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一时埋却有一个僧人哭着走进法堂,百丈怀海问他怎么回事?如果心中的一切东西,真的一时埋却了,便会发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悟前和悟后完全是一样的。所以「一时埋却」的开示,真像醍醐灌顶,使你透心清凉。
一时埋却有一个僧人哭着走进法堂,百丈怀海问他怎么回事?僧人说:「我父母都死了,请和尚选个日子发丧。」百丈答:「一时埋却。」晚近的中国禅宗,流行有这么一个说法:「未悟之前,如丧考妣;开悟之后,更丧考妣。」意思是说,开悟之前是急于为自己的开悟而精进用功,开悟之后已不用为个人的自己打算,但却进入另一个阶段,成了公众的、大家都要用的工具,更使他忙得席不暇暖、不可开交。一位出家人哭着走进百丈怀海的法堂,不论他是真的嚎啕大哭,还是现出哭泣的样子。他是为自己的生死烦恼而着急,希望百丈发现他是有备而来,百丈果然问他为什么哭,僧人说他的父母都死了,请和尚为他处置。一个普通僧人死了俗家父母,照理不致于要劳动方丈和尚去料理,何况是在方丈和尚说法的时候,提出这样的请求。他的本意是追求开悟的心情很迫切,迫切到如丧考妣,请百丈协助他。百丈也知道他用意,所以顺水推舟地说:「好吧!不但把你父母埋了,也把你埋了,法堂里的人全都在此时此刻埋掉吧。」百丈的意思是说,把心中所有的罣碍,不论是个人的、全体的,心内的、心外的都给埋葬掉;这正是要帮助这名僧人及在场听法大众,达成开悟目的的一种明快手法。如果心中的一切东西,真的一时埋却了,便会发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悟前和悟后完全是一样的。开悟之前,没有必要急迫得像死了父母,开悟之后,更没有必要因为救度众生的大责重任那么繁杂,便产生压力的心理负担。所以真正会修行的禅者,悟前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身心却不宜紧张;悟后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心中却是了无牵挂,万事如意。怎么还需要你如丧考妣与更丧考妣那样地怆惶奔走失魂落魄呢?所以「一时埋却」的开示,真像醍醐灌顶,使你透心清凉。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