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北周武帝的建德盛世,可算作第一种状态:准盛世。宇文泰去世后,其侄宇文护担任大冢宰,掌握了实权。

如果细分的话,盛世有几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是盛世前的准备期,例如唐朝开元盛世之前的贞观、永徽之治。这种准盛世之下,社会风气充满了雄健的活力与朝气。 第二种状态是鼎盛期。仍以开元盛世为例,经济、政治、 ... 、民生、科技无不达于巅峰,于国于民,都是最好的状态。 第三种状态是后盛世期。文景之治后的汉武之衰、开元盛世后的天宝之祸、康乾盛世后半段的嘉庆之衰,王朝从巅峰悄然滑落,各种矛盾、危机开始显现,然而整个社会已是老态,无力挽回危机。好似人人都知大厦将倾,却没有扶危定倾的勇气与志气。 北周武帝的建德盛世,可算作第一种状态:准盛世。 一、血战43年得来的北方一统 周武帝是鲜卑贵族,其父宇文泰于北魏末年的534年,扶立魏孝武帝建立西魏,是为北周帝国的前身。宇文泰掌握着西魏的实权,但在他及身之年并未篡权夺位,而是在其逝世后,由其嫡子宇文觉篡魏建周。 西魏诞生之初,天下是东魏、西魏、南梁三国对峙的形势。西魏僻居关中、陇右,实力最弱。东魏自恃实力强大,一直压着西魏打。 东魏与西魏爆发了五次大战,分别是小关之战、沙苑之战、河桥之战、邙山之战、玉壁之战,其中只有河桥之战系西魏主动进攻,其余四次都是东魏进攻。小关、沙苑两战宇文泰以寡克众,将西魏从死亡线拉了回来,其根本重地关中暂时幸免于难。但随后在河桥之战中宇文泰败于东魏。河桥战后,西魏因为接纳东魏叛将高慎,两国再次爆发空前规模的邙山大战,西魏损兵三万余人,仅能维持关中防线不破。然而东魏在洛阳方向也已打的筋疲力尽,执着的高欢不愿就此罢手,他调整了进攻方向,从河东南下打关中东北方向。岂料西魏天才将军王思政预先在河东方向修筑了坚固的堡垒玉壁城,高欢两次重兵围攻不克,最后含恨去世。高欢去世后,其子高澄、高洋忙于篡魏之事,两国一时再无大的战事发生。 宇文泰去世后,其侄宇文护担任大冢宰,掌握了实权。他连连发动了对北齐、南梁和南陈数次大战,结果因指挥失误和实力不济接连遭到大败。 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即位后发动事变刺 ... 宇文护,随后整顿国政,废佛兴儒,扩军备战,于5年间将国力陡然提升,并在577年灭亡宿敌北齐,统一了北方。 所谓的建德盛世,即是指周武帝建德年间国力鼎盛的一段时间。 二、独具特色的北周政制 西魏北周卧薪尝胆43年终于迈向巅峰,由最弱变为最强,虽然周武帝并未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但他完成了五胡十六国以来中国多民族大融合的临门一脚,促成了鲜卑、羌、氐、羯等民族与汉族的最终融合。而且,隋文帝得以统一中国,所凭借的政治、 ... 力量,完全是周武帝打下的班底。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周武帝是假隋文帝之手,最终完成了华夏新的一统。 那么我们说,鲜卑宇文部这个代北的小部落,既无文化底蕴,又乏世代传承的政治根基,是怎么在仅仅43年的时间内,从一无所有的底层破落户,开基建国、并走向盛世呢?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宇文泰父子对政治制度的创新。 西魏北周两项最大的创新,一是政治层面的六官制,二是 ... 层面的府兵制。 先简单说说六官制。 宇文泰采纳陇西名士苏绰的建议,搬取《周礼》的模式,对西魏的官制进行改革,设计了天官府、地官府、春官府、夏官府、秋官府、冬官府六个中央部门,这六个部门几乎相当于后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除了天官稍有不同。部门分工其实与北齐相似,都总结了魏晋以来的政治制度成果。唯一有区别的是名号。 六官是西周时代的名号,关陇集团把西周的制度搬到西魏,并不是玩情怀搞复古,而是有着现实的政治考量。 原北魏境内绝大多数文化精英都在北齐,在文化上优势十分明显。南方的梁朝自称继承东晋正朔,在政治上凌视北方两国。与两个敌国相比,西魏几乎一无所有。长此以往,西魏的民心士气必将瓦解。这个时候搬出《周礼》,一下子将西魏政治法统接到了最悠久、最正宗的儒家政治思想的源头,虽说在敌国看来不过是障眼法,但在西魏国内却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士人一定程度上找回了政治依归,也籍此看到宇文泰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关陇集团的凝聚力大大加强。 六官制虽然在后世屡受鄙夷,乃至到了近现代,史学大家陈寅恪也不无嘲讽地说宇文泰这套制度是非驴非马,在当时并不是最先进的制度,比北齐、南梁采用的汉魏旧制远远不如。 从学术的角度看,从历史的长远维度看,陈先生所言的确是真理。 然而就北周当时的形势看,宇文泰确实也只能这么做。原样照搬汉魏旧制并不是不可取,但如此一来,他还拿什么在文化和法统上占领高地呢?即便六官制推行的过程中,暴露出很多系统性的紊乱,甚至北周的地方行政系统干脆拒绝执行六官制,六官制仅仅在朝中执行,但它发挥出的凝聚人心、占领文化高地、与齐梁分庭抗礼的巨大作用,无论怎么褒扬都不为过。 北周的制度成果虽然没有被隋朝继承,如史学界一般的观点,隋文帝继承的实际上是北齐、南梁传承的汉魏旧制。但北周最珍贵的一点,也就是政治上的创新精神被隋文帝继承下来了。旧法弊,行创革。出身于北周的隋文帝,正是秉承了这样的创新思想,建立了封建时代最为先进的三省六部制。 我们讲北周开启隋唐300盛世,不单因为关陇集团都出自西魏北周,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北周激发出的政治精神,极大影响了隋唐两代的统治者。 三、强大的 ... 机器 周武帝完成北方一统,靠得就是府兵制。 西魏约自大统八年开始创置府兵。在 ... 组织方面,八柱国之首宇文泰是全军统帅,除元魏宗室元欣挂名柱国,其余6位领兵的柱国各统2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分统2个开府大将军,开府大将军下有仪同将军,按《北史》说法,开府分团统领,1团下有2仪同,仪同下按级分别是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由于史籍资料的缺乏,尚不清楚1开府下到底有几个团,但按最少的算,1开府统2个团,1个柱国大将军下属便有16个仪同将军的编制。 在兵员选拔方面,西魏北周结合全国的行政区,划分出若干个军府,由军府按照「 ”三五简发”的标准进行兵员选拔。这种选拔制度类似于普遍征兵制,理论上全国的成年男丁均有当兵的可能,但概率远比普遍征兵为低。事实上兵制与国力息息相关,国力强盛时全民征兵制更具行政强制力的保障,国力衰弱时着籍户口减少, ... 无法大规模调发编户人口,便向募兵制转化。府兵制事实上兼具了征兵的强制性与募兵的优选性,具有一定制度优势。 府兵制最大的好处是能帮助帝国在短时间内征发大量兵员,并能保证他们的训练水平,使得国家能够拥有一支强大的常备军。公元551年至554年,西魏趁南梁内乱连续对南方用兵,其中攻汉中、上庸用兵规模在3万多,平蜀动用兵力2.2万,平江陵用兵5万,总计出动兵力10万多人。西魏禅代后,北周于563年发动4万人两路夹攻河东,564年更是空前地集结起20万大军进攻洛阳,在总兵力上已然超越北齐,这种强大的兵力输出加上常年训练出的战斗力,为因乱制敌提供了坚实的 ... 基础,这在邙山之战前无论如何是办不到的。可以说,府兵制日益成熟后的北周,在三国对峙形势中隐然居于优势地位。 隋朝沿用府兵完成了南北统一。唐朝削平诸雄统一全国,灭亡突厥生擒颉利可汗,平高昌、灭高句丽、灭吐谷浑,靠的都是北周开创的府兵制。 四、坚若磐石的社会经济基础 说盛世,自然少不了经济。 北周的经济成就堪称奇迹。 43年历程中,北周几乎年年打仗,在沉重的战争负担、频繁发作的水旱灾害之下,宇文泰、宇文邕父子苦心孤诣,在均田制的基础上,采取向关中迁移劳动力、屯田、兴修水利、劝课农桑等措施,不断提高关中地区的农业水平。 周武帝在位期间,北周不断巩固陇右、西蜀和江汉等新占领或不稳定地区,将大量人口迁移至关中以充实京畿地区的力量。 大量人口聚集,终于产生了规模效应。北魏以来向称残破的关中地区恢复了生机。西魏建国之初,关中经常出现粮食不足的情况,以至于宇文泰不得不将军队分散部署于各州县就食。到建德年间,关中、河南一带战争的前线,百姓已能做到户有余粮。 在此情况下,北周人口也得到较快发展,截止周武帝统一北方前夕,北周统治的关中、陇右河西、蜀中等地,人口合计达900余万。这是个很高的水平。 什么原因呢?其一是农业生产快速恢复,老百姓有地种有粮吃,加上统治区域比较稳定,国力强盛,所以人口自然繁衍呈现了加速态势。其二是周武帝大力实行括户政策,把人口人豪强的手中解放出来,他在位时多次下诏释放奴婢,把他们恢复为平民身份。其三是灭佛行动。周武帝灭佛,解放了大量寺院僧俗人口,把他们赶回到编户齐民之中,这也使得国家控制的注籍人口增加了数十万人。 周武帝灭齐后,加上北齐境内的2000余万人,其总人口在建德年间达到了3000万人,单单北方就达到这个数字,相当了不起。可以说为隋朝人口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所以隋文帝篡了北周后,没费什么劲便消灭了南陈。而且,人口也在短时间内达到东汉以来的峰值,基础就是北周打下来的。 隋朝建国后,开皇十二年国力达到极盛,时间之短是难以想象的。汉初到文景之治,花了70多年。唐朝开国到开元盛世,花了近百年时间。清朝开国至康雍乾盛世,也有80余年时间。独有隋朝时间最短,而且短得相当离谱。个中原因,就在于北周花费了40多年时间打基础,这才有了所谓的开皇之治。
本文标签:宇文泰武帝唐朝历史西魏关中南北朝鲜卑族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