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波斯王亚哈随鲁

根据《圣经》故事记载,古时候中亚地区的波斯王国,国土辽阔广大,从印度直到古实的127个省,全都在它统管之下。国王名叫亚哈随鲁,他在书珊城的王宫里登基,他的王后名叫瓦实提,长得容貌甚美。 亚哈随鲁王在位第三年,在王宫里大摆宴席, ... 赴宴的有宫廷大臣和各省首领,囊括了波斯和玛代的所有权贵。这些权贵们在富丽堂皇的王宫里,尽情观赏着亚哈随鲁王的多如繁星的财宝,和盖世无双的尊荣,足足观赏了180多天。 >紧接着,国王又为书珊城里的大小臣民,在御花园里设宴7天。御花园里,各等臣民手举金杯喝御酒,酒味浓烈而醇厚,喝多少,有多少,如同泉水一样。喝酒有规定:不准勉强人,各人各随己意。那边,在王后的宫里,王后瓦实提特备佳肴,赏赐妇女,又是别有洞天。在红白黄黑玉石铺成的地面上,直立着光滑圆洁的白玉柱子,柱子上箍着银环,银环上系着紫色细麻绳,麻绳下端扯着白色绿色蓝色的帐子,帐子垂落在床榻上,床榻是用金子银子铸成的,室内陈设雍容华贵,色调和谐而典雅。 >宴席持续到第七天,亚哈随鲁王畅饮美酒,与民同乐,喜滋滋地想起了他的美丽的王后。 >国王对侍立在身边的7个太监说:“传我的旨意,召王后到这里来,要戴上冠冕!” >“是,我主我王!”7个太监应声而出,去请王后。 >国王的意思,是想叫王后在各等臣民面前显示一番,因为她长得容貌甚美,估计会博得一片喷喷的赞美声。没料到,王后竟然不肯赏脸,把太监传来的口谕当作耳旁风,拒绝遵旨来见。在大庭广众之中丢了亚哈随鲁王的脸,这使他大为震怒,心中翻腾着一团烈火,不知如何发作。 >那时宫廷里高居显职的有米母于等7位波斯和玛代的大臣,都是通达时务的明哲人。按照国王的习惯,在决定重大事情之前,总要先问问他们。于是国王问道:“王后瓦实提不遵守太监所传的王命,照例应当如何处置呢?” >7大臣之一的米母干对国王说:“严重啊,王后瓦实提抗旨不遵,这不仅得罪国王,而且会造成一个先例,传扬到各省妇女的耳中,说亚哈随鲁王吩咐瓦实提到王面前来,她却不肯来!她们会照样学着做,藐视自己的丈夫。今日波斯和玛代的众位夫人听见王后这事,必向国王的大臣们照样行事,从此必大开藐视与忿怒之端。” >国王深有感触地说:“确实如此,依你之见,当如何处置才妥呢?” >米母干继续说:“王若以为可行,就请降旨,写在波斯和玛代人的律例中,永不更改,不准瓦实提再到王面前来,将王后位赐给比她更好的人。所降旨意应该传遍全国,使全国各省的妇人引以为戒,无论丈夫贵贱,都须尊敬。” >米母干的主意受到国王和众人的一致赞同。国王向全国发诏书,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晓谕天下,使作丈夫的成为一家之主。 >过了好长时间,亚哈随鲁王的怒气渐渐平息下来,又思念起瓦实提的娇美和不听话,是不是从轻发落呢?他有些犹豫了。 >这时,国王的侍臣对他说:“不如为王寻找美貌的姑娘。王可以派官员在全国各省召集美貌的姑娘到书珊城的女院,交给掌管女子的太监希该,由希该分给她们当用的香品。王可以从中选取喜爱的女子,立为王后,代替瓦实提。如果王高兴的话,就请这样做。” >亚哈随鲁王说:“嗯,不错,就这么办吧。”说完这话,国王迅速传出谕旨,派出官员在全国各地挑选美女,召集到书珊城交给掌管女子的太监希该。 >在入选的众多美女中,有一名叫哈大沙的女子,是犹太人便雅悯的后代。她的祖辈随犹太王约雅斤和众百姓一起,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撤从耶路撒冷掳来,安置在书珊城里。她父母早亡,由堂兄末底改收养,给她改名叫以斯帖。堂兄和以斯帖相依为命,往在书珊城里。没有想到,这次选美女,以斯帖居然入选了。 >以斯帖被选入宫,交给太监希该管理。希该非常喜欢以斯帖,急忙给她需用的香品以及其他按规定应得之物,派七个宫女侍候她,让她和宫女一样,搬进女院中上等的房间。以斯帖在这里守口如瓶,并未将自己的籍贯宗族告诉任何人,这是未底改事先嘱咐好的。 >堂妹进宫之后,末底改天天在女院前边行走,他放心不下,想知道以斯帖平安不平安,看看事情将如何发展。 >这许多被送入宫的女子,全都安置在女院里,先住下来。按照定例,她们得用香料洁净身体12个月,日期满了之后,依照太监希该安排的次序,一个一个单独去见亚哈随鲁王。 >女子进去见王时,从女院到王宫的时候,她要什么,就得给她什么,这是定例。女子晚上进去,第二天早晨出来,回到女子第二院,交给掌管妃嫔的大监沙甲,从此以后便住在里面,除非国王喜爱她,提名召她晋见,否则就不能再见国王的面。 >末底改的堂妹以斯帖,按照次序轮到她去见王了。她除了太监希该分给她的常例物品以外,别无所求。 >太监希该拖着细细的嗓音说:“以斯帖呀,这回可轮到你了,你看她们都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要了好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你呢,早就想好了吧,要什么,说出来吧!” >以斯帖回答说:“不要。” >太监说:“来颗俄斐宝石吧?” >以斯帖摇摇头:“我什么也不要。” >以斯帖一无所求,离开女院,向王宫内院走去。这是亚哈随鲁王第七年十月的一个晚上,以斯帖由太监引导着,走进内宫,朝见国王。亚哈随鲁王看见以斯帖生得花容月貌,体态苗条丰满,就非常喜欢她,爱她胜过所有的妃嫔和美女。她在国王面前蒙受无比的宠爱,国王亲手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的头上,立她为王后。 >因为以斯帖的缘故,亚哈随鲁王给众首领和臣仆大摆宴席,又赦免各省的租税,并大颁赏赐。 >那时候,末底改坐在朝门,国王的两个守门太监,辟探和提列,恼恨亚哈随鲁王,想要伺机害死他。这事给末底改知道了,他随即告诉了王后以斯帖。以斯帖奉末底改之托,把这事原原本本地报告给国王。 >此案经过一番查究,果然属实。亚哈随鲁王降旨,把两个预谋者挂在木头上。同时由书记官当着国王的面,把此案的详细经过写到历史书上。 >后来,亚哈随鲁王看中了亚甲族哈米大的儿子哈曼,使他步步高升。他的爵位超过与他同辈的一切臣宰。在朝门的一切臣仆,都依照国王的吩咐,跪拜哈曼。唯独末底改不跪不拜。 >在朝门的臣仆们对末底改说:“你为什么不跪拜哈曼呢?这是国王的命令呀,你敢违背……”他们天天劝他,可他就是不听。 >他们又把这事告诉哈曼:“你刚才走过的时候,末底改不跪不拜,他坐着。末底改是犹太人,与众不同!” >其实,哈曼早就注意到末底改在他面前坐着不跪不拜,因此他胸中一直憋着一口气。他咬牙切齿,觉得光除掉末底改一个人还不够解气,必须赶尽 ... 绝所有的犹太人,才能使他心满意足。 >亚哈随鲁王十二年正月,人们在哈曼面前按照惯例抽签,择定这一年中的何月为吉月,何日为吉日,当时书珊城居民管选择吉日叫掣普珥。这次掣普珥择定12月为吉月,13日为吉日。 >择定吉月吉日之后,哈曼对亚哈随鲁王说:“有一批人,散居在全国各省,他们的律例与万民的律例不同,也不守王的律例,因此容留他们活着,实在与王无益。如果王高兴的话,请下旨意,灭绝他们。我愿为此捐一批银子,交给掌管国币的人,纳入王宫府库。” >哈曼说得头头是道,国王听得入情入理,立刻准其所奏。亚哈随鲁王从手上摘下刻有印信的戒指,放在犹太人的仇敌哈曼的手心里,对哈曼说:“这银子我不要,仍赐给你吧,至于你说的犹太人,我也交给你,你可以随意对待他们。” >正月13日,王的书记官被召来,奉亚哈随鲁王之名写圣旨,照着哈曼所吩咐的一切,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写好圣旨,用王的戒指盖上印,交给驿卒,吩咐他传与总督及各省 ... 并各族首领,晓谕万民知悉——在本年12月13日这天,在全国127个省之内,一齐动手,将犹太人不分男女老少,一律 ... 绝,彻底消灭。与此同时,要抢光他们的财宝,作为掠获之物。 >驿卒奉王命,急速行动。亚哈随鲁王同哈曼坐下来,饮酒谈笑。 >谕旨传遍书珊城。书珊城的居民都因此而惴惴不安。未底改听说哈曼所做的事,就撕裂衣服,披麻衣,蒙灰尘,沉痛哀号,在城中行走,到了朝门停住脚步。因为穿麻衣的不可进朝门。 >国王的谕旨传到各省各处,犹太人都惊恐万状,禁食,哭泣,哀号,穿麻衣,有许多人躺在灰尘中。 >王后以斯帖的宫女和太监将此事禀报给她,她更是无比的忧愁,派人送衣服给末底改穿,要他脱下麻衣,可是末底改就是不肯。以斯帖只得把伺候她的一个名叫哈他革的太监召来,打发他去见末底改,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问清楚。 >于是太监哈他革从王宫里走出来,在朝门前的广场上找到了末底改。末底改向他讲述了自己的遭遇,以及哈曼为灭绝犹太人而应许捐入王库的银数,从头至尾,叙说了一遍。讲完这些,又将传抄在书珊城的谕旨交给哈他革一份,托他转交以斯帖,并传话给他,叫她进去面见国王,为本族的人,在王面前恳切祈求。 >哈他革回来,将末底改的话转述给以斯帖,并给她看国王的谕旨。以斯帖眉头紧锁,沉吟良久,徐徐抬起头来,吩咐哈他革向末底改传话说:“国王的所有臣仆,和各省的人民,都知道有一个规定:若不蒙国王召见,擅入内宫见王的,无论男女,必定处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不得存活。现在我已经有30天没有蒙国王召见了。” >太监把这话告诉末底改,末底改托人回复以斯帖说:“以斯帖呀,你以为自己比一切犹太人都高贵,就能够幸免这场灾祸吗?告诉你吧,休想!如果你这时候缄口不言,犹太人也必定会从别处获得解脱与拯救。到那时候,你和我及全家,必至灭亡,焉知你得到王后的位分,不正是为着现今的机缘吗?”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以斯帖拿定了主意,她吩咐人回报末底改说:“请你晓谕书珊城的所有犹太人,叫他们为我禁食3天3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宫女,也要这样禁食。然后我违例进去面见国王,我若死就死吧!” >于是末底改依照以斯帖所吩咐的一切,去告诉犹太人,为冒死去晋见亚哈随鲁王的以斯帖禁食3日。 >第三天,以斯帖穿上朝服,走进王宫的内院,对着宫殿站立。亚哈随鲁王正坐在宫殿里的宝座上,他一看见王后以斯帖站在院内,就立刻转动手中的金杖,向着她伸了过来——这是莫大的恩宠啊!不管是谁擅入禁地,如果金杖迟迟不伸过来,那么武士之刀就将飞过来。然而国王的金杖是不轻易向谁伸出的,这回居然向以斯帖伸过来了。以斯帖见此情景,赶紧向前急走几步,俯身摸金杖。 >亚哈随鲁王对以斯帖说:“王后以斯帖啊,你要什么,你求什么,尽管说吧,就是国的一半,王也必赐与你。” >以斯帖诚惶诚恐地说:“如果王高兴的话,请王今天带着哈曼赴我的宴席。” >亚哈随鲁王说:“好的,叫哈曼速照以斯帖的话做!” >于是亚哈随鲁王带着哈曼去赴王后以斯帖的宴席。 >在酒宴开始前,国王又向王后说:“你要什么,王必赐给你。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王也必为你成就。” >以斯帖回答说:“我有所要,我有所求。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愿意赐我所要的,准我所求的,就请王带着哈曼再赴我预备的宴席。明日我必定照王所问的说明。” >国王说:“好的,明天这时候,我一定带着哈曼再来赴宴。” >这样说定之后,宴席也就散了。哈曼心中快乐,欢欢喜喜地出来。可是一过朝门,又看见末底改傲气十足地坐在那里。这就像一把无形的利剑,戳伤他的自尊心。哈曼暂且忍耐着,满心恼怒地走回家里。 >回到家里,哈曼叫人把他妻子细利斯请来,又请来了几位朋友。他们聚拢来,听他讲述自己的荣耀与忿怒。哈曼将他那崇高的荣耀,众多的儿女,如何蒙国王恩宠,使他超乎一切群臣之上,都绘声绘色地描述给他们听。一直讲到刚才的赴宴,他嘴里喷着从王后那里饮来的酒味,兴高采烈地说:“王后以斯帖预备宴席,随国王赴宴的,只有我哈曼一个人,明日王后又要请我随王赴宴!” >当妻子与朋友们正在为他的青云直上而竭力祝贺的时候,哈曼忽然话题一转说:“唉,今天我又碰见那个犹太人末底改坐在朝门,只要我看见他往那里一坐,我的一切荣耀,也就黯然失色,与我无关了。” >哈曼的妻子和朋友们说:“难道就制服不了他?不如立一个5丈高的绞架,明天早晨请国王将末底改挂在那上头,然后你就可以欢欢喜喜随王赴宴了。” >哈曼认为这个主意好,便叫人立即赶制了一个大绞刑架。 >这天夜里,亚哈随鲁王在床上翻来覆去,久久不能熟睡。他叫人取过历史书来,念给他听。正巧听见这一页上写着:“国王的太监中有两个守门的,名叫辟探和提列,想要暗害亚哈随鲁王。末底改将此事告诉王后……” >听到这里,国王插话说:“末底改做了这件好事,赏没赏赐他什么尊荣爵位呢?”国王的臣仆回答说没有。 >这时听见外面有脚步声,国王问:“谁在院子里?” >臣仆说:“哈曼,是哈曼站在院子里。” >亚哈随鲁王命令哈曼晋见。哈曼应声进来。他已经想好了一通话,准备请求国王将末底改挂在他所预备的绞架上。可是国王开口问他:“对于王所喜欢所尊重的人,应该如何对待他呢?” >哈曼心想,王所喜欢所尊重的人,不是我是谁呢?于是他回答说:“对于王所喜欢所尊重的人,应该将王所穿的朝服和戴冠的御马,交给王极尊贵的一个大臣,命他将朝服穿上,使他骑马走遍全城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说:王所喜欢所尊重的人,就应该如此蒙恩。” >国王对哈曼说:“就这么办吧,你快快将这衣服和马送给坐在朝门的犹太人末底改,照你所说的,一样不可缺少。” >这样一来,哈曼心中有苦难言,那相反的话语就再也不敢出口了。他只得转身出去,乖乖地将朝服给末底改穿上,使他骑马走遍全城的街市,并在他面前宣告说:“国王所喜欢所尊重的人,就应该如此蒙恩!” >末底改受过这番恩待以后,仍然回到朝门。哈曼却郁郁闷闷地蒙着头,急急忙忙回家去了。哈曼垂头丧气回到家里,将刚刚发生的变化,全都告诉了他的妻子细利斯和他的朋友们。 >朋友们和哈曼的妻子细利斯,听见事情有变,全都大惊失色,预感到形势不妙。他们对他说:“你一开始就在末底改面前吃了败仗。他如果是犹太人,你肯定斗不过他,早晚你要一败涂地!” >正与他们与哈曼说话的时候,王宫太监来了,催他快快去赴王后以斯帖的宴席。 >在这第二次的酒席宴前,国王又迫不及待地问王后:“王后以斯帖啊,你要什么,王必赐给你,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王也必定满足你的要求。” >王后以斯帖这才从容回答说:“如果王高兴,如果我在王前蒙恩,请听我把话说清。我所要的,是请王将我的生命赐给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将我的本族赐给我。因为我和我的本族,就要被赶尽 ... 绝,剪除干净了!”她声泪俱下,继续说道,“假如只是我们遭殃,或者被卖为奴婢,我也就值不得讲话了,本可以缄口不言。可是王的损失呢。难道王的王国遭殃,人口锐减,是敌人可以用银子补偿得了的吗?” >亚哈随鲁王追问王后:“哎呀,谁敢出这样的坏主意!这人是谁,他在哪里?” >王后指着哈曼对王说:“就在眼前!仇敌就是他,就是这坏蛋哈曼!” >哈曼吓得魂不附体,“当啷”一声,金酒杯掉在地上。 >亚哈随鲁王一听这话,勃然大怒,他抖身站起,一挥金杖,转身离开席面,由太监跟随着,往御花园去了。 >哈曼见国王异常震怒,料定必加罪于他。他随即站起来,绕到以斯帖膝前,乞求饶命。王后躲闪着,斜倚在床榻上……国王从御花园里回来,猛然看见哈曼伏在以斯帖的床榻上,便大喝一声:“哈曼!你好大胆!你竟敢在宫廷之内,在国王面前,调戏王后!”这话刚一出口,就有几个人像箭一样扑到哈曼身上,将他拖离王后,用布将脸蒙上。 >国王的随伺太监哈波拿说:“哈曼做了一个5丈高的绞架,扬言要把末底改挂在上边,他怨恨那救王有功之人。如今那大绞架还立在他家的院子里呢!” >亚哈随鲁王怒不可遏,降下口谕说:“留他自己用吧,把哈曼挂在那上头吧!”一声令下,不由分说,臣仆们就把哈曼挂在他为末底改须备的绞架上。这才稍稍止息了国王的怒气。 >当日亚哈随鲁王把犹太人的仇敌哈曼的家产赐给了王后以斯帖,以斯帖又把自己的身世重新说了一遍。国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终日坐在朝门的末底改就是自己的国舅啊!何况此人还救过自己的命。这样,亚哈随鲁王就把过去对哈曼的恩待,全部转移到末底改身上了。 >太监传出国王口渝:“召末底改进宫!” >坐在朝门的末底改被太监引进王宫内院,朝见国王。国王从手上摘下刻有印信的戒指,交给末底改。末底改接过戒指,认出这正是从哈曼手里追回的那只。 >以斯帖奉国王命接收哈曼的家产,她派末底改去管理这份家产。从此犹太人的末底改便不坐朝门了。 >可是犹太人的灾难并未解除,12月13日 ... 犹太人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有一次,当末底改侍立在国王身边的时候,以斯帖又俯伏在国王的脚前,流着眼泪,向王哀告:“恳求我王开恩,解除哈曼迫害犹太人的恶谋!” >亚哈随鲁王向以斯帖伸出金杖,以斯帖随着起来,站在国王面前说:“哈曼设谋传旨,要 ... 灭王在各省的犹太人。现今如果王高兴的话,如果我在王面前蒙恩的话,就请王另下一道圣旨,废除哈曼所传的那道谕旨。我怎么能忍心看着我的同宗人被消灭呢……” >亚哈随鲁王对以斯帖和末底改说:“由于哈曼设谋陷害犹太人,我已将他挂在木头上了,将他的家产赐给了以斯帖,并将戒指追回交给了末底改。现在王的戒指在你们手里,你们可以随意奉王的名义写谕旨给犹太人,用王的戒指盖印,传下去便立即生效。奉王命所写的用王戒指盖印的谕旨,任何人都不能废除。” >于是以斯帖和末底改依据亚哈随鲁王的吩咐,分头下去准备。 >9月23日,王的书记官被召来,依照末底改的吩咐,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以及犹太人的文字方言,奉国王之命写成谕旨,用王的戒指盖上印,交给骑马的驿卒,传给那些从印度直到古实的127个省的犹太人,以及总督、 ... 、首领,并广为抄录,让万民知道。谕旨中,国王准许全国各省各城的犹太人,在12月13日这一天之内,聚集保护生命,并将攻击犹太人的一切仇敌诛戮 ... 灭。务使犹太人有所准备,等候那日,在仇敌身上报仇雪恨。 >驿卒接过谕旨,骑上御马,急忙起程,将谕旨传到全国各地。 >谕旨也传遍书珊城。末底改头上戴着金冠冕,身上穿着蓝色、白色的朝服,外罩紫色细麻布的外袍,从王宫里走出来。书珊城的居民都欢呼庆祝,而其中的犹太人,则更显得光荣而尊贵。 >国王的谕旨传到各省各地,犹太人全都喜气洋洋,摆设宴席,庆贺吉日。举国上下的臣民之中,有不少人惧怕犹太人的复仇烈火,因此他们便急忙加入了犹太籍。 >12月13日,原本是仇敌盼望消灭犹太人的日子,现在却成了犹太人反扑仇敌的日子。犹太人在全国各省的城里聚集,动手击 ... 他们的仇敌。仇敌丧胆,无人能抵挡他们。各省的首领、总督、 ... 乃至宫廷大臣,都因惧怕末底改而帮助犹太人。犹太人举刀击 ... 一切仇敌,任意消灭恨他们的人。 >在书珊城,犹太人击 ... 了50O人,又将哈曼的10个儿子全部 ... 死。当日将书珊城被 ... 的人数呈报在亚哈随鲁王面前,国王对王后以斯帖说:“犹太人在书珊城 ... 死了500人,又 ... 了哈曼10个儿子,在各省不知如何呢?现在你要什么,王一定赏赐给你,你还求什么,王也一定为你办。” >以斯帖说:“如果王愿意,如果王高兴,求你准许书珊城的犹太人,明日还像今天一样,再 ... 一天仇敌,并将哈曼10个儿子的尸首挂在绞刑架上。” >亚哈随鲁王便依照王后以斯帖的话,降下圣旨。书珊人遵旨把哈曼10个儿子的尸首挂在绞架上。14日这天,犹太人又在书珊城 ... 了300人。 >在各省的犹太人,在12月13日这天,一共击 ... 了他们的仇敌7万5千人。13日 ... 完仇敌之后,14日他们就休息了,因此就以这日为吉日。可是书珊城的犹太人在13日和14日两天 ... 敌,15日休息,他们就以这日为吉日。 >末底改记录此事,写信给远近各省的犹太人,指示他们每年12月14日和15日两日为吉日,纪念犹太人 ... 仇敌保平安,转忧为喜,逢凶化吉。犹太人在这两个吉日里,要设宴欢乐,彼此馈送礼物,周济穷人。 >犹太人末底改平步青云,成为亚哈随鲁王的宰相,名声传遍各省,日益昌盛。 >这一复仇事件是由于哈曼设谋 ... 害犹太人,掣普珥择吉日所引起的,因此犹太人就称这两日为普珥吉日。王后以斯帖和末底改在给全国127个省所有犹太人所写的第二封信中,要求他们按时守普珥吉日。从此,普珥吉日便在犹太人中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波斯王亚哈随鲁的更多相关文章

  1. 香药珍宝,积载如山,舶深六七丈。中古中国与香料之路

    古印度为香料大国,《后汉书·西域传》载,天竺国有细布、诸香、石蜜、胡椒、姜、黑盐等。这条航线一头连着中国,一头连着古罗马。学者陈连庆将魏晋时期视为异域香料正式输入阶段,中国本土香料逐渐退居其次。二者,所谓"佛教传入之路也是一条香药传入之路",随着佛教深入,中国对外来香料需求量增加。幅员辽阔,连通四方的萨珊波斯成为中亚地区最具影响的力量。

  2. 牧羊人发现一洞穴,里面有几个破陶罐,竟装着耶稣时期的手抄圣经

    这位牧羊人将完整的三卷收回,拿到当地市场出售。死海古卷的发现,让这一切成为可能,中世纪定本之前近700年的《圣经》真容大白于世后,许多当年教廷定本中的篡改和欺骗,也大白于天下了。唯灵论为基督教奠定了哲学基础,耶稣基督的独一性和神性为基督教奠定了神秘主义基础。

  3. 二战的谣言:真的是犹太人搞坏了德国吗?

    想起犹太人,许多人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不同的画面。纳粹包括纳粹的粉丝,都以这个为出发点,声称犹太人是将德国经济变坏的罪魁祸首。许多人也认为犹太人被屠...是因为他们本身太过贪婪的缘故。本文将从逻辑、人性角度出发,还原历史上真正的犹太人形象。

  4. 二战的真实照片,没有胆寒的场景,却有细思极恐的可怕

    说到了二战,我们的记忆似乎就被带到了过去,看到了过去的英雄们为了国家而努力奋斗。的确,二战曾经给我们国家带来了深痛的伤害,让不少的中国百姓都死在了这场战乱。但除了我们国家曾经因二战受到伤害以外,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的人在二战中流了不少的血,这个民族就是犹太民族。日本和德国都是二战的主要发起国,中国是受到日本的侵略,而犹太人则是被德国人压榨。这一张张的真实照片,能让我们深深切切的感受到二战带来的伤害。

  5. 游牧鼻祖:斯基泰人的千年历程简史

    斯基泰人的大名,几乎贯彻整个人类古典时代的历史。虽然不是全球游牧文化的起源,但他们却是首个真正意义上游牧文化群体,并对欧亚大陆的两端都产生巨大影响。以至于在突厥文化崛起前的千年里,所有草原与周边区域的部族,都受到他们的技术、文化和习俗感染。

  6. 上古时代的世界大战——希腊和波斯的争霸

    爱琴海的古希腊城邦联军曾经和当时的世界霸主——波斯帝国之间展开了一场全方位的...较量。这是人类历史上已知的最早的大规模战争。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对比起来看,希腊和波斯的差异非常的明显。

  7. 「 ”你们看着办吧”:一场不公正的世纪审判何以让耶稣「 ”竖子成名”

    17世纪,英国法学家培根曾说:「”一次不公正裁判的罪恶甚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污染的只是水流,而枉法裁判污染的却是水源。”余定宇先生说,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都已开始相信: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其败亡的原因之一,或多或少,都可能是由一桩极端残忍和极其不公平、不正义的审判引起。而在这场不公正审判的受难者,却有一个在全球妇孺皆知的响亮名字——耶稣。传说在公元30年,在罗马帝国占领时期,有一位自称为「

  8. 马拉松战役波斯人失败的关键因素 不是希腊人盔甲质量好

    果然不出米提亚德所料,波斯人的两翼根本承受不住希腊密集阵的猛烈冲击。这样波斯前排每一个持盾的队长必须承受希腊两个纵列十六名步兵的合力冲击。波斯军队的中央部分取得了优势,因为进攻这一部分的是波斯人自身和撒卡依人。他们攻破希腊人的防线,把希腊人追到内地去。波斯人的失败,究其原因,在于战场过于狭窄,波斯轻装部队和骑兵没有足够的战术回旋空间,另,其弓箭穿透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因素。

  9. 马拉松战役决策 雅典将领如何看出波斯人多势众却不敌希腊步兵

    从战术角度来看,波斯军队过于依赖轻装步兵,而缺乏有力的重装步兵。

  10. 除去欧美人,能让犹太人,全民族感激的非犹太人,只有他1人了

    截止201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400万人左右,这人口数字相对于全球已经超70亿的总人口来说,是一个相对较少的数字。

随机推荐

  1. 激励人心的说说 激励名言语录大全-感人的情话

    所以有人说年轻人的心并不年轻,感觉也并不锐敏。他们的冷淡并非历为感觉迟钝,而是因为他们的心被热情、野心、欲念和某些执著的念头淹没了。

  2. 霸气句子 能笑死人的

    10、我不想知道你有病,别表现的那么明显。

  3. 盛装的民主

    富兰克林明白他在巴黎的任务是多么敏感,他仔细地斟酌着自己的言辞,就像他在意自己的外表一样。在法国时,他穿着简单朴素的“同上”西装,因为他的外套、背心和马裤都是用同一条细绸裁成的,所以得名。其中一件这样的西服,从马萨诸塞州历史学会长期借来,在NMAH展出,曾经是一种深紫色,用作商业服装。他在会见国王时穿了一套与凡尔赛宫相似的衣服。当时的大多数男人都穿着更华丽、更高贵的衣服。但富兰克林热衷于将自己与众

  4. 范长生简介 西晋时成都天师道首领范长生生平

    出身土著豪族,时成都一带天师道首领,时流民起义军大成政权丞相,封为「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平定后,朝廷为免再生事端,将涪陵五千余户强行迁往成都,其中即有范长生一家。饱受战乱与歧视之苦的范长生,也加入了天师道,长期住在成都西山(青城山)。因他注重信义,博学多才,深得天师道教徒的敬服,被拥为成都一带天师道的首领。《列仙传》说蜀才「年百余岁,人奉为仙,称曰长生」。

  5. 此人身为一降将,却被李鸿章跟左宗棠抢着用,最后此人 ... 殉国

    李鸿章经过打听之后知道了丁汝昌这个人,并且亲自写信想请丁汝昌到自己的部队。丁汝昌感动不已,连夜穿着...和袜子出现在了李鸿章面前。李鸿章觉得丁汝昌应该去出国深造,费用全由他出。经过一番争抢以后,丁汝昌跟了李鸿章,他在北洋海军中担任尚书,那时候的北洋海军名气还是很大的。甲午战争的时候,日本人劝丁汝昌投降,而他却...殉国,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6. 除了刘彻,中国还有多少"武帝"?其中一位没称帝却比刘彻更著名

    今天咱们就说说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谥号为"武"的皇帝。不过无论如何评价,刘彻巨大的历史作用无可否认。除了这九个"武帝",历史上还有一些谥号虽有"武"但在"武"前或"武"后还多了一个字的皇帝,当然,这个字也都是好词儿。历史上,还有几位特殊的"武帝",他们都没有正式称帝,但因为他们的赫赫战功为儿子们称帝打下了基础,所以儿子登基后就把老爸追谥为"武帝"了。

  7. 【麦穗两岐】的意思是什么?【麦穗两岐】是什么意思?

    【麦穗两岐】的意思是什么?【麦穗两岐】是什么意思? 【麦穗两岐】的意思是:★「麦穗两岐」在《汉语大词典》第17820页 第12卷 1019麦穗两岐mài suì liǎng qí(麦穗两岐,麦穗两岐) 1.    一麦两穗。旧时以为...

  8. 邪淫的人命不好

    邪淫的人为什么命运不好>《佛说四十二章经》说:“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而古人自励的箴言中也有一句说道:“求名者,因好...而名必败;求利者,因好...而必丧利;居家者,因好...而家弃必荒;为官者,因好...而官业必堕。”犯邪淫者,定削福报。犯邪淫者,家庭不合。犯邪淫者,寿命必短。一心念会消除你的欲念。

  9. 有一个国家,成吉思汗攻打六次都失败了,至死也没有灭掉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成吉思汗征服中原的绊脚石,六次攻打失败,他临死前也没有灭掉的西夏国。为了能更快速灭掉金国,成吉思汗决定先将金国的盟友西夏国灭绝。第一次成吉思汗攻打西夏只是探探西夏实力,这次突袭抓了很多西夏俘虏。又过2年蒙古军三次攻打西夏,这次西夏惨败向金国求助,金国却拒绝了。可是当时蒙古已经攻打了别的部落,没有很多兵力攻打西夏,所以最后也没能完全收复西夏,直到成吉思汗死前也没能完成。

  10. 杨复光是谁 杨复光是个怎样的人

    杨复光杨复光是唐朝末年宦官将领,被称作是“资忠辉武匡国平难功臣”,他曾诱降王仙芝、劝降周岌、镇压黄巢恢复长安、引沙陀李克用等,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对唐朝而言他的确是一个功臣,也是一位人人敬佩的权宦。杨复光是谁>唐僖宗>杨复光本姓乔,福建人,因是内常侍杨玄价的养子而改姓杨,为唐朝末年宦官军事将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