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沿着长安天街,也叫朱雀大街,往北走的尽头就是皇城。皇城里面还有宫城。唐朝的时候皇宫在长安城的最北面,不是正中心。这和今天的北京,也就是明清时候的首都格局是不一样的。从天街北面的朱雀门进去皇城,右手边就是太庙。长安地图当年...在虎牢关一战定天下,同时击破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两支割据势力。这一战之后唐朝统一天下的大业几乎就完成了。

沿着长安天街,也叫朱雀大街,往北走的尽头就是皇城。皇城里面还有宫城。唐朝的时候皇宫在长安城的最北面,不是正中心。这和今天的北京,也就是明清时候的首都格局是不一样的。从天街北面的朱雀门进去皇城,右手边就是太庙。 长安地图 当年 ... 在虎牢关一战定天下,同时击破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两支割据势力。这一战之后唐朝统一天下的大业几乎就完成了。所以老爹李渊高兴的不行,说我这儿子太好了,自古以来的官爵都比不了你今天的功业,所以我封你为天策上将,古今从来没有过的官儿。还搞了个盛大的入城式,新唐书里说「 ”太宗被金甲,陈铁骑一万、介士三万,前后鼓吹,献俘于太庙”。遥想当年,身披金甲的 ... ,曾骑着昭陵六骏中的某一匹马走在150米宽的朱雀大街上。身后跟着整齐划一,甲胄鲜明的一万骑兵,三万步兵,前后都有乐鼓手吹奏。在朱雀大街两边围观的老百姓人山人海。 这盛大的入城式,就此开启了崭新的大唐气象。 但这个时候,谁都不知道 ... 在想什么。没错,人生得意不过如此。从南边的明德门到太庙跟前的朱雀门这一路全是万众欢腾的场景。也许骑在马上的 ... ,此刻内心中隐隐然有一个声音在说,天策上将,那也只是个上将,不是天子啊。 所谓人心不足,永远都想更进一步,这是智人这个物种的天性。总之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天策上将当了没一会儿 ... 就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从上将 ... 变成了太宗 ... 。为什么会是玄武门之变,不是别的门呢。从长安地图里可以一窥究竟:皇城和长安城最北面的一道门叫玄武门。有唐一代,长安宫廷政变第一件事就是控制玄武门。只要过了玄武门,就是中轴线正北的主宫太极宫,然后才是宫城和老百姓住的坊。所以打蛇打七寸,要控制皇城里的太极宫,就必须从最北面的玄武门领兵 ... 进去。 由于从前一部电视剧《大明宫词》的缘故,当下中国人心中知名度最高的唐宫是大明宫。其实大明宫是后来高宗李治修的,在朱雀大街中轴线的东北角的才是大明宫。后来玄宗李隆基上台又把自己做藩王时候的府邸扩建改成长安城里第三个宫叫「 ”兴庆宫”。大致在中轴线中段的正右边,一段贴着城墙的一大片宫殿就是兴庆宫。所以长安城除了正北面的太极宫是正经建城的时候规划进去的,大明宫和兴庆宫都是后来建的计划外(wei zhang de)建筑。当然了,藩王府邸改皇宫这种事你也没脾气,皇帝要干的事儿谁也拦不住。现在北京还有个宫叫雍和宫,是以前清朝的雍正皇帝以前做雍亲王的府邸。他老人家后来做皇帝搬进紫禁城呆着了,可还是忘不了自己的老宅,还是要把老宅也改成皇宫。这种想法在唐朝也是一样,人同此心。 长安城里的三座宫殿, 太极宫、大明宫还有兴庆宫合起来叫三大内。可是自从 ... 从玄武门开始政变,后来的唐朝皇帝可能也怕别人给自己来这手。平时就都不呆在最主要的太极宫里了。不吉利,也太危险,所以都跑东北角的大明宫呆着,这个大明宫所在的东北角地势也高,能俯瞰全城,有什么风吹草动都能及时反映。后来武则天晚年也有个玄武门之变。大伙趁老太太年迈昏聩的时候不注意,把权力又夺回到她儿子李显手里,李唐就此光复。但是那次玄武门之变不在长安,在洛阳,洛阳也有个玄武门。所以后世为了加以区分把这次政变用当时武则天的年号命名,叫神龙政变。 现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 总之,李家对玄武门这个地方真的是有心理阴影,到后来慢慢大明宫反而成了三大内里规模最大的一个宫殿了。王维有句诗说「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全诗的名字叫「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说的就是大明宫里的第一正殿,含元殿里面早朝的场景。其实从唐高宗和武则天开始一直到后来的唐昭宗,除了李隆基老喜欢往自己老宅兴庆宫跑,绝大部分皇帝都喜欢呆在大明宫里。 所以三大内里的兴庆宫要着重说下,这几乎是一座象征着盛唐的宫殿。因为就只有跨越整个盛唐时代的唐玄宗李隆基喜欢住这儿,他死之后唐朝的皇帝基本也就不这儿呆着了。因为这儿是他老宅,也只有李隆基自己对这里感情最深。李隆基当年有时候白天回东北角的大明宫处理公务,下午晚上下班了回自己的兴庆宫。 后来有了杨贵妃杨玉环,他就成天跟兴庆宫呆着,干脆又修了一个楼叫花萼相辉楼,俗称花萼楼,成天和自己新娶的媳妇儿在楼上,看老百姓在下面忙活,老百姓当然也乐得能见着皇帝,所以只要皇帝一露脸,楼下就一片山呼万岁。这个场景如今在英国伦敦有时候还能见着。比如王室偶尔结个婚,添个丁什么的。王子王妃往阳台上一站,微笑着冲下面的老百姓挥手。底下老百姓跟疯了似的高兴的不行,有的哭的鼻涕一把泪一把。想来这也是古往今来人同此心吧。 花萼楼有三层楼高,是仅次于天街的长安城标志性建筑,在以后的各种诗歌和史料里面也经常提及。花萼楼虽说只有三层,后来有学者考证说,整个楼应该有35米多高,相当于现在的十一二层的高楼。可见人家那一层抵得上我们现在三四层。 知道了这个楼的存在,在读唐诗的时候也就像知道天街这个词一样,一通百通,许多诗都能看懂了。比如,张悦的《踏歌词》,说 花萼楼门雨露新, 长安城市太平人。 龙衔火树千灯焰, 鸡踏莲花万岁春。 就是说花萼楼前面雨后初晴,长安城一片太平景象。长安的上元节,就是元宵节那天晚上,都要打花灯。火树就是其中的一种彩灯,又叫「 ”灯轮”,这个也是经常出现于各种诗歌和笔记小说之中。这灯其实是一种佛教用具,祈福禳灾用的。隋唐时期的时候从西域传进来,底座是莲花。所以是”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元宵节之后差不多春天了。这个时候的长安城里正值上元佳节,一派祥和繁荣。 妖猫传中 花萼楼繁华之景 然而,唐朝盛世背后隐藏着种种危局。不久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后来跑到四川,写的秋兴八首,里面也有一句说花萼楼的,说: 「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因为玄宗在安禄山快打到长安的时候就提前撒丫子溜到四川了,躲在一个边陲小城叫「 ”夹城”,所以杜甫就说「 ”花萼夹城通御气”,意思是说,当年在花萼楼上俯视苍生,遥不可及的天子,现在居然到了夹城这种地方躲难。不过杜甫他老人家一直都是非常仰视天子的,躲难不叫躲难,叫「 ”通御气”,御就是皇帝么,就是皇帝的仙气都从长安的花萼楼屈尊降临到这小小的夹城了。花园里的芙蓉也笼罩着一层战争乌云,”芙蓉小苑入边愁「 ”。 中国文人对于皇帝临危逃跑或者被俘这件事都是有忌讳的,北宋的时候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明朝的时候明英宗被俘,都叫北狩,意思是皇帝到北方打猎了,只不过这意思好像说反了,因为其实皇帝才是猎物,是被人打着了。玄宗跑路到成都,后来庚子年清朝的光绪和慈禧跑路到西安,叫西巡(难道是用「 ”巡”表示皇帝没被逮着,用「 ”狩”表示皇帝被逮着了?这个用法是否有讲究还有待考证)。所以李白后来有一首诗叫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上皇就是玄宗,安史之乱之后李隆基退位做了太上皇。中国历史上真的大难来临的时候,能够和自己江山社稷子民百姓共进退的皇帝其实非常少。所以明朝的崇祯皇帝在城破的时候上吊,君王死社稷。甭管他生前多么刚愎自用,仅凭此一点传统历史评价就非常高。后来明朝的遗民才会怀念这位天子。后来吴伟业的《圆圆曲》,就是写吴三桂为了陈圆圆「 ”冲关一怒为红颜”的这首诗,一开头,就是「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鼎湖是远古时代传说中的黄帝骑着龙生天的地方,那意思好像是说崇祯皇帝骑着龙生升天去了,这天下我不要了,我弃了这人间,才给吴三桂机会从山海关打下北京。 不过当年玄宗没干上吊死社稷这种事儿也有好处,至少给了旁人把李唐政权起死回生又让国祚又延续了一百五十年的机会。安禄山占了长安之后迅速就被自己儿子安庆绪给宰掉,紧接着叛军从长安撤退。但这个时候安史之乱还没完,安史之乱其实到了唐代宗,就是李隆基孙子继位的时候才被彻底平定。在叛乱的最高峰过去之后,李隆基又回到长安。这个时候他儿子唐肃宗已经登基了。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他们父子俩关系其实非常不好,何况俩皇帝肯定不能呆一起,于是老头仍然跟兴庆宫里面住着,让儿子住大明宫。老态龙钟的李隆基还是像当年的时候那样,经常上花萼相辉楼,去看看楼底下的苍生蚁民们人来送往。底下的老百姓虽然历经战乱,却也仍然深爱着玄宗皇帝。毕竟这个老态龙钟的男人象征着他们曾经生活过、怀念过的帝国那段最太平鼎盛的时光。他们也像当年那样冲他挥手,然后山呼万岁。还有从外地进京的官员,听说花萼楼附近能见着前任皇帝,于是故意弯一脚跑到兴庆宫门口就是为了见一眼李隆基。 所有人都试图装作一切都好像从没发生过,尽管长安这个时候已经被叛军洗劫了一次,而且还差点被雇佣来的回纥兵也给洗劫一道。当年和李隆基一起同登花萼楼的杨贵妃此时也已经是一缕香魂不知何处了。马嵬坡之变后,李隆基说想把这当年最爱的女人的尸骨找回来改葬,结果儿子不许。于是李隆基只能找来当年杨贵妃的香囊,整日藏在衣袖里。又吩咐让人画了杨贵妃的画像挂起来,每天就这么看,是「 ”朝夕视之而欷歔焉「 ”,早晚见了都是唉声叹气。 襄阳唐城影视城 花萼楼 也许是李隆基在百姓面前过曝度光,他儿子觉着你这么天天刷存在感,到底你是皇帝还是我是皇帝。于是干脆把亲爹迁到别处住着去了。所以这象征着大唐盛世的花萼相辉楼上再也没有了玄宗皇帝的身影。一个时代终于结束。李隆基晚年非常凄凉,古人说寿多则辱,实在不虚。他晚年身边一个亲信人没有,什么高力士,陈玄礼,都给赶走了。陈玄礼就是在马嵬坡逼死杨贵妃的那个侍卫首领,不知道为什么这人始终和李隆基关系还不错,一直陪在老皇上身边,直到被他儿子赶走。就连李隆基77岁死的时候也特别可疑。他是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5月3日死的。他儿子唐肃宗李亨是同年的5月16日死的,就晚了两个礼拜不到。大唐那一年二圣宾天,两个国丧同一年办。 这种事儿后来一千一百年后清朝又上演了一回,慈禧老佛爷死的时候顺道把自己抱来的儿子光绪皇帝给毒死。光绪十四号死的,第二天十五号慈禧也死了。以前说光绪是被毒死可能还只是捕风捉影,现在已经有明确证据查明他头发和胃里面有大量的呻,也就是砒霜。 晚唐末年,韦庄曾经写诗痛悼长安又一次沦陷贼手的惨状,他在《秦妇吟》里说, 含元殿上狐兔行, 花萼楼前荆棘满。 昔时繁盛皆埋没, 举目凄凉无故物。 从起长安人有谚语说「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思是说长安城南边的韦家和杜家,离天子只有五尺距离,形容这两家门第高贵。韦庄其实是晚唐时代的人。他祖爷爷叫韦应物,中唐大诗人。《秦妇吟》其实是写的黄巢的乱兵攻破长安的场景,那叫一个惨。从安史之乱开始,长安作为帝国的首都,又数次惨遭兵燹。含元殿前面说过,大明宫第一正殿,花萼楼,就是李隆基和杨贵妃经常登高的地方。现在都「 ”狐兔行,荆棘满”了,一个盛世的消亡,是「 ”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 所有以前亲切熟悉的事物都没有了,当年 ... ‘被金甲,陈铁骑一万、介士三万,前后鼓吹「 ”的那个盛大的长安,已经湮没历史的尘埃里。 幸好,这些伟大的诗歌留下来了。这些文字还能帮我们重现那个伟大的时代。也正是因为这些诗歌,也让我们知道那其实是一个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而不是停留在生硬的历史教科书里的世界。
本文标签:唐玄宗大明宫唐朝历史长安城玄武门安史之乱清朝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