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在传统的儒家政治学说中,缺少平等国家的概念,强调的是上尊下卑的礼治;在长久的中国历史中,虽有群雄并立的格局,但一般皆自称正统,强调“汉贼不两立”;而由此传统演化和历史沉淀上发展完备起来的清朝对外体制,自视为“天朝上国”,不承认与之平等的国家的存在,即所谓的“敌国”。三跪九叩之礼,英使认为是藩属国对宗主国君主之礼而予以拒绝。这在讲究“礼治”的儒家国度中绝不可行。“礼崩乐坏”是王朝衰败的标志。

在传统的儒家政治学说中,缺少平等国家的概念,强调的是上尊下卑的礼治;在长久的中国历史中,虽有群雄并立的格局,但一般皆自称正统,强调“汉贼不两立”;而由此传统演化和历史沉淀上发展完备起来的清朝对外体制,自视为“天朝上国”,不承认与之平等的国家的存在,即所谓的“敌国”。在观念上和体制上,都与西方近代逐渐周全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模式格格不入。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G.MaCartney)使华,正是两种观念与体制之间的激烈相撞。尽管从后人的冷静判断来看,乾隆帝的傲慢举措,恰是那个横行无道的殖民主义时代中消极却有效的自卫,但毕竟已不合时代节拍。而在护送马戛尔尼南下的平淡历程中,军机大臣松筠对马戛尔尼出任驻俄国公使的经历发生了兴趣。这种没有特殊使命常驻他国首都长达三年之久的“公使驻京”模式,显然与中国传统中的“苏武牧羊”有着极大差别。尽管松筠得到了详尽的解释:“欧洲各国互派使节的惯例,通过常驻使节来解除两国间的误会,敦睦两国间的友谊”,但他并没有表示自己的态度,从各种资料来看,也未向朝廷作过报告。毕竟对他说来,英国是一个远不可及的“蛮夷”之乡,此类“公使驻京”不过是“夷乡夷俗”罢了。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W.P.Amherst)使华,又是两种观念和体制之间的再次激烈相撞。两次英使入京,皆为不欢而散,当年双方交锋的核心,非为英方殖民主义要求与清朝自护利益,而是觐见皇帝之礼仪。三跪九叩之礼,英使认为是藩属国对宗主国君主之礼而予以拒绝。对于这两次礼仪之争,今人多注意其皮相,批评十分得力却乏同情之了解。若从“以礼治国”的儒家政治学说中去细究,统治者不肯让步也非全为面子。三跪九叩,确实是清朝藩属国使节觐见清朝皇帝之礼,但绝不是藩属国使节觐见皇帝的专用礼节。它是清朝唯一的正式朝礼。不用此礼,不仅是对清朝皇帝怠慢,而且是对清朝礼制的破坏。这在讲究“礼治”的儒家国度中绝不可行。“礼崩乐坏”是王朝衰败的标志。从此之后,清朝对西方使节的进京,一直极为警惕。 >马戛尔尼 >乾隆画像 >中方欢迎英国使团 >广东人民出版社委托宣传 ( 茅海建:《当代学人精品:茅海建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 ( 编辑: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硕士研究生 谢敏 )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儒家清朝中国古代史历史国际关系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