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李门四代:闻名梨园,自成一派

从李宝珍到李昕, 李门已成为四世的梨园世家。 在这四世中, 以李多奎的成就最大, 不仅是闻名遐迩的京剧艺术大师, 而且自成一派, 被誉为老旦泰斗。 其余几代虽不如李多奎成就大, 也算得上是京剧艺术中的佼佼者, 均在自己的艺术天地里颇有造诣。 01 李宝珍慧眼识才 李宝珍生于1864年,系河北省河间人。他少年时代进入河北梆子戏班,成为一名鼓师。 1902年,李宝珍携全家进北京,成为庆寿和京剧戏班的一名鼓师。经过多年的艺术浸淫,李宝珍对京剧艺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不仅是一名技艺绝佳的鼓师,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一双慧眼。正是由于他慧眼识才,才使得李多奎和张君秋成为京剧艺术大家。 李宝珍的次子李多奎自14岁时开始倒仓。十年磨一剑,他的嗓音达到了高、宽、亮、脆的境界,令人可喜的是,他还具有老旦的雌音。一天,李宝珍在听儿子吊嗓子,当时李多奎唱的是老生。李宝珍眯着双眼打着节拍在倾听。突然,李宝珍双眼一睁,脸上露出一种难得的笑容。他有点动情地说「 ”儿啊!你十年倒仓,终见功力。我听你嗓音中有一种雌音,我看你改唱老旦如何? ”李多奎精神为之一振,当场唱了几句老旦的唱腔。李宝珍听后眉开颜笑,说道:「 ”好! 唱得好!”一向从不轻易赞扬儿子的李宝珍对儿子夸奖起来。自此后,中国京剧界少了一位普通的老生,多了一位红遍神州的老旦。 李宝珍一家曾长期与张君秋一家住邻居。张君秋的母亲是李宝珍的干闺女。张君秋在少年时代,家中生活困顿,每当张君秋感到手头拮据时,张君秋的母亲便说:「 ”君秋,别着急,等你爷爷回来,咱就有大洋花了。”张君秋的少年时代基本上是在李家度过的。一天,李宝珍比画着张君秋的脸蛋,说道:「 ”小子,看你这小脸蛋,贴上片子,唱个旦角多美哦!我看你改成旦角挺好! ”在这之前,张君秋一直唱老生。改旦角后,果然风采照人,顾盼生姿。俊秀的脸蛋,优美的身段,加上一副好嗓子,使张君秋迅速走红。最终自成一派,成一大家。当时,李家出资让张君秋拜著名旦角李凌风为师,连进剧场,都用李多奎的包月车接送。张君秋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感慨万千,他曾动情地说,是李宝珍爷爷的一双慧眼,改变了我的一生。 李宝珍夫妇有两男两女,长女许配北京中和大戏院经理梁华庭。长子李万和曾是梆子戏班老生,艺名葫芦红,颇有艺术造诣。二女儿李万波嫁给一名中医,不幸早年丧夫,一生守寡。但她带回的两箱银元为戏班和弟弟的事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次子李万选,字子青,艺名多奎。 02 老旦泰斗李多奎 1898年古历十月初六,李多奎诞生。1902年,4岁的李多奎随父李宝珍进北京定居。他8岁进庆寿和科班,排为多字辈,师承贾志臣学老生,同科有名丑贾多才,旦角艾多芬,丑角王多寿等。李多奎9岁便登台演出,12岁唱大轴戏。显示了不俗的艺术功力。 李多奎14岁那年开始倒仓,变声改学月琴,他一面学拉琴,一面吊嗓子。这一练就是10年光景。李宝珍对儿子要求十分严厉,李多奎练得很苦。那时,每天凌晨四五点钟,李多奎便起床去北京天桥四面钟喊嗓子。一天,李多奎的哥哥牵着一头小毛驴,李多奎手提一盏小马灯,腰里别着一把京胡,在快到天桥时,碰到一位警察。这位警察发现李多奎行踪有些可疑就大声叫道:「 ”你来这里干啥? ”「 ”喊嗓子呀!”李多奎从容地从腰间的布袋里拔出京胡,警察一看果然不是什么武器。遂说道「 ”你看看现在几点钟? ”李多奎掏出怀表一看,才凌晨两点五十分,自己来得太早了。 历经十年磨练,李多奎的嗓子十分出色,由于有雌音,李宝珍便让儿子由唱老生改为唱老旦,拜罗福山为师。罗福山与名老旦龚云甫同是「 ”同光十三绝”中郝兰田的高足。那时李家与龚云甫住邻居,李多奎时常去请教龚云甫,深得龚氏真传。 李多奎改唱老旦后,果然不同凡响。他在《钓金龟》一剧中一举成名,红透北京城。那时北京的街头巷尾,经常听到有人哼唱「 ”叫张义我的儿……”可以想象李多奎当时的影响有多大。 1926年,李多奎跟随金少山去上海。两人联袂演唱不仅红透上海滩,也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闻名遐迩的梨园红星之一。 李多奎为人坦诚爽快,豪气干云,名声极佳。1950年,他放弃了丰厚的收入,加入了北京太平京剧社。和谭富英、裘盛戎等名家开始进行长期合作。1952年,他参加赴朝慰问团,在历时4个月的时间里,他时常冒着战火硝烟和生命危险为战士演出。1956年,北京京剧二团与由马连良领衔的京剧团合并,成立了北京京剧团。形成了马、谭、张、裘四大头牌和二老(李多奎、马富禄)为主演的强大阵容。此时的北京京剧团可谓是名角荟萃,人才济济。李多奎先后与裘盛戎、马连良等合演了《甘露寺》、《海瑞罢官》等。并与裘盛戎排演了《赤桑镇》,全部是自己创腔。 李多奎对弟子关心爱护,谆谆教诲,一丝不苟。他总是亲自操琴,逐字逐句地教学,使弟子们受益匪浅。名师出高徒,桃李满天下,遍布海内外。李盛泉、李鸣岩、李金泉、刘少泉、李多芬、朱正琴等20余人是他弟子中的佼佼者。 1962年,李多奎在给弟子王晓临说戏时又犯了高血压病,住进了北京宣武区医院,自此后结束了自己的舞台生涯。1963年冬天,他随团去长春拍电影《秦香莲》,由于剧本改动很大,李多奎便重新设计唱腔。历经三个余月,电影拍浚,李多奎算是告别了50多年的粉墨生涯。1974年7月25日,李多奎与世长辞,享年76岁。他人虽故去,其独创的李派艺术仍在梨园熠熠生辉。 李多奎、曹砚芬于1926年3月24日结为伉俪。曹砚芬是著名评书演员曹秉懿之女。夫妇俩共生育3子2女。长女李维茵酷爱老旦艺术,嗓音酷似父亲。但由于父亲不许女儿置身梨园,只能成为她的业余爱好。长子李宗华工小生行当,颇有建树。次子李世麟师承著名画家王雪涛,系中国画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次女李世英系中国戏曲学校毕业,现为中国京剧院琴师。三子因患癫痫病,于10岁那年夭折。 03 茹派传人李宗华 李多奎的长子李宗华,1938年生,自小患有咳嗽和哮喘的毛病, ... 吃药也不见效。为此,李多奎不让儿子学戏。但李宗华自小喜爱京剧艺术。父亲不让学,他便偷偷地去喊嗓子,未曾想经过一段时间的喊嗓子之后,李宗华的疾患居然不治而愈。自此后,李多奎才允许儿子学戏。李宗华未能继承父亲学老旦,而是工小生。 1952年,李宗华从师于朱少云、陈盛泰。1954年,他正式拜茹富华为师。以茹富华为代表的小生流派与叶盛兰为代表的叶派均是小生派系中的翘楚。行家称茹中有叶,叶中有茹。茹派以做工规范、方正见长,对于小生行当中的六生(官生、雉生、穷生、武小生、扇子生、娃娃生)的表演程式要求严格,区分明显。尤其是对唱念中的上口字、半口字、尖团字极为讲究。李宗华深得茹派真传。 1956年,李宗华进入荀慧生京剧团。曾主演《群英会》的周瑜,《奇双会》中的赵宠,《临江会》中的周瑜,《石秀探庄》中的石秀。后来,他先后辗转内蒙、辽宁、湖南、河北等地的京剧团工作。1964年,传统戏停演后,李宗华改作导演。他在湖南湘潭市京剧团任团长时,排了不少现代剧目,如《铁流战士》、《苗岭风雷》、《针锋相对》等等,在当地颇受欢迎。他在担任河北廊坊地区京剧团团长时,编排了全部的《岳飞传》,在当地演出后引起轰动。 1982年,李宗华应山东省戏曲学校校长尚长麟所邀,来到山东戏校任教。李宗华执教有方,其弟子遍及全省,不少已成为当地剧团挑大梁的人物。 04 张派翘楚翟萍 李宗华的妻子翟萍,1961年出生,现在是山东京剧院挑大梁的人物之一。翟萍出生在沂蒙山区的郯城县,1976年她考入临沂艺校,主学京剧。1980年,翟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临沂京剧团。翟萍凭借自己的实力,很快成为团里的尖子。她先后主演了《佘赛花》、《断桥》、《穆柯寨》等剧目,显示了自己的艺术才华。1984年,山东省戏曲学校从全省各地招收了一批青年尖子演员,翟萍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专工青衣。1986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迈进了济南市京剧团的大门,很快又成为该团的骨干演员。 1987年4月,李宗华的母亲曹砚芬带上儿子和儿媳,来到张君秋的家中,那天张君秋刚刚起床,见到舅母一行到来,赶紧热情让座。曹砚芬笑着对张君秋说「 ”君秋,我给你带来一个徒弟,你看够不够格? ”张君秋上下打量了翟萍一眼。说道「 ”身材相貌没得说。”在听翟萍唱了一个段子后,张君秋脸上洋溢着兴奋之色,「 ”是个好苗子,这个徒弟我收下了!”这年张君秋已是67岁了,身体状况并不理想,本来不打算收徒弟了。但眼前这个弟子他不能不收。一是翟萍的自身素质特别优秀;二是两家这种特殊关系。自此后,张君秋对翟萍言传身教,孜孜不倦。翟萍有时回济南演出的录音带,送给张君秋听,张君秋在认真听后,便当场指出不足之处,并亲自演唱,进行纠正。张君秋十分喜爱勤奋好学、聪颖可爱的翟萍,在历时三年的时光,他将自己平生所学倾力传授给这位「 ”关门弟子”,使得翟萍的技艺获得神速的进步。 1995年,翟萍被借到山东省京剧院,排练现代京剧《石龙湾》,她主演剧中年轻的寡妇彩螺。 1999年6月,在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00周年的演出中,翟萍在《雄风祭酒》一剧中扮演了王懿荣的夫人谢氏。翟萍多次在省、市的戏曲大赛上获奖,其中1997年荣获了山东省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赛金奖第一名。 05 叶派高足李昕 李宗华的长子李昕,1963年8月出生,他自幼随父亲习学武小生,后拜储金鹏为师,1986年山东戏曲学校毕业。李昕扮相俊秀英武,唱腔宏亮刚脆, 动作潇洒大方。他对音韵吐字十分讲究, 颇具小生雅韵。19岁那年, 李昕便与有「 ”小张君秋”之誉的薛亚萍联袂演出,在《望江亭》、《凤还巢》、《状元媒》等剧中担任角色。1986年,李昕主演过《罗成叫关》,将罗成的英武、洒脱和傲气表现得淋漓尽致,赢得观众的青睐。他多次在省内大赛中获奖。 1992年,李听参加了全国青年京剧团新剧目汇演。他主演《临江会》,唱念做打颇见功力。唱得清亮,念得清晰,真嗓假嗓交换自如,将一个风流倜傥,雄姿英发的周瑜演得十分传神,荣获表演奖。 在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的演出活动中,李昕与香港京剧名家邓宛霞合演《大英烈传》。 1996年,李昕进入战友京剧团,拜著名京剧艺术家叶少兰为师,得名师指点,李昕的艺术底蕴更加厚实。天资聪颖加上悉,向老师求教,使他深得叶派神韵。 1998年,李昕与京剧名家王玉兰在北京长安大剧院联袂演出《碧波金鳞》100余场,场场爆满。他在剧中饰演的小生张珍,风流洒脱,光彩照人。 李宗华的次子李柯,1966年出生,毕业于河北省戏曲学校,工京剧丑行小花脸,毕业后分配在邯郸市京剧团,现已进入影视界。

李门四代:闻名梨园,自成一派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张君秋青年时期的两件大事:师生反目,娶两房妻子

    就在民国二十七年到三十年,这四年的走红期间,张君秋的私人方面,发生了几件事情:首先是师生反目。就因为张君秋红得太快了,因此在出师以前就开始赚钱,而且由少而多,逐渐赚了大钱。凑巧李凌枫和君秋的母亲,对钱都很认真。李凌枫、张君秋师徒李凌枫收了张君秋这个徒弟,的确很有收获。

  2. 李门四代:闻名梨园,自成一派

    从李宝珍到李昕,李门已成为四世的梨园世家。在这四世中,以李多奎的成就最大,不仅是闻名遐迩的京剧艺术大师,而且自成一派,被誉为老旦泰斗。1902年,李宝珍携全家进北京,成为庆寿和京剧戏班的一名鼓师。

  3. 京剧老照片:细数那些年戏台背后的故事

    翻改为京剧后初为四十本,每本多者四出,少者一出。后经梅巧玲、陈德霖等润色删减变为八本,并与王瑶卿、龚云甫、王蕙芳、贾洪林等经常演出。唱念做打均有体现。周瑞安年轻时便大红,有周一腿”雅号。但演出几场后,发现下场的时候总是容易碰到桌角,使用身段也不方便,因此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里对红楼戏的布景予以了否定。陆素娟《俊袭人》剧照中。不但配演演员与梅兰芳演出时一般无二。

  4. 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诞辰

    1901年2月28日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诞辰。马连良,字温如,北京人,...。网络配图马连良演剧态度严肃,做派庸洒飘逸,唱腔甜润舒畅,重视角色相互合作,并对京剧生角传统技艺作了较大改革,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也称马派,是继余叔岩之后京剧老生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曾任北京京剧团团长。解放后他与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改编秦腔《赵氏孤儿》为京剧演出,获得好评。常演剧目编为《马连良演出剧本选集》。

  5. 京剧开山祖师程长庚出生

    程长庚,名椿,谱名程闻檄,一名闻翰,字玉山,号荣椿,乳名长庚。道光年间入京,曾先后居住宣南石头胡同和百顺胡同,享名后寓所名四箴堂。京剧开山祖师程长庚祖居安徽怀宁石牌镇,清嘉庆十六年农历辛未十月初七日出生于潜山县黄泥镇程家井,为程氏51代裔孙。

  6. 评剧

    目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概述评剧是在“莲花落”和“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为评剧的前身。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角之分,后逐渐发展为生、旦、丑的“三小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解决男女同腔同调问题,发展生、净行当演唱艺术,促进了评剧的变革。评剧除在华北、东北地区广为流布外,中南、西北、西南的一些城市也有演出团体,它已成为一个有广泛群众影响的戏曲剧种。

  7. 越剧

    1938年以越剧之名替代女子文戏。目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历史越剧是从说唱形式的唱书衍化而来的。"越剧"这个名称,首次出现在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27年,女子文戏创演新戏,开掘新的表演程式,并改称“越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越剧事业得到迅速发展。越剧演出团体遍布全国包括台湾省在内的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成为除京剧以外的全国第二大剧种。

  8. 京剧

    徽班的演出深受京师观众欢迎,逐渐称雄剧坛,使得一些秦腔演员也投入徽班,形成徽、秦合作的局面。京剧是在徽班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以西皮、二黄作为主要声腔。京剧的脚色行当经过发展演变,分为生、旦、净、丑四行。京剧重视舞台上的人物造型,各行当的化妆都有一定的规范。京剧起自南方草野而成长于北方帝都,保持花部的活泼生机,又接受雅部的熏陶、规范。早在辛亥革命前,京剧界的有志之士就已积极从事改良戏曲。

  9. 艺术家小王桂卿逝世

    2011年3月6日,京剧艺术家小王桂卿逝世。>小王桂卿>简介>原名王强华,武生王桂卿之子。青年时期自己组班,独立挑梁,驰名南北,尤以猴戏著称,与其弟小二王桂卿、小三王桂卿、小四王桂卿合作,广受赞誉。>1959年上海京剧会演时主演《雅观楼》颇得好评。>1976年拍摄京剧舞台艺术片《雅观楼》,留下了十分难得的武戏资料。>1999年拍摄了“中国京剧晚霞工程——小王桂卿专辑”。

  10. 梅兰芳儿子京剧大师梅葆玖逝世

    2016年4月25日11时,梅葆玖先生因支气管痉挛,深度昏迷,经多方抢救无效,于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闻此噩耗,王祖蓝、六小龄童、刘涛等演艺圈人士纷纷发文哀悼大师离世。>梅葆玖,祖籍江苏泰州,出生于上海思南路,京剧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梅葆玖是1934年出生在上海,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第九个孩子,梅派艺术传人,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他10岁开始学艺,13岁正式登台亮相,18岁开始和梅兰芳同台演出。

随机推荐

  1. 外国传教士记张献忠屠川:嫌妇女阻碍行军 曾一日 ... 40万

    1640年,意大利人耶稣会教士利类思入川至成都布道,并在达官权贵中遴选三十人付洗,称为上帝教在四川的首批教徒。1642年,葡萄牙人安文思也从杭州入川,协助他布道。张献忠在成都竖立政权后,他的礼部尚书吴继善向张献忠介绍这两位教士,称其“才德兼优”,可备垂问。张献忠在同这两位洋人攀谈时,听到了很多闻所未闻的洋常识,非常愉快,待以上宾之礼,封他们为“天学国师”,由国库按月发给银两。他们一向待在张献忠身边

  2. 黑奴贸易的另一面—— ... 黑奴贸易简史

    作为一项古老的贸易,奴隶贸易几乎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历史,从部落时代开始,在人类发展史上总是能发现奴隶贸易的身影,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哪怕到了...时代,都在从事或者参与奴隶贸易某一环节,也有诸如英国、葡萄牙这样依靠着奴隶贸易成为全球性殖民帝国的国家。...人买卖黑奴在真实的非洲历史上,奴隶买卖很早就出现。公元1世纪的《红海回航记》一书就有关于来自非洲之角的奴隶的记载。

  3. 夸父为什么要摘下来太阳?夸父逐日的故事

    夸父为什么要摘下来太阳?夸父逐日的故事  夸父逐日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讲的是相传在黄帝时期,夸父族首领夸父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那么夸父为什么要摘下来太阳?夸父逐日的故事。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解答。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

  4. 学校优秀班干竞选演讲稿范文

    学校优秀班干竞选演讲稿范文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您们好!今天,幸运的我站在这里参加优秀班干部竞选,心情是既激动又惭愧。初中四年,我有两年担任学习...,两年担任班长。无论是学习...还是班长,要想服众,我认为,他首先要有骄人的学习成绩。因为作为学生,学习永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不管有没有人监督,我都能自觉维护班级和学校的良好形象。

  5. 大将军文聘功夫不弱,可就是怕燕人张翼德,究竟是为什么呢?

    文聘是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骁勇善战,武艺高强,屡立战功。可以我们会发现,文聘却十分惧张飞。不久,文聘率领大军前来追击赵云。没想到,张飞突然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手持长矛,立于桥上。那么,大将军文聘功夫不弱,他谁都不怕,就是怕燕人张翼德,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首先,文聘素闻张飞之勇,知道自己打不过他。张飞的勇猛,在三国那是出了名的。关于张飞的这些故事,文聘不会不知道。

  6. 【满子】的意思是什么?【满子】是什么意思?

    【满子】的意思是什么?【满子】是什么意思? 【满子】的意思是:满子mǎn zǐ最小的子女。  ●清张心泰《粤游小志》:「满子者,嘉俗称子女之最小者。按何光远《鉴诫录》陈裕诗:‘满子面甜糖脆饼,萧娘身瘦鬼常娥。怪来唤作浑家乐,骨子猫儿尽唱歌。’...

  7. 三月疯狂:在区域中的科学

    在这些流动的时刻,成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毫不费力的。事实上,过去30年来,研究判断和决策的科学家一直持有这种观点。尽管如此,最近的研究已经揭示了这一共识背后的研究中的关键缺陷。GVT认为热手是一种“认知错觉”;人们倾向于在随机性中发现模式,看到完美的典型条纹作为非典型,导致他们相信一种虚幻的热手。

  8. 星云大师《福报哪里来》

    福报有福报的来处!福报不是偷来的,福报不是抢来的,福报不是妄想就有,福报更不是怨恨就可以获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福报从哪里来?你有播撒福报的种子吗?一个人的福报有多少,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甚至「贫女一灯」,藉此因缘遇到大富长者,所以福报就来了。不必羡慕别人的福报比我大,也不必研究别人的福报从哪里来?

  9. 愿将法水洗前愆

    悟达知玄禅师还是云水僧时,有一天途经京师,看到一位西域异僧身患恶疾脓臭不堪,无人理睬,于是就耐心的为他擦洗敷药,并照顾他的疾病。>悟达国师听后,不觉汗如雨下,连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涤,突然一阵剧痛,闷绝过去,苏醒时,膝上的人面疮亦已不见,眼前也没有什么西域异僧。>后悟达国师,写下了慈悲三昧水忏仪轨,勤礼忏悔,这也是佛门流传很普遍之忏悔法门,以告知后世,欲除宿怨必先忏罪。

  10. 韩子高 沈妙容_沈妙容简介_沈妙容历史评价_沈妙容的家族成员

    沈妙容十多岁时嫁给陈蒨。侯景之乱时,沈妙容与陈蒨遭侯景囚禁,侯景之乱平定后,得以免死。当时沈妙容左右侍奉的人有不少知道此事,沈妙容担心陈顼逮捕党羽会受到牵连,于是将他们全部杀死。侯景之乱时,陈蒨的叔父陈霸先讨伐侯景,陈蒨当时在吴兴,侯景派遣使者拘捕陈蒨和沈妙容。尊为太后天康元年,陈文帝去世,沈妙容与陈文帝所生之子皇太子陈伯宗继位,尊奉沈妙容为皇太后,宫室称安德宫。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