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柳宗元的天人不相预论

  在天人问题的看法上,柳宗元与韩愈的看法截然不同,其文集中关于天人之谕述颇多,主要的有如:《天说》、《天爵论》、《时令论上、下》、《断刑论》、《贞符》并序、《天说》、及《答刘禹锡天论序》等。在天人问题的论辩中,关于天之形成,天之形貌,以及天与人之关系等等论题,柳宗元均作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柳宗元;元气;天人不相预;

  一、惟元气存

  关于天地之起源问题。柳宗元曾作《天对》,以针对战国时期屈原所著之《天问》之形式,阐发自己之看法。如曰:“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替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对:本始之茫,诞者传焉。鸿灵幽纷,曷可盲焉!曶黑晰眇。往来屯屯,庞昧革化,惟元气存。而何为焉!”这就是说。宇宙是悠远渺茫,举凡有关宇宙之起源创造的传说。皆属荒诞之谬论,其只不过是由混沌之元气所构成,非有造物者之主宰。因此,从蒙昧混沌到天地形成,皆为元气之作用,故元气才是宇宙之本源。而元气在自然运动发展中;产生了阴阳和天地。他又曰:“合焉者三,一以统同。吁炎吹冷。交错而功。”自注曰:“《谷粱子》云: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

  他进一步的指出。天地万物和阴阳二气皆统一于元气,亦由于阴阳二气的“吁炎吹冷。交错而功”,产生了千变万化的世界万物。又日:“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他明确的指出了天地之形貌,上而青色者为天,下而黄色者为地。茫茫处于天地之间者为元气。亦即是说明了天和地。皆为元气所构成。且元气充塞于天地之间。

  至于日月星辰的安所系属。他则曰:“规毁魄渊,太极是属。棋施万荧。咸是焉话。”。这就是说明了炎炎发光的太阳,圆缺变化的月亮。以及如棋分布的众星,皆是属于太虚,也就是无所系属。这些观点其实是吸收了“宣夜说”的看法而否定了“盖天说”和“浑天说”者。视天为固体之形态的说法。也反映了唐代天文学的发展水平。但这种元气的宇宙论。显然的是汲取道家的天道自然之思想,他曾曰:“庄周言天日自然。吾取之”也继承了荀子、王充的元气自然论。荀子曾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天地间之物类生置无论是生物、非生物。乃至是万物之灵的人类。其共同之处是“有气”。亦即气是天地人物共同之本源。又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列星随旋。日月递熠。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合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更表明了自然界中万物的变化和生成,皆是阴阳二气的交感合和所致,如星辰的运转、昼夜的交替、四季的循环、风雨的博施。无不是阴阳运动变化的结果。

  汉代之王充亦有曰:“元气,天地之精微也”“天地,含气之自然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人,物也万物之中有知慧者也。其受命于天,禀气于元。与物无异”说明了元气是天地精微的本质。万物皆是阴阳之和气所耩成。

  柳宗元承袭了的前人气化宇宙观的思想,亦认为天地万物皆由元气产生,因此。一切自然之现象都不是天或神的有意创造。只是一元混沌之气的自然存在罢了,所以曰“唯元气存,而何为焉?”至于元气自身之运动规律又如何呢?他则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动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磬幅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这就是说。山川乃天地间自然之产物,阴阳则为天地间流动之元气,而元气之流动、休止、聚集、流散、衢激、枯竭、崩裂、残缺。皆是自身自然之运动,在广大无际的天地中,阴阳之气涌漫交错其间,其聚会、分离、吸引、排斥犹如车轮织机般不停的运动,此种自然的规律。不依恃任何外在力量之主宰,亦即非有高于宇宙的人格神所主宰操纵。也决不以人类之意志为转移。

  此外。柳宗元又以为元气是无始无终者,他曾日:“一气遛薄茫无穷,其上无初下无终。”由于元气是无始无终的,因而有了“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也述说了宇宙的无限性。宇宙的天,就其空间言,具有“东西南北,其极无方”的无限性;就其时间言,也是具有“漭灞非垠”的无限性。此种无垠元极。无边无际,不停运转的天体,无须栋宇绳柱之撑持,无所谓的青黄赤黑,亦无所谓的中央与八方,是“无中无旁”、“无限无隅”的。

  二、天人不相预

  在元气惟存,气化宇宙的思想前提下。柳宗元视天为自然之物,天道只是按自然规律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在当时与好友韩愈有关天人问题的激辩中。他曾指出韩愈以为“天人相雠”之看法。是有激而为者。至于其真实之观点,认为天是有意志、能赏功而罚过的看法,则深不以为的驳斥日:“天地,大果蓏也;元气,大痈痔也;阴阳,大草木也,其乌能赏功而罚祸乎?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矣;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不谬矣。子而信之仁义以游其内,生而死尔。乌置存亡得丧于果蓏、痈痔、草木耶。”

  这就是说,天地、元气、阴阳与果蓏、痈痔、草木一样,皆是无知之自然物质,没有什么意志,不能赏功罚过。人事之功祸,皆由人自取。因此,希冀天地、元气、阴阳来赏功罚过。或呼天怨地,以求上天之憐悯仁慈。皆是荒谬愚蠢之事。因此。主张“天人不相预”,而日:“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悖乱,皆人也。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预,而凶豊理乱出焉。”他肯定的指出,草木之生长繁殖,年岁之凶歉璺收。是天所造成的自然现象;而法制与动乱,是人为的社会现象。二者皆有其发展变化之规律,各司其职,各行其事,互不干预。这种天人相分的思想。不仅是驳斥了韩愈所主张的天能赏功罚过的天命论,也否定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同时承继了荀子所谓的“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

  三、天命和鬼神之否定

  韩愈承袭了汉代儒学之天人感应的思想,宣扬道统天命论。以为“唐受天命为天子”对此柳宗元深不以为研的批判曰:“臣所贬州流入吴武陵为臣言:董仲舒对三代受命之符,诚然非也?臣日:非也。何独仲舒尔。自司马相如、到向、扬雄、班彪、班彪子固。皆沿袭嗤嗤,推古瑞物以配受命。其吉类淫巫瞽史,诳乱后代,不足以知圣人立极之本。显至德。扬大功。甚失其趣。”前文中点名批判了西汉以来儒家代表人物。除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主张帝王受命之符外:又有如司马相如的《封禅文》、到向的《洪范五行传》、扬雄的《剧秦美新》、班彪的《王命论》、班固的《典引》等,皆沿袭了董仲舒荒唐愚昧之天人感应思想,倡言符瑞之应,其特徵不外是根据神话传说加以编造,然后于现实社会中故弄祥瑞以附会天命。

  这种符命之说。好比“淫巫瞽史,诳乱后代”,故又严厉的斥曰:“妖淫嚣昏好怪之徒。乃始陈大电、大虹、玄鸟、巨迹、白狼、白鱼、流火之鸟以为符。斯为诡谲阔诞,其可羞也”。这些有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妄诞传说。被附会为帝王受命于天的祥瑞,是荒诞无稽、诡诈诳骗的 *** 行径,也是当时门阀世族,作为维护其政治与经济之特权地位的工具。尤其是自武则天以后。帝王大讲祥瑞、符命。而为主张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的柳宗元深所不满,他以为:“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惟人地仁,匪祥于天。匪祥于天,兹惟贞符哉!未有丧仁而久也,未有恃祥而寿者也。商之王以桑谷昌,以雉雊大。宋之君以法星寿;郑以能衰,鲁以麟弱,白雉亡汉,黄犀死莽,恶在其为符也?”说明了帝业之承转,不在于天命。而在于民心之向背:吉庆之依据不在于仁德。是以统治者应明了丧仁恃祥,不能使国祚长久。因此,有为之君主,勿以天命、贞符、祥瑞之说来自欺欺人。当修己、行仁,以图天下之长治久安。故曰:“黜休祥之奏。究贞符之奥,思德之所未大,求仁之所未备,以极于邦治。以敬于人事”。又曰:“圣人之所以立天下。日仁义。仁主恩,义主断。恩者亲之,断者宜之,而理道毕矣。蹈之斯为道。得之斯为德,履之斯为礼,诚之斯为信,皆由其所之而异名”。一再的强调了仁德之重要。说明“德昭者嗣,道怠者夺”、“非德不树”的道理。

  可见永贞革新失败以后。柳宗元未放弃追求仁政的主张,为了唐朝的长治久安,虽身在贬谪,甘冒生命之危险。仍献上《贞符》给宪宗皇帝。表明其“苟一明大道,施于人世,死无所憾。用是自决”的良苦用心。且极力批判屋来大儒的天人感应观点。而力扬“唐家正德受命于生人之意”,与仁、德、圣人之道相连结,实有其积极的进步意义。就其理论而言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即是“受命于生人之意”,而与“受命于天”相对立。亦即是强调君权人授,取代君权天授用现实的世俗学说。取代幻想的神权神话。也就是其所谓的“势”。他曰:“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在这里。所盲的“势”即是“生人之意”,是由众人之愿望所造成的客观趋势。柳宗元藉“势”之范畴以解释历史之演变。指出封建制度历经唐虞三代皆未能废除,是由于形势所不允许,秦以后设置郡县制以取代封建制,也是历史趋势发展之必然。这种势的进步史观。是承继荀子“治乱非天也”的思想。对于主张帝王受命于天及符瑞的君权神授思想。予以无情之批判,确有振袭发睛之效。然而“生人之意”。纵使是人民之意愿。但未论及对人民之权利义务之具体保障,因此也无法对帝王产生现实之约束力,仁政也成为帝王对人民之恩赐。人民之权利仍无法获得充分的保障,因此,“受命于生人之意”,未免流为空洞之理论罢了。或许是柳宗元囿限于时代之民主知识水平,而未能注意及此吧!

  对于汉代儒者所编纂的《檀记》之《月令》,以宣扬“天人感应”的谬论,柳宗元提出了严厉的批判。曰:“《吕氏春秋》十二纪。汉儒论以为《月令》,措诸《檀》以为大法焉。其言有十二月,七十有二候。迎日步气,以遣寒暑之序,(历史论文 www.lishirenzhi.com)类其物宜而逆为之备,圣人之作也。然而圣人之道。不穷异以为神,不引天以为高,利于人。备于事,如斯而已矣!观《月令》之说,苟以合五事,配五行,而施其政令,离圣人之道,不亦远乎?”。其意以为《月令》中说,一年有十二个月,分七十二候,以此推测太阳之运行和气候之变化。依四时寒暑。五行相生之序,以作为政令措施之准则。如春夏行赏,秋冬施刑等等。

  于此,冯友兰曾指出:《月令》是科学和宗教迷信的产物,柳宗元明确的区分了二者。其科学方面,以为是圣人之道,现行至今之农屠即承继下来。至于其迷信方面。则应批判。所以柳宗元特别的强调指出。圣人之道不在推天引神。而在谋求利人备事。至于政令之措施。本当有“有俟时而行之者,有不俟时而行之者”之别,如农业之生产活动。固须有待于天时,以适应自然界之季节变化;而人类之社会活动。如举贤与能。严明法制等,则与之无关矣!否则:“使秋冬为善者。必俟春夏而后赏,则为善者必怠;春夏为不善者,必俟秋冬而后罚。则为不善者必懈。是驱天下之人人于罪也”。可见以天人感应为理论根据。来作为政令刑罚之措施,是不切实际的。

  若盲目的效法天行。而必赏以春夏,刑以秋冬,以为“反时令则有飘风、暴风、霜雪、水潦、大旱、沉阴、氛雾、寒暖之气,大疫、风款、鼽嚏、疟寒、疥疠之疾。螟蝗、五谷瓜瓠果实不成,蓬蒿、藜莠监兴之异。女灾、胎天伤、水火之讹,寇戎来人相掠、兵革起、道路不通、边境不宁、土地分裂、四鄙人堡、流亡迁徙之变”等等天罚。则元异是胡诌瞎的“瞽史之语”罢了。其实天是毫无意志的,他又日:“或者乃以为雪霜者。天之经也;雷霆者,天之权也。非常之罪,不时可以杀,人之权也。当刑者必须时而杀,人之经也。是又不然。夫雷霆、霉霜者。特一气耳,非有心于物者也。圣人有心于物者也。春夏之有雷霆也。或发丽震,破巨石,裂大木。木石岂为非常之罪也哉?秋冬之有霜雪也,举草木而残之,草木岂有非常之罪也哉?彼岂有惩于物也哉?彼无所惩,则效之者惑也。”这就是说明了冒霆雪霜。不过是阴阳之气所化生的自然之物,非有意识而有心于物者,而木石无知无罪。亦是人人皆知的事实。而有意识者唯人。鼓吹着顺时得天,企图以受命于天。饭藉代天行使赏罚之美名,于刑以秋冬的谬论之外,复加以经、权之说。以遂其刑戮人民之目的。在此柳宗元又明白的揭示了其天人相分的观点。天道只不过是无意识的自然之变化,而人类之社会活动才是有意识的作为。彻底的划清了自然与社会的界限,天与人的区别,故欲人行大中之道,祛除天人感应思想之大惑。

  四、迷信鬼神的反对

  柳宗元在否定天命,批判天人感应思想的同时。也反对鬼神迷信,他曰:“凡鬼神事,渺茫荒惑无可准,明者所不道”。明白的指出,明者、智者是不迷信鬼神的,何况鬼神之事渺茫荒惑。不可捉摸,是以聪明睿智之士,不谈论鬼神,亦不受人之诳骗愚弄。在《非国语》中,他更针对《国语》一书中,所主张的天命论及鬼神迷信的荒诞怪异之说,摘取六十七条加以辨析驳斥,其目的不外是要人摆脱迷信困惑,“以救世之谬”。因此,对于鬼神之态度。他则指出曰:“圣人之道,不穷异以为神,不引天以为高,故孔子不语怪与神”。圣人是不推天引神的。好比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要人物追寻怪异予以神化。物引用天命以示高超。又曰:“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者取乎神。所谓足,足乎道之谓也,尧舜是矣。周之始,固以神矣,况其微乎?”嗍这就说明了人之所以求神赐物迷信鬼神,其实是人力表现不足。无法解决问题之故,如果能足乎道,掌握道之规律,人力即可足以支配自然。也就是要以人道,对抗超自然的神。

  因此,人之迷信鬼神是本身虚怯无道之故。所以当《国语》载周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于莘。内史过则主张应“奉牺牲粢盛玉帛王献焉”。柳宗元则称“斯其为书也。不待片言而迂诞彰矣”阳。他甚至否认有鬼神之存在,而曰:“余尝学《礼》。盖思而得之。则曰:顺成之方,其蜡乃通。若是,古矣。继而叹曰:神之貌乎?吾不可得而见也。祭之飨乎?吾不可得而知也。是其诞漫?倪。冥冥焉不可执取者。夫圣人之为心也,必有道而已矣,非于神也,盖于人也。以其诞漫?倪冥冥焉不可执取。而犹诛削若此。况其貌言动作之块然者乎?是设乎彼而戒乎此者也。其旨大矣。”

  清楚的指出蜡祭。自古有之,《礼记》中亦曾论及,其本义为“顺成之方。其蜡乃通”。也就是收成好之地方。其神方受祭祀。若其地发生灾害而谷不熟。则黜其神不予祭祀。所以圣人设蜡祭之祀。目的不在祭神。而在教戒那些昏庸无能、贪污腐化、横行霸道、不尽职守的地方官吏。而关于神之形貌,飨之有无。皆属荒诞无稽。虚无缥渺,难以捉摸之事。

  至于倡育鬼神者,好用卜筮、祭祀、占梦等迷信。柳宗元亦反对曰:“卜者,世之馀技也,道之所无用也。”“夫祀。先王所以佐教也,未必神之。”“凡人之疾,魄动而气荡,视听离散,于是寐而有怪梦。罔不为也,夫何神奇之有。”此文中透过对《国语》之批判。直斥占h是“世之馀技”。无益于治道。祭祀只不过是藉以佐世教化而已。而梦乃是人魄动气荡所产生的幻像罢了。皆是好事者之所为,其“害于道也多。而益于道也少,虽勿用之可也”。

  然而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以后。身谪瘴疠之地,隐忍含愤,几至于死,在艰苦的处境中,偶而也流露了对天命鬼神思想的迷信,或指革新之失败为“鬼神交怒”,称“宗元于众党人中。罪状最甚。神理降罚,又不能即死”;或冀盼得归乡间。以立家室。而慨言“过是而犹竞于宠利者,天厌之!天厌之!”或在海内欣欣怡愉之际。感慨自己文论陷如此,以为“岂非命欤?命乃天也,非云云者所“制”,这些溃楚的呐喊,陈述了他不幸的遭遇,好似肯定了天命鬼神之存在。其它又有如曰:“天厚黄德,狙犷服”、“鬼神来助,梦嘉祥。脑涂原野。魄飞扬”,虞帝耄期,承顺天唇,自南河而受四海,大位定焉”、“向使继代守文之君。又能绍其功德,修其政统。……则诸侯常至而天命不去矣”,“圣德未衰而内禅,元臣继天而受命”、“天意若曰:建火德者,必唐帝之胄,故汉氏兴焉;翼炎运者,必唐臣之孙,故群雄登焉”“盈以其神,其来不穷。惠我后之人”等等,无论是贬谪之后内心伤怀的反映。或是投于时君所好之作。或是其它上疏朝廷之表状,偶亦略采了传统天命、鬼神之说,因而构成了其思想体系的矛盾,然而这些思想不能代表柳宗元天人思想的实质。

 

  在儒学的天人关保理论中,天命论确实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也是统治君主所提倡的官方哲学。就帝王而盲,莫不藉以宣扬君权天授的思想,确实有加以检讨否定之必要。柳宗元汲取了道家的自然观,和承袭了荀子、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去解释自然之现象。将至高无上的天。揭示其为自然之物的本来面目。主张天人不相预。这种天道自然的观点,否定了传统儒家藉以维护旧秩序之天命论,也应是柳宗元在政治上主张改革的思想基础。

柳宗元的天人不相预论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不平则鸣,看看柳宗元的文学创作修炼手册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后人对柳宗元的认识和纪念,主要缘于他的文翰和思致。

  2. 战国秦汉流传的春秋管仲故事,至少存在这四种不可信的记载

    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涉及到齐桓公与管仲一对君臣。如果说齐桓公是春秋第一霸,那么管仲就是春秋第一相。可见,管仲确实是春秋史上一个关键人物,也正因如此,管仲成了一个胡适所谓的「”箭垛式人物”。战国秦汉学者抒发政治主张时,往往将一些符合自己观点的传说,套在知名历史人物身上。结果就是这些历史人物像箭垛一样,被附会的事迹越来越多。这样的历史人物

  3. 黄帝、炎帝的老爸「 ”少典”到底是哪位大神?

    作者:知北游一、「”少典”是古书记载的黄帝、炎帝的父亲,有很多人很好奇这位少典到底是位什么大神?他的身份是怎么样的?似乎非常神秘的样子。说黄帝、炎帝的父亲是「”少典”的,最早就是《国语·晋语四》载晋国的司空季子(胥臣)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再早的记载就找不到了。但这个说法一出,就产生了很大

  4. 制造管子:战国秦汉管仲故事之四大不可信

    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说齐桓公是春秋第一霸,那么管仲就是春秋第一相。可见,管仲确实是春秋史上一个关键人物,也正因如此,管仲成了一个胡适所谓的「”箭垛式人物”。战国秦汉学者抒发政治主张时,往往将一些符合自己观点的传说,套在知名历史人物身上。结果就是这些历史人物像箭垛一样,被附会的事迹越来越多。管仲这样的历史人物很多,比如上古帝王有伏羲

  5. 下宫之役探微:士会的奇妙之旅——兼论「 ”范武子之法”诞生的背景

    献俘仪式结束后,士会又带来了晋景公的致意,希望天子能够亲自任命士会担任晋国的正卿兼太傅。《左传》引用晋国大夫羊舌职的话说:吾闻之,禹称善人,不善人远,此之谓也夫。在晋国急欲与王室搞好关系的档口上,这件事情究竟谁是谁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讨得天王的欢心。刚刚受命为正卿的士会再次亲自出马,带领勤王大军直捣王城,这场王室内乱仅仅持续了几个月,就被迅速平定了。

  6. 王叔文与「 ”永贞革新”:明明是一盘好棋,为何被下了个稀烂

    原创|知甬「”永贞革新”是中唐时期著名的历史事件,这次改革运动,历时半年左右即告失败。作为革新运动主要领导者,王叔文生前被皇帝誉为「”伟人也”,但改革失败后被政敌抹黑,遭赐死在任上。他的追随者大文豪刘禹锡、柳宗元等被贬20余年,结局令人唏嘘。一、势如累卵的执政皇权经历「”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唐德宗李适在位27年间,藩镇割据形势严峻,地方政权日益藐视皇权,造反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泾原兵奉前

  7. 普通话的前身来源于南京口音?古代官话从洛阳起源?为洛阳人点赞

    众所周知,中国是个疆域辽阔的大国,有56个民族,有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很多老百姓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个地区,没有出过远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当地独有的语言,简称「”方言”。记得李夫子上大学那会,一个寝室的,同一个省份,甚至同一个城市下面,不同的县镇、乡村,都有不同的语言,随着交通的便利,不同地方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加频繁了,那么为了交流方便,统一语言就成了大势所趋!中国

  8. 黄帝二十五子,为何有十二个姓流传下来?从《国语》梳理上古人物

    下面要说的是《国语》中另一段关于「”黄帝”的文字,是比较有名,也比较难理解的部分。《国语·晋语四》中说了那么个事儿:秦穆公要把之前许配给晋怀公的秦国公主怀嬴嫁给晋文公(为晋怀公之伯父)。晋文公觉得很没面子,打算将怀嬴推辞掉。他的臣下胥臣(臼季、司空季子)则说了一大段话开导晋文公,其中涉及「”黄帝”的部分如下:「”同姓为兄弟。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

  9. 里根遇刺背后:奎格莉早有预言,死里逃生的美国总统从此变得迷信

    1981年3月30日,华盛顿的希尔顿饭店门外,突然传来了一阵密集的枪声,在一片尖叫声中,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手捂胸口,痛苦地倒了下去。此翁并非别人,正是当时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堂堂的美国总统,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刺...,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对于当天发生的这一幕,好几年前就有一位女士作出过惊人的预言。

  10. 短短9年便成春秋霸主,用人之道是关键,晋文公如何驾驭功臣赵衰

    本期话题在外流亡19年后,晋文公终于返国执政。可是曾经在争取秦国援助的外交谈判中为晋文公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赵衰不但没有获得在中央担任高职的机会,反而被晋文公远远地发配到了太行山以南的原县去做县长。

随机推荐

  1. 招牌画刀

    酒店老板请人写店招牌,那人写完后,又在上面画了一把刀。

  2. 蓝精灵的新故事

    哦,是蓝精灵家族在举行迎春座谈会呢!大家说得正高兴的时候,一张大网突然罩了过来,糟糕,是蓝精灵的死对头,人类邪恶的巫师——格格巫!蓝精灵们在网里拼命挣扎,但却无济于事。蓝精灵齐声鼓起掌来,比他们鼓的任何一次都要响亮,格格巫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如果你有一架高倍的望远镜,你就能看到几百年都看不到的奇景——格格巫骑着他的飞天扫帚,带着一群蓝精灵,带上他们神圣的使命,飞上了高高的蓝天。

  3. 孙儿娶祖母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有时也会向馨儿认错,但很快还会歇斯底里地发作。其实在馨儿吃穿用方面,丈夫都对她宠爱有加。但就此一件事,就折磨得馨儿宁肯舍生赴死。今年的四月份,心莲把馨儿和丈夫的前世因果告诉了她。馨儿为了能让这个家族世世代代出人头地,常到学堂去监管这些孩子。馨儿知道后,便又是一顿毒打。如若不能念佛求生净土,断绝六道,会有多少“孙儿娶祖母”的故事再现世间啊!

  4. 让你大吃一惊的健康误区!

    美国通过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发现,在过去14年里,尽管已通过各种手段将食物中的脂肪降低了7%,但体重超重的人数却增长了9%。但你极有可能会在“低脂”的迷惑下让自己无所顾忌地吃上满满一杯,你摄入的卡路里总量就比半杯普通的香草冰淇淋还多。不同的病毒袭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5. 梦见自己拉屎

    梦见自己拉屎以下是梦见自己拉屎的周公解梦大全:参考周公解梦资料一:一:商人梦到自己拉大便,生意会兴旺。参考周公解梦资料二:梦见自己拉屎表示你的人际关联很顺利,今后约一个月内,不会有什么问题发生。单身的人梦见自己拉屎预示著在感情方面:恋情上有些烂桃花。参考周公解梦资料三:梦见自己拉屎吉兆还是凶兆自己拉屎拉到自己裤子里是怎样回事,表示你最近生活或者领悟压力较大,你需要好好的休息调节一下自己的状态。

  6. 故道白云 60.鹿子母夫人的哀伤

    在这个地区,苏纳档达的聪明才智,是人所仰慕的。数百个婆罗门决定加入苏纳档达的行列。他们认为他的反应实在令婆罗门丢睑。

  7. 怎么样的梦表示想多要个孩子 -周公解梦

    很多富豪,很多高官都是儿女成群的,电视电影里那些主人公也基本都是多兄弟姐妹的,开放二孩政策了,很多人都想多生一个,那么,从解梦角度看怎么样的梦表示想多要个孩子呢?

  8. 古代士大夫精神:不为五斗米折腰

    简而言之,士大夫精神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陈瓘知道蔡卞心术不正,不与同流合污,多次以病为借口,要求辞官归隐。章惇表示必欲除去司马光的党羽及其行政措施。陈瓘身为谏官,认为职责所在,不能不对朝政秉公进言。蔡京一党大惊,以同谋罪逮捕陈瓘,逼陈瓘承认父子俩无中生有,造谣诬陷宰相。陈瓘与蔡京,可谓正邪不两立,因而招致蔡党的打击最为严酷。

  9. 胜字结尾的成语

    第四个字是“胜”的成语、最后一个字以“胜”结尾的四字成语及解释: 哀兵必胜——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百战百胜——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悲不自胜——胜:能承受。悲伤得自己不能承受。形容极度悲伤。...

  10. 【猫儿眼】的意思是什么?【猫儿眼】是什么意思?

    【猫儿眼】的意思是什么?【猫儿眼】是什么意思? 【猫儿眼】的意思是:猫儿眼māo ér yǎn即猫睛石。  ●《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只头上一顶帽子,多是黄豆来大不打眼的洋珠,穿成双凤穿牡丹花样,当面前一粒猫儿眼宝石睛光闪烁。」 &...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