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 酒是中国诗人生命中重要的情怀,「篇篇有酒」的陶渊明更是如此,以诗句里的酒为线索,我们可以更深层的挖掘他「对影饮浊酒,欢然烹园蔬」的田居生活。 田园情怀陶渊明 相对于王羲之四十七岁时在「兰亭」有多到四十一人一起「修禊」、「流觞赋诗」的热闹场面,陶渊明(三六五(乙丑...
酒是中国诗人生命中重要的情怀,「篇篇有酒」的陶渊明更是如此,以诗句里的酒为线索,我们可以更深层的挖掘他「对影饮浊酒,欢然烹园蔬」的田居生活。
田园情怀陶渊明
相对于王羲之四十七岁时在「兰亭」有多到四十一人一起「修禊」、「流觞赋诗」的热闹场面,陶渊明(三六五(乙丑) —— 二七四)在四十岁弃官回归田园,经常只有闭门独饮浊酒的清寂,当然是大不相同!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之高,无人可比。他喜欢鹅,并不是爱吃鹅肉。后人以为他运腕写字,是从观察「鹅」的全身动作而获得了启发;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就说:「全身精力到毫端,定台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王羲之五十一岁所写的〈兰亭集序〉 ── 「禊帖」,文章和书法双绝,是他的代表作;原件早已经成了唐太宗的殉葬品,令后人唏嘘不已!王羲之在四十九岁时离开官场后,先四处游山玩水,然后回家种果树、在子孙相陪下终老。以王羲之的尊贵出身,当然不会让人意外。
陶渊明在王羲之死后四年出生,虽然也有不错的家世,但毕竟不属于王、谢两大姓,加上天性喜爱自然,所以在盛年就毅然放弃了彭泽县令之职,回到故乡,开始长达二十几年的躬耕田园生活,被尊为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之宗。大约在五十三、四岁的秋天,他写下一组二十首的〈饮酒〉诗,加上其它不少的诗都写到酒,让后人认定他的诗「篇篇有酒」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就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而这二十首〈饮酒诗〉,也成为后人观察他田园情怀的重要线索。
天性好酒作饮酒诗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陶渊明饮酒是「寄酒为迹」,但在〈陶渊明传〉中又说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时,「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陶渊明因家贫而勉强做官,却把公田的六分之五种植适合酿酒的糯米。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更直率的说:「性嗜酒」。他就是好饮酒,何必要借酒遮掩什么呢?然而,既然弃官回归田园,又回复「耕植不足以自给」 的贫苦,哪来酒喝呢?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测:
一、自己种秫,酿酒(酌酒)自饮。
二、亲旧邀饮或送酒:他说:「家贫,不能常得(酒)。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传〉)、「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饮酒〉 十六) 「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连雨独饮〉)
三、好朋友送酒钱:颜延之赴任新职时,经过浔阳,天天找他喝酒;临别时,留下两万钱。陶渊明把钱全部放在酒家当酒钱,慢慢去取酒。(〈陶渊明传〉)
四、当时的江州刺史王弘,很想和渊明结交,一再送酒。(〈陶渊明传〉)
因此,陶渊明虽然不能常得酒,饮酒的机会却不少,所以诗篇中出现很多的「酒」。我们先来看有名的〈饮酒诗序〉和一些诗篇:
〈饮酒诗序〉说:「余闲居寡欢,兼秋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輙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二十首中,就有七首说到饮酒的事。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