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国人口梯级增长:由商周时千万到清末4亿

中国大百科全书统计了汉到清人口变迁 ... 海 中国的人口总数由商周时期的千万左右发展到清末的4亿,其过程并非等量增长,中间经历了几次反复和爬升,重要的梯级有1000万、5000万、1亿等。造成人口梯级性增长的原因,除政治、军事甚至气候变化等因素外,经济因素无疑更为重要。 千年徘徊 关于人口增长的规律,马尔萨斯有一个著名理论,认为人口在“无妨碍条件下”每25年会增加一倍。如果按这个速度计算,即使把西汉时期的公元元年中国人口总数假定为1000万,到公元5世纪初的东晋时总人口就会突破1万亿了,但事实上这两个时期的人口数却没有太大差别。 马尔萨斯认为在“无妨碍条件下”人口以几何级速率增加,但生活资料却以算术级速率增加,一个是2、4、8、16……,一个是1、2、3、4……,按照这个速率,只需经过200年人口对生活资料的比例将会达到256:9,300年是4096:13,生活资料是制约人口自然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先秦时期的人口总数一直处在低位徘徊阶段,据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夏代的人口约1300万,经过近2000年的发展,到战国末期仍大体保持在这一水平,秦统一时人口总数估计为2000万左右。2000年的时间不可谓不漫长,但人口总数却基本保持了稳定,原因就是生活资料供给的约束。 这一阶段是中国传统农业的萌芽期,出现了粟、黍等被驯化栽培的农作物,青铜农具代替了石质农具,又初步掌握了物候知识和天文历,农业经济有了初步发展,为养活上千万人口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的农业生产还处在粗放和落后阶段,作物品种单一,青铜农具存在很多缺陷,缺乏水利基础设施保障,生活资料的增长受到极大制约,加上战乱、自然灾害等,人口始终维持在同一水平。 农业突破 中国第一次人口梯级出现在汉代,据《汉书·地理志》,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全国总人口数达到了5900万左右,西汉末年人口数虽然锐降,但到了东汉初期又快速回升,据《后汉书·郡国志》,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人口总数为3400万,章帝章和二年(88年)为4300万,桓帝永寿三年(157年)为5600万。 两汉300多年间人口总数大体在5000万上下波动,较夏商周三代有了质的突破,除了统一王朝带来的社会稳定以及战争的减少外,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农业技术的突破性进步是最关键原因。 汉代进入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期,农业由粗放逐步向精细发展,农具进入铁器时代,出现了铁犁壁、二人三牛的耦犁以及铁耙、耧车、风车、水车、石磨等先进生产工具,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耕作的速度和质量都大为提高,农作物品种也更为丰富,通过丝绸之路等途径的传递,大量新品种农作物被引进,对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也更加重视,出现了更为精确的历法,这些使得徘徊了2000年的劳动生产率得到质的飞跃。 夏商时的粮食亩产量缺少文献记载,《管子》说过“一农之事,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钟”,这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产量,亩产0.2钟,1钟为10石,即亩产2石。 汉代粮食亩产量有了突破性提高,《前汉纪》谈及西汉文帝时的亩产:“今夫农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过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三百石。”即亩产3石。《史记·河渠书》讲五千顷耕地“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5000顷合50万亩,即亩产4石。汉末嵇康《养生论》:“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通称之也。”1斛即1石,这里说亩产10石,不过不是粮食的普遍产量,而是“良田”。但不管怎么说,汉代粮食单产较先秦时期有了较大提高,《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估算,汉代粟的亩产量超过了140公斤。 重心南移 汉代人口达到5000万梯级后又出现了新的徘徊,其间发生的战争固然对人口变化有一定影响,但新的峰值出现后便不再进一步突破,根本原因还在于经济对人口的支撑作用又出现了新的瓶颈。 魏晋以后国家出现分裂,人口一度出现了波谷,据《中国人口史》推测,三国时期人口总数在1400万-1800万之间,西晋的人口总数约2000万,随后人口出现了缓慢回升,南北朝人口最鼎盛时达到了4200万,隋统一时约为4900万。 从汉末到隋初,人口重回5000万梯级用了300多年,与大一统时期的两汉不同,这段时间国家处在更大的分裂与动荡之中,政权分割,战事频发,对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严重制约了人口增长,在这种恶劣条件下人口总数重新回升,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晋代之前中国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广大南方地区虽然早已纳入国家版图,但那里地广人稀,多属未开化之地,一直到汉末,黄河流域都是人口密集区,据《中国人口史》的研究,东汉时的公元140年,今河南省辖区内人口约923万、山东省约863万、河北省约638万,而同期江苏省约222万、浙江省约81万、广东省约86万。 从西晋末年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地区气候较闷热,土地肥沃,更适合耕种,北方地区虽开垦较久,但潜力已经不大,且战乱多发,迫使大量人口南迁。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从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到东汉质帝本初元年(146年),全国耕地面积在6.9亿亩至8.2亿亩之间,如果考虑到统计的误差,这一时期耕地面积应当大体保持不变,而到了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全国耕地面积一下子跃升到19.4亿亩,增加了一倍还不止,多出来的部分,最重要的应该是长期开发江南所增加的。 汉末至隋初数百年的战乱虽然严重削弱了生活资料的供给,但江南的开发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所以人口总数才能重新回到5000万的梯级。 结构矛盾 唐宋以后经济进一步发展,不仅社会相对稳定,而且江南的开发进一步持续,这为生活资料的不断积累创造了条件,在社会总供给量不断增加的推动下,人口也在不断增长,到宋朝时人口总数跃上了1亿的新梯级。 在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的情况下,养活1亿人并非易事,除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水稻等新品种作物的进一步推广外,各地区的均衡发展,尤其江南地区的深度开发功不可没。据《中国人口史》的研究,南宋时今江西省辖区内的人口达到了1025万,而同期河北省仅为466万,江南地区后来居上。 1亿的人口梯级一直保持到清初,抛开其间因王朝更迭而出现的暂时人口下降外,人口总数基本上又稳定了数百年,人口增长出现新的停顿,意味着生活资料供给又出现了新的瓶颈。 在此之前一直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但在经济结构中农业并非唯一构成,自然经济条件的小农经济无法支撑起一个强大的国家,所谓“生活资料”,也并非吃饱穿暖那么简单。宋、明之间人口出现了新的徘徊,与经济结构矛盾不无关系。这是一个由量到质的转变,意味着供需矛盾出现了新变化,明朝中期以后出现的消费变化更能说明问题。 明朝中期开始,人们的消费观逐步由朴素变为追求享受,一些原本只有皇室、贵族和官员才有资格享受的衣食住行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从饮食消费看,一部分富裕家庭开始讲究起来;从服饰消费看,人们逐渐突破了原有的服饰制度,富裕人家竞尚奢华;从住房消费看,不仅房舍等第之分不断被突破,而且在江南又兴起了“园林热”,由士人带动、富商跟进,私家园林被大量修建。除此之外,还兴起了“旅游热”,一些钟情山水的文人或结伴、或独行,遍游山川,出现了徐霞客等一批旅行家和沈周、唐寅那样喜欢自然山水的画家。 这种“消费升级”现象是之前历代所没有的,与当时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变革不无关联。当时欧洲一些国家正在经历着一场工业革命,传统农业已退出经济的主导地位,手工业、服务业快速发展,这种现象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 但是,中国受到了这种潮流的影响却没能跟上这个潮流,由于经济政策的保守和失误,明朝在这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总体是失败的,传统农业依然占据了国家经济90%以上的份额,生产效率难以得到提升,整个明朝200多年间GDP增速平均不到0.3%,不仅经济总供给量不足,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 历史有巧合,但更多情况下是必然。政治的好坏、战争的胜负以及关键历史人物的出现固然可以影响王朝更替的频次和方式,进而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发展,但把时间的维度拉长到百年、千年以上,就可看出一些更为宏观的规律来。 从数千年中国人口增长的几次梯级变化可以看出,真正起制约作用的还是经济因素,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多的生活资料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但经济增长又不可能永远按照一个速度持续向前,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取得一次突破后又会遇到新的瓶颈,形成新的“供给约束”,这大概才是左右历史发展进程的关键。 新的“供给约束”既有量的一面,也有质的一面,当人们不再只满足于基本生存需要时,影响人口增长的“生活资料”便出现了新的内涵。改善供给既要重量也要重质,这使突破“供给约束”变得越来越困难,但每一次梯级性突破都会迎来数百年持续的新发展。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人口梯级增长:由商周时千万到清末4亿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从杨广兴建大运河入手,分析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一般认为在黄河流域,在东汉末年孙权建业称帝之前,江东往往被称作蛮荒之地,那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也一直在中原一代。

  2. 孙竞昊:「 ”康先生”(Mr. Commodity)在江南

    本文系由2019年5月31日在上海博物馆观众活动中心举办的「”江南文化”系列讲座的讲稿整理而来。一、引言:「”德先生”与「”赛先生”之外的「”康先生”1、「”...”新文化的灵魂今年是「”...”百年祭,海内外都在搞一些学术及非学术的纪念活动。大家纪念1919年春夏之交的...活动,以及与之相连的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语境里,而且造成了之后新文化运动

  3. 被忽略的低音:中国近代的农民为何普遍贫困?

    经济观察报书评作者=李金铮来源=《江海学刊》新配图片,源自网络近代以来,...之演变过程,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不断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中国农村以其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和纷繁复杂,更是倍受关注,贫困问题就是其中的焦点之一。

  4. 玻利维亚总统辞职 为何拉美式左派领导人总被街头 ... 赶下台

    原题:玻利维亚总统辞职,为何拉美式...国家总被街头...赶下台一桩大选造假丑闻,让「”成功连任”的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EvoMorales)最终以一封辞职信结束了他长达14年的总统生涯,该国最高领导层也纷纷跟随莫拉莱斯的脚步。不过,莫拉莱斯否认了坊间传出的他「”出逃国外”的消息。玻利维亚政坛风云突变,一度引领南美洲「”粉红浪潮”的左翼政党正遭受新一轮严峻考验。一、经济体制不健全是拉美政权更迭的

  5. 蝗虫肆虐印度:扒一扒中国历史上的蝗灾防治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病虫害会对其产量和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降低经济效益。掌握病虫害的征兆和发生特点,尽早发现并采取...进行治理,在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因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方面尤为重要。

  6. 从吃肉来推测古代中国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

    人均耕地面积,农业劳动的生产效率,畜牧业的发展水平,这三项是决定古代农民能不能吃上肉和吃多少肉的关键因素。此外,畜牧业作为肉类的主要来源,需要消耗更多的粮食和耕地,在...的大部分地区都早早的被放弃了。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古代中国的农民,想吃上肉,肯定是相当困难的。

  7. 贝壳货币:最成功的古代区块链经济试验

    当代区块链的概念出现刚刚超过10年,但类似尝试却在悠久的过去就有了案例。何况从一开始起,这类机制就与货币经济息息相关。或许你会觉得贝壳原始落伍,但它作为货币的历史却在很多地区盛行到19世纪。1原始的分布式记账贝壳是已知最早的货币贝壳作为货币的历史,已经模糊而不可考。已经有稳定产量的贝壳就顺势而为,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种货币。超出很多人的固有认知,贝壳货币从一开始就具备后来的分布式记账特点。

  8. 贝壳货币:最成功的古代区块链经济试验

    本账号系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当代区块链的概念出现刚刚超过10年,但类似尝试却在悠久的过去就有了案例。何况从一开始起,这类机制就与货币经济息息相关。或许你会觉得贝壳原始落伍,但它作为货币的历史却在很多地区盛行到19世纪。哪怕是在互联网移动支付流行的今日,依然有国家将其作为认可的法定货币。1原始的分布式记账贝壳是已知最早的货币贝壳作为货币的历史,已经模糊而不可考。但在人类社会进入金属钱币

  9. 明清时期,浙江地区的商帮为何纷纷兴起?从背景、思想方面来看

    在封建社会的多种的因素合条件之下,明清时期各地的商帮开始先后形成。在明清时期由黄宗羲开创的浙东学派。也是成为了江浙地区有很多商帮兴起的原因之一。当时在江浙地区经世致用思想已经成为了当时江浙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人文精神。江浙地区的生产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也是促使了当时在江浙区域内的商人的聚集,商帮的形成。江浙地区开始形成大大小小的各种不同的商帮群体。

  10. AI+农业:智能农业系统让中国农业不再靠天吃饭

    同时,农业也是人与自然不断斗争进步的产物,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谁能率先采用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克服自然条件,谁就能在政权竞争中取得先一步的优势,中国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几乎都是在围绕着农业在演化变迁。

随机推荐

  1. 失散流动儿童面临持久的心理创伤

    JohnMoore/Getty)的医生和研究人员都警告说,当幼儿与父母分开,并拒绝照顾者的安慰拥抱时,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心理伤害。在此之前,许多人发表声明反对这种家庭分离的做法,并写了一些关于这种做法给儿童带来的恐怖的故事。尽管如此,成千上万已经与家庭分离的人可能已经受到了创伤的持久影响。)大脑创伤的阴影医生和心理学家一致认为,这种创伤情况可以产生长期的心理影响。

  2. 百年前的陕西延安,人文始祖曾居地

    延安市隶属于陕西省,古称肤施;隋朝大业三年,此地设延安郡。清朝顺治年间,延安府领三州十六县。清朝同治年间,左宗棠曾经率湘军入境,镇压袁大魁的捻军武装。甘泉县位置在延安中部,因城西南的泉水得名。西周时期,今黄陵县境为晋国辖地。桥山镇位置在黄陵县城乡结合部,为县...驻地。西晋时期,今延长地区就设置为县。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延安延长发现天然油矿;二年后,产出石油。《陕西延安老照片,1913年-1915年。摄影:克雷普》

  3. 【龙须】的意思是什么?【龙须】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龙须」在《汉语大词典》第18297页第12卷1496★「龙须」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龙须lóngxū1.草名。唐·白居易《七德舞歌》「翦须烧药赐功臣,李勣呜咽思杀身」自注:「李勣常疾,医云:‘得龙须灰,方可疗之。’太宗自剪须烧灰赐之,服讫而愈。勣叩头泣涕而谢。」龙须的拼音lóngxū龙须是什么意思★「龙须」在《汉语大词典》第18297页第12卷1496★「龙须」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龙须lóngxū1.草名。

  4. 新婚燕尔的营养大餐

    新婚燕尔,新郎新娘的心在燃烧,他们沉浸在无边的幸福和无比的兴奋中,他们快活地累著,于是人们理解了为什么会有法定婚假,那是因为新婚前后无论新郎还是新娘,都需要休息和调养,调养好后还要他们拿出精力去适应新的生活。外出度假长则盈月,短也要数天,对于平素生活安逸的上班族来讲,本来就是一种体力挑战,再加之新婚燕尔,精力高度集中于对方,可以说,这样的蜜月之行对身体的消耗是相当大的,特别需要从营养上得到补充。

  5. 梦见猪圈有猪

    周公解梦梦见猪圈有猪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猪圈有猪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为何袁枚被称为文学史上的突进者,他的诗又缘何充满哲理色彩?

    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清代大诗人袁枚的一首诗《苔》被才华横溢的乡村教师梁俊和可爱的小姑娘用现代歌曲的方式唱了出来。

  7. 梦见别人给自己化妆

    周公解梦梦见别人给自己化妆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别人给自己化妆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8. 忧公忘私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yōugōngwàngsī【解释】关心公益,不顾私利。【出处】《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忧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例子】无【相关】百度“忧公忘私”

  9. 铜臭熏天是什么意思?

    【拼音】tóngchòuxūntiān【解释】铜臭:铜钱的气味。充满难闻的铜钱气味。常用以讥刺有钱人品行丑恶。也指贿赂公行,败坏风气。【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铜臭熏天”

  10. 梦见哑剧木偶戏

    周公解梦梦见哑剧木偶戏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哑剧木偶戏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