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扭转社会风气,巩固封建统治,提出了“治国以教化为先”的思想。朱元璋认为,教化应以倡导礼义道德为核心内容,各级官吏要言传身教,要积极推动教化活动的展开,并以一系列的制度确保教化政策能够长期得以贯彻落实。
  礼义道德作为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词语,“教化”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颇高。从语义上说,“教化”有教育、感化的意思;而从实际意义上说,“教化”则是指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改变人心、风俗,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教育明朝(尤其是明初)是中国历史上教化比较成功的一个时期,无论是教化的内容、教化的方式,还是教化的效果,都值得我们关注。而这一切都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教化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朱元璋对教化的认识,指导了明初甚至有明一代的教化活动,是明王朝制定教化政策和软化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教化思想的形成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发布了《正礼仪风俗诏》,实际上宣告了教化活动的全面展开。诏书一方面回顾了教化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痛陈当时民风之劣,“道理未臻;民不见化,市井乡间,尚然元俗[1]”。表明了教化的必要性。此后,朱元璋又以诏书、训谕等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全面、具体的论述。
  朱元璋认为,教化肇始于三皇五帝时期,“三皇立极,寻民以时,庖厨稼穑,衣服始制,居民舍焉。五帝之教以仁义,不过遵三皇之良规,益未备之时宜”[1].从夏、商、周开始,教化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被长期保留下来。“自周至于汉、唐、宋,增减损益,用乃是国昌。民受时宜,家和永康。”[1]教化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夏商周三代,还是汉、唐、宋等,其稳定、繁荣无不与实施教化政策有着一定的关系。“昔圣人以德化天下, *** 乐从者众,否从者寡,天下治矣。”[2]朱元璋最推崇的是夏、商、周三代,“三代而上治以心,三代而下治以法。心则道德仁义,其用无穷;法则权谋术数,其用有时而穷,故择术不可不慎也。”[3]他认为,三代是以教化作为治国的主要手段,刑罚则是次要的、辅助性的。这与后世的法为主,教为辅的治国方式迥然不同。“先王不施赏而民观于善,不施罚而民不为戾,何也?仁义本之也。商变夏,周变商,仁义未尝改。”[4]正因此,朱元璋认为,三代树立了一种模式,是后世的楷模。相反,朱元璋对汉朝的统治评价不高,认为“汉治”不如三代,根本原因是汉朝对教化重视不够,未能“制礼作乐,复三代之旧”[4].基于这样的认识,朱元璋提出明王朝要效法夏、商、周三代,“治国以教化为先”[5]
  朱元章对明初社会风气的忧虑和不满也是他重视教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近世风俗,相承流于僭侈,闾里之民,服食居处与公卿无异,而奴仆贱隶往往肆侈于乡曲,贵贱无等,僭礼败度。”[6]“兵乱以后,人习斗争,鲜知礼义”。[2]朱元璋认为,元朝近百年的统治是导致社会风气恶劣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蒙古统治者把本民族的一些落后习俗带到中原,影响了 *** 。如明初南京“循习元氏旧俗,凡有丧葬,设宴会亲友作乐娱尸,惟较酒肴厚薄,无哀戚之情”[7].另一方面,元朝统治者对传统的纲常礼教不够重视,封建的礼义道德越来越被人们忽视。“自元氏废弃礼教,因循百年,而中国之礼变易几尽。”[7]“先王衣冠礼义之教混为夷狄,上下之间波颓风靡。”[2]到明初,人们的道德观念已极为淡薄。“乡邻亲戚,不相周恤。甚至强凌弱,众暴寡,富吞贫,大失忠厚之道。”[8]这种封建道德的沦丧,往往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也不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朱元璋认为,要改变社会风气,靠法律等强制性手段是无法奏效的,所以他主张:“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改污染之俗”。[2]即通过教育劝化的方式,宣传封建礼义道德,来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对于教化的可行性,朱元璋深信不疑。他认为,人有愚贤,但其善恶既非天生的,也不会一成不变。“民之为恶,犹衣之有积垢,加以浣濯,则可以复洁,污染之民,以善导之,则可以复新矣。”[8]朱元璋强 *** 育对人的重要,认为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成材,“马虽至驽,策励可以致远;木虽至朴,绳削可以致用;人虽至愚,勉教可以成材,故圣人之教无弃人,君子之化无鄙俗”。[7]朱元璋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他举例说:“夫越与鲁相去甚远,使越人而居鲁久,则必鲁矣;鲁人而居越久,则必越矣。非人性有鲁越之异,风俗所使然也。”[7]所以,朱元璋主张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大力开展教化活动,逐步培植起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才可能使人人向善。“教化行,虽闾阎可使为君子;教化废,即中材或附于小人。”[8]朱元璋肯定了教化在改变人心、风俗方面的作用,也就是肯定了教化在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他总结说:“致治在于善俗,善俗本于教化。”[8]将教化与“致治”连在了一起。
  二、教化思想的内容
  那么该怎样进行教化,怎样去改变人心和风俗呢?朱元璋认为,教化应以宣传、倡导礼义道德为核心内容,“敦信义而励廉耻,此化民之本”[4].只有礼义道德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气才会好转,封建统治才会稳定。“世之治乱本乎人情风俗,故忠信行 *** 俗淳朴。”为此,朱元璋明确提出了“教化必本诸礼义。的教化方针。
  朱元璋非常重视礼制在教化中的作用,主张以“礼”教民,用“礼”来约束百姓,规范百姓的行为,使人们树立等级尊卑观念。“礼所以辨上下而定名分。”[9]‘礼以辨贵贱,明等威。”[7]他把“礼”放在了一个极为特殊的位置上。“礼者,国之防范,人道之纪纲,朝廷所当先务,不可一日无也。”[7]“有礼则治,无礼则乱。”[7]这是从大的方面而言的,即“礼”可以使国家井然有序,可以使政权得以巩固。而从小的方面说,“礼”又可以“防欲”,即约束、限制人的欲望。所以朱元璋指出:“人之害莫大于欲,惟礼可以制之。先王制礼,所以防欲也。循礼可以寡过,肆欲必至灭身”。朱元璋十分重视“礼”在教化中的作用,一方面制定礼制,将“礼”制度化、法律化;另一方面进行大力宣传。他命儒臣编成《礼制集要》一书,“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冠婚丧祭之仪,服舍器用之制,各有等差,著为条格。”“颁布中外,使各尊守。”礼制明确了人们的等级尊卑,它要求百姓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这对封建统治的巩固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如果说“礼”是封建道德的基础,那么“忠孝节义”则是封建道德的核心内容。所以,朱元璋对“忠教节义”的倡导可说是不遗余力。“君能敬天,臣能忠君,子能孝亲,则人道立矣。”[10]“忠”作为一种道德范畴,主要是针对贵族官僚而言的。朱元璋以对待忠于元室的元朝官吏的态度,表明了自己对于“忠臣”的赞赏和敬重;“或优之以礼,或宠以褒赠,或列诸秩祀,或录其子孙。”[11]“孝”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则更具普遍性。朱元璋指出:“孝者忠厚恺悌”。[4]即孝顺父母的人也往往兼有其他美德,如忠于君,悌于兄,友于弟等。在这一点上,朱元璋继承了儒家思想的传统观点:“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12]正因此,朱元璋把“孝”作为最重要的道德进行宣传和倡导。洪武八年(137年),杭州有民犯罪,其子愿代父刑,朱元璋亲自处理,释放其人,并说明了这样做的意图:“此美事也。姑屈法以申父子之恩,俾为世观。”[7]其后,山阳县又有人请求代父受刑,朱元璋再次加以宽释,并重申:“朕为孝子屈法以励天下。”[8]朱元璋态度很明确:为了倡导“孝行”,“屈法”也是值得的。所以明人曾评价说:“皇明以孝治天下。”[13]此外,朱元璋还以旌表的方式,提倡“节义”。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诏天下郡县,凡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事关风教者,其悉以闻”。[14]而在此前,明廷已旌表了许多孝子、节妇。如洪武六年(1373年),“旌表孝子姜瑜及节妇潘氏”[7].洪武七年(1374年),“旌表济南府沂州民王辅妻张氏、海州民宋谷梁妻王氏、沐阳县民曹良佐妻姚氏、淮安府山阳民耶律养正妻韩氏贞节州”[7]等等。后来,明王朝对节妇的旌表逐渐制度化,“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15].
  在推行礼制和提倡封建礼义道德的同时,朱元璋还重视“尊老敬长”风气的培植。“尚齿所以教敬,事长所以教顺。”[7]他要求“民间岁时宴会,拜揖坐次皆序齿”[4].又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行养老之礼”。他多次“诏有司存问高年”,对各地老人定期地进行慰问和赏赐,并逐渐制度化,“贫民年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九十以上,岁加帛一匹,絮一斤”[5].同时,朱元璋还提高老人的社会地位。洪武五年(1372年),在各地乡间建“申明亭”,由本里百姓推举正直的里甲老人主持,在亭内张榜公布本里有过错人的姓名及过错行为,并由老人“理其乡之讼”,“凡户、婚、田、宅、斗欧事,本里老人断决”[4]洪武三十年(1397年),“令天下里置木铎”,由里甲老人持铎巡行诵唱:“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又在每村置鼓,由里甲老人“农月晨而鼓之,鼓鸣众集,及时力耕,老人督其怠者,婚丧随着”[4]这样,老人成为乡间举足轻重的人物。朱元璋希望通过提高老人的地位,树立起尊老敬长的风气,同时也希望由老人理民事,宣教化,能使乡间风俗日渐淳厚。
  三、教化思想的历史意义
  朱元璋继承了传统的教化思想,同时又对教化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从教化内容方面说,朱元璋沿袭了历史传统,即仍以礼义道德为核心内容,但同时,他又把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纳入到教化范畴,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使教化的内容更丰富、更充实,也使得明初教化更务实,其效果也就更加明显。其二,从教化方式来看,朱元璋注重多途径、多手段的结合。在他的要求和指导下,明王朝确立了推行老人制度、行乡饮酒礼、旌表节义、发布教民榜文及官吏亲自劝教等多种教化方式。这种多途径、多手段相结合的教化方式无疑有利于社会风气在短期内的好转。其三,朱元璋把教化与学校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统治人才的地方,同时又是传播封建礼义道德、引导社会风气的场所。所以,他提出了“教化以学校为本”。[5]的主张,不仅完善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学校制度,而且还在民间设置了以百姓子弟为教育对象的社学,其目的很明确;“庶可导民善俗也。[7]”
  参考文献
  [1]傅维鳞。明书。卷51.“纶涣志”。
  [2]明太祖文集。卷4.卷46.
  [3]谈迁。固榷。卷2.
  [4]国榷。卷2.卷3.卷8.卷5.卷10.
  [5]明史。卷3.卷69.“选举志一” .
  [6]余继登。典故纪闻。卷2.
  [7]明太祖实录。卷35.卷37.卷80.卷81.卷82.卷87.卷96.卷102.卷126.卷168.卷182
  [8]典故纪闻。卷1.卷3.卷5.
  [9]王伟。王忠文公集。卷7.
  [10]明通鉴。卷8.
  [11]功伯衡。苏平仲文集。卷7.
  [12]论语。而学。
  [13]宋讷。西隐集。卷5.
  [14]徐一夔。始丰稿。卷14.
  [15]明会典。卷22.

朱元璋的教化思想及意义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朱元璋画像的脸型为什么这么奇怪,是真长这样还是被人丑化

    朱元璋的样貌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长得十分臭猫,鞋拔子脸型,面露凶光,而且脸上还麻子密集,另一种说法则是他长得十分端正,面相沉稳,给人威严的感觉。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加准确呢?在史书中有着关于他相貌的记载,比如《太祖实录》和《明史》等书都夸他相貌英武。不过前一本书是在朱允炆时期撰写的,上面对于外貌就是夸他魁梧,主要还是在描写他的气质。

  2. 皇帝做了个怪梦,翻试卷时,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状元就是他了

    皇帝做了个怪梦,翻试卷时,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状元就是他了洪武年间的状元郎丁显真是走了狗屎运。他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据说,考官初拟的名次为一百多名,却因为朱元璋的一个怪梦,这位会元中的差生居然逆袭成状元。次年,他入京参加会试,也有幸考中了会元。不过,丁显的成绩在会元中并不出类拔萃,当年会试一共有考生472人,会元为建文帝时期名臣黄子澄,第二名为国子监生练子宁,第三名为浙江高考状元花纶。

  3. 此地是中国最早失去四百多年后又回归祖国的地方,历经曲折

    明朝最早来自欧洲的入侵者是葡萄牙。十五世纪未,葡萄牙殖民者经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进而向东亚扩张。明代时借用...人对欧洲人的称谓,称他们为佛朗机国。

  4. 仁厚的朱标,威猛的朱棣,那朱元璋其他儿子都怎么样?

    说到朱标,自然要说说朱标的弟弟们,那些觊觎皇位已久的藩王们。

  5. 明太祖如何拼命打造拖垮帝国的藩王制度,后世帝王却怎么改不了?

    相关阅读: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顺治帝四次恭迎的背后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成语「”乱七八糟”。听惯了以为就是个乱糟糟的成语,然而这个成语却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历史认识的智慧!乱七指的就是西汉景帝时,七王之乱,弄得汉帝国差点分崩离析,又引出了一个「”清君侧”的好借口,居然为此...害了一位忠臣——晁错。当然,最后七王之乱平定,把个汉帝国给吓得不得

  6. 考古队挖出一具清朝干尸,留着明朝长发穿着龙袍,专家:不是皇帝

    我国曾经挖出过一具非常奇怪的干尸。首先,这具棺木的棺头写明了,这是清朝时被授予中宪大夫一职的黄拙吾的陵墓,而棺木里还有一枚康熙通宝,由此可见,此人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死去并埋葬起来的。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当考古队扒开干尸的官服后,却发现他里面竟然穿着两件龙袍,一件是四爪蟒袍,一件是五爪龙袍。其中五爪龙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才会穿的朝服。

  7. 征宋伐明,女真人为何这么能打?你肯定想不到

    二是在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再次崛起,这次闹得动静更大,一举颠覆了大明王朝。他们真的很"能打"吗?完颜是女真各部的王姓,起初女真分为数十个部落,结构是较为松散的。辽宋自澶渊之盟起,已维持了百年和平,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两国武备废弛。辽朝以天祚帝被俘宣告灭亡。女真各部也完成了统一,羽翼逐渐丰满。此时的明朝可说是内有党争民乱,外有女真觊觎,可谓内忧外患。

  8. 朱元璋要斩他,他跪求放了孙子,然而孙子说八个字,朱说:灭全家

    朱元璋要斩他,他跪求放了孙子,然而孙子说八个字,朱说:灭全家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在打下江山以后都会封赏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君臣。而且这些造反的人就是当初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大臣,他们也受到了很多封赏,其中就有一个人叫费聚。在他学成以后,正好遇到朱元璋在为自己的队伍招兵买马,所以他就加入了朱元璋的队伍。朱元璋看在曾经和自己打天下的情分下,就同意了。

  9. 历史上的今天丨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为何不将皇位传给朱棣,而交给朱允炆?

    太子的早逝,将朱元璋的部署全部打乱,他只能重新立储。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其实只有两个选择,燕王朱棣和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元璋最终决定,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让他继承大统。

  10. 从「 ”胡惟庸案”,看大明初期政治情况与造成的改变

    胡惟庸是大明初期的一大政治转折点明立国初期,天下未定,南征北伐事务繁多,朱元璋不得不先沿袭元朝的政体,在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其下设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统领百官,掌握全国最高行政权。

随机推荐

  1. 梦见小枣

    周公解梦梦见小枣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小枣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袁天罡有儿子吗?他的儿子是谁?

    要说中国古代最传奇的相士是谁,那必然是唐朝时期的袁天罡了。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袁天罡的故事,不过,我们今天不说袁天罡,而是袁天罡的儿子袁客师。  袁客师子承父业,在相术上颇有成就,给人相面无一不准,对人的预言极其灵验。 ...

  3. 荣字结尾的成语

    第四个字是“荣”的成语、最后一个字以“荣”结尾的四字成语及解释: 安富尊荣——安:安逸;富:富有;尊:尊贵;荣:荣耀。安定富足,尊贵荣华。也指安于富裕安乐的生活。 卖国求荣——勾结投靠敌人,出卖国家的权益,谋求个人的富贵。 欣欣向荣——欣欣:形容草木生长旺盛;荣:...

  4. 梦见浴室门坏了

    周公解梦梦见浴室门坏了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浴室门坏了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梦见旅游没赶上车

    周公解梦梦见旅游没赶上车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旅游没赶上车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春蚓秋蛇造句_春蚓秋蛇中英文解释和造句

    春蚓秋蛇chūnyǐnqiūshé春蚓秋蛇的意思和解释: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春蚓秋蛇的出处《晋书·王羲之传》:“行之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春蚓秋蛇的例子蜂腰鹤膝嘲希逸,~病子云。春蚓秋蛇造句春蚓秋蛇造句相关从古至今的生活和书籍作品中流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它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丰富了汉语言文化,成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是丰富多种。

  7. 梦见告白表白 梦见告白表白什么意思

    梦见告白表白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告白表白的详细解说吧。梦见告白表白的案例分析梦境描述:李先生梦见有一个陌生的女人正在向自己表白,她说如果得不到自己的爱就活不下去,希望两人能生活在一起。看着她这种疯狂的举动,李先生被吓得掉头就跑,而那个女人就在身后一直追着……

  8. 《女玉管诀》_看相大全

    妇女身形上下停,目如点漆必聪明。身材周正三才满,富贵丰饶足一生。妇女身形富贵全,行藏温语气声圆。妇女身形面大方,眼长眉耸足衣粮。妇女身形吉庆罗,神清体润发犹乌。有女生来发鬓无,头斜身侧面轻枯。眼大目拳面带凹,逢人说语口嘐嘐。发卷也须防损害,面歪鼻陷克爹娘。妇女淫多面带青,眼根斜起室无贞。妇人行急性凶强,看人不正大乖张。《男玉管诀》_看相大全

  9. 梦到手,梦见手,手相关的周公解梦

    梦到手,梦见手,手相关的周公解梦手主事业人要靠双手来做事,所以手代表事业。梦见双手被砍掉,除了失去朋友之外,能得到神的帮助。手变红,意味着红运当头,也就是官运亨通。手无力发黄,则意味着无力掌控自己的事业,这通常是因为疾病的困扰。梦见与陌生人握手,意味着在事业上能够交到靠得住的朋友。梦见双手握钱,则预示著可以聚集万贯家财。女人梦见自己的手变得坚硬,预示她的命很硬。梦见洗手,在金钱方面将不断受苦。

  10. 张柬之的子女 对张柬之的历史评价

    张柬之张柬之出生襄阳,不仅是唐朝名相,还是颇有才气的诗人,著有《东飞伯劳歌》《请罢姚州屯戌表》等作品。张柬之一生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发动神龙政变,那么历史上都如何评价他呢?张柬之的子女>张漪,著作郎>张峄>张琪,晋州刺史>对张柬之的历史评价>狄仁杰:“荆州长史张柬之虽老,宰相材也。用之必尽节于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