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靖康之变”发生在北宋靖康二年,金军在大将完颜宗望、完颜宗翰的带领下,攻破宋都城东京(开封),将宋廷宫内财物洗劫一空,俘获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宋钦宗赵桓(1100-1156年)二帝,掳走皇室宫妃、皇族、各种工匠3000余人,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耻”。「”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西蒙古瓦剌部。当明朝

「 ”靖康之变”发生在北宋靖康二年,金军在大将完颜宗望、完颜宗翰的带领下,攻破宋都城东京(开封),将宋廷宫内财物洗劫一空,俘获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宋钦宗赵桓(1100-1156年)二帝,掳走皇室宫妃、皇族、各种工匠3000余人,史称「 ”靖康之变”或「 ”靖康之耻”。 「 ”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西蒙古瓦剌部。当明朝大军到达土木堡时,饥渴难忍,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 明军仓促应战,结果大败,明军二十余万人中死者三之一,伤居半, 损失马匹二十万头,衣甲器械辎重损失无数。文武官员包括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皇帝明英宗本人也被蒙古俘获。史称「 ”土木堡之变”。 「 ”靖康之耻”宣告北宋灭亡,给汉民族带来深入骨髓的创伤。 而「 ”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王朝继续存在,但汉民族由盛转衰。 宋徽宗赵佶 下面从四个方面分析一下二者的不同之处。 一,历史背景不同 靖康年间,北宋朝廷六大奸臣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把持朝政,排除异己。众大臣噤若寒蝉,如履薄冰。北宋政治腐朽,朝政 ... 。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各地叛乱纷起,更兼北方金人虎视眈眈,大肆入侵北宋边境。屠 ... 宋民,掠夺财物。 北宋此时已经属于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已呈亡国之相。 反观明英宗时期,承「 ”仁宣之治”,内有于谦、李贤等贤臣,外有张辅、陈友等名将。明英宗不仅知人善任,其本人也勤政仁俭,治国有方。因此出现了「 ”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羨,闾阎安乐,岁不能灾”的景象。当时政治清明,国富民强,正处「 ”全盛之天下”之时。《明史》载当时繁盛景象:「 ”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 二,战争失败的性质不同 「 ”土木堡之变”只是一场战役的失利,大明的整体防线还比较牢固。 于谦 兵部侍郎于谦带领军民坚守京师,各地武装力量纷纷赶到北京勤王。北京保卫战中,明朝军民同心同力,打败了瓦剌军的多次进攻。最终,瓦剌军不得不退出北京,逃到老家蒙古。 而「 ”靖康之变”是一场国难和浩劫。不但徽钦两位皇帝被掳,客死他乡,而且老让百姓饱受战火之苦,生灵涂炭,背井离乡,整个社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最 ... 的一页。 三,君王的气节不同 「 ”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虽不够睿智,但他选择了主动出击,豪气干云,大有「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风范,体现了「 ”犯我国土者,虽远必诛”的豪气,虽最终被俘,但宁死不屈。此时的英宗,乃真男人,绝非软骨头。 再看「 ”靖康之变”,宋徽宗父子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在镇压农民起义时,血腥而残忍;可面对如狼似虎的金人时,先是割地赔款,摇尾乞怜,后又弃社稷百姓于不顾,毫不抵抗,望风而逃;被金人俘后,贪生怕死,苟且生活,毫无帝王节气,最终横尸异乡,遗臭万年。 四,对历史的影响不同 「 ”土木堡之变”重创了明朝。在 ... 上,明朝对蒙以攻转守,影响了明朝对蒙的战略部署;在人才上,由于大量的文武大臣战死,出现英宗后继无人可用的局面;在政治上,明英宗被蒙人软禁又放回,引发皇位之争,政治混乱。由此,明朝由盛转衰,也代表汉民族由盛转衰。 「 ”靖康之变”直接导致北宋灭亡。「 ”靖康之耻”既是当时北宋王朝的灭顶之灾,也是汉族人心中永远的痛。由于徽钦二帝的软弱和无能,他们不仅丧权辱国,丢失国土和百姓,更让汉民族丧失了尊严和气节,由此给汉民族带来的创伤深入骨髓,永难抹去,持续了几百年之久。
本文标签:土木堡靖康之耻中国古代史明朝靖康历史宋朝中国历史明朝历史南宋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