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导语:这三个兄弟,如此「”迂腐”,最后惨死,却教会了我们一个道理古语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五千年文化之所以能够一脉相承,最重要的是先辈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史学典籍,可不要小看这些书,其实里面蕴藏着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之根,至今还流动着滚烫的血液。不仅如此这些史学典籍的撰写者还用自己可歌可泣的故事,不断传递着什么是真正的史家风骨,什么是真正的秉笔直书。《左传》里曾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齐

导语:这三个兄弟,如此「 ”迂腐”,最后惨死,却教会了我们一个道理 古语云:「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五千年文化之所以能够一脉相承,最重要的是先辈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史学典籍,可不要小看这些书,其实里面蕴藏着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之根,至今还流动着滚烫的血液。不仅如此这些史学典籍的撰写者还用自己可歌可泣的故事,不断传递着什么是真正的史家风骨,什么是真正的秉笔直书。 《左传》里曾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齐国棠公大夫死了,他的遗孀棠姜天姿国色,崔杼前往吊唁,见过棠姜后就念念不忘,就把棠姜给娶了回来。齐国国君齐庄公是个 ... ,齐庄公看到倾国倾城的棠姜,日思夜想,终和她暗通款曲。崔杼是臣子,他的一切都是君主给她的,所以只能忍气吞声。可是这齐庄公来崔家也太勤了,有一次还把崔杼的帽子赏赐给了别人,就是为了羞辱崔杼。是可忍,孰不可忍,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于是崔杼趁齐庄公与棠姜幽会时,安排武士乱刀砍死了齐庄公。 孟子说「 ”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按道理说国君无道,被人 ... 死完全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崔杼甚至是为民除害。但是在古代君王至高无上,臣下断不能以下作乱, ... 死君主。所以崔杼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先把这件事情隐瞒下来,不能弄得满城风雨。 崔杼本就是齐国重臣,史官要记录这件事,崔杼就想用自己的权势逼迫史官。他对前来记载的史官说:「 ”你就写齐庄公得疟疾死了。”史官不听从他,在竹简上写「 ”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崔杼很生气,拔剑 ... 掉史官。史官死了,按照当时惯例由其弟继承职位。崔杼对新史官说:「 ”你就写齐庄公得疟疾死了。”新史官也不听从,崔杼又拔剑 ... 了新史官。然后更小的弟弟也是一样被 ... 。最后是最小的弟弟,崔杼拿着剑抵着他的脖子问:「 ”难道你想要像你几个哥哥一样吗?”年轻的史官还是写下了「 ”崔杼弑其君。”崔杼生气的把竹简扔在了地上,过了很久,叹了口气,放掉了史官。 故事并没有结束,它的后面还记述了这样一个结尾:那个史官保住了性命,捡起竹简走了出来,遇上一位匆匆赶来的南史氏(南方记载历史的人)。史官惊讶地问:「 ”你怎么来了?”南史氏说:「 ”我听说你的兄弟都被 ... 死了,担心历史被篡改,所以就拿着竹简赶来了。” 被 ... 的不怕,前赴后继,而 ... 人的人却怕了。我每每看到这段历史,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屠刀虽然可怕,但是史官的坚持更可贵。知识分子气节的力量,确实不可小觑,人能 ... 尽,但是有脊梁的中国人,是 ... 不完的。历朝历代,我们都有这样的人,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伯夷、屈原、魏征、岳飞、文天祥、张养浩、林则徐......都是齐太史的传人。 只是这样的人相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实在是太少太少了。鲁迅先生说:「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现在又因为什么原因将先人原本有的精神丢失了?是我们变聪明了吗? 以笔为刀,通过挖掘历史,塑造我们的信仰和凝聚力,将手中之笔化为锋利的刻刀剜掉那些已经腐烂的脓瘤。因此对于依然奋斗着的国人,希望我们都能明白「 ”有所为有所不为”,恪守自己的职业素养。大家还有什么关于「 ”崔杼弑其君”的看法可以在下面留言。
本文标签:崔杼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