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清代金坛于敏中氏族的文化贡献

  清代镇江府金坛于家,在明代后期,因复杂的政局变动和东林党人讲学运动,走入江南文化望族之列。在清代,于家族人有数十人进士及第,于振、于敏中兄弟分别是雍正、乾隆朝的状元,科举上的隆显进一步奠定了家族文化繁盛的根基。清代的于家人还在编修诸书等国家文化工作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于敏中以状元儒臣入相,并且兼任四库馆的总裁,在《四库全书》的编修上用力颇深。

  [关键词] 金坛;于敏中;《四库全书》

  金坛于敏中氏族在清代是有不可忽略的文化贡献的,尤其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而且当时于家人积极参与的工作,即使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他们的文化贡献,主要体现在参与编修多部钦定的文化典籍方面。为了更全面地看待这一问题,我们先要看一下有清一代,尤其清代前中期的文化政策,结合于家族人的文化活动加以概说。

  清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重拾温柔敦厚的儒文化,重视经学的导向,使汉学在有清一代达到历史鼎盛。为了延笼汉族士人,满清统治者入关不久就重开科举,并且经常在进士科外另开别科以征能者,如康熙十八年(1679)开博学鸿词科,录取陈维崧、朱彝尊、汪琬、施闰章等名士;乾隆元年(1736)的博学鸿词科,一等取刘纶、潘安礼、诸锦、于振、杭世骏五人,二等取十人,次年补试又续取四人。乾隆还开经学科、阳城马周科等。当然笼络同打击是一体两面的,惩于明亡的史鉴,清代统治者几次下令禁止文人结社立盟,而且严格的文网,将知识分子的思想命运同统治者的文化策略紧紧拴在一起。重视教育,官修、私修书院一时数量激增,于家先人于湛所创的郧山书院在清代成为官学。清代皇帝对 *** 诗文书画亦喜爱非常。康熙、乾隆的书法皆有可观之处。清代皇帝对书法的钟爱甚至影响到状元的定抉,如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殿试之后,张玉书等初拟名次,戴有祺列一甲第四名,而康熙因欣赏其书法钦擢为状元。所以清代的状元们能书者甚多。于振、于敏中兄弟抡大魁,除了学养深厚、才气横溢外,书法出色也是制胜的一个原因。帝王本人的诗文也有可观之处,乾隆更是有多部诗文集传世。为了显示稽古右文的文化方针,满清几代帝王在在位之年,不惜人力、物力、财力,编纂大部头的丛书、类书甚至图书集成。在康熙、乾隆两朝,这一点尤其突出。图书的收集、整理、编纂、禁毁,这四方面是一体的,清代统治者有“寓禁于编”的策略,编书、搜书是方式,禁毁书则是目的,每一起文字狱的发生,每一部典籍的编纂都伴随着大量的禁毁书目的出现。于湛孙于孔兼辑录的《万历疏抄》也在乾隆年间被列入军机处奏准全毁书目[1]。虽然销毁的书是《四库全书》的几倍之多,但集中央财力编纂的典籍也更好的保留了古代文化遗产,清代钦定所编纂的典籍内容涉及政治、典章、方略、儒教、历史、文学、医学等等各个领域,这些图书的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古典文化资料。

  而于家在清代的文化贡献,尤其体现在参与编修这些典籍方面。有多人直接参与编修工作,还有多人被选入相应的书馆中效力。大致情况如下:

  于朋举,曾入国史馆。

  于树范,号舫斋,敏中生父。与弟于枋应试六郡才俊试,被钦取一等,召入内廷供奉,充武英殿纂修,参与编修《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子史精华》等书。

  于振,雍正年间参与《子史英华》的编修。

  于辰,雍正朝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馆编修,入皇清文颖馆参与纂修,参与《八旗志书》的纂修。

  于鼎,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

  于易简,字华平,敏中弟,礼器管誊录。

  于世宁,字普望,以庠生在明史馆效力。

  于世第,字隽夫,四库馆。

  于长庚,字郎西,敏中孙,国史馆誊录。

  在参与编修典籍方面,做出最大贡献的当数于敏中。他在乾隆一朝隆显多年,作为以状元身份走上首辅之位的读书人,对当时的文化政策的风向和执行有一定影响,他兼任多个书馆的正副总裁之职,如方略馆、国史馆、四库馆、三通馆等;并直接参与编修多部典籍,如:乾隆七年(1742)《钦定临清纪略》,乾隆十二年(1747)《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乾隆十五年(1750)《钱录》,乾隆二十七年(1762)《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乾隆三十四年(1769)《国朝宫史》,乾隆三十九年(1774)与许宝善等增订康熙时朱彝尊所著《日下旧闻》为《日下旧闻考》,乾隆四十年(1775)《钦定天禄琳琅书目》,乾隆四十一年(1776)《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乾隆四十二年(1777)《钦定满洲渊流考》,乾隆四十三年(1778)《钦定西清砚谱》等等。当然敏中最重要的文化贡献,是他大力促成并主持《四库全书》的编纂。

  统治者为了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都倾向于编一部集大成的图书,康熙时就有《古今图书集成》,而乾隆务求处处超越乃祖,在“右文之治”方面自然也不想逊色,但直到其在位三十七年仍没有进行这样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在《四库全书》开馆纂修之前,乾隆敕令编纂的书有:《八旗氏族通谱》、《三礼义疏》、《御制日知荟要》、《四书文》、《历象考成后编》、《唐宋文醇》、《明史纲目》、《医宗金鉴》、《协计辨方书》、《大清律例》、《世宗宪皇帝圣训》、《国朝宫史》、《授时通考》、《秘殿珠林》、《石渠实笈》、《词林典故》、《律吕正义后编》、《皇清文颖》、《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大清会典》、《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周官义疏》、《仪礼义疏》、《礼记义疏》、《平定金川方略》、《经史讲义》、《西清古鑑》、《同文韵统》、《叶韵汇辑》、《唐宋诗醇》、《钱录》、《皇清职贡图》、《周易述义》、《诗义折中》、《大清通礼》、《春秋直解》、《大清会典》、《大清会典则例》、《皇清礼器图式》、《大清一统志》、《续通志》、《续通典》、增纂《续通考》、《皇朝通志》、《皇朝通典》、《清文鉴》、《平定准葛尔方略》等等,编修的范围已广,满族文化典籍、历史典要、医学、天文、国家方略、儒家经典、诗文选集、圣训、御制诗文集等等,唯一欠缺的是一没有一部集大成的丛书。

  如果说乾隆盛世修书的夙愿是《四库全书》编纂的一个主观原因,那么还有一个客观契机,就是 *** 的搜集征购图书的行为。乾隆曾多次下令全国范围内搜集征购图书,比较重要的两次分别是乾隆六年(1741)和乾隆三十七年(1772)。前一次主要是为了充实皇家藏书而搜集元明清儒学著作,谕曰:“从古右文之治,务访遗编。目今内府藏书已称大备,但近世以来,著作日繁。如元、明诸贤以及国朝儒学研究六经阐明性理,潜心正学,醇粹无疵者,当不乏人,虽业在名山,而未登天府。著直省督抚学政留心采访,不拘刻本抄本,随时进贡,以广石渠天禄之储”[2]。后一次搜书的范围要求更细致:“其历代流传旧书,内有阐明性学治法,关系世道人心者,自当首先购觅。至若发挥传注,考核典章旁暨九流百家之言,有俾实用者,亦应备为甄择。又如历代名人泊本朝士林宿望,向有诗文专集,及近时沉潜经史,原本风雅。如顾栋高、陈祖范、任启运、沈德潜辈,亦各著成编,并非剿说卮言可比,均应概行查明”[3]。虽然如此谕示,但各省督抚并不把此事当成要务来办理,所以成效并不大。但乾隆三十七年的搜书却成了以后编修《四库全书》的重要契机。在搜书令下达以后,对搜书事情很是上心的安徽学政朱筠提出四点建议:其一,“旧本抄本,尤当急搜也”;其二,“中秘书籍,当标举现有者以补其余也”;其三,“著录校雠,当并重也”;其四,“金石之刻、图谱之学,在所必录也”。后经军机大臣的争论,在朱筠意见的基础上拟定了搜书的实行办法,即照原谕旨搜寻抄本;搜集图谱金石刻碑;整理《永乐大典》;著录校雠,要“依经史子集四部名目,分类汇列,另编目录一书,具载部分卷数、撰人姓名”[4]。而第四点办法,其实行的最终成果就是后来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于是乾隆下令,将翰林院衙门内西部房屋划为整理《永乐大典》的专用之所,责成翰林官负责纂辑,整理工作正式展开。

  如果说《永乐大典》的整理反映了当时的士子们的呼声,但《四库全书》的开馆编纂却离不开于敏中的极力支持。《清史稿•于敏中列传》如此记载:“时下诏征遗书,安徽学政朱筠请开局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大学士刘统勋谓非政要,欲寝其议。敏中善筠奏,与统勋力争,于是特开《四库全书》馆,命敏中为正总裁,主其事”[5]。三十八年(1773)三月,乾隆正式决定开始编纂《四库全书》,“以皇子永瑢、大学士于敏中等为总裁,纪昀、陆锡熊等为总纂,与事者三百余人,皆极一时之选,历二十年始告成。全书三万六千余册,缮写七部,分藏大内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盛京文溯阁,热合文津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6]。在《四库全书总目》卷首列出的馆职人员的构成颇为壮观:正总裁十六人,包括皇子永瑢、永璇、永瑆以及刘统勋、刘纶、阿桂、于敏中、和珅、王际华等人;副总裁十人,梁国治、刘墉、王杰、金简、董诰等人,总阅官十五人;总纂官三人,即纪昀、陆锡熊、孙士毅;总校官一人,陆费墀;翰林院提调官二十二人;武英殿提调官九人;总目协勘官七人;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三十九人,于鼎在其中;校办各省送到遗书纂修官六人;黄签考证纂修官二人;天文算学纂修兼分校官三人;缮书处总校官三人;缮书处分校官一百七十九人;篆隶分校官二人;绘图分校官一人;督催官三人;翰林院收掌官二十人;缮书处收掌官三人;武英殿收掌官十四人;监造官三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参与了这一工作的人员并不见于此题名录。在三百六十余人中,每个人为《四库全书》做出的贡献大小是不同的。实行总裁制是为了重视、督促编纂工作,然这些人位高政繁,很多时候无力亲为。乾隆曾说过:“如皇六子质郡王永瑢、舒赫德、福隆安虽派充总裁,并不责其翻阅书籍,乃令统理馆上事务者,英廉办理部旗及内务府各衙门,事件较繁,亦难悉心校阅。金简另有专司,此事本非其职。至于敏中,虽系应行阅书之人,但伊在军机处办理军务,兼有内廷笔墨之事,暇时实少,不能复令其分心兼顾”[7]。

  乾隆特意提到了于敏中,而事实上敏中的确是政务繁忙,又身兼数职,为四库馆正总裁时又兼国史馆、“三通”馆正总裁,“内则应奉晏间之游艺,外则裁定英彦之编纂,常以一人兼数百人之事,夙夜在公,勤劳匪懈”[8]。但是敏中以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的使命感,深知此项工作并不仅仅在为皇帝夸功炫业,也是关系千秋万代文化传承的大事。从他力驳众同僚而极力促成《四库》的编纂,就可看出他对此事的重视,而即使暇时再少,他对此事的关注热情始终不减。在他给“耳山先生”(陆锡熊)、“晓岚先生”(纪昀)的56封信中,“其兢业详慎之意溢于楮墨之间”[9]。据陈垣统计,“手札五十六通,计附函五,无月日及有日无月者各七,月日具者三十七”[9],其推断当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十一年(1776)四年间,每年最早在五月十八,最晚到九月初十,当是敏中在随乾隆木兰围猎期间所写。

  具体来看,《手札》展现给我们的信息有如下几方面:

  其一,各省收集图书和《永乐大典》的修整、四库全书的编纂是同时进行,而敏中事必躬亲,关注着每个环节的进展。所进书的期限,取书送书的规范等,敏中都处处留心。而为了防止《永乐大典》的再次散失,对于修编整理所需取之书,“约计一次应进书若干本,再分作几回”,“书目虽分列四库书,仍汇装方不至于散漫”,足见敏中作为整理编纂图书的主持人和参与者的积极负责的态度。《书札》还谈及他同时在主持的增订《日下旧闻考》、选编《四库全书荟要》等工作,肩担数职常有不能分身之慨,却事事不敢有丝毫分心。

  其二,对所入选之书籍,力求科学地载入,对版本、作者进行详细的考证。如讨论某书用何种版本的问题,论及各书该列入经史子集哪一部的问题,商酌某书应刊、应抄、应存的问题,质疑某书的署名作者“是名、是字,或仕、或隐”的问题,如何确定以及补正文中“有逸、有增、讹字、缺字”的问题等等,涉及纂修书籍所面临的方方面面难题。在厘定各书该归何部、应刊应抄的区分等方面,尤其用力。敏中提出有些书籍归入史部、子部界限不清,主张将《吴中旧事》改入子部小说类,而非史部。而郝懿行的诗话原被附于史部,敏中建议改列入清人别集。“薛史”(《旧五代史》)单独刊行而不列入正史。“果有益于世道人心者,亦必其书实为世所罕见及板久矣存者,方可付梓”,尽力厘定一个客观标准,来避免因“诸公嗜好不同”而出现的应刊、应抄的意见的分歧。而且为了保护原书籍,不管应刊应抄者,都要先缮副本。

  其三,集部的问题是编纂《四库全书》最大的难题,当时为求速度,有人主张“集部概行不办者”,敏中作为总裁,无力改变皇帝求快的编纂原则,故一月阅书不及百本,就有“如此办法,告成无期”之紧迫感。但是即使如此,敏中也力尽所能得务求每种集子的完美,不是敷衍行事而是绝不放过每个疑问。其中在一封信中,就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诗句原“系何人诗句,何人书内曾误及”,列入王维名下的“漠漠水田分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究竟“系何人诗”等情况要求细致落实。可见其态度真是“慎之又慎”,是其热心于此事以及既任总裁的责任心使然,也让我们看到了久被高位所掩的学术眼光和学术能力。

  其四,对提要的规范以及避讳的原则等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商酌如何写各部的提要以及总目提要,以不至于繁琐。对避讳的问题,敏中提出在书写人名、地名等可以采用缺笔的方法,“惟随常行文或作宏字亦可”。虽然今天见到的四库本的规范与敏中所提建议确有一些出入,但是还是有很多原则被沿用下来。

  从上可见,涉及“体例之订正,部居之分别,去取之标准,立言之法则[9]”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被敏中言到。从《手札》中记载的当时编纂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我们可以总结当时的办书要旨和由此造成的失误为:“第一,求速,故不能不草率;第二,求无违碍,故不能不有所删改;第三,求进呈本字画无讹误,故进呈本以外讹误遂不可问”[10]。由于皇帝的急功近利,求速是编纂一部大型丛书所要面对的最大的一个问题,乾隆下令编纂《四库全书》时已经在位38年,年届63岁,为了尽早看到修书成果,在四库开馆不久就下令编纂《四库全书荟要》,“著于全书中,撷其菁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盖彼极其传,以取其精,不妨而适相助”,“著总裁于敏中、王际华专司此事”[10]。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十二月开列的《荟要》任职名单中,总裁官王际华、金简、董诰三人,敏中并未列入,但他却为此书尽了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倘若当时敏中亦如他人一样,认为编纂四库非要务,对四库诸事不甚关心,也许《四库全书》的编纂情况以及最终成果,与今天所呈现给我们的是大不一样的。但遗憾的是于敏中却没有看到《四库全书》的最终面貌就已下世。即使《四库全书荟要》,也是在其去世后的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才全部完成。

  [参考文献]

  [1] 王 彬。清代禁书总述[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9:453。

  [2]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二):卷134[O]。北京:中华书局,1986:941。

  [3]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一二):卷900[O]。北京:中华书局,1986:5。

  [4] 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9——20。

  [5] 赵尔巽。清史稿:卷319(列传一百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750。

  [6] 赵尔巽。清史稿:(志一百二十•艺文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7:4263——4264。

  [7]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一二):卷953[O]。北京:中华书局,1986:917。

  [8] 于敏中。素余堂集[O]。嘉庆十一年刻本:《〈素余堂集〉王杰序》。

  [9] 于敏中。于文襄手札(影印本)[O]。北京:国立北平图书馆,1933年影印:《〈于文襄手札〉何士祁后记》。

 

  [10]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一二):卷934[O]。北京:中华书局,1986:568。

清代金坛于敏中氏族的文化贡献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梦见康熙皇帝

    周公解梦梦见康熙皇帝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康熙皇帝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朱元璋画像的脸型为什么这么奇怪,是真长这样还是被人丑化

    朱元璋的样貌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长得十分臭猫,鞋拔子脸型,面露凶光,而且脸上还麻子密集,另一种说法则是他长得十分端正,面相沉稳,给人威严的感觉。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加准确呢?在史书中有着关于他相貌的记载,比如《太祖实录》和《明史》等书都夸他相貌英武。不过前一本书是在朱允炆时期撰写的,上面对于外貌就是夸他魁梧,主要还是在描写他的气质。

  3. 清朝有一位官员,只因为太清廉节俭,被贬谪回老家,后郁郁而终

    南朝齐丹徒县令沈赞之不愿意跟周围的同僚吃吃喝喝,因为总要花钱。他不愿意花公款,而自己的工资又经不起应酬往来,就干脆不跟人来往,也不请客送礼,公务之暇,就当宅男。这种人在官员队伍里太碍眼,也碍事儿。终于有一回,被人找了个茬儿,构陷入狱。

  4. 宋朝偷偷地「 ”使坏”,使契丹和西夏打起来,这就是「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利用强者和强者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用敌人来制服敌人,以期望坐享其成的思想。宋仁宗时期,在外交上就成功运用过这一策略,使得辽夏开战,两败俱伤。不过,这一切还得先从西夏建国说起。

  5. 此地是中国最早失去四百多年后又回归祖国的地方,历经曲折

    明朝最早来自欧洲的入侵者是葡萄牙。十五世纪未,葡萄牙殖民者经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进而向东亚扩张。明代时借用...人对欧洲人的称谓,称他们为佛朗机国。

  6. 家族兴衰非是靠权利和财富来维系,家道必须合乎天道

    一座宅子,折射出一个家族的兴衰。时代变迁,家族兴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靠权力和财富所能维系的,家道必须合乎天道。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名门望族,显赫一时。第一类属于文官,清朝的李鸿章和曾国藩,李家与曾家都是当时的大家族,李鸿章和曾国藩也都是清朝重臣,权倾朝野。李鸿章不但为官有道,还非常善于积攒家财,他留给子孙的财产数量惊人。

  7. 儒学抑或「 ”天学”:明末清初的中国知识分子,到底如何选择?

    16世纪后期的大明尽管外有女真人入侵,内有农民叛乱,但在表面上依旧是「”歌舞升平”。谁也无法预料到仅仅几十年后后金的铁骑便会攻破山海关,与李自成的闯军一起将帝国覆灭。但此时的大明社会已经出现了一些征兆与变化,即西方天主教传教士第一次大规模的来华进行传教活动,并将西方先进的科技与...技术带到了中国,而这种现象在几百年后会再次出现,不过不再是以和平而是以暴力的形式出现。上海徐汇区最大的天主教堂一、传

  8. 明太祖如何拼命打造拖垮帝国的藩王制度,后世帝王却怎么改不了?

    相关阅读: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顺治帝四次恭迎的背后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成语「”乱七八糟”。听惯了以为就是个乱糟糟的成语,然而这个成语却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历史认识的智慧!乱七指的就是西汉景帝时,七王之乱,弄得汉帝国差点分崩离析,又引出了一个「”清君侧”的好借口,居然为此...害了一位忠臣——晁错。当然,最后七王之乱平定,把个汉帝国给吓得不得

  9. 因错 ... 一名将,秦昭襄王将一统天下的名头,拱手让给了秦始皇

    秦朝在历史上是尽人皆知的,秦朝之所以能够尽人皆知,主要原因就是秦朝出了一个千古一帝——秦始皇。这位皇帝想必是小孩子也会知道,他创造了历史上多项第一。

  10. 考古队挖出一具清朝干尸,留着明朝长发穿着龙袍,专家:不是皇帝

    我国曾经挖出过一具非常奇怪的干尸。首先,这具棺木的棺头写明了,这是清朝时被授予中宪大夫一职的黄拙吾的陵墓,而棺木里还有一枚康熙通宝,由此可见,此人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死去并埋葬起来的。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当考古队扒开干尸的官服后,却发现他里面竟然穿着两件龙袍,一件是四爪蟒袍,一件是五爪龙袍。其中五爪龙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才会穿的朝服。

随机推荐

  1. 袁术手下最强的五位猛将,最后一位横扫江东

    然而袁术却因为率先称帝而遭到各路诸侯的围攻,结果不久之后败亡,实在是一步错步步错。袁术之所以敢称帝,因为其麾下有五大猛将,正是他们的存在才给袁术称帝提供了充足的底气,最后一人更是纵横江东无可匹敌,你知道是谁吗?此人是袁术最信任和器重的大将,不仅武艺高强而且非常凶狠。然而孙策却始终认为袁术不能成大事,早晚会自取灭亡,于是用其父孙坚留下来的玉玺向袁术借兵,从而回到江东开疆拓土,建立了江东基业。

  2. 范缜焚香

    范缜是南北朝的无神论者。>那人正滔滔不绝地往下说,范镇截住他的话问:“既然如此,你们卖香又是为啥?”

  3. 梦见下雨洗澡

    周公解梦梦见下雨洗澡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下雨洗澡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4. 断不了的红尘

    断不了的红尘一位仙人收了三个小徒弟。仙人考虑世间的诱惑太大,使人无法专心修道,以至于半途而废,于是将小徒弟带到深山里,不使他们接触到染污的社会。小徒弟们慢慢成长,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仙人想检验自己的成果,于是带着小徒弟下山。三个徒弟个个不约而同地说:“吃人的老虎最好看!”仙人用心良苦,将小徒弟送进深山,怕他们受到红尘的污染。

  5. 一喝水就想上厕所,跟肾功能有关吗?现在知道还不算晚

    水能够在维持我们生命的同时将体内的杂质和毒素排出体外。一提到排尿,很多人就容易和肾脏联系在一起。是不是因为肾功能不好引起的?人体内的水分代谢是呈现出一个周期性的,大概在30分钟一轮。那么,为何有的人一喝水就会有尿意呢?我们要弄清楚一个道理,身体对水分的敏感程度是由肾脏的过滤功能决定的,过滤功能决定了水分能够在身体内存在多久。

  6. 【临朝称制】的意思是什么?【临朝称制】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临朝称制líncháochēngzhì谓母后当政,代行皇帝职权。

  7. 世界最大飞机成功试飞

    [照片:建造世界上最大的飞艇]5月10日,根据混合动力飞行器的说法,Airlander10总共飞行了180分钟,测试飞机的操纵性、改进的着陆技术等。重新设计和改进的Airlander10于2016年8月进行了首航,启动了一个飞行测试计划,以评估飞机的性能,并试图将飞艇飞离其在英国卡丁顿的基地更远。这一最新飞行有两个主要目标,除了安全完成起飞,飞行和着陆。

  8. 历史揭秘:试以蓝玉的性格角度来分析蓝玉案始末

    01明太祖朱元璋在位凡三十一年,数次兴起大狱,以影响论,有胡惟庸案、郭桓案、空印案、蓝玉案,史称「”洪武四大案”。而其中以蓝玉案最为吊诡!无论是胡惟庸案还是郭桓空印案,兴起大狱都是为了加强集权,譬如胡惟庸案的本质是皇权与相权的冲突,收拾勋贵只是顺带;郭桓案、空印案本质上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进程。而蓝玉案则事起仓促,定案遽然,从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八日案发到五月初一日结案,仅仅八十多天时间。在这八十多天里

  9. 梦见祖先坟墓

    周公解梦梦见祖先坟墓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祖先坟墓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10. 十款消暑健康果汁食谱

    健康养生2.香蕉去皮切成数段。健康养生5.将所有材料顺序放入榨汁机内压榨成汁。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