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张良最后是怎么死的?但是张良非常的精明,他深知天下初定以后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事,于是在晚年的时候他辞官跟着自己的弟子去四处云游,最后在公元前186年,张良病死。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
张良最后是怎么死的?
张良是病死的。
张良的字是子房,在大约公元前250年的时候在河南颍川城父出生,是秦朝末期和汉朝初期著名的谋士,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曾经凭借自己出色的计谋和头脑帮助刘邦在最后一次于项羽的决战中取得胜利,刘邦非常的赏识他并且封他为留侯。
但是张良非常的精明,他深知天下初定以后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事,于是在晚年的时候他辞官跟着自己的弟子去四处云游,最后在公元前186年,张良病死。
扩展资料: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 ... 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 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
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
以后13 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最后学成之后帮助刘邦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使得刘邦得以称帝建立汉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良
张良怎么死的?张良死因两种说法
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刘邦夺得天下以后,开始诛 ... 功臣,张良是不是其中一个?这个帮助刘邦夺得天下的张良是怎么死的?
张良
在历史上,关于张良究竟是怎么死的,有两种说法:
张良怎么死的:居官善终
汉朝基业初定,异姓诸侯也多被消灭,国家生活步入正轨,但宫廷中却酝酿着一场风暴。刘邦宠爱戚夫人,对吕后的野心有所察觉。欲废太子刘盈(吕后子),欲立赵王如意(戚夫人子)为皇储,满朝文武群起谏诤,认为此举不妥,刘邦却立意已决,不听群臣的劝阻,眼看太子位行将被剥夺,吕后焦急万分,派其弟吕泽求助于“智囊”张良。
张良认为废立太子一事事关重大,不可轻易更立。汉朝初立,百废待兴更立太子很可能引起内乱,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安定天下稳保江山。基于此,张良对吕泽说 道:口舌已难保太子,现在有四个老者,人称“商山四皓’年皆八十有余,节义清高,很受人们敬重,现不就汉朝爵位,隐匿深山,皇上屡请不至;如果太子屈尊固 请‘四皓”下山辅佐,为巩固太子的地位一定有所帮助。
“四皓”果真被太子的诚意所感动,答应下山辅佐。刘邦讨伐英布得胜还朝,举行庆功宴,四位老人随太子入宫。刘邦惊问其名,才知道着四位相貌奇特的老人就 是自己屡请不至的隐士。四位老人表示:太子仁孝,敬贤爱士,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力。刘邦见四老已为太子左右,可见太子羽翼已丰,恐怕难以动摇,便放弃的 易立太子的主张。吕后十分感激张良,在刘邦死后,强劝张良结束学道生活,回朝做官,张良听从了劝告,回朝做官。惠帝元年,张良病死,谥号文成侯,终得善 终。
张良
张良怎么死的:隐居山林,病死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汉高祖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 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 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刘邦称帝分封功臣知识,让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 苏沛县),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
谋圣张良
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满足。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 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张良乃 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但吕后感德张良,劝他毋自苦,张良最后还是没有听从吕后的劝告,仍就服人间 烟火。
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老师隐居之山命名为张师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西 北)。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黄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东南),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 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 墓。
由于张良的晚年活动鲜为人知,以至被人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而张良死后究竟葬于何处,也成为千古之谜。
张良到底怎么死的?
前186年(汉高后二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死后被封为留侯。
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初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
张良怎么死的
公元前186年(汉高后二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
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
张良字什么,张良是如何死的
张良怎么死的?
警察张良是怎么死的
在处置输油管道爆炸事故后续工作中不幸牺牲
据公安部通报,在大连油管爆炸起火事件发生后,大连消防支队战勤保障大队三班班长张良第一时间带领战士赶赴现场。张良他们班组负责在大连新港街道 ... 码头执行供水任务,他任现场远程供水编队分队长。他们已为火场十条80毫米供水干线持续不间断供水4万余吨。张良大火扑灭后,张良与战友继续执行监护任务。但是海面油污、海草等杂物影响远程供水浮艇吸水,浮艇需随时进行清污工作。张良为确保前方供水不间断,每个小时都要深入海水中清理浮艇泵。 昨日,大连海域风力达8至9级,但为了保证供水不间断,上午8时30分,张良、韩晓雄用安全绳固定渔船钢索,再次进入海里清理浮艇泵,由于海面突变,一个巨浪将二人吞没。张良不幸牺牲,韩晓雄获救。当日14时25分,张良的遗体被找到,并捞出水面
张良是如何死的
张良魂归张家界
——————————————————————————–
在人间仙境张家界,有一天下奇观——水绕四门。其西北角香炉岩的荆棘杂树丛中,凸现一个旧土堡,乃汉室留侯张良的安息之地。坟茔虽毁,布满苔藓的《张良之墓》墓碑仍在。据说张家界名称的由来,乃张良所赐。而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引《括地志》云:“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
张良究竟葬在何处?在沛县还是张家界?
张良字子房,是汉室三杰之首。他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和决胜千里的超人智慧,为建立强大的汉皇朝立下了不世之功。一代文宗苏轼在其《留侯论》中称颂他有“盖世之才”。但他在汉朝建国以后,却没有担任什么具体的显官要职。身体有病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最根本的是他信奉道家,淡于名利,对同君主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有清醒的认识。他只求颐养天年,不愿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他把自己的退隐思想用“学辟谷,导引轻身”加以掩盖,并自述心志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于是,退隐骊山西麓的密林中,闭门谢客,不问政事,专习道家导引之术,云游山水之间。
公元前195年4月,汉高祖刘邦驾崩,汉惠帝刘盈即位。刘盈“人为仁弱”,朝廷实权操在吕后手里。吕后对张良曾设计保太子之功感激不尽,对张良帷幄运筹、决胜千里的超人才智更是由衷佩服。她设盛宴把张良召进宫来,希望张良出山辅佐惠帝,起衰振懦,扶上正道。对张良的学道之举不以为然,劝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并“逼”着张良喝了美酒,吃了山珍海味。张良回去后,上吐下泻了一番。他对吕后太了解,以他的精明洞达,岂能不会预见到日益壮大的吕氏集团与根深蒂固的刘氏集团将会有一场流血拼 ... !对吕后请他出山扶持惠帝之举,他不敢当面拒绝,请求容他回去仔细考虑一下。吕后不敢逼得太紧,答应了。可是张良回去后就在人间“蒸发”了。以致张良死在何年何月,史家也只能界定在公元前186—189年之间。总之,张良离开长安后,又悠哉了六至九年才离开人世。他到底哪里去了呢?
回故乡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或去封邑留县(今江苏沛县东南)都不大可能。因为他背着吕后离开长安的。按吕后的脾气,你为我所用,可以感激涕零,屈尊下跪;胆敢阳奉阴违,推诿抗拒,就 ... 你的头,满门抄斩或夷你三族。韩信的钟室之难并夷三族,就是她的“杰作”。如果她想到这个“盖世之才”今后可能会为刘氏集团所用,与吕氏集团作对,就更不共戴天了!所以回故乡、去封邑无异于自投罗网。只有可能追随赤松子的仙迹,云游山水,归隐林泉。“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故史家不仅搞不准他仙逝的年月,对他的游踪事迹也没法记录了,留下了历史的空白,但人民没有忘记他。
赤松子何许人耶?相传为神农时雨师,后为道教所信奉,是一位仙化了的高人。在《淮南》、《路史》、《读史方舆纪要》、《列仙传》、《明统一志》等古籍中均有记载,曾浪迹湖南。早在屈原的《远游》中就说:“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在南县、华容、岳阳、浏阳、常德、沅陵、澧县、慈利、永定(今大庸)等地的府志、县志中,都有赤松子曾来游历的记载,留下了大量传说和遗迹。如南县有赤松亭,亭内原有赤松子睡像,并有咏赤松子的对联。不知何年赤松子来到了舜帝流放驩兜的大庸县,先上张家界,再登天门山。见天门山孤峰耸天,充满灵气,就在此结庐居住、炼丹。迄今丹灶峰还留有丹灶。清代诗人叶守礼有诗咏曰:悬崖峭壁绝尘寰,上有仙人学炼丹。炼得丹成鹤已去,独留丹灶在峰峦。
张良秘密从长安出走后,循赤松子足迹,也到了湖南。从一些府志、县志的记载中分析,他大概是沿汉水入长江过洞庭,先到湘北、湘中,再转湘西的。岳阳、浏阳都有相师山。据县志记载,是张良追随老师赤松子足迹,在这里瞻仰过老师的仙踪遗迹。又历经千难万险,来到了舜帝流放驩兜的崇山,再登与崇山相邻的天门山,后又辗转来到了青岩山。这里神奇秀丽,别有洞天,正是张良寻求的“世外桃源”。遂在此结庐隐居下来,修行学道,留下了一脉张氏子孙,并赐名青岩山为“人间仙境张家界”,最后长眠在这里。《澧州府志》、《永定县志》均载:“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黄石公书后,从赤松子游。邑中天门,青岩各山,多存遗迹。”
耐人寻味的是,张家界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吕后发觉张良潜逃后,果然大怒。她根据地方官密报,得知张良隐居在青岩山,遂下密诏给武陵郡太守发兵三千捉拿张良。张良率弟子、山民奋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粮尽弹绝,眼看围困的山寨被攻破,张良师父黄石公前来助战,迫使太守退兵。这个山寨后被取名黄石寨。张良去世后,吕后还下密诏令武陵郡乔太守到张家界寻找张良墓冢,但没有找到。因张良的子孙为防官府掘坟毁冢,把张良遗体葬在水绕四门西北角100米处很高的香炉岩上,要几经攀缘才能爬上墓地。这里风景极佳,也十分隐蔽。以致年长日久,连张良的后人都茫然了。后经一位阴阳先生反复查考才又找到,并赋诗云:踏遍青山寻古人,四门水绕得佳城;香炉岩上旧土堡,汉代留侯张良坟。
总之,于情于理分析,再从方志古籍、历史遗存、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等多方面考究,张家界应该是张良真正的长眠安息之处。留城附近的张良墓,只能是封邑的官员百姓为感念张良修建的衣冠冢。史学家张毅在其《一代谋臣张良》中引用《括地志》之说后写道:“不论是谁出于什么动机,把张良的遗体搬回他的封邑埋葬,都纯属庸人自扰。”在两千多年前的条件下,留城的百姓和官员怎能知道浪迹天涯的张良死在何时何处?即使知道了,又怎么能千里迢迢、翻山越岭把遗体运回留城?
张良将超人的智慧和明哲结合在一起,既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又避祸防患得善终,树立了封建社会中帝王之师的一种典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从东汉邓禹、三国诸葛亮、宋朝赵普、明朝刘基等人身上,似乎都可以看到张良的某些基因。
谁能告诉我,张良是怎么死的?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汉高祖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问亲”的遗训。 汉十年(公元前197年),汉王朝上层出现了一场新的危机。刘邦有改易太子之意。当时刘邦宠爱戚夫人,并察知吕后有异心,有代刘而王的迹象,故欲废太子孝惠(吕后子),改立赵王如意(戚夫人子)为国储。朝野大臣,群起谏争,但丝毫不能更改刘邦初意。眼看太子位行将被剥夺,吕后遂求救于“智囊”张良。张良考虑到太子一位,事关重要,不可轻易更立,大儒叔孙通说得好:“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再加上当时天下方定,汉朝统治根基还未稳固,各项制度还正在健全,只有顺其现状,无为而治,才能安定天下,稳保江山。基于这个大局,张良遂对吕后说道:口舌难保太子,“商山四皓”(皓:白,即四个白头发的老人,分别是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皆八十余,节义清高,不就汉朝爵位,匿亡山林,皇上敦聘不至,但仍然高义“四皓”。太子若卑辞固请“四皓”出山,出入宫廷以“四皓”相随,皇上必问而知之,知之则太子位可固。事果如张良言,刘邦问知伴随太子的“四皓”就是自己数请不来的隐士,今为太子左右,可见太子羽翼已丰,翅膀亦硬,奈何不得,从此再也不提易立太子一事。太子终得嗣位,吕后为此对张良也勋口敬重。 《史记》、《汉书》对张良帮助萧何筹谋划策多不记载,但亦无妨张良后期的功绩。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满足。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但吕后感德张良,劝他毋自苦,张良最后还是听从了劝告,仍就服人间烟火。 张良的卒年,《史记》记为高后二年,《汉书》记为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此处存疑。 由于张良的晚年活动鲜为人知,以至被人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而张良死后究竟葬于何处,也成为千古之谜。 关于张良的墓地,人们曾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张良墓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兰考县城西南六公里的三义寨乡曹辛庄车站南侧,紧靠陇海铁路确有一座张良墓,墓冢高10米,周围长100米,保护区面积35000平方米。周围古柏环绕,郁郁葱葱,似有一定来历。又据传说,刘邦死后,吕氏专权,张良便托病隐居于东昏县(今河南兰考)西南的白云山,死后就葬于该地。后世的戏曲、小说也有相似描写,说张良纳还冠盖,辞朝学道,刘邦追至白云山,张良幻化而去,从此不知下落。可见这种看法是有所依据的。 建国以后,张良墓侧尚存张良庙,有山门3间,大殿3间,东西厢房各4间,呈四合院布局。庙内外共有石碑6通,墓区内有柏树209棵,杨树16棵。在“文革”期间,庙宇被拆除,石碑全被砸。三棵杨树被砍伐做在桌椅。后来拆除庙宇的建筑材料在三义建了一所中学。1978年在修筑陇海铁路复线时又占去墓北边茔地400平方米,砍伐柏树12棵,今剩有柏树197棵,杨树13棵。据对最大的柏树年轮考察,树龄约有230年左右。 也有人认为,张良墓地在今徐州沛县。据唐代《括地志》记载:“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又载:“故留城在徐州沛县东南五十五里,今城内有张良庙也。”当初刘邦封侯的时候,曾许诺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但张良以在留城与刘邦首次相见为理由,要求封给他留。既然封地在留,死后葬于留城附近,应属合情合理的事情。这一看法以唐代文献为依据,且与史实较接近,也有一定说服力。 还有人认为,张良墓地在今湖南张家界的青岩山。当地山水奇丽、林木清幽,是著名的风景区。据《仙释志》记载:“张良,相传从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岩山,时隐时现。”《陵墓志》也记载:“汉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黄石公书后,从赤松子游。邑中天门、青岩各山,多存遗迹。核以史实,张良确实曾在封侯之初,便向刘邦作了“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的表白。综合上述记载,说他晚年前往景色秀美酌青岩山,隐居学道,死后即葬于该地,并不是不可能的。 此外,位于微山县微山岛西南部微山南麓也有张良墓,在微子墓南1.5公里处。墓下方上圆,红黄粘土加鹅卵石块筑成,夯土层次清晰,高15米,长宽各100米。墓前有清乾隆二年(1737年)所立石碑,题“汉留侯张良墓”,高1.7米,宽0.9米,厚0.16米。墓东侧原有张良祠,“文化大革命”中拆除。 与张良墓一样,张良庙也是为纪念张良而建。据说,最早的张良庙是由张良的10世玄孙汉中王张鲁所建,历经1700年,原址已无从考察。而今的张良庙位于柴关岭南麓,紫柏山东南脚下,距留坝县城17公里处的庙台子街上。相传张良激流勇退后,隐居于此。后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风格,在此建庙奉祠。因他曾封“留侯”,故名“留侯祠”,俗称“张良庙”。 张良庙有6大院,150余间殿宇,总面积14200余平方米,为陕西大型祠庙之一。总的布局是院院相连,亭阁星罗。庙内现存摩崖石碑100多块,木匾50多面,木、石刻对联30多副。 张良庙傍山依水,古朴典雅,终年云霭缭绕,颇有仙家灵气,它融名胜古迹、文物、风景于一体,现在已是陕南著名的游览胜地。
张良怎么死的。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