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唐朝初年名相,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有“房谋杜断”之称。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这场斗争中充当了重要谋士的角色。此后近20年,房玄龄一直连任相职。因此,唐太宗和房玄龄等都认为法律应该从宽。房玄龄身在唐太宗左右,对唐太宗的错误敢于当面提出意见,做到知无不言,尽心竭力。房玄龄忠心耿耿,受到当时君臣上下的一致推重。这是对房玄龄做为政治家生涯的恰当评价。
房玄龄(汉语拼音:Fang Xuanling;英语:Fang Xuanling;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唐代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房彦谦之子。唐朝初年名相,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有“房谋杜断”之称。《新唐书》本传对房的评价是“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在渭北投秦王 ... 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得力的谋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 ... 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贞观十一年(637年)封梁国公;贞观十六年(642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648年8月18日),房玄龄病逝,谥文昭。
唐高宗永徽三年,玄龄次子遗爱与其妻高阳公主被指谋反,遗爱被处死,公主赐自尽,诸子被发配流放到岭表。玄龄嗣子遗直也被连累,被贬为铜陵尉。
目录
简介
房玄龄(579-648年),名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人。唐初著名政治家。太宗贞观年间十八学士之一,任宰相,为唐初“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作出过重要贡献。
玄龄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经史,善写文章,年18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他不仅博学多才,且自幼便具有敏感的政治嗅觉,早在隋王朝尚在兴旺时期,就预见到隋灭亡的命运。
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 ... 被派到渭北攻打隋军,这时正任隋隰城(今山西汾阳)尉的房玄龄,毅然脱离隋王朝,“杖策谒于军门”,(《旧唐书》本传,下引同),投奔了 ... 。 ... 一见到他,就像见到老相识一样,立即任命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并以他为谋主。“玄龄亦自以为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一心一意辅佐 ... 。每次战役胜利以后,将领们都争抢珍玩宝物,唯独房玄龄只考虑怎样为秦府收揽文武人才。与房玄龄齐名的杜如晦,就是因为房玄龄的尽力保护,而留在 ... 幕中,最后成为股肱之臣的。此外,他还注意搜集各地民情和亡隋的图籍文书,以备将来治国之用,这些都表现出房玄龄过人的谋略与远见。
炀帝大业十四年(618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封 ... 为秦王,房玄龄被任命为秦王府记室(掌管文书的官),封临淄侯。随着国家的逐渐安定,最高统治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激烈起来,主要表现为皇位之争。身为李渊次子的 ... 因战功显赫,加号“天策上将”,位于一切王公之上,这使太子李建成对 ... 产生了极大的疑忌,认为 ... 会威胁他的地位,便与齐王李元吉(世民四弟)联合,企图置 ... 于死地。这样太子与秦王的直接冲突便不可避免了。
房玄龄在这场斗争中充当了重要谋士的角色。当李建成与 ... 之间的关系激化后,房玄龄立即找到 ... 的妻兄长孙无忌商量此事,建议 ... “遵周公之事,外宁华夏,内安宗社”,意即让 ... 效法周公锄掉管、蔡来除掉李建成及其同党,这样才可外安华夏,内保唐王室的统治。这个想法与长孙无忌乃至 ... 本人都一拍即合。房、长孙和杜如晦等成为推动 ... 发动宫廷政变的重要人物。
太子李建成意识到房玄龄、杜如晦等是 ... 的主要谋士,便在李渊面前竭力诽谤房、杜二人,将二人逐出秦府,企图孤立 ... 。至此, ... 决定先发制人,命长孙无忌与秦府名将尉迟敬德密召房玄龄、杜如晦回秦府,共商计策。626年6月4日, ... 率领秦府兵将在玄武门 ... 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李渊便自动退位,让位给 ... ,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房玄龄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行宰相之职。此后近20年,房玄龄一直连任相职。20年间,兢兢业业,不敢丝毫懈怠,他与另一个宰相杜如晦同心协力,共掌朝政。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两人互相配合,同为良相,时人有“房谋杜断”之赞。
高祖武德年间, ... 机构与官员的设置基本上是沿袭隋制,官僚队伍十分庞大,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不高,并且还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命房玄龄并省官员。并省的结果,中央文武官员由2千多人减为643人,做到“任官惟贤”、“量才授职”。此外,房玄龄还善于发挥别人的长处,“闻人有善,若已有之”。他用人不拘一格,从不求全责备,且不以出身贵贱为限,这一用人政策在当时是比较可取的,史称“贞观之盛,群材蚁附”,这自然与当时掌管用人大权的房玄龄任人唯贤有关。
高祖年间的法律,也是沿袭隋律。隋律在定罪量刑方面,尽管比前代有所缓和,但仍然很重。特别是隋炀帝统治时期,生 ... 任情,滥施刑罚。因此,唐太宗和房玄龄等都认为法律应该从宽。根据从宽的精神,房玄龄等定《唐律》500条,立刑名20等。与隋律比较,减去大辟( ... )92条,减流刑为徒刑者71条,其余删繁就简,改重为轻者也很多。
房玄龄身在唐太宗左右,对唐太宗的错误敢于当面提出意见,做到知无不言,尽心竭力。自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开始,到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对高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已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但他仍打算再次出征。这时重病缠身的房玄龄,书写谏表,上呈太宗。他对儿子们说:“当今天下安静,各得其所。唯东讨高丽,将要成为国家大患。吾知而不言,会衔恨入土,死不瞑目的”。此表写的十分诚挚恳切,使太宗十分感动,叹息到:“此人危惙如此,尚能忧我国家”。
房玄龄对“贞观之治”还有一项较大贡献就是主持了对经籍图书的搜集整理,主持了《晋书》以下至隋的六朝史的编写。还主持了唐朝国史的编纂。
房玄龄忠心耿耿,受到当时君臣上下的一致推重。唐太宗对他的评价是:“才兼藻翰,思入机神,当官励节,奉上忘身”。与魏征同时号为谏臣的王珪,曾在唐太宗面前将自己与房玄龄比较,认为“孜孜为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这是对房玄龄做为政治家生涯的恰当评价。房玄龄墓今存,在今陕西礼泉县。
才识机敏 助李兴唐
房玄龄曾祖房翼,后魏镇远将军、宋安郡守,袭壮武伯。祖房熊,字子绎,释褐州主簿。父房彦谦,好学,通涉《五经》,富有辩才,是魏、齐间的山东著名学者。在他出仕几任地方官时,对老百姓厚加慰抚,施行善政,以致被当地人民“号为慈父”。房彦谦对隋炀帝的必将覆亡,早有预感,他曾对他的朋友说:“主上性多忌克,不纳谏争。太子卑弱,诸王擅威,在朝唯行苛酷之政,未施弘大之体。天下虽安,方忧危乱”(《隋书•房彦谦传》)。
房玄龄自幼耳濡目染,颇承其父遗风。自幼聪慧,善诗能文,博览经史,精通儒家经书,又向父亲学得一手好书法,工草隶。他年幼时即识见不凡,隋炀帝大业年间,隋王朝还正在兴旺时期,表面上天下宁晏,大家都以为国祚方永,房玄龄却悄悄对父亲说:“隋帝本无功德,但诳惑黔黎,不为后嗣长计,混诸嫡庶,使相倾夺,诸后籓枝,竞崇淫侈,终当内相诛夷,不足保全家国。今虽清平,其亡可翘足而待。”其父大为惊异。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对他深为器重,向裴矩说:“仆阅人多矣,未见如此郎者。必成伟器,但恨不睹其耸壑凌霄耳。”房玄龄对于长辈恪守孝道,其父长期卧病,“绵历十旬(一百天)”,他尽心服侍药膳,没有脱过衣服睡觉。父亲去世,他五天不进饮食。后调任隰县县尉。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太原留守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反隋,率军三万,兵发关中,势如破竹,深得民心,《旧唐书•太宗纪》称, ... 到渭北的沿途,“三辅(指长安附近)吏民及诸豪猾诣(到)军门自效者,日以数千,扶老携幼,满于麾下”。政治上敏感的房玄龄,眼见隋朝大势已去,下决心去渭北投 ... ,“杖策谒于军门”。当时 ... 徇兵渭北,主要指泾阳(今陕西泾阳)、云阳(今陕西三原西)、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一带,这一地区距隰城约有七、八百里之遥,房玄龄徒步追谒 ... ,可见其诚心。恰好著名文学家温彦博亦在 ... 部下,他早闻房玄龄才名,便大力举荐。 ... 广求贤才,收纳天下英俊,与房玄龄一见如故,当即拜其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主管 ... 机要文书的起草和参谋),屡从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同年十一月,唐军攻占隋都长安。第二年五月,李渊灭隋称帝,国号唐,改元武德,是为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六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 ... 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 拜房玄龄为秦王府记室,封临淄侯。他起草文书,井井有条,才气横溢,史称他:“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后随 ... 转战南北,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与房玄龄齐名的杜如晦,就是因为房玄龄的尽力保举而留在 ... 幕中,后终成为股肱之臣。《旧唐书•杜如晦传》记载,原来杜如晦为 ... 的兵曹参军(训练士兵的 ... 参谋),后来要被调出,房玄龄对 ... 说:“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不可。” ... 听后十分震动,感激地对房玄龄说:“尔不言,几失此人矣!”立即把杜如晦调到身边作为心腹人员。房玄龄有意结交许多有才能的谋臣猛将,“潜相申结,各致死力”,为 ... 收罗了一批文武之材,壮大了秦王 ... 的势力。在跟随 ... 削平群雄的战争中,他还注意搜集各地民情、亡隋的图籍文书。《旧唐书•太宗纪》曰: ... 攻下王世充、段达等盘踞的洛阳,房玄龄当即想到要把隋王朝留下的图籍保存起来,以备将来治国之用。 ... 赞曰:“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我今有玄龄,犹禹也。”
唐王朝建立以后,皇位之争激烈起来。房玄龄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策划,助 ... 诛 ... 了太子建成。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不久,唐高祖李渊主动退位,让位给 ... 。 ... 即位,改元贞观。贞观元年(627),房玄龄为中书令, ... 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不满,说:“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唐太宗说:“义旗初起,人皆有心。叔父虽率得兵来,未尝身履行阵。山东未定,受委专征,建德南侵,全军陷没。及刘黑闼翻动,叔父望风而破。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踪推毂,故得功居第一。叔父于国至亲,诚无所爱,必不可缘私,滥与功臣同赏耳。”房玄龄协助 ... 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 ... 所以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李瀍贞观元年,唐太宗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改革隋朝旧制。房玄龄领受旨意,精简机构,举荐贤能,把唐朝中央各官府的文武官员从两千人减为六百四十三人;并在全国合并州县,以山河形势,把全国划分为十道,派遣得力官员分巡各道,执掌政务,并定期对各级官员进行考查,赏罚十分严明。元朝注释《贞观政要》一书的学者戈直,在评论“贞观之治”时,称道“贞观之善政,当以省官为首”。而省官之实施,功在房玄龄,因为他倾力实践了省官这一关系到唐王朝“长治久安”的第一要政,使唐朝很快出现了“中国既安,四夷即服”的局面。
知人善任 贤才是举
房玄龄善于发挥别人的长处,“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他和杜如晦配合得最好,杜如晦的长处是善于决断,史称“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房玄龄常常和唐太宗预先作出谋划,等待杜如晦作出决断,用房玄龄的话说:“非如晦莫能筹之”,结果杜如晦来到时,往往都能和房玄龄的主张契合。所以史家赞云:“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彼此相辅相成。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素有“房谋杜断”之誉。唐太宗重视选拔人才,他认为宰相的首要职责是求访贤才,“致治之术,在于得贤”,他曾对房玄龄和杜如晦说:“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房玄龄知人善任,常常向太宗推荐新发现的人才,委以重任。唐太宗的太子晋王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宫中,有一位官居太子右卫率(负责太 ... 的保卫工作)的李大亮,为官清廉,生活俭朴,竭心奉公,“每当宿值,必通宵假寐。”房玄龄称李大亮“有王陵、周勃之才,可以当大位。”唐太宗拜任李大亮为左卫大将军、兼领太子右卫军,又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甚为器重。房玄龄用人不拘一格,知人善用,“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比如张亮,“素寒贱,以农为业”,但“倜傥有大节”,有智谋,而胆气不足,无将帅才,经房玄龄荐举,避短用长,官至刑部尚书,参与朝政。
房玄龄深知致政之术在于得贤,因此用人宁缺毋滥。有一时期,管理财政的度支部缺少合适的人选,房玄龄“宁虚其位,而不以与人”。这种“宁受吝权之讥,而不忍冒昧以与下”的精神,可谓用心良苦。房玄龄忠心辅佐唐太宗,需要他过问的事情很多,从《贞观政要》的若干条记载看,他不仅要过问吏治,经常审查司法的得失,还要知悉武库甲仗的多少,以及宫室营造等细务。其所谓“事无巨细,咸当留意”。小有不察,都觉得是自己的过失。
定律修史 泽被后世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唐王朝的统治,唐太宗即位后,命长孙无忌、房玄龄与学士、法官一起,重新商议修定法律。鉴于隋“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灭亡”的教训,唐太宗主张宽简刑政,审慎法令。房玄龄等根据唐太宗的旨意修订成的唐代法律,即《贞观律》,有四个部分,即律、令、格、式。“律以正刑定罪”,就是刑事法典。其中“定律五百条,分为十二卷。”(《旧唐书•刑法志》)与前代相比,房玄龄等制定的《贞观律》在量刑定罪上大为减轻。房玄龄在唐太宗左右,虽不像魏征那样成为刚直不阿的诤臣,但觉得有不当处,也经常向唐太宗当面提出意见。例如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问周围的大臣:“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房玄龄在一旁答道:“那是因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识人间情伪和理国安危的缘故。”以此来警戒唐太宗不要过于宠爱子孙。贞观十六年(642),高丽发生内乱,唐太宗想出兵干预,房玄龄劝阻说;“臣观古之列国,无不强凌弱,众暴寡。今陛下抚养苍生,将士勇锐,力有余而不取之,所谓止戈为武者也。”他又以历史为鉴,劝谏唐太宗:“昔汉武帝屡伐匈奴,隋主三征辽左,人贫国败,实此之由,惟陛下详察。”(《贞观政要•征伐》)唐太宗接受了他的意见。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又打算再次东征。这时房玄龄已经重病缠身,仍然不顾重病,书写谏表,上呈太宗。他对儿子们说:“当今天下安静,各得其所,惟东讨高丽,将要成为国家大患。吾知而不言,会衔恨入土,死不瞑目的。”此表写得十分诚挚恳切,使唐太宗十分感动,叹息道:“此人危瞲笃至此,尚能忧我国家。”
房玄龄长期连任相职,一直兢兢业业,不敢丝毫懈怠。史书上称他:“任总百司(总管 ... 各个部门),虔恭夙夜,尽力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正由于房玄龄对唐太宗忠心耿耿,当时朝廷上下对他都十分尊重,唐太宗遇有什么大事或难以解决的事都要随时询问他。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将任命一名关内道的黜陟使(代表中央去地方检察不法的官吏),就亲自向房玄龄请教。贞观二十一年(647),唐太宗要任命李纬为民部尚书,也派人去征求房玄龄的意见,房玄龄没有表示肯定意见,“但云李纬好髭须”,唐太宗便因此作罢。
主持经籍图书的搜集整理及《晋书》以下至隋的六朝史的编写和唐朝国史的编纂是房玄龄另一项贡献。贞观四年(630),为了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太宗决定组织人力校刊统一的《五经定本》,最后由房玄龄召集诸儒“讨论得失”。从贞观三年(629)便着手对两晋、北齐、北周和梁、陈、隋六朝史的编纂,房玄龄是齐、周、梁、陈、隋五朝史的总监,是《晋书》的监修。五朝史修成于贞观十年(636),《晋书》最后完稿于贞观二十年(646)。其间,房玄龄还担任了唐国史和实录的主编和监修。贞观年间,一共修撰史书八种,在中国官修的二十四部正史中,占了三分之一,官修史书盛况空前。根据唐太宗的提议,房玄龄还开创了编纂本朝历史纪录的新制度。在修本朝史时,房玄龄主张秉公直书,不得曲阿。《贞观政要•文史第二十八》记载:
贞观十四年(640),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曰:“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录进来。”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
房玄龄为相,通达政事,善于谋划,尽心尽责,唯恐失误。群臣对房玄龄评价亦很高,褚遂良说:“为臣之勤,玄龄为最。”与魏征同时号为谏臣的王瞏赞誉他:“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房玄龄治理国政,秉公守正。作风忠谨谦恭,对人宽厚,对己严谨。贞观十六年(642)太宗又晋升房玄龄为司空。司空位列三公,品高位尊。房玄龄上表辞让。太宗极力挽留:“昔留侯让位,窦融辞荣,自惧盈满,知进能退,善鉴止足,前代美之。公亦欲齐踪往哲,实可嘉尚。然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十八年,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图形于凌烟阁。晋王李治为太子时,他任太子太傅。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贞观二十二年(648),房玄龄终于一病不起。病势沉重时,“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足见君臣二人感情之深厚。卧床期间,唐太宗不断派人探望,临死前,太宗又亲临与之握手叙别。
籍贯问题
认为房玄龄是今天淄博人,其根据就在于《唐书》中房玄龄是“齐州临淄人”的记载。这是一种误解。隋唐的“齐州”并非汉魏时的齐郡,而是济南郡所在地。隋朝末期,济南郡一带曾一度改称临淄郡,所以《唐书》说他是“齐州临淄人”。另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房玄龄的祖先“随慕容德南迁,因居济南。”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房玄龄确是济南人,而非淄博人。
著作
《高祖实录》二十卷
《太宗实录》二十卷
与高土廉同撰《文思博要》
房玄龄监修了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
其言论主要见于《贞观政要》中
子女
子:
房遗直
房遗爱
房遗则
女:
房氏,韩王李元嘉正妃
参考条目
“房玄龄691895” 22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