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以俄为鉴:苏共垮台是因经济失败还是官员腐败? 在这同一次竞选中, *** 的相当一批党政要员落选。《人民日报》在三天之后报道了这个消息,还刊登了一幅照片。照片并不出色,但那上面的情景令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叶利钦本是 *** 员,后来...
以俄为鉴:苏共垮台是因经济失败还是官员腐败?
在这同一次竞选中, *** 的相当一批党政要员落选。《人民日报》在三天之后报道了这个消息,还刊登了一幅照片。照片并不出色,但那上面的情景令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叶利钦本是 *** 员,后来给自己选择了一条与 *** 背道而驰的路,所以他宁愿不当 *** 的部长,也要竞选人民代表。
1989年3月26日,莫斯科举行苏联人民代表选举。这时候, *** 领导的苏联还活着,还是一个完整的国家,但是,已有明显的征兆表明,危机已经来临。
鲍里斯·叶利钦击败了他的竞争对手——利哈乔夫汽车厂总经理布拉科夫,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其获得的选票为全体投票者的89。44%,可以说是“压倒多数”。在这同一次竞选中, *** 的相当一批党政要员落选。《人民日报》在三天之后报道了这个消息,还刊登了一幅照片。照片并不出色,但那上面的情景令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叶利钦离开他的办公室,坐进汽车里的时候,微笑着向选民们招手致意。
世人均知,叶利钦本是 *** 员,后来给自己选择了一条与 *** 背道而驰的路,所以他宁愿不当 *** 的部长,也要竞选人民代表。
*** 内出了异己,本非怪事,怪的是他竟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我们在前边已经叙述,在1995年以前的几年中,不少人对苏联作为一个国家的解体以及苏联 *** 的垮台,抱着怨天尤人的心情。要么是指责苏联 *** 内出了“叛徒”,或曰“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拿他们的所谓“改革”和“新思维”去颠覆党和破坏整个国家;要么是抨击西方列强的“西化”和“分化”,好像 *** 所遭遇的一些危机均为外人之强加。
到了1996年,情势渐变。中国人开始回过头来打量自己的所作所为。
《真理的追求》在1996年第11期上发表了署名“晨钟”的文章。作者注意到苏联解体过程当中的许多细节,而这些细节恰恰可以说明一些重要的问题。
苏联 *** 试图发动“八一九”事变来结束国内危机,有如晨钟所说,这是苏共避免自己“走向灾难深渊的最后尝试”。但是,在这个关系生死存亡的时刻,苏联 *** 却未得到苏联人民甚至党员的积极响应。军队分裂,派去攻打俄罗斯议会大厦的军队拒绝执行命令,甚至倒戈。在这种情况下, *** 的“救国委员会”瘫痪了,连 *** 本身也因组织了这次行动更加威信扫地。此后,解散 *** 便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人民群众没有起来保卫 *** ,党的各级组织也没有 *** 。甚至后来重新成立的 *** 组织也自惭形秽,声称“并不想使前 *** 复活”。
晨钟描述的这些事实,在过去中国国内的报刊上极少提及,但是他的文章的意味还在于事实后面的结论。
晨钟说:
“苏联 *** 经过70多年的执政岁月,逐渐走上了腐败变质的道路,严重地脱离苏联人民群众,人们从失望到不满,最后,当它面临崩溃的时候,几乎是‘不堪一击’,像颓废的大厦一样轰然而倒。”
“ *** 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苏共崩溃诸因素中影响最大的应当是长期以来党和 *** 的官员蜕化变质、官僚主义和腐败成风,使党完全丧失了群众基础。”
“背叛了人民的官员或党,就会被人民所唾弃。”
京城里面,但凡对政治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真理的追求》这家刊物的政治倾向。它在过去的几年当中一直致力于揭露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西化”和“分化’的阴谋,并且不遗余力地批判中国内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势力”。现在,它居然能够由苏联的失败当中意识到 *** 本身的问题,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但是,事情并没有完。到了1997年,人们对苏共的垮台又有了新的认识。
“苏联这个地跨欧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了70年之后为什么解体了呢?”刘大年说,“真正看到了实情的是亚洲一个国家的一位领导人。他说,‘冷战’不是西方外交官和将军们打胜的,是西方工人阶级用他们生产的狩猎牌豪华汽车、货物丰富的超级市场和购物中心打赢的。事情正是这样,六七十年代以后的苏联社会发展陷于停滞,社会生产不振,物资匮乏,内部矛盾加深,于是倒退便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这一切说明,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巩固与发展。”
刘大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也是中国著名的学者。他是在1997年秋季说这番话的,他说, *** 的理论早就阐明了这个思想。
但是,刘大年的这一番话,仍然包含着一些新的寓意:
第一,苏联的解体和倒退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苏共的垮台,是经济失败必然导致政治失败的一个例证;
第三,导致垮台和倒退的最主要的责任者,不是别人,正是 *** 内阻碍改革和阻碍经济发展的那些人。
能够这样来认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比之1995年流行的那些观点,应当说,已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我们知道,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是诸多因素造成的。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和影响自然是苏联垮台的原因之一。但一个有近百年历史的大党竟然经不住外部势力的“颠覆”,不是有点令人费解吗?事过六七年之后,我们可以体会到当年 *** 处理这一突发事件的深谋远虑:抓自己的事,发展是硬道理。
现在回到本章的开头,倘若中国人真的“以俄为鉴”,又将怎样评价自己的改革?又怎样推进自己的改革?
本文摘自《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马立诚 凌志军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1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