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可以说,如果要为大唐王朝的开国功臣们颁发奖状,...一定排在第一。>二>...死后,葬于昭陵。可这种陵墓百害而无一益。于是,...的昭陵成为历朝历代帝王陵墓中比较“寒碜”的一个。>四>不过,昭陵的确没啥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但收藏着一件珍贵文物,堪称“镇墓之宝”。那就是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唐高宗李治听说后,让大理寺审理,将他们严厉惩罚。大理寺经过审理,提出处理意见,将他们“除名”,即开除官职。

649年7月10日,唐太宗 ... 因病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享年52岁。> ... 的一生,是无比辉煌的一生。>他17岁投身军伍,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骑兵围困的隋炀帝杨广。19岁鼓动父亲李渊从太原起兵,逐鹿天下。之后, ... 南征北战,为大唐王朝的建立屡立奇功。可以说,如果要为大唐王朝的开国功臣们颁发奖状, ... 一定排在第一。>难能可贵的是, ... 既能马上打天下,又能下马治天下。626年,28岁的 ... 即位。在政治上,他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在经济上,他重视农业、减轻赋税;在作风上,他以身作则、戒奢从简;在军事上,他刚柔并济、稳定边境。经过20多年持续不断地努力, ... 开创了中国古代罕见的盛世——“贞观之治”。>盖棺论定, ... 在历史上得到的评价也很高。>《旧唐书》说他“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新唐书》称其为“至治之君不世出也。”杜甫夸他“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司马光说他“文武之才,高出前古。”成吉思汗表示:“欲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朱元璋追忆“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朱棣则称“昔唐太宗拨乱反正,贞观盛世,自古罕论。”康熙帝也说他“陈善闭邪,各尽所怀,登于至治。”至于毛润之的“唐宗宋祖”评论,更是尽人皆知了。>二> ... 死后,葬于昭陵。>昭陵位于今天陕西省礼泉县东九嵕山主峰。九嵕山海拔1888米,站在山顶望出去,视野极为开阔。>昭陵为何要选在九嵕山呢?这其实是 ... 自己的想法。>636年,长孙皇后病危,眼看不治。她在临终前留下遗言,希望薄葬,“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 ... 与长孙皇后的感情很深厚,他尊重长孙皇后的遗言,在她死后将其临时安厝在九嵕山。 ... 同时决定,自己也要选择这里作为归宿之地,并与长孙皇后合葬。>很快, ... 的陵墓——昭陵,就开始进行大规模营建。从636年长孙皇后去世,至649年 ... 病逝,昭陵的营建工程一共进行了13年。>三>按照 ... 最初的想法,昭陵要像汉高祖刘邦的陵墓那样,规模越大越好,里面的陪葬品要越多越好。可是,弘文馆学士虞世南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虞世南说,汉高祖刘邦的陵墓确实规模很大,陪葬品很多。可这种陵墓百害而无一益。此话怎讲?虞世南认为,厚葬至少有两个坏处。一是浪费了宝贵的民力;二是招引了盗贼。所以,不光是汉高祖刘邦,包括其他汉朝皇帝的陵墓,几乎都遭到了盗贼的光顾,陪葬品被偷还不说,连皇帝的尸骨都被抛弃荒野。>虞世南建议,昭陵里面不藏金银珠宝,并在陵外立碑进行说明,以彻底杜绝盗贼的念想。> >应该说,虞世南这番话戳中了 ... 的心事。他本来就不是一个穷奢极欲的人,既然厚葬有这么多的坏处,为何还要搞呢?于是, ... 的昭陵成为历朝历代帝王陵墓中比较“寒碜”的一个。>一方面,规模不大,远远不能与前朝的汉陵、后朝的清陵相比。另一方面,里面极少陪葬品,除了一些美术工艺品外,几乎没有什么金银珠宝。>或许正因为此,昭陵虽然贵为皇帝陵墓,却只是区区一个3A旅游景区。>四>不过,昭陵的确没啥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但收藏着一件珍贵文物,堪称“镇墓之宝”。那就是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晋代“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353年4月22日,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饮酒赋诗,流觞曲水。微醺之余,王羲之挥毫写下28行、324字的《兰亭集序》,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素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 >那么,《兰亭集序》为何来到 ... 的昭陵呢?>原来, ... 向来酷爱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对《兰亭集序》自然极为神往。当他得知《兰亭集序》历经曲折,落到辨才和尚手里后,就派监察御史萧翼前去索要。萧翼知道只可智取、不能强要,便扮作书生模样,带着王羲之的几件作品与辨才和尚欣赏。辨才和尚不以为然,拿出《兰亭集序》真迹。萧翼这才出示 ... 的诏书,取走了《兰亭集序》真迹。> ... 对《兰亭集序》真迹爱不释手,一有空暇就观摩把玩。他死后,《兰亭集序》真迹一并陪祭在昭陵里。>五> ... 是唐朝第二个皇帝。在他之后,唐朝还延续了200多年时间。唐朝历代皇帝都很重视对昭陵的保护和管理,严禁损害里面的一草一木。>《资治通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677年,左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无意间砍伐了昭陵的柏树。唐高宗李治听说后,让大理寺审理,将他们严厉惩罚。大理寺经过审理,提出处理意见,将他们“除名”,即开除官职。>得到大理寺的奏报后,李治很不满,他命令将这两人 ... 掉。>大理丞狄仁杰不干了,他对李治说:“二人罪不当死。”因为按照唐朝法律,对于权善才、范怀义二人的行为最多只能是开除官职。> >李治依然怒气冲冲地说:“善才等斫陵柏,我不 ... 则为不孝!”>在讲究“三纲五常”的古代,“不孝”是一种很大的罪名。但狄仁杰仍然据理力争,他依照法律,力谏不能对权善才、范怀义除以 ... ,又举汉文帝和张释之的事例,来为二人辩护。狄仁杰最后表态:“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李治听了,怒气慢慢消了,便将权善才、范怀义二人开除官职,流放岭南。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兰亭集序唐朝中国古代史历史汉朝王羲之虞世南唐高宗昭陵隋朝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