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陆九渊主张不立文字,不甚撰述,留有《象山先生全集》28卷,外集6卷。陆九渊的学问受其父兄的影响,但在心学思想来源上,自称是读《孟子》而“自得”,他的心学思想,主要来自于对《孟子》思想的发挥。陆九渊曾参加科考,进士及第,担任过荆门军知军等地方官职。陆九渊的心学与朱熹的道学长期对峙,相与辩论,留下了“朱陆之辨”和后世“朱陆异同之辨”的学术史课题。
陆九渊(汉语拼音:LùJiǔyuān;1139~1193),南宋理学家,心学派的创始人。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临川)人。中年以后,曾讲学于贵溪象山,学者尊为象山先生。陆九渊主张不立文字,不甚撰述,留有《象山先生全集》28卷,外集6卷。中华书局出版有点校本《陆九渊集》。
陆九渊的学问受其父兄的影响,但在心学思想来源上,自称是读《孟子》而“自得”,他的心学思想,主要来自于对《孟子》思想的发挥。理学家们认为,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如何做人。在圣贤如何教人做人问题上,心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陆九渊的心学以“心即理”作为基本思想,以纯善无恶的“本心”作为对儒家性善论的说明,以“物欲”对本心的蒙蔽或本心“陷溺”于“物欲”来解释“恶”的来源和论证道德存在的必要性,以“先立乎其大者”作为对树立道德主体性的强调,以“发明本心”来把主体道德意识落实到人伦日用的具体道德实践。在道德修养 ... 上,他强调格心去欲的“剥落”工夫。在为学 ... 上,他突出了心学易知易行的特点,强调为学生“减负”,不要过分沉浸于文本章句。
朱熹陆九渊曾应朱熹之邀,赴白鹿洞书院讲解《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章,提出“以义利判君子小人”,在判定儒与非儒的判教标准上,他主张以义利来判儒释。
陆九渊曾参加科考,进士及第,担任过荆门军知军等地方官职。他致力于讲学授徒,讲明“心学”,门徒众多,形成当时有名的象山学派。陆九渊的思想,在他的学生杨简那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明代的王守仁更发展至顶峰。
陆九渊曾在吕祖谦安排下与朱熹等人在鹅湖讨论为学之方,史称“鹅湖之会”。陆九渊的心学与朱熹的道学长期对峙,相与辩论,留下了“朱陆之辨”和后世“朱陆异同之辨”的学术史课题。
“陆九渊518697” 28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