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因他巨大的功劳,建国后的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蒋维平就是代表之一,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5年后,蒋维平又被晋升为中校。1964年7月12日,蒋维平病逝,享年86岁。他患上了严重哮喘并引发心力衰竭,但始终不肯休养治疗。6月26日,他病情加重,又突发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被紧急送到医院抢救。>7月1日,贺炳炎的病情恶化,经多方抢救无效逝世,年仅47岁。

大家都知道,在元帅和将军里面,年龄最大的毫无疑问是朱老总,生于1886年,1955年授衔时69岁。另外还有三位生于1892年,分别为刘伯承元帅、张云逸大将、陶峙岳上将,授衔时都是63岁。这也是授衔时仅有的四位超过60岁的开国将帅。不过,在校级军官中,却有一位比他们的年龄都大,就是蒋维平,河北房山县(今属北京)人。>蒋维平生于清光绪四年,即1878年,到1955年授衔时,已是77岁高龄。而且,1955年还是少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中校时,已是82岁高龄,这在世界军史上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蒋维平从军非常早,1897年就在李鸿章的部队里当兵,请注意,这个时候的十大元帅,有六位尚未出生,十大大将更是有九位没有出生。>>后来,蒋维平又先后在袁世凯、段祺瑞的部队中效力,最高做到了团长,在那个乱世也算是有实力的一方诸侯了。但是,蒋维平对这些名利不感兴趣,后来又回到了家乡,开始了行医生涯。>直到1938年3月,因不满于日军对中国人的欺凌,已是60岁高龄的蒋维平,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带着儿子投奔了八路军,开始了另一番传奇旅程。>在八路军中,蒋维平充分发挥自己多年来的行医经验,带着徒弟们走遍了崇山峻岭,为八路军将士们配置了无数药材,极大地缓解了八路军中药品的紧张。>关于359旅开垦南泥湾的故事,大家肯定很熟悉了,但很少有人知道,蒋维平就是南泥湾最大的功臣,他领导的农场被誉为359旅第一模范农场。>1947年,在石家庄战役中,担任八路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分院副院长的蒋维平,又率领医务人员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战后被评为模范连队。>因他巨大的功劳,建国后的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蒋维平就是代表之一,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1955年授衔时,蒋维平被授予少校军衔,时年77岁,也是我军中年龄最大的授衔者。5年后,蒋维平又被晋升为中校。>>蒋维平长期担任各大医院副院长一职,工作非常繁忙,但对每一位求医者,即使他再累,也会尽心尽力地救治。有时患者病重来不了医院,他也会亲自登门,从不收取任何额外的费用。>建国后,蒋维平仍然保持着当年在南泥湾战天斗地的作风,连唯一的一件棉背心,也是当年在南泥湾时亲手做的。家人都劝他换一件新的,他说:“现在生活好了,也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本啊!”不过,只要是对社会、对国家有利的东西,他从来都不吝啬,节省下来的钱都被他买了药品,免费送给贫困地区的病人。>后来,八一电影制片厂还专门拍摄了一部《老英雄蒋维平》,记录他传奇的一生。1964年7月12日,蒋维平病逝,享年86岁。XLW>在开国上将中,有一人个子虽不高,但却虎背熊腰;他作战勇猛顽强,常挥舞大刀率部冲入敌阵, ... 的敌人人仰马翻,心惊胆颤,人送外号“红军赵子龙”。他见毛主席时不用敬礼,他敢跟彭德怀摔 ... 。他就是开国上将贺炳炎。>贺炳炎是中国人民 ... 第一军首任军长。曾经11次负伤,身上留下了16处伤痕。其骁勇善战,以至于红二方面军(由红军第2军团、第6军团及第32军组成)总指挥贺龙每逢恶仗险仗都让他上,成为贺龙的一员“爱将”。>1935年1月, ... 对湘鄂川黔苏区发起六路“围剿”。贺炳炎率十八团战士一起挥舞着大刀奋勇冲 ... ,刀光闪处,敌人头颅飞落。当时, ... 报纸敬畏地称其为“刀神”。>1935年12月在湖南绥宁瓦屋塘激战时,贺炳炎整个右臂被炸成肉泥状,骨头全碎了,只留下一点皮连着肩膀。只有锯掉胳膊才能保住性命。在无医疗器械和麻药的情况下,用锯木头的锯子锯右臂。贺炳炎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医生的手在发抖,怎么也不敢使劲,贺炳炎鼓励医生说:“我自己都不怕,你还怕什么?来吧!”手术前后共用了2小时16分钟。>1937年10月16日,八路军120师716团团长贺炳炎率部经过3天急行军,直插到达雁门关西南10多里的才窝村,伏击日军。经过激战,716团共歼灭日军300余人,击毁日军汽车20多辆,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40年,贺炳炎参加百团大战,在米峪战斗中歼灭日军一个中队。>1945年4月贺炳炎赴延安参加 ... “七大”,抬起左手与众不同地向毛主席敬礼,毛主席说:贺炳炎同志,你是独臂将军,免礼。主席特批,以后贺炳炎见他面时都不用再敬礼了。>贺炳炎是个直性子人,执行命令从来都是不打一点折扣的。解放战争时,贺炳炎任晋北野战军副司令员、晋绥野战军第3纵队副司令员兼第5旅旅长。当时一纵队和三纵队攻打清涧,遭到 ... 守军顽强抵抗,胡宗南命二十九军军长刘戡率5个半旅赶来救援,军情非常危急。清涧城外的耙子山敌军主阵地久攻不下,我军伤亡较大。>在前沿指挥的贺炳炎十分窝火,这时接到彭德怀 ... ,话筒传来炸雷般的吼声:“为什么还没有打下来?我命令你赶快给我拿下耙子山!”>贺炳炎是个火爆脾气,听到彭德怀的话带 ... 味,也来了情绪,跟着吼起来:“部队伤亡大,有困难!”嘴上这样说,但贺炳炎心里着急前线攻山头的事,“啪”地把 ... 筒摔了。敢跟彭德怀摔 ... ,贺炳炎是第一个。>摔 ... 后,贺炳炎硬是把耙子山拿下了。后来,贺炳炎又主动找彭德怀检讨。彭德怀笑笑,连连摆手,其实他个人倒喜欢这个部下“有话就说,有就放”的痛快劲,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直爽率性的血性军人。>新中国建立后,因伤病缠身,贺炳炎长期接受治疗。他有伤16处,并患有高血压、关节炎、支气管哮喘和肾脏疾病,但仍带病坚持工作。>1952年,贺炳炎调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军区司令员、四川省体育运动 ... 会主任。1955年5月,任 ... 司令员。1955年,贺炳炎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长年征战,贺炳炎多次负重伤,身患多种疾病。他患上了严重哮喘并引发心力衰竭,但始终不肯休养治疗。贺炳炎说:现在是条件好了,要是打仗时期,肯定病也没有了。过去我害疟疾,高烧40度,洗个冷水澡就好了。现在这些病有什么了不起!>1960年4月,贺炳炎带病坚持参加政协会议和全国人大会议。 6月26日,他病情加重,又突发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被紧急送到医院抢救。昏迷三天三夜后,贺炳炎用微弱的语气对看望他的后勤部 ... 说:你把工作尽快落实办好,我是不行了……。>7月1日,贺炳炎的病情恶化,经多方抢救无效逝世,年仅47岁。他是开国上将中最早去世的,也是去世时最年轻的一位。>他是粟裕上级,也是中国 ... 早期领导人之一,可是为解救部下,不幸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1935年1月16日,刘畴西接到了方志敏的信件,但在回信中,仍坚持休息一夜再走。>方志敏苦等回信,在看到刘畴西的答复后,他长叹一声,久久无语。>方志敏是一个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他本可以去追赶先头部队,但为了再做一次努力,又毅然返身折回,找到了刘畴西和大部队。>刘畴西即将为他连续的迟疑不决付出惨痛代价。当天晚上,共达14个团的 ... 部队分路赶到,将红十军团主力紧紧包围在怀玉山区。>红十军团主力这时仅剩两千余人,在七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下,已是弹尽粮绝,基本失去了强行突围的能力。方志敏和刘畴西只能率部在山区里左兜右转,希望能寻找出一条生路。>1935年1月18日夜,在一位向导的带领下,红十军团向金竹坑封锁线发起攻击。>只要冲过金竹坑,便可进入闽浙赣苏区,因此这次刘畴西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要做困兽之斗。在他的指挥下,军团主力蜂拥而上,全力猛扑。>就像粟裕的先头部队通过时一样, ... 中,碉堡里的 ... 士兵搞不清外面状况,能做的只是不间断地朝外开火。>刘畴西一马当先,完好的右臂又中了一颗 ... ,警卫员急忙将他扶下来。>刘畴西并未下达撤退令,但后续部队不清楚,见军团长都撤了下来,也就跟着一起撤退。>事后得知,金竹坑的 ... 守军仅一个排,而红十军团可投入千余人攻击,如果再咬一咬牙,是完全可以乘着夜色突出去的。>这是最后一个机会,没有了。>>随着包围圈越缩越小,红十军团被完全锁于牢笼之中。那些天,怀玉山区雨雪交加,官兵们早已断粮断食,不得不以草根树皮充饥,就连方志敏本人,也整整七天都没有吃上什么东西。>又冷,又饿,加上看不见突围的希望,使得红十军团再也支持不住,内部呈现出明显的崩溃瓦解之状,官兵不断被分割和打散,方志敏和刘畴西就此失去了联系。>虽然已把对手逼入绝境,但参加"追剿"的 ... 各部队也已是冻累交加,疲惫不堪,俞济时不断收到要求撤回休整的报告,他这时也认为"追剿"任务已完成,方志敏很可能已经突围,便向蒋介石请求撤军。>就在这时,方志敏的警卫员下山寻找食物,被俘叛变,供出了方志敏仍在山中躲藏的情况。>坐镇南昌的蒋介石得悉后,向俞济时发来电报。这份电报被闽浙赣省委所截获,其内容是:方志敏、刘畴西仍在山上,在搜到以前,凡要求撤军休整者" ... 勿赦"。>1935年1月27日,刘畴西被搜出。仅隔两天,方志敏亦被捕。>竞技场上,失败者的结局通常是悲惨的。俞济时与刘畴西同为黄埔一期的同学,两人见面时,刘畴西衣衫槛楼,已是冻得浑身发抖,而俞济时则身披将军大氅,双手还烤着炭火,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虽为对手,但毕竟曾是同窗,这俞济时却连句寒喧话都没有,就挥挥手,让人把刘畴西给带走了。>后来也是黄埔一期的黄维听到了这件事,很是鄙夷俞济时的为人,当着面数落他:"天那么冷,你也该叫人吃顿好饭,穿件棉袄嘛!大家同学一场,你也太狠心了。">方志敏被捕>失败者唯一可以坚持和守护的是自己的尊严。作为黄埔生,刘畴西拒绝了来自"校长"蒋介石和其他黄埔校友的劝降,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他说:"死是不可避免的,至于什么时候死,我不知道,因为生命已经握在我的敌人的掌心。">更为人所熟知的,还是方志敏在牢中撰写的《可爱的中国》。在这部感动了很多人的随笔作品中,方志敏总结道,是"政治领导上的错误",以及"军事指挥上的迟疑",使红十军团遭到了失败。>被俘了怎么办,方志敏的回答是:"现在准备着越狱,能成功更好,不能成功则坚决就死!">方志敏的铮铮铁骨和硬汉子本色,连看守所的所长都被打动了,自愿为他送出文稿。>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刘畴西等人在南昌英勇就义。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贺炳炎方志敏刘畴西中国近代史历史彭德怀俞济时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