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清代仕女画名家精品因其稀有性以及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文物价值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青睐,目前那种较低成交价格与较高艺术价值相悖的状况必将会得到改观。
清代仕女画艺术特点与市场行情分析
清代仕女画艺术特点与市场行情分析
2007年,中国嘉德第十期四季拍卖会在北京推出了“似水流年·女性形象集萃”专场,许多近现代名家绘制的以仕女为题材的作品都受到热烈追捧,而让众多普通投资者眼睛为之一亮的是:本场清代仕女画名家的作品亦有不俗表现。
仕女画,也叫“士女画”或“美女画”。它是人物画的一种,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画科。东晋顾恺之、唐代周和张萱、五代周文矩、北宋王居正、明代唐寅和仇英、清代改琦和费丹旭等人都是个中高手。清代是中国传统绘画集大成的时期,仕女画也不例外,它的各种传统技法既全面又近乎完美。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那个时期创造的古典美人形象至今仍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依然是现代大多数人心目中美人标准。另外,从存世量来看,它的数量要比近现代作品要少得多。因此它极具收藏价值。
相较于部分近现代大名家的仕女画的价格而言,清代仕女画要低许多。以张大千为例,今年上海朵云轩的春拍会上他的一幅《蕉荫仕女》就以110余万元高价成交,他的另一幅《人面桃花》也拍得61万元。这样高的价位令众多普通投资者望而却步,而把目光瞄准投资门槛相对要低、交易也更易完成同时又极具收藏价值的清代仕女画,无疑是明智之举。
一、清代仕女画的艺术特色和主要画家
嘉庆和道光年间,在传统故事、风俗、道释画都呈衰微之时,仕女画的成就却达到了顶峰。由于当时的仕女画既契合了审美风尚,同时又注重刻画人物的心理,具有文雅、俊秀之特点,一时间为社会各阶层广为推崇。清人高崇瑞在《松下清斋集》记载了当时仕女画盛行的状况:“天下名山盛水,奇花异鸟,唯美人一身兼之,虽使荆、关泼墨,崔、艾挥毫,不若仕女之集大成也。”
清代仕女画主要有三种风格:第一种为将中国传统仕女画法与当时的审美风尚糅合而开一代新风,人物形象纤细俊秀,“倚风娇无力”状的“病态美人”成为一时风尚。这种画法的主要代表画家有焦秉贞、冷枚、崔、改琦、费丹旭和潘振镛等;第二种为写意仕女画,主要代表人物有金农、闵贞等;第三种为宗法陈洪绶,人物形象夸张、怪诞又兼具文雅之气。此派主要盛行于晚清,主要代表画家有陈小莲、余集、任熊、任薰、任颐等。现将这三派的几个关键人物简介如下:
1.改琦(1773-1828),字伯蕴,号香白,又号七芗,别号玉壶外史,上海松江人。精画仕女,创造了清代后期仕女画的典型风貌。其子、孙、弟子随学者众多,时有“改派”之称。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玄机诗意图轴》等图。
2.费丹旭(1802-1850),字子苕,号晓楼,又号环溪生,浙江乌程人,他以仕女画享誉画坛,与改琦并称“改费”。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金陵十二金钗》图册。
3.闵贞(1730-?)字正斋,江西南昌人,侨居武汉。其画学明代吴伟,白描功力深厚,擅长写意人物,传世仕女画作有《倚石仕女图》《玉女图》等。
4.余集(1738-1823),字容裳,号秋室、展子、子成、秋室居士、佛泉外史、秦望山名,仁和(今杭州)人。诗文书画时称三绝。善山水、花卉、翎毛、兰竹,尤工仕女。人物宗陈洪绶,画美人尤妙,京师人称“余美人”。
5.任颐(1840-1896),初名润,字小楼,后字伯年,浙江绍兴人,寓居上海,擅长人物、花鸟、山水,尤精人物肖像。他工细的仕女画近费小楼,代表作有《梅花仕女图轴》(藏于故宫博物院);夸张奇伟的人物画法陈洪绶,线条流畅,起笔多顿点,装饰性强的钉头描则学自任薰。晚年吸收华笔意,更加简逸灵活。
6.潘振镛 (1852-1921),字承伯,号雅声、冰壶琴主、讷钝老人、钝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仕女画取法费丹旭,与吴嘉猷、沙馥时称“三绝”。传世作品甚多,著名的有《贵妃图》(长卷)、《明妃出塞》《西施浣纱》《霸桥风雪》《寒江独钓》等。
二、清代仕女画之目前市场分析和预测
目前,中国古代书画已经基本形成比较稳定的市场,收藏的群体比较固定,高精作品的买家基本以收藏家或收藏机构为主。而众多的投资者也把目光投到了中小“名头”的精品画作,买方市场愈来愈趋于理性。我们通过考察上海和浙江的几家拍卖行2007年春拍和夏拍中清代仕女画板块的各方面情况也可管窥出此种趋势。
在仔细比较上表的各种数据后,我们可以勾勒出目前清代仕女画市场的大概脉络:
第一,“名家意识”成为藏界的主导意识。清代仕女画名家作品无论从成交量还是成交价来看,都要远远高于非名家。费丹旭、改琦、任熊、余集、黄山寿和潘振镛等人的拍品在以上几家拍卖行的拍卖会上都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与之相对照,一些不为人熟知的画家的作品大都流拍。从价位上来看,费丹旭、改琦、任熊、任薰、潘振镛和余集等人的成交价已逾万元,数倍于那些中小“名头”的作品,处于清仕女画板块中的领跑位置。
第二,“精品意识” 已成藏家共识。经过前几年艺术品市场盲目投资的“洗礼”之后,藏家变得成熟不少,他们不但关注作品的“名头”有多大,而且也注意作品本身是否为精品。在不久前西泠印社举办的春拍会上,清代仕女画大师费丹旭的《潇湘听琴图》经过多方竞价,最终以12.65万元成交,几乎三倍于它3.5-4.5万元的估价,这就充分显示了众多藏家追逐名家精品的决心。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今年上海长城拍卖行举办的春拍会上的海派巨擘任伯年的一幅《仕女图》因其画面效果不甚理想,最终难逃流拍的命运。
第三,清代仕女画已成“潜力股”,极具升值空间。近代绘画大师张大千的《青城仕女》在上海博古斋首届拍卖会上以3.6万元拍出,而在同一拍场内同类题材拍品中可与之比肩者,寥寥而已,改琦的《仕女图》乃其中之一,成交价为3万元。今年上海朵云轩春拍会上也传来利好消息:余集的《琅仕女》以8.4万元被藏家捧走,超过预期的3万-6万元的估价;闵贞的《麻姑献寿图》突破4万元的底价,竟一路飙升至21.28万元!这掀起了本次拍场一次不小的 ... 。
第四,大型拍卖行的市场号召力不容小觑。2007年西泠印社春拍会的古代书画专场总成交金额为8792.575 万元,成交率高达93.99%;其中,清代仕女画共有8件作品上拍,均以理想价格成交。上海朵云轩15周年拍卖会的古代书画专场也取得骄人成绩,总成交额为3427.928万元 ,成交率为81.06%,参拍的6件清代仕女画除2件流拍外,其他都成功寻得买家。相比之下,一些中、小拍卖行的拍卖结果却不容乐观,有的成交量只有三成。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高成交额和高成交率,与其说是众多藏家对大拍卖公司“品牌”的认同,还不如说是由它雄厚实力保证下对其真品、精品的认同。
中国古代书画价格在2007年已显出稳中有升的态势,随着收藏者鉴赏知识和鉴定能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藏家开始认识到,只有那些经过历史考验的作品才是真正值得珍藏的作品。清代仕女画名家精品因其稀有性以及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文物价值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青睐,目前那种较低成交价格与较高艺术价值相悖的状况必将会得到改观。
来源:《艺术市场》
作者:余洪辉
编辑:因因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