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于是周旋就被定为状元。当喊到曾彦时,万安特地注意观察,觉得他生得俊秀伟岸,大有鹤立鸡群之势,就高兴地对其他阅卷官说:“状元可以定也!”遂确定曾彦为首选。在头脑不甚清醒的情况下,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明史.万安传》说他好结交内侍,拉帮结派,排斥异己,而且“每遇试,必令其门生为考官”。也是由于弘治帝对他的名字感兴趣。这一科中还真有一个叫“秦鸣雷”的人,结果算他交了好运被点为状元,而降吴情为探花。
洪武四年辛亥(1371年)科,是明朝开国后的首次会试。春试者一百八十九人,原拟的状元是郭种。由于此人貌不压众而被降为榜眼,另点吴伯宗为状元(见《罪惟录》志卷十八)。>> 正统元年丙辰(1436年)科,大学士杨士奇拿着自己拟定的一甲三人的考卷上殿宣读,想把周旋定为状元,就在殿前打听周旋相貌如何。有位在场的浙江官员以为问的是“周?”就回话说:“又白皙又高大。”于是周旋就被定为状元。等到唱名时,周旋一亮相,很是丑陋,弄得满朝怅然,原来周旋与周?不仅读音相近,又都是浙江人。前者温州人,后者淳安人。浙江官员的一场误会,倒保住周旋的桂寇(见《菽园杂记》第21页)。>> 正统四年己未(1439年)科殿试,读卷大臣初拟张和为状元,英宗特派贴身太监到张和寓所去看看他的长相。太监回报说:张和有一只眼睛有毛病。于是张和被降至二甲第一(即总第四名),而将施提为状元。>> 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年)科殿试毕,阅卷大臣们翻来复去搞了一整天,没有发现堪称状元的压卷之作。最后,首席大学士,四川眉州人万安翻出了江西泰和人曾彦的卷子,大为赞赏,并让诸人传阅。大家看后也都佩服,说文章可称第一,但不知其相貌如何。按当时的做法,确定名次的头天晚上,要召集全体新进士到内阁办公厅,一一点名看其仪表。当喊到曾彦时,万安特地注意观察,觉得他生得俊秀伟岸,大有鹤立鸡群之势,就高兴地对其他阅卷官说:“状元可以定也!”遂确定曾彦为首选。但等到正式唱名的那天,曾彦再站出来,却是满脸髭须,其貌不扬,跟头天晚上看的大不一样。令万安惊愕,退朝后取出曾的卷子来看,文章也变得平淡无奇。又让阅卷诸公传阅,大家也觉得文章变味了。难道有障眼法?他们惊叹许久,最后只好解释为神明暗中相助,曾彦点状元是天意(见《庚巳编》第2O3页)。其实,这现象在今天看来,很好解释,万安当年已六十多岁,老眼昏花。阅卷那日忙了一天,找到曾彦卷后,已十分疲劳了。在头脑不甚清醒的情况下,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晚上在烛光下看相貌时,未必看得真切,甚至可能错看了人(该科进士共三百五十人)。至于其他阅卷官,大多数只是附和,少数有不同看法的也不便说出来。《明史.万安传》说他好结交内侍,拉帮结派,排斥异己,而且“每遇试,必令其门生为考官”。看来,哪里有什么神明相助,只不过是一个昏聩的老头子办了一件糊涂事而已。>> 科举时代,无奇不有。不少状元就沾了姓名的光。>> 天顺四年庚辰(146O年)科。殿试卷阅完后,大臣们初拟祁顺为状元。选好了头十名卷子,正准备进呈英宗审定,在宫中碰上了司礼太监。太监问第一名是谁,回答说:“祁顺。”太监说:“祁顺定在第一,其考卷肯定高人一筹;但传胪唱名时,这名字与皇上的名字读音相近,恐怕不太好吧!”众阁老一听愕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们便将第二名王一夔(后来改姓谢)的考卷放在第一,而将祁顺的考卷远远地插在二甲考卷之中。结果王一夔当了状元,祁顺排在二甲。祁顺是广东人,后来位至知府(正四品),王是江西人,官至工部尚书(正二品)。两人的名声与地位之差,在很大程度上受了这件事的影响(见《闲中古今录摘抄》第26页)。>> 弘治九年丙辰(1496年),朱希周被点为状元。也是由于弘治帝对他的名字感兴趣(见《明史》17册第5O63页)。>>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年)科,阁臣们原拟的状元是吴情。世宗朱厚?一听就反感,“什么?无情?无情之人怎么能够放在第一!”>> 吴情倒霉就在姓吴,“吴”与“无”字同音。那么换成谁呢?大臣们不便作主,朱厚?犹豫之间猛一抬头,发现高悬的殿幡结成了一个雷字图案,而且头天晚上做梦听见过雷声,于是照他老祖宗的做法,非要在进士中找一个姓名带“雷”字的不可。这一科中还真有一个叫“秦鸣雷”的人,结果算他交了好运被点为状元,而降吴情为探花(见《罪惟录》志传十八及《明代科举考试述录》第324页)。>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