老大

    康熙去世前,在传位给雍正的时候,曾对雍正交代说,让他要善待皇长子胤禔和废太子胤礽。

随机推荐

  1. 震惊:宋美龄钟情旗袍 或拥有超过50箱!

    震惊:宋美龄钟情旗袍 或拥有超过50箱!  “沉静而又魅惑,古典隐含性感,穿旗袍的女子永远清艳如一阙花间词。”作家叶倾城聊聊数语,道出了旗袍女子温婉又略带魅惑的形象。自晚清至民国,旗袍风靡国人,1929年,被国民 *** 定为“国服&...

  2. 【弄胎】的意思是什么?【弄胎】是什么意思?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生育》:「临月腹痛腰不痛,或作或止名弄胎。」原注:「若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此名弄胎,不宜轻动。」弄胎的拼音nòngtāi弄胎是什么意思弄胎nòngtāi指妇女怀孕足月腹痛或作或止的一种征兆。

  3. 换眼光

    那年,我在一家图书馆当管理员。馆里常发生图书不翼而飞的事情。针对偷书现象的屡次发生,我写了一张告示:凡窃书者,罚款200元。可偷书现象仍屡禁不止。一次,朋友来看我,我向他诉苦。朋友看了一眼墻上的告示,笑着说:“凭你一双眼睛,怎么看守得过来呢?”听了这话,我忍不住又倒苦水:“但图书馆不可能再增加管理员。”新告示贴出后,几乎再没有出现丢书的现象。

  4. 本是封疆大吏,立下很大功劳,却被皇帝贬到西北

    对于中国历史而言,...战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闭塞已久的中国,被英国以坚船利炮撞开了大门。19岁那年,林则徐便中了举人。对于科举,林则徐与好友龚自珍等人的意见不同。在他担任江苏巡察使期间,甚至被称呼为“林青天”。也正是这个原因,林则徐在处理...问题上,才会如此强硬。最终,导致战争的爆发。这场战争几乎是以清朝的完败为结束。>为了找到替罪羊,道光皇帝将林则...配西北,送往新疆伊犁。

  5. 日本人认为民国时期有三个半的军事家 那半个是谁

    日本人认为民国有三个半的军事家而那半个是他抗战爆发后,在日本国内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在中国有三个半军事家,其中就有蒋百里、杨杰、白崇禧,那么还有半个是谁呢?抗战爆发后中国大型的会战有一半是他在参谋谋划。至于蒋百里与杨杰,理论虽高,只合做一个军事教育家,掌理军事教育机构,而且终其身也没有真正而长期的主持过战略部门的职责。

  6. 惶恐不安的意思及近义词 | 成语大全

    惊慌、害怕得不得安宁。

  7. 家居风水不注意会招致灾病

    “风水的本质是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在这里,我们针对家居风水中一些似是而非的禁忌,从健康和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点评,看看哪些家居风水容易招致灾病。若床两头皆无靠,风水上称为“申”字床。六、物品收纳要得法传统风水学观点认为,物品的收纳影响着运气的好坏,假如已将棉被收在壁橱里,就不要再收其他东西,由于一起收入衣类和生活用品,会降低运气。

  8. 梦见被人砍了一刀

    周公解梦梦见被人砍了一刀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被人砍了一刀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求婚信_求婚订婚

    有用目录求婚信怎么写感人的求婚信搞笑求婚信英文求婚信目录求婚信怎么写感人的求婚信搞笑求婚信英文求婚信求婚信怎么写求婚信范文一:①在茫茫人海中,能够与你相遇相知相恋,深感幸福。>搞笑求婚信1、爱空空情空空自己流浪在街中。也许爱情就像这句求婚词所说的一样。

  10. 圣严法师《人的三世因果观》

    从无明到老死一共有十二个阶段,显示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过程,这是佛法里很重要的理论和观念。佛法讲众生,是包括六道中的一切众生,而十二缘则是专从人的立场来看。然而,大乘菩萨则有更深彻的智慧观照。集与苦为世间因果,道与灭是出世间因果。三无漏学是解脱道的根本,而六度是菩萨道的基础,也是三无漏学的开展。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