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雜阿含經論簡介

  一. 釋題

  1). 阿含,梵語 āgama,音譯阿笈摩,阿鋡暮,阿伽摩等。意譯為「傳來,法藏」等,意指所傳承之教說,或傳承佛陀教法之聖典, 通常指原始佛教之四阿含經,如《瑜伽師地論》卷85﹕「如是四種,師弟展轉傳來於今;由此道理,是故說名阿笈摩。」

  四阿含 (北傳):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 (雜藏)。

  五部 (南傳):長部、中部、增支部、相應部、小部 。

  2). 經者,梵語 sūtra,音譯修多羅,素怛纜等。意譯為「經、契經」,指佛所宣說的教法,有別於戒律,論。《瑜伽師地論》卷85:「云何素怛纜事? 謂由二十四處略攝一切契經。」

  修多羅一詞原為婆羅門之用語,為婆羅門經典中之一種文體,用極少字以綴成簡短文句,語約意深,方便記誦。後來婆羅門教繼奧義書後有所謂經書時期, 即「修多羅時代」,文學作品多以「經」字冠之,如天啟經,法經,家庭經等。sūtra一 字原意指「線」、「條」、「絲」等, 引申其義為「貫穿攝持」。以眾生由教之攝持而不散流於惡趣;義理由教之貫穿而不散失隱沒;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故稱「契經」。

  《瑜伽師地論》卷81:「契經者,謂貫穿義,長行直說,多分攝受意趣體性。」《瑜伽師地論》卷25:「云何契經?謂薄伽梵於彼彼方所, 為彼彼所化有情,依彼彼所化諸行差別,宣說無量蘊相應語,處相應語,緣起相應語,食相應語,諦相應語,界相應語,聲聞乘相應語, 獨覺乘相應語,如來相應語,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等相應語,不淨、息念、諸學、證淨等相應語。結集如來正法藏者,攝聚如是種聖語,為令聖教久住世故,以諸美妙名,句,文身,如其所應,次第安布,次第結集,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能引梵行真善,妙義,是名契經。」

  3). 雜者,非謂雜亂,而是如《瑜伽師地論》卷85謂:「即彼一切事相應教,間廁鳩雜,是故說名雜阿笈摩。"雜",合也,共也,錯雜也; 廁,次也,其義如《瑜伽師地論》卷25謂:「為令聖教久住世故,以諸美妙名、句、文身、如其所應,次第安布,次第結集」。大眾部 《摩訶僧祇律》卷32:「文句長者,集為長阿含;文句中者集為中阿含,文句雜者,集為雜阿含,所謂根雜,力雜,覺雜,道雜, 如是比等名為雜:一增,二增,三增乃至百增,隨其數類相從,集為增一阿含。"比者,次也,密列也,猶其比如櫛"

  4). 雜阿含經,在南傳巴利語五部中為「相應部」samyutta-nikāya,samyutta意指有關連的,相等和合之意。nikāya則意為部、類、派等。 漢譯《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中亦名為「相應阿笈摩」,如卷39謂:「諸阿羅漢同為結集:但是五蘊相應者,即以蘊品而為建立, 若與六處十八界相應者,即以處界品而為建立,若與緣起聖諦相應者,即名緣起而為建立,若聲聞所說者,於聲聞品處而為建立根、力、覺、 道分相應者,於聖道品處而為建立,若經與伽他相應者,(於伽他品處而為建立);此即名為相應阿笈摩。(若經長長說者, 此即名為長阿笈摩...)」

  原始的結集是,隨義類相同的,分為不同部類,次第安布,集成種種相應,參考50卷本的組織次第:

  五陰誦第一

  陰相應

  羅陀相應

  見相應  如來所說誦

  斷知相應

  六入處誦第二

  入處相應

  雜因誦第三

  因緣相應

  諦相應

  界相應

  受相應

  舍利弗相應

  目犍連相應

  阿那律相應

  大迦旃延相應  弟子所說誦

  阿難相應

  質多羅相應

  天相應

  修證相應

  入界陰相應  如來所說誦

  不壞淨相應

  道品誦第四

  念處相應

  正勤相應

  如意足相應

  根相應

  力相應

  覺支相應

  聖道分相應

  安那般那念相處

  學相應

  不壞壞淨相應

  大迦葉相應

  聚落主相應

  馬相應

  摩訶男相應

  無始相

  應婆蹉出家相應  如來所說誦

  外道出家相應

  雜相應

  譬喻相應

  病相應

  業報相應

  八眾誦第五

  比丘相應

  魔相應

  帝釋相應

  剎利相應

  婆羅門相處

  梵天相處

  比丘尼相應

  婆耆沙相應

  諸天相應

  夜叉相應

  林相應

  二. 阿含經之結集

  《瑜伽論》卷25:「結集如來正法藏者,攝聚如是種種聖語,為令聖教久住世故,以諸美妙名、句、文身,如其所應,次第安布,次第結集。」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39:「諸阿羅漢同為結集,但是五蘊相應即以蘊品而為建立 ﹔若與六處十八界相應者,...﹔此即名為相應阿笈摩。若經長長說者,此即名為長阿笈摩 ﹔若經中中說者,此即名為中阿笈摩﹔若經說一句事,二句事,乃至十句事者,此即名為增一阿笈摩。」

  結集,梵語 samgiti,意指合誦,又作集法、集法藏、結經、經典結集,指諸比丘聚集誦出佛之遺教。據《佛般泥洹經》,五分律、 摩訶增祇律等記載,佛弟子在佛涅槃後數月內曾舉行結集。原因為佛在世時,佛弟子及信徒往往將自己聞佛之教法,用簡短散文偈、詩等。 以口口相傳之方式記憶傳承,各人所根據記憶之傳誦者,實為佛陀教說之梗概﹔復因佛弟子根性,領納之不同而各有相異之處,故至佛滅後, 為僧團之確立,實有必要將佛陀教說作一整理和統一,其結果乃有數次佛典結集大會,且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特定的文學形式,而三藏教說亦漸次完備。此乃阿含經之由來。

  關於阿含經成立於何時,應就佛典結集之次第而論,綜合北傳、南傳有關結集之傳說,大致可知佛典結集有如下次:

  五分律、摩訶僧祇律、佛般泥洹經等記載,佛陀入滅後第結一年,五百阿羅漢會聚於王舍城外之七葉巖,以大迦葉為上首,舉行第一次結集,由阿難誦出法,即經 ﹔優波離誦出律,此即佛教史上之「五百結集」。阿含經之淵源,即導源於此。

  佛陀入滅後百年左右,有耶舍比丘至印度東部,見其地之跋耆族比丘有十事非法,不合律制,為此召集七百比丘會聚於毗舍離城,以耶舍為上首, 舉行第二次結集,七百上座比丘一致認為跋耆族比丘所行之十事非法。此次結集又稱七百結集,以制定律藏為主。

  佛陀入滅後至阿育王時(約B.C.269),在華氏城聚集一千比丘,以目犍連子帝須為上首,舉行第三次結集,目犍連子帝須並撰《論事》, 對當時各種外道學說加以批駁,至此經、律、論三藏教法始告完成,結集後並選派一批比丘至四境外弘布佛教。

  佛陀入滅後四百年左右,迦膩色迦王護持之下,於迦濕彌羅國以脅尊者,世友為上首,舉行第四次結集,此次結集以論釋三藏為主。

  綜上所述,阿含經於第一次結集時誦出,於第二次結集以後,至西元前三世紀左右,為阿含經逐漸完備而成。經此等發展, 僧團亦由原始佛教之統一教團而分裂,漸成十八、廿部等,各部派各有自己的三藏。今者北傳漢土之四部阿含經及各種別生經皆為不同部派所傳承, 而南傳巴利語誦本之五部則為南方上座部之經典。而阿含的由來則正如《瑜伽論》卷25云:「結集如來正法藏者,攝聚如是種種聖語,為令聖教久住世故, 以諸美妙名、句、文身,如其所應,次第安布,次第結集。」

  結集如來正法藏者,除律外(即戒,別解脫契經,音譯波羅木叉),所結集的事契經者即四阿笈摩,《瑜伽瑜》卷85云:「事契經者,謂四阿笈,一者雜阿笈摩, 二者中阿笈摩,三者長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如是四種,師弟展轉傳來於今,由此道理,是故說名阿笈摩。」

  三. 雜阿含經的結構及部類

  本經結構,僧肇在《長阿含經序》指有四十誦,但見今文本則品目不全,僅有《誦六入處品第二》、《雜因誦第三品之四》、《雜因誦第三品之五》、 《弟子所說誦第四品》、《誦道品第五》幾個品目,餘則闕失了。

  近代呂澂先生亦認為有四分十誦:

  四分

  十誦

  蘊、處、因緣分

  弟子所說,佛所說分

  道品分

  結集分

  五取蘊誦

  六處誦

  緣起誦

  食誦

  諦誦

  界誦

  弟子所說誦

  佛所說誦

  念住(乃至不壞淨)等誦

  八眾誦

  今印順法師以為漢譯50卷本《雜阿含經》是說一切有部的誦本,故應以說一切有部的古說來處理,恢復其原來的次第與部類。 依《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39提到應有七品:「諸阿羅漢同為結集,但是五蘊相應者,即以蘊品而為建立;若與六處十八界相應者, 即以處界品而為建立;若與緣起聖諦相應者,即名緣起而為建立;若聲聞所說者,於聲聞品處而為建立;若是佛所說者, 於佛品處而為建立;若與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分相阿芨應者,於聖道品而為建立;若與伽他相應者,(於伽他品處而為建立) ,此即名為相應阿笈摩。...及《瑜伽師地論》卷85說到如來宣說種種之相應:「如來及諸弟子相應;蘊、界、處相處;緣起、食、諦相應;念住、 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出入息、學、證淨等相應;又依八眾,說眾相應。...又參考20卷本《別譯雜阿含經》及南傳相應部, 將50卷本整理成七誦五十一相應:

  七誦

  五十一相應

  1

  五陰誦第一

  陰相應

  2

  六入處誦第二

  入處相應

  3

  雜因誦第三

  因緣、諦、界、受相應

  4

  道品誦第四

  念處(乃至不壞淨)等十相應

  5

  八眾誦第五

  比丘(乃至林)等十一相應

  6

  弟子所說誦第六

  舍利弗(乃至質多羅)等六相應

  7

  如來所說誦第七

  羅陀(乃至業報)等十八相

  另外《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中提到,「當知如是一切相應、略由三相。何等為三?一是能說,若如來及弟子 ﹔二是所說,若五取蘊等及道品等﹔三是所為說,若八眾等。」此中分類成能說法者,說法的對像,及所宣說的教法。

  而《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至九十八之摩呾理迦,只決擇佛所宣說的教法,即五陰、六入處、雜因、道品等四誦經文,如來及弟子所說誦、 及八眾誦之經文則不包括在內,此中乃涉及到能說、所說、所為說三部類不同內容及文體。

  最早結集成篇的應該是所宣說的教法,即陰、入處、雜因、道品等誦,這是較古的修多羅、以簡練的文句略說,或長行直說,攝持教義的綱領, 亦方便弟子記誦。這是阿含經教理最核心部份,也是最早結集出來的第一部份。《瑜伽論》卷八十五至九十八,即結總、別嗢柁南,以聚攝門, 詳釋這一部分的經文義理。然後「又依八眾,說眾相應。...若諸苾芻、天、魔等眾,是所為說,如結集品」。(《瑜伽師地論》卷85 ) 這一部份就是 《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39中所提到與伽他相應的伽他品。八眾誦的經文全部是有關於比丘、剎利、婆羅門、天、魔、夜叉等眾。 所用的文體多為祇夜一類。梵文Geya,音譯祇夜,義為應頌、重頌、歌詠等。相對於長行直說的修多羅, 祇夜屬韻文詩、偈等一類。

  《瑜伽師地論》卷25:「云何應頌?謂於中間,或於最後,宣說伽他。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瑜伽師地論》卷85:「應頌者,謂長行後宣說伽他。又略標所說不了義經。」

  《大毘婆沙論》卷126:「應頌云何?謂諸經中,依前散說契經文句,後結為頌而諷誦之,即結集文,結集品等。」

  《成實論》卷1:「祇夜者,以偈修頌多羅。」

  由於這一部份屬未了義經,所以《瑜伽論》卷八十五至九十八的摩呾理迦中,就沒有加以決擇了。最後,如來及弟子所說誦的能說者一 部份,多為問答體、分別解答,及受記等一類經文,這類經文稱為Vyakarana,音譯和伽羅那,義譯為記別、分別。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卷126中提到:「記說云何?謂諸經中,諸弟子問,如來記說﹔或如來問,弟子記說 ﹔或弟子問,弟子記說﹔化諸天等問記亦然,若諸經中四種問記 ﹔若記所證所生處等。」

  《瑜伽論》卷25:「云何記別?謂於是中、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或復宣說已了義經,是名記別。」

  《瑜伽論》卷81:「...記別者,謂廣分別略所標義」。上舉諸論所提到的記別一類經文正與如來及弟子所說誦的經文的內容一致。根據說一切有部古本的排列, 如來及弟子所說誦的經文正是分散附編在五陰誦,雜因誦及道品誦後面的,這是為廣分別修多羅略所標義,亦是如來及弟子所宣說的已了義經。 這些經文很多是佛或弟子記說所證或所生等事,或為剎利、長者等四眾記別、或為分別解答修多羅中的法義,此中問答、解答的方式有四種問記: 一向記,分別記,反詰記,捨置記。這一部份多有顯示分別法義,說明深秘義理的特性,故《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11說到:「又了義經名記別,記別開示深密意故。」

  四.雜阿含經的傳譯

  漢譯雜阿含經今存譯本50卷本,20卷本(宋、元、明版作20卷,麗藏本則作16卷)及一卷本的多種別生經。

  見梁‧僧祐《出三藏記集》中記載,50卷本是南北朝時,劉宋元嘉年間(約公元425 – 453),求那跋陀羅在揚都(今南京)祇洹寺譯出,寶雲傳譯, 慧觀筆受。求那跋陀羅意譯功德賢,為中天竺婆羅門種,元嘉12年(公元>435)由海道扺廣州,不久就到了揚都,在此譯經。

  據印順法師研究,此為說一切有部誦本,理由是說一切有部說三世有,一切有,所以經中亦有此說,如第320經有:「所謂一切有。云何一切有?...」 并多處提到:「以有過去色故」,「以有未來色故」,這些經文在相應部中是沒有的。另外,眾賢造《順正理論》中提到有二部經為說一切有部所誦而餘部不誦的, 一為《拊掌喻經》,一為《順別處經》,而此二經皆見收在50卷本中,故此推斷此為說一切有部的誦本。而今存之50卷本中其實已佚失了的第23及25二卷經文, 以另外的《無憂王經》編入在內。因為僧祐的《出三藏記集》提到求那跋陀羅譯出此經又佚失,但今第23卷內實為阿育王經, 而第25卷則有經名《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因緣經》

  (阿育王為 Aśoka >之音譯,意譯無憂王),可見早在梁或以前就已經缺少了二卷而將無憂王經誤編在內,卻以為佚失了。 所失去的第23及第25卷經文,比對瑜伽論的摩呾理迦及相應部經文內容,印順法師以為應該是道品誦中的正斷相應。如意足相應及如來所說誦的四王天、 忉利天、夜摩天、龍、揵闥婆、金翅鳥等相應。

  20卷本名《別譯雜阿含經》,失譯。只為50卷本的一部分,譯出時間可能比50卷本較早,「別譯」二字為後人所加,以別於50卷本而已, 《俱舍論稽古》論斷為飲光部誦本。

  五. 雜阿含經與摩呾理迦

  摩呾理迦,梵文mātrka,意譯本母,為論議的一種。

  《瑜伽論》卷25:「云何論議?所謂一切摩呾履迦阿毗達磨,研究甚深素呾纜義,宣暢一切契經要,是名論議」。

  摩呾理伽屬釋經論一類,而阿毘達磨則屬宗經論一類。二種論議的體裁亦有別,摩呾理迦根據不同的經文及內容,結總嗢柁南頌及別嗢柁南頌攝持之, 分類為若干聚,再細分為若干門,詳細解釋經中意義,「謂於是處世尊自廣分別諸法體相,又於是處諸聖弟子已見諦跡,依自所證無倒分別諸法體相, 此亦名為摩呾理迦」。(《瑜伽論》卷81)在南傳中部及增支部中多處提到多聞比丘傳阿含,持法、持律、持母。 而本母此一方法亦成為南傳上座部佛教用以分類諸法之準則,論書以聚挕門分別闡釋諸法。

  近代呂澂先生,在研究瑜伽師地論時,讀到論中多處列出佛說契經內容的綱要及次第,至攝事分中由卷85開始至卷98, 為「當說契經摩呾理迦,為欲決擇如來所說,如來所稱、所讚,所美先聖契經」。乃「取宋譯《雜阿含經》與論文對校,...然前後推尋,論文畢十四卷, 經文亦畢二十二卷,而後恍然《瑜伽》之文純引《雜含本母》無可疑也」。遂將自己研究所得,發表文章刊於民國十三年(1924)的《內學》第一輯, 此為先生《雜阿含經刊定記》一文由來。此一發現誠古今中外研究《阿含》、研究《瑜伽》者前所未悉,故先生亦慨歎: 「...以至要義幽沉亙千二百七十六年(論文於貞觀二十二年譯訖)。古學久荒,甚可傷也」。(《刊定記》)。民國二十七年(1938), 《蜀藏編刻處》根據先生所刊定的經、論次第,合刊出版,成四十卷經、論對勘本。隨著日寇侵華,抗戰、內戰等動盪連年,人材及經藉皆流失散佚, 《蜀藏編刻處》的對勘本原版亦付盪然,臺灣新文豐出版社搜得NGIAM HOO-PANG COLLECTION 藏書,於民國七十二年(1983)將之翻版重印,先生的研究心血才不至湮沒。

  印順法師得呂澂先生之《刊定記》,亦聽說內學院有經、論的合刊本,但由於在抗戰期間,「可惜沒有見到,不知內容如何!」 《會編》序戰後法師避居臺灣,遂依據《刊定記》的指引,參考南傳藏經、日本學者的研究、及其它資料,重新審定,編印了《雜阿含經論會編》, 亦在民國七十二年由臺灣正聞出版社出版。相對於《蜀藏編刻處》的版本,印順法師的研究及審定就比較全面、精細得多,對有心探究原始法義, 閱讀雜阿含經者就更方使便了。

  參考書籍及資料:

  《雜阿含經論》(全四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蜀藏編刻處合刊本)

  《雜阿含經論會編》(全三冊臺灣正聞出版社印行,印順編)

  《佛光大藏經─ 阿含藏》

  《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至九十八

  《雜阿含經刊定記》(呂澂著原載於《內學》第一輯)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印順著,臺灣正聞出版社出版)

杂阿含经论简介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揭秘:貔貅就是大熊猫?史书这样记载,值得收藏

    貔貅在我们心中是一种招财的神兽,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历史记载的貔貅的故事,传说中貔貅和周武王见过,还是姜子牙的坐骑,还被封官,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去了解,咱们一起往下看!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当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

  2. 日本专家挖出千年古墓,只见墓中织锦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更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珍贵文物。1901年,他成功发现精绝国遗址,并将大批珍贵文物带回国内,因而声名大噪。他的低呼很快便惊动了周围的考古学家,而当他们将织锦打开后,里面的内容则令他们大吃一惊,因为这块织锦上竟赫然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3. 揭秘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8件艺术品伪造案

    无论是为了金钱上的利益,还是仅仅为了...,艺术品伪造者伪造了丢失的艺术品,精确地复制了原作,并以著名创作者的风格想象了全新的物品。

  4. 明教是什么教?《倚天》里张无忌率领的不是魔教,而是光明的宗教

    《倚天屠龙记》当中张无忌所属的「”明教”,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存在过,那就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摩尼教”,由于吃素,并且崇拜教祖「”摩尼”,明教被当时的人们污蔑为「”吃菜事魔”,这就是「”魔教”一词的由来。其实,「”魔教”并不崇拜恶魔,相反,他们崇拜光明和善,他们的教祖摩尼,也是一个带来善的启示的「”光明使者”。一、明教教祖摩尼按照摩尼教的教义,宇宙起源于十二个千年以前,每一个千年都会产生一个伟大的先

  5. 他用一支笔复活了麦田里的汉魏洛阳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当陇海铁路线的乘客,穿过洛阳市区与偃师之间的一片麦田时,很少有人知道,窗外曾经有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市之一——汉魏洛阳城。

  6. 《织锦记》戏剧中的董永,是一个父死不能葬,而只得卖身的穷人

    本文系作者单衫杏子红影视原创作品,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从《万曲合选》看明代民间的时尚与万历间罕见选本相类的,还有署名「”莆阳奎璧斋”梓刻的《新镌南北时尚乐府雅调万曲合选》(一名《万家锦》,称《南词一枝》)辑选的年月虽未注明,但从所选三十种散出的内容看,诸如《李逵下山》《焦赞祭主》《周氏拜月》《河梁救驾》《十朋祭江》《荫分别》《山伯访友》等出,多见收于万历选本《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新簧》《摘锦奇

  7. 一分钟弄明白,山海经的三大体系,山经海经大荒经到底指的是什么

    山海经里的大荒,海内与海外,大荒到底是哪里请看丫丫图说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典籍,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书中记载了荒诞离奇的人物志怪,匪夷所思的奇异禽兽,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千百年来让人们对山海经里描述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然而山海经中涉及到了诸多自然科学无法解释的事物,这些内容自然是不能写入到正常的历史典籍里的。

  8. 元代赵孟頫两信札成交2.67亿

    2019年11月19日晚,赵孟早期书札《与郭右之二帖卷》在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历时一个小时7分多钟的漫长竞价后以2.67亿元成交。这一价格创下赵孟作品在拍卖市场的价格新纪录。拍卖现场,历时一个多小时的竞价赵孟《与郭右之二帖卷》以2.67亿元成交赵孟《致郭右之二帖卷》,此卷凡二帖,名为《应酬失宜帖》和《奉别帖》,皆写给元代大藏家右之(郭天锡),为赵孟早年书法作品。一通写赵孟在

  9. 民国画坛国粹派的代表——金城「 ”山水花鸟,师法宋元,笔墨谨严”

    在民国画坛上,金城作为国粹派的代表,称誉当时,允为翘楚。这主要缘于他的艺术成就以及组织画会,对艺术的传播发展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再重新审视民国初期的北京画坛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不难发现,毕生尊崇传统的一代艺术巨子金城在当时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10.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 ”颜值逆天”的文物?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拜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积淀所赐,每当有文物亮相,都不知会惊艳多少观众的目光。

随机推荐

  1. 肝硬化有哪些表现?坚持3件事,肝脏或许会越来越健康

    坚持3件事,肝脏或许会越来越健康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也慢慢的出现了,春天是个细菌及病毒疯长的日子,这个时候应该更加的注意注意保护肝脏,那么肝脏的排毒功能容易出现问题,肝脏每天都在不停地工作,但是肝脏是没有痛觉神经的,如果肝脏这个时候发生病变不容易被人发现,如果能及时发现肝硬化要及时预防。

  2. 庸人自扰造句

    十:事情明明与他无关,他偏要想东想西,庸人自扰。

  3. 月到中秋,分外想你

    中间夹层,甜蜜!月到中秋,分外想你。又是中秋又是圆,每年中秋夜见明,穿梭灯笼快乐夜,祝君健康永团圆!祝您的事业更加成功,从本次月园时开始,好事不断。。。清风带去我的祝福,明月捎走我的问候,送你一丝风儿,赠你一缕月儿,风月无边,人间有情,中秋快乐~十五的皓月高挂晴空,你不在我的身边,我只好让明月带上我思念和祝福节日快乐!月到秋时分外明,又是一年团圆日,祝你一切圆满美好。

  4. 春露秋霜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chūnlùqiūshuāng【解释】比喻恩泽与威严。也用在怀念先人。【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眚灾肆赦,则文有春露之滋;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例子】他本是曲园太史的女公子,凡属诗词歌赋,无不家学渊源,因此春露秋霜,益增感慨。(《晚清文学丛钞·冷眼观》第二十八回)【相关】百度“春露秋霜”

  5. 梦见鳟鱼:身体好,财运旺_周公解梦梦到鳟鱼:身体好,财运旺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鳟鱼:身体好,财运旺好不好

    鳟鱼有“赤眼鱼”美称,是一种极可爱和美丽的鱼。梦中的鳟鱼,象征著身体的健康和物质上的收入。在梦里看见游来游去的鳟鱼,暗示做梦的人身体健康,有充沛的精力。在梦里梦到捕捉鳟鱼,预示做梦的人将会有很好的收入,在商业上能够取得好的收益。但如果在梦中出售鳟鱼,暗示做梦的人将会受到不幸的折磨。病人在梦里吃鳟鱼,暗示短时间内病情将不会有好的转化,因此病人应该积极配合治疗,这样病情才能慢慢好转。

  6. 那些逝去的曙光:追忆已经消失的文明之一古巴比伦

    #青云导师团##历史冷知识##历史真相##古代文明##古巴比伦文明-永恒的伊甸园#逝去的注定不会再现,然而无数废墟的留存却给了我们长久回望的可能,一段段远古的文明正是在这回望中逐渐展露出她神秘的笑靥(xiàoyè)。智慧的希腊,伟大的罗马,永恒的埃及,虔诚的印度,美丽的巴比伦,神秘的玛雅,印加帝国、阿兹特克等等,他们仿佛就是人类儿时的老照片,一切都是显得真实而遥远。历史书中我们曾经学习过,四大文明

  7. 暮雨朝云是什么意思?

    【拼音】mùyǔzhāoyún【解释】指男女间的情爱与欢会。【出处】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例子】暮雨迎,朝云送,暮雨朝云去无踪。元·马致远《四块玉·巫山庙(暮雨迎)》【相关】百度“暮雨朝云”

  8. 目不识丁造句

    目不识丁造句   1、他尽己所能克制自我,做好一个封建家庭的儿子:为参加科举考试而读书;理解一段无爱的包办婚姻,与一个目不识丁的女生结合。   2、一个在艺术文学以及科学领域都有所造诣的人,当谈及到正直德行诚信以及恪尽职守方面时,有可能不及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  ...

  9. 梦见陪妈妈看病

    周公解梦梦见陪妈妈看病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陪妈妈看病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10. 如何转恶缘

    一天傍晚,有个和尚在返寺途中,突然遇上倾盆大雨。庄园很大,守门的仆人见是个和尚敲门,问明来意后,冷冷地说:“我家老爷向来与僧道无缘,你最好另做打算。”和尚只好请求在屋檐下暂歇一晚,可仆人依旧摇头拒绝。这是一个改造“恶缘”的故事。所以,在大乘佛教中,对怨敌不但不能报怨,还要想办法施恩于他。正如安德鲁.马修斯所说:“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