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美国的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中,许多书籍得以问世。《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性别政治》(Sexual Politics),还有《性的辩证法》(The Dialectic of Sex),畅销书一本接一本出现,每一部作品都在探寻,某种风俗、法律以及几世纪的意识形态是如何共同导致了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现象:劳动和地位在性别上出现分化,女性集中在低酬劳的工作领域,或者是从事无报酬的志愿工作,承担家务和照管小孩的责任,几乎与 ... 部门、绝大部分工业和技术职业的中上层无缘,只能为这些领域的男性复印资料和泡咖啡。每过大概十年左右,出版商们都会给这些作品加上一个新的引言再次发行,评论家们推荐。不过一旦读者试图挑出一本来读就会发现。

这些作品的核心立场如今已经颇为彻底地进入了主流文化,成为不言自明的主张,而另一些立场则受到了后续几代女性主义者们的修正。总而言之,它们似乎都被困在自己的时代之中。「 ”几章读完,我便开始觉得这本书大体上有些无聊过时,”历史学家斯蒂芬妮·孔茨(Stephanie Coontz)在成年之后第一次阅读《女性的奥秘》时写道。「 ”这本书中对我所知道的女性历史的表述过于简化”,她继续指出,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女性的奥秘》作者)「 ”对女性的概括似乎过于受她自己的白人中产阶级经验所限,我认为这本书中为改善女性生活所开出的药方与工薪阶层和非裔美国女性全无关联。

”以上引文来自孔茨写的《怪异的搅局:1960年代初的美国女性与女性的奥秘》(A Strange Stirring:The Feminine Mystique and American Woman at the Dawn of the 1960s),她在书中谈起自己初读《女性的奥秘》时的负面印象。这意味着,读者要想能够理解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或许需要再读(或是写作)一本能够对其提供历史解读的书籍。几年前,我在一次访谈中曾经问过在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中十分活跃的作家薇薇安·戈尼克(Vivian Gornick),如今她怎么看待这些作品。戈尼克耸耸肩,丝毫没有惋惜之情地说,「 ”噢,现在这些书简直不忍卒读”。

「 ”你知道,就像是那种 ... 味太浓的写作,甚至都算不上是作品。”不过,戈尼克也曾经写道,数百万人读过这些作品,从中看到了真相,并付诸行动:他们或是 ... ,或是在自己的生活中作出改变,或两者并行,这些行动汇集起来,使得社会更加趋近平等原则。无论是否算得上作品,这些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中的经典书籍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波伏瓦画像,画:Karl Stevens 发明这种题材的作家既非女性主义者也非美国人。

1949年,41岁的西蒙尼·德·波伏瓦在法国出版了《第二性》。几年后,这本书的英语译本开始被弗里旦、凯特·米勒特(Kate Millett)和舒拉米斯·菲尔斯通(Shulamith Firestone)奉为圭臬。波伏瓦这位 ... 者在写作时,并未认识到应当专门针对女性权利掀起一场政治运动。当时是女性主义的沉寂时期,代表着女性的行动主义似乎是过去之物而非朝向未来;20世纪更早些时候,法国女性获得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她们可以参加法兰西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可以在大学中教书。

波伏瓦是通过这项考试中哲学门类的第九位女性,在她之后,通过考试的女性数量不断增长。1944年,女性拥有了投票权。势头十分喜人。不过,哲学家波伏瓦却被某些问题所困扰着。

她在《第二性》的导言中说,「 ”女性的处境是,虽然和所有人一样,是自由、自主的存在,但是现实世界中的她却在男性的逼迫下站到他者的位置上。” 波伏瓦援引了他者这个历史悠久的哲学概念,这个概念经过黑格尔和胡塞尔的发展,当时又被她的伴侣,让·保罗·萨特所阐发:他者是外在于自我的一种意识,对其的痛苦发现在完整意义上的自我的构成中至关重要。在与他者的遭遇中,可能会发生各种意外。波伏瓦的第一本小说《不速之客》(1943)在以谋 ... 告终的三角恋情中探讨了他者的存在。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1943)和剧本《间隔》(1944)中,强调的则是在受到其他人注视之下的那种羞耻,无助地受制于他人对自己的诠释。波伏瓦在《第二性》中讨论过社会群体中的这个问题。这本书的引言中指出,任何两个有着不同背景的人都可能显得彼此陌生,不过通常来说,两人都知道,自己对对方来说都是陌生人。「 ”陌生性”或曰「 ”差异”乃是,或者应该是,一个相互性的概念。

波伏瓦继续说,但是,也可能存在着这样的群体,其陌生性在其社会中是固定不变的。她所举的例子包括欧洲犹太人、美国黑人以及其他一些众所周知的少数群体,这些群体被永久地排除在各自的社会自我定义之外。占主导地位的多数质疑和否认少数群体的自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质疑甚至会慢慢进入到少数群体成员自身的意识之中,他们于是变成了永恒的他者。波伏瓦认为,女性是另一种类型的他者。

虽然在任何地方,她都并非属于少数群体,但是西方社会中的女性通常被想象为男性标准的一种偏离,并且这种偏离还并非是朝向更好的方向。女性对自我的要求通常会受到质疑和否定。围绕着这种看法,波伏瓦在《第二性》中做了立场坚定又十分深入的探讨。波伏瓦在《第二性》中展示了几百年来的法律、风俗以及神话是如何反复表述这样一种观点的:比起男性,女性不够善好、不够真实,甚至不够像人。

她指出,在西方思想的全部领域(她全面讨论了生物学、哲学、精神分析、文学等方面),都存在着父权制的历史以及一整套清晰可见的服务于它的盲点。书中最引人入胜便是波伏瓦花费了五百页篇幅,以小说式的细节描写所证明的,占据主宰地位的男性文化是如何对女性的内在生命施加影响的,这种影响从女性发展的最初阶段就开始了,使得即使女性自己也觉得她们是不够善好、不够真实的。从每个人类意识都寻求将自我投射到外部,在此世行动的存在主义原则出发,波伏瓦认为,20世纪法国女性身体中的人类意识持续地遭到限制,从儿童时期投射和行动的尝试开始,转而被压制成某种认同他者而非自身视角的意识,从外部来观察自我。波伏瓦的观点与W. E. B.杜波伊斯提出的「 ”双重意识”(double consciousness)十分接近,在《黑人的灵魂》(The Soul of Black Folk)中,杜波伊斯将其表述为「 ”始终通过他者的目光来注视一个人的自我”。

《黑人的灵魂》早于《第二性》45年前出版。波伏瓦的作品则首次尝试表明,对于自己处于较低地位以及偏离常规的意识如何影响着女性。过去包括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J. S. 密尔和伊丽莎白·卡迪·斯丹顿在内的思想家们也曾经讨论过女性权利,但波伏瓦不仅只是对这些讨论表示赞许:她对女性他异性(alterity)所进行的深刻的哲学、心理学和历史的考察开启了崭新的思考路径。随着《第二性》的问世,现代女性主义的论战术也诞生了。

波伏瓦出生在巴黎的一个布尔乔亚家庭,幼年被送到修道院学校读书,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对哲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看到了某本杂志上列奥塔尼·赞塔(Leontine Zanta)的图片后,她的志向被激发,赞塔是第一位获得哲学博士的法国女性。在《一位娴静淑女的自传》(Memoirs of a Dutiful Daughter, 1954)中她曾经回忆,照片上的赞塔「 ”坐在书桌前,姿态严肃,面露沉思之色”。波伏瓦是个优秀的学生,不过在她父母狭隘的巴黎社交圈中,她却难以自处(「 ”连假装微笑对我来说都很困难”),而且她还没有继承权。

她的父母勉强接受了她的志向。当时,巴黎高师这座最富盛名的学校并未对女性开放,波伏瓦只好在其他两所大学学习数学和文学,与此同时还要准备索邦大学的入学考试,并最终在这所大学开始了哲学的学习。在索邦,她加入了一个学习小组,其中包括了后来成为小说家的保尔·尼桑(Paul Nizan)、后来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勒内·马修(René Maheu),以及一位名叫让·保罗·萨特的充满魅力、声名卓著的哲学家。一天晚上, ... 邀请波伏瓦到萨特的住处,辅导他们学习莱布尼茨(她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莱布尼茨的论文)。

这次会面后来成了传说,它是波伏瓦和萨特五十多年关系的开端,即使如今看来,这段关系也十分现代,但又以一种理智地方式被维系着,几乎没有什么反叛精神。萨特曾经有过婚约,此时已经决定终身不娶。波伏瓦也对婚姻有着自己的怀疑(婚姻「 ”让一个人的家庭责任翻番”)。在两人初次见面的大约三个月之后,在卢森堡公园的喷泉旁边,波伏瓦和萨特达成了两人伴侣关系未来发展方向的约定,两人之间的关系将会是首要伴侣关系,不过各自也可以与其他人成为伴侣。

两人可以告诉对方关于各自的其他情人的任何事情。以两年为期,两年之后,他们再延长约定条件的有效期。你甚至能想象两人握手为定的画面。波伏瓦在资格考试中的成功则是另一段传奇。

她不仅在21岁第一次参加考试时就通过了(她成了通过的人里面年龄最小的),并且在当年排名第二。排在第一的是萨特,不过这是萨特在第一次考试失败后,第二次参加。凯特·柯克帕特里克(Kate Kirkpatrick)在《成为波伏瓦》这本新问世的传记作品中写道: 一位评审认为波伏瓦是「 ”真正的哲学家”,而且一开始其他评审也偏向她。不过最终他们的决定是,萨特是「 ”高师人”,因此他应该是第一名。

随后两人被分配到不同城市的国立中学担任教职,波伏瓦去了马赛和鲁昂,萨特则去了勒阿弗尔,当然,最终两人都成功地在巴黎找到了职位。他们在蒙巴纳斯的同一所公寓分别租下房间,大部分时间都在一起,常常也一起工作,最常去的就是La Dome和La Rotonde这两个附近的咖啡馆。他们阅读和编辑彼此的作品。波伏瓦还与其他三位男性有过长期和认真的伴侣关系,同样也与女性有过短期的伴侣关系,萨特也有自己的各种风流韵事和长期关系,不过根据协议,两人对彼此开诚布公,直到1980年萨特去世之前,两人都是彼此最重要的伴侣。

在两人周围,朋友、前任和门生们构成了一个关系网。波伏瓦在鲁昂时期的同事,面对波伏瓦的第一本传记作者德德利·布莱尔(Deirdre Blair),小说家和评论家柯莱特·奥德利(Colette Audry)试图重现萨特和波伏瓦对话的精彩场面,「 ”我简直无法描述跟这两人在一起时的那种景象。两人之间的互动非常炙热,有时候会让其他在场者为自己没有这样的关系感到难过”。波伏瓦的妹夫说,「 ”两人持续不断的对话,分享一切的方式,都让他们如此贴切地映照着彼此,没人能拆散他们。

” 在写作《第二性》时期,人们提起波伏瓦时几乎同时也会提及萨特(尽管反之并不亦然)。他们是一对光芒四射充满魅力的情侣,在巴黎的知识界享有盛誉,也受到美国知识界的热烈欢迎。这时候她已经出版了《不速之客》和一本篇幅不长的哲学作品《模糊性的伦理》(The Ethics of Ambiguity);萨特则已经出版了《存在与虚无》,在这本书中,萨特首次勾勒了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此外还有戏剧《间隔》以及《恶心》这本小说。在对两人的新闻报道中,萨特是哲学天才,而她则是忠心耿耿的学徒,将他的思想大众化。

这种公共形象有其真实性,也有性别偏见所致的部分;然而波伏娃自己也或多或少对这种看法表示过认可,这一点让信奉女性主义的崇拜者困惑。在其回忆录以及《第二性》出版后的许多采访中她都表示,萨特才是哲学天才,自己并非是个真正的哲学家,而是个小说家。波伏瓦和萨特1970年在巴黎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两人的通信和日记都相继在他们离世后被出版,人们逐渐意识到,或许波伏瓦对萨特思想的影响比她自己所说,也比别人认为的要大。学者们不解,波伏瓦为何在自己广受欢迎的回忆录中放弃自己的志向,并且淡化自己对萨特的影响。

柯克帕特里克在《成为波伏瓦》中深入发掘了波伏瓦的日记与回忆录之间的差异,为她的自我贬抑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理由:「 ”虽然她年轻时将作家视为职业,但是她缺乏信心……被大众所接受并流传后世的两人关系的样子反映的正是萨特的自信和她的自我怀疑。” 玛格丽特·A·西蒙斯则提出了一种不同的解释,她是波伏瓦日记英语译本的联合编辑,这套书最新的一卷,「 ”Diary of a Philosophy Student, Volume 2, 1928-29”最近已经问世。西蒙斯认为,波伏瓦对自己志向和影响的淡化处理是一种有意为之的牺牲,其目的在于保护《第二性》这份遗产。她并不想让读者认为自己是出于酸楚和失败感才写作了这本书;而许多批评者在谈到这本书时,立刻就会联想到所谓的女性怨恨。

波伏瓦于1946至1949年之间完成了《第二性》的研究和写作。最初她并不准备写一本大部头的论文,而是写一本自传体式的散文,主题讨论的是,对她来说作为一位女性意味着什么。她二十多岁的时候并未将女性在法律和社会上处于更低下的地位视作问题。她的朋友奥德利回忆说,她近乎疯狂地坚信自己的生活同萨特一样自由。

不过,即使如此,她还是逐渐意识到,两人的自由的方式是不同的,或者说感觉起来有所差异。萨特在尚未写出第一部作品,仅仅做着教师工作的时期,他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相反,波伏瓦则因为有一份教职便「 ”高兴得头晕目眩”。「 ”对他来说,通过资格考试并且取得教职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她后来写道,然而「 ”在我看来,我是笃定地选择了这条道路,而并非只是在承受命运。

在萨特看来摧毁了他的自由的职业生涯,于我而言依旧是解放”。读者甚至可以毫不犹豫地断定,这反映了某种情绪和心态上的差异:萨特比波伏瓦更加野心勃勃。不过事实并非如此。对于法国那个时代的女性来说,波伏瓦成为了一位哲学教师已经标志着一个难以企及的伟大志向的实现。

当她开始思考对她个人来说,作为女性意味着什么,这本书就开始具有了政治意涵。波伏瓦的同时代人看到哪些人从事着精英职业,会达到这样的结论:男性大体而言要比女性更有野心,当然也有可能就是在大多数方面都强于女性。波伏瓦在这本八百多页的书中希望证明的是,这个结论或许并不正确。在《第二性》整本书中,「 ”女性”这个范畴一度消失,继而又再次出现。

她表示,让这个范畴消失,是因为当你观察自然世界时,并不存在给定的、连贯的女性角色,甚至也不存在生理学意义上的定义。就内在的女性特质而言,为你的伴侣准备晚餐同 ... 死并吃掉他并无二致,一切都仅仅取决于你的生物种类。确实,若是浏览一下人们对女性特质的定义以及对男性主宰的证成,我们便会发现,其中的主张各式各样,还相互矛盾。保守主义者惊呼「 ”女人正在变得不像女人,女人已经堕落”,波伏瓦写道,而另外一些人则告诉自己,哪怕是在更加平等主义的苏联,「 ”女人仍然是女人”。

波伏瓦指出,不同的观察视角会得出不同的判断,女性特质或是某种女性的永恒和无法逃避的本质,或是意味着,倘若女性不再日复一日地践行它,使其臻于至善,那么这种特质便濒临灭绝。这两种主张怎么可能同时为真?然而,女性这个范畴必定意味着某物,否则为什么(直到1965年之前)妻子们都不被允许开设银行账户,女性也不能在巴黎高师就读?波伏瓦重构了作为范畴的「 ”女性”,不过这种范畴的首要含义是社会意义上的。或许并不存在对女性特质的稳定定义,不过波伏瓦认为,女性特质一直以来都作为男性特质的对立面而被界定。... 过剩或性冷淡、狡诈或无知、无私或自私,无论女性被赋予何种相反的特质,即使是被公认的好特质,最终都服务于论证为何是男性应当拥有银行账户和高师文凭,而女性不应当拥有。

在《第二性》的结论中,波伏瓦引用了一位鲜为人知的17世纪哲学家普兰·德·拉巴尔(Poulain de la Barre)的话:「 ”但凡男人写女人的东西都是值得怀疑的,因为男人既是法官又是当事人”。20世纪中期波伏瓦在自己的分析中运用这种观点时,她的读者们对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主要概念应当起码有些大致了解了,波伏瓦在书中对这两人以及恩格斯做了详细的讨论。读者们能够接受这种看法(无论是否喜欢),即:宣传男性优越这种观点对于男性而言是一件有着重大利害关系的事情,如同某种阶级利益,哪怕是那些尊重理性的从事科学的男人,他们再三做的有关女性比男性低劣的发现或许也是无意识地受到了驱动。一种古老的观点因为《第二性》有了更强烈的回响:在对女性的能力进行评价时,男性并非公正无私,他们是有利益偏好的。

波伏瓦的分析清除了她的读者观念中残存的认为男性对女性的权威是神圣和自然的观点: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社会群体主宰另一个的故事。《第二性》的下卷《实际体验》讨论了女性从儿童到老年的全部生命阶段。这部分的写作显得尤其私密,在名为「 ”童年”的章节中她写道,「 ”在三四岁之前,女孩和男孩的态度没有什么不同……男孩同自己的姐妹一样,期待讨人喜欢,博得微笑,令人赞赏”。不过,很快的,男孩就被推向情感独立,这个过程或许看起来,感觉起来很残酷: 但尤其对男孩子,是逐渐拒绝给他亲吻和温存的;至于对小姑娘,继续给她爱抚,允许她生活在母亲身边,父亲把她抱在膝上,抚弄她的头发。

但是,「 ”如果男孩起初显得不像他的姐妹那样受宠爱,这是因为人们对他有大的期待。” 与此同时,女孩们的命运轨迹则急转直下: 如果她的交游、她的学习、她的游戏、她的阅读,把她拉出母亲的圈子,她就会明白,世界的主宰不是女人,而是男人……父亲的生活围绕着神秘的威望:他在家里度过的时刻,他工作的房间,他周围的物件,他关注的事,他的嗜好,都具有神圣的性质……通常他在外工作,正是通过他,这个家跟世界其他地方沟通:他是这个冒险的、广袤的、困难重重的、美妙的世界的化身。当然,以上所描绘的是一位受过教育,从事专业工作的父亲的女儿。正如许多批评者所指出的,对那些并不享有特权,抑或终日困于世俗生活苦难的父亲的女儿来说,又是何种景象,波伏瓦对这一点并未进行充分讨论。

这是她那种不设定具体方向的研究路径所带来的缺陷之一。波伏瓦在《实际体验》中必须再次召唤出「 ”女性”这个范畴,这一次是从内部来唤起,涉及到大量无法被固定下来的内容。个人经验、朋友的经验、对法国和美国女性的采访、对欧洲女性的少量社会学调查,都成为波伏瓦的资料来源。在这些章节中,她所勾勒的普通女性实际上一直在变化:时而是工人阶级,常常又是中产阶级,有时是女同性恋者,有时又是一位妻子,抑或是从事专业职业的女性。

这个「 ”普通女性”是个没有被明确点明的天主教徒、法国白人女性。她的 ... 论也不被社会科学家所认可,她的写作的权威来自读者对以下观点的接受:虽然并不存在一个女性,但是,在女性这个范畴中依旧承载着足够丰富的共同社会经验,对此,波伏瓦的论述富有说服力。当然,对许多读者来说,她确实也做到了这一点。不过,《第二性》所讨论的不仅是女性。

这本书同样也不可避免地以十分亲密地方式谈论男性。在分析青年女性的性启蒙时,她将其与青年男性进行了比较: 男人以性器官、手、嘴巴和整个身体探向他的 ... ,但他仍然处于这个活动的中心,就像一般说来,主体面对它感知的客体和它操作的工具;他投身到他者身上,却不丧失他的自主;对他来说,女性的肉体是一个猎物,他在她身上把握他的感官对任何客体所要求的品质;无疑,他做不到将这些品质据为己有:至少,他抓住了它们;温存、接吻带来的半是失败:可是这失败本身是一种 ... 和一种快乐。在分析妻子时,她也讨论了丈夫: 丈夫不仅在情欲上,而且也在精神上和智力上「 ”形塑”他的妻子;他教育她,令她感受到敬畏,向她进行灌输。一种丈夫通常乐于沉浸其中的白日梦便是,按照自己的意志使事物受精、塑造其形态、插入其实质:女性乃是最理想意义上「 ”他手中的陶土”,使自己被动地被他雕琢塑造,在反抗中屈服,使得男性的活动继续发生。

在此之前,男性是否受到过任何女性作家如此冷静的检视?波伏瓦提到,她当时的好友加缪「 ”大吼,‘你把法国男性变成了笑话!’”。「 ”从表面上看,这个评论太奇怪了,毕竟如果说波伏瓦在这本书中没做什么,那就是贬低男性。与之相比,弗吉尼亚·伍尔夫确实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对男性调侃了一番,她给自己虚构的冯·X教授描绘了一番,这位厌女者和知识分子是《论妇女在心理上、道德上和身体上的低劣》的作者,长着一个大下巴和非常小的眼睛,他的表情「 ”表明,他是有些激动地工作着,他用笔在纸上刺戳着,就好像写作时在 ... 死某个害虫。”菲尔斯通、米莱特和安德里亚在讨论性行为的时候也时常显得很刻薄。

不过在这一点上,波伏瓦既未进行讽刺,也从不恶意中伤。她的首要目标是唤醒女性去从更加完整的历史和哲学视角去认识自身与男性之间的关系,然而,她的另外一个目标虽然次要却同样真诚:唤醒男性去认识这种关系。在对抗一切不公正的斗争中,男性和女性应当并肩作战,在《第二性》中,没有任何论述与这种观念相抵触。如果波伏瓦确实让男性成了调侃的对象,那么这也并非是由于她在写作中进行了贬低,而只是因为她让男性放在被审视的位置上。

这本书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明证。男性,同女性一样,也是知性探察、科学检视和心理推测的潜在对象。男人们束手就擒。《第二性》是将男性客体化的一次奇袭,当然,除此之外它还做了许多的事情。

这本书中的许多章节都首先发表在波伏瓦和萨 ... 同编辑的期刊《现代》上。那几期的刊物都被抢购一空。波伏瓦收到了各种赞扬信,大多数都是女性读者所写,当然也受到了来自左右两派排山倒海的批评。《费加罗》的一位专栏作家对这本书的归纳是,「 ”女性被贬低到他者的层面,在自己的弱者情结中恼怒不堪。

”【托瑞尔·默瓦(Toril Moi)在《西蒙尼·德·波伏瓦:制造一位知识分子女性》中曾经指出,当时的人们对《第二性》的批评带有尤其强烈的讽刺】。《精神报》的一位作者批评这本书的「 ”怨恨基调”,柯克帕特里克还提到,哲学家让·圭顿(Jean Guitton)认为这本书「 ”字里行间都传达着‘作者悲惨生活’的痛苦”。1949年,波伏瓦的情人尼尔森·艾尔格伦(Nelson Algren)到巴黎去看她,期间他惊奇地发现发现,人们开始对坐在咖啡馆中的波伏瓦侧目而视、指指点点,而且显然并非出于善意。「 ”你有了一群最佳敌人”,他对她说。

波伏瓦在回忆时也曾经谈到,自己还收到了许多威胁信: 我收到各种来信,署名的或者不署名的,其中有警句,有赞美诗,有讽刺诗,有诅咒,也有劝诫之词……人们向我表示,愿意帮我治愈自己的性冷淡,缓和我 ... 的欲望;他们用最下流的话许诺要给我启示。再礼貌的描述也无法掩盖这种行为粗俗骚扰的本质。《第二性》问世的二十多年以后,一场女性政治运动发生了。对当时许多年轻的积极分子来说,这本书和波伏瓦本人都已经是明日黄花了,不过,法国激进女性解放团体MLF依旧在1970年邀请波伏瓦加入到自己的运动中来。

她答应了邀请。1971年的巴黎,妇女解放 ...。「 ”过去二十年,法国女性的境况并未真正得到改变”,她在采访中表示。「 ”即使是法国的左翼和革命团体组织中,我曾经以为属于必然之物的平等浪潮也并未抵达。

女性永远都从事着最为低等无聊的工作,在幕后进行服务,而男性则永远站在台前。”尽管她依旧并不相信存在着本质的女性特质使女性有别于男性,但是她确实认为,女性,无论其本质究竟如何,都需要为了自己而组织起来。光有分析远远不够;波伏瓦现在发出了号召:「 ”不要去赌未来,事不宜迟,现在就行动起来吧。” *注:本文出现的《第二性》引文部分摘自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第二性》,译者郑克鲁。

本文讨论的书籍如下: Being Beauvoir: A Life by KateKirkpatrick, Bloom ... ury Academic, 476 pp., $28.00 Diary of a Philosophy Student, Volume 2,1928–29 by Simone de Beauvoir, edited by Barbara Klaw, Sylvie Le Bon deBeauvoir, Margaret A. Simons, and Marybeth Timmermann, and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by Barbara Klaw,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374 pp., $48.00艾琳·布莱尔(Elaine Blair) 是《纽约书评》编辑部成员,她为《纽约书评》、《国家》、《美国学人》等刊物撰稿。(本文选自《纽约书评》2019年11月7日刊,《东方历史评论》受权译介。) 特别声明:本文为自媒体平台「 ”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责任编辑:王霜_BNJ10766)。

《第二性》与20世纪女性主义运动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梦见卖油

    周公解梦梦见卖油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卖油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孕妇梦见请客

    周公解梦孕妇梦见请客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孕妇梦到请客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3. 梦见睡在墓地里

    周公解梦梦见睡在墓地里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睡在墓地里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4. 梦见和帅哥约会

    周公解梦梦见和帅哥约会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和帅哥约会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梦见抱孩子过河

    周公解梦梦见抱孩子过河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抱孩子过河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庫克:蘋果團隊將生產口罩 隨後每周捐贈100萬個!

    4月6日,蘋果CEO蒂姆·庫克在社交網絡分享了一段視頻,介紹了蘋果公司對新冠病毒做出的最新舉措。庫克表示,蘋果公司目前已經向全球醫療專業人員捐贈了超過2000萬個口罩。同時,蘋果正在與...合作,以確保將口罩捐贈給最需要的地方。庫克補充說,蘋果公司的設計、工程運營和包裝團隊正在與供應商合作,為醫務人員設計,生產和運送口罩。蘋果計劃在本周末之前捐贈100萬個口罩,隨後每周捐贈100萬個。庫克稱,口罩

  7. 盤點歷史上的太上皇帝:爭名奪利死有余辜,和諧相愛一家親

    今天來盤點一下歷史上的太上皇。之一個太上皇可能算是歷史上最有福氣的太上皇了。他就是劉邦的老爸劉太公。劉太公活了整整86歲,在年過五十不稱夭的古代社會,這絕對算是了不得的高壽了。劉邦在劉太公死之後兩年也黯然辭世。可以說這老爺子算是福祿壽喜四全的牛逼人物。劉邦這個皇帝非常孝順,按照先秦規矩五天朝見太公一次,好像平常人家父子間的禮節一般。後來管家告訴太公:天無二日,您雖貴為皇帝老爸,但實為人臣,不能讓皇

  8. 雍正繼位後,為何要整頓八旗,他為此采取哪些措施?

    眾所周知,由於清廷對滿清子弟的種種優容,入關後的八旗日漸腐化,稍有眼光的清朝皇帝,都知道這是很嚴重的問題;而且滿清的政治架構,決定了八旗領主擁有很大權力,某些時候甚至會影響到君權,這當然是有為君主無法容忍的。所以雍正整頓八旗理所當然,他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改八旗領主為八旗總管雍正之前,八旗領主的滿語稱呼是“固山額真”,固山是“旗”的意思,額真是“主”的意思,但天下只能有一個主,就是皇帝,八旗怎麽還

  9. 客廳杯熱潮!李易峰加入C羅挑戰,45秒114次卷腹

    直播吧4月7日訊C羅在社交媒體上發起“客廳杯”卷腹挑戰,號召大家居家期間別忘記加強鍛煉。演員李易峰也加入挑戰中,C羅45秒內完成了142個直腿觸足卷腹,而李易峰45秒完成了114個動作。李易峰身著運動服和科比球鞋,一開始十分標準地做著直腿觸足卷腹,不過後期人跳出畫面之外,他自己也調侃道:“怎麽還往後跑呢。”李易峰平日也是體育運動愛好者,經常通過籃球、足球等運動鍛煉身體,滑雪也是他的愛好。李易峰在接

  10. TV動畫「新櫻花大戰」第2話先行截圖公開

    正在好評放送中的TV動畫「新櫻花大戰theAnimation」,將於2020年4月10日放送第2話「正體不明!謎の怪人現る」,現在日本方面放出了該話的先行截圖。SANZIGEN製作的「新櫻花大戰theAnimation」改編自遊戲,是以架空世界蒸汽技術發達的“太正時代”的東京為舞台的完全新作。太正二十九年的帝都·東京,對帝國華擊團抱有憧憬的少女獨自一人來到這裡,再次開啟新傳說。天宮櫻:佐倉綾音望月

随机推荐

  1. 汉文帝刘恒的妃子和儿子是谁?

    汉文帝刘恒的妃子和儿子是谁?  汉文帝刘恒,生活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57年,享年45岁。他是一个非常有座位的皇帝,他与儿子汉景帝刘启一起开创了中国自有皇帝以来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在历史上,政绩卓著,那么他的后宫,他的家庭是怎么样的?刘恒有几个妃子,又...

  2. 用宽容和爱心去化解怨恨

    一家公司的老板正在气头上,他对公司经理大声呵斥。儿子对保姆大声呵斥,因为保姆打碎了一个碟子,伤着了一位行人。行人是一位妇人,她一番吵闹后赶紧去医院治伤,她对护士大声呵斥,因为护士上药时弄疼了她。护士回到家里对母亲大声呵斥,因为母亲做的饭菜不合她的口味。“怨恨循环”终于在浓浓的亲情里化解了。生活中免不了会有怨恨,怨恨最容易感染和循环。当您遇到“怨恨循环”时,您不妨试一试用宽容和爱心去化解它。

  3. 梦见商店被拆除

    周公解梦梦见商店被拆除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商店被拆除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4. 带有市字的成语

    包含有“市”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市井之徒——徒:人(含贬义)。市井之臣——市井:古时称做买卖的地方。旧指城市里的老百姓。蜃楼海市——旧时比喻人世繁华的虚幻。千金市骨——花费千金,买千里马的骨头。利市三倍——形容买卖得到的利润极多。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市道之交——指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柳市花街——指妓院云集的地方。

  5. 带有怿字的成语

    包含有“怿”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神怿气愉——形容欢欣愉快。

  6.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为什么召85岁老翁入宫当官?

    在朱标去世后,朱元璋认为朱允炆“而诚纯孝”,立他为皇太孙。6年后,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登基,是为建文帝。然而,朱元璋和他的太子朱标,却完全推翻了这个魔咒。朱元璋和朱标是模范帝王父子,可惜,慧极必伤,朱标固然优秀,但最终却在37岁那年,意外病逝。>朱元璋听到刘三吾的话后,默默不作声,突然大哭着离去,后来,果然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此时的刘三吾,已经85岁。

  7. 农历出生月看你最佳的致富年龄

    现在就和艾菲尔老师一起看看,各个农历月份出生的人,他们最佳的致富年龄。农历一月农历一月出生的人,命中带财,一辈子荣华富贵。农历二月农历二月出生的人,一生先苦后甜,大器晚成。农历五月农历五月出生的人,性格热情奔放,财运爆棚。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致富年龄是30岁前后,有望一举成功,收获财富。农历十二月农历十二月出生的人,天资聪颖,官运旺盛。

  8. 著名演员唐国强姓名分析_姓名测试

    唐国强姓名分析五行分别是:火木木笔画分别是:101112天格、人格、地格、总格、外格数分别:11(木)21(木)23(火)33(火)13(火)详细解说如下:天格数理11(木)暗示:万物更新,调顺发达,恢弘泽世,繁荣富贵。(吉)林黛玉陈晓旭姓名解析_姓名测试1、总论:成功运和基础运配置良好,做事有计划性且有进取心,容易发展成功。

  9. 泓水之战楚国击败宋国

    在2655年前的今天,前638年10月10日,泓水之战,楚国击败宋国,成为霸主。网络配图前638年10月10日泓水之战,楚国击败宋国,成为霸主泓水之战,是中国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为争夺霸权而发生的一次战斗,战斗以宋国失败告终。郑向楚求救,楚成王遂率师进攻宋国本土,迫使宋国退军。泓水之战后,楚国在中原已无阻力,在其后数年间,其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直至晋文公率领晋国崛起后,楚国的扩张方才被遏制。

  10. 隋文帝杨坚生平简介与历史成就

    杨坚任大丞相后,施政宽和,精简严苛的法令,躬行节俭,天下之人心无不归附于他。杨坚的这一胜利,稳定了内部的统治秩序。杨坚捉拿宇文贤将其斩首,宣布赵王等人的罪行,下诏五王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来安定五王之心。这样就使杨坚集团改朝换代的计划,不再受到任何阻碍。同月,北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内史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