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朱斐君,名点文,1893年出生于浙江嘉兴栖真镇,是民国时期嘉兴名医。朱斐君对伤寒的治疗有独到经验,认为必须掌握四诊和对病机的变化,以稳准狠三字诀及时医治,用药重则收效较快。朱斐君画像从舅学医朱斐君幼年天资颖敏,启蒙后,即学「”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读书能一目十行,是同窗中的佼佼者,如果继续读书,进仕一片光明。但是在他15岁那年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朱斐君的人生轨迹。他外祖父家,家学渊源,世代
朱斐君,名点文,1893年出生于浙江嘉兴栖真镇,是民国时期嘉兴名医。朱斐君对伤寒的治疗有独到经验,认为必须掌握四诊和对病机的变化,以稳准狠三字诀及时医治,用药重则收效较快。朱斐君画像 从舅学医 朱斐君幼年天资颖敏,启蒙后,即学「 ”四书”、「 ”五经”等儒家经典。读书能一目十行,是同窗中的佼佼者,如果继续读书,进仕一片光明。
但是在他15岁那年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朱斐君的人生轨迹。他外祖父家,家学渊源,世代为医,擅长治疗当时流行的热性病,就是现代所说的「 ”伤寒症”。在浙北、松江一带久负盛名。那年,朱斐君的父亲忽然得了重疾,危在旦夕,经过他的舅舅嘉兴名医胡少墀投以良剂诊治,很快就得以痊愈。
由此朱斐君顿悟,医术足以济世,就求母亲带他到舅舅家学医。跟着舅舅学医四年,朱斐君遍阅舅舅的秘方藏本,悉心研讨,由于朱斐君资质聪敏,领悟快捷,尽得舅舅的真传。小小年纪便精熟内、难两经及伤寒金匮等古代经典著作理论。舅舅对他也赞赏有加,曾经说过:「 ”传我道者,非点文莫属。
” 赢得美誉 19岁那年,朱斐君出师回到了栖真镇朱家港的老家开起了诊所。没过多久,便医名大噪,求诊者接踵而至。之后为了方便更多民众就诊,他又把诊所迁到了禾城嘉兴芦席汇开业接诊。朱斐君熟于六经辨证,精于望诊,擅长诊疗时病,又称「 ”时令病”,指一些季节性疾病。
他用药清灵,处方以简单、实效为要则,不拘一家之言,不受「 ”经方”、「 ”时方”之争的局限,认定「 ”疗效是医家的第一标式”。同时他也善于内科杂病的诊疗。随着从医时间的推移,朱斐君的诊疗水平愈加精湛,他医道高明,胆大心细,用药量较重,一些疑难重症在无望之际,由他亲诊,往往会挽救于旦夕之间,他通常是一帖药就能药到病除,求诊者趾踵相接,声誉日隆。病家感谢之余,常说:「 ”幸亏先生一帖药扳转回来,救了我们的命呀!”由此,「 ”朱一帖”这个美誉也就越传越远,红遍禾城。
朱斐君的诊所门前舟车相接,远近求诊者络绎不绝,诊所里挂满了感谢的锦旗和匾额。沪上发展 抗战爆发后,朱斐君携全家到湖州菱湖乡下避难,后来返回嘉兴杨安墩乡下行医。因日军经常来搔扰,就经江苏黎里到上海法租界避难,并开设诊所行医,继续为百姓治病。开始在如今的瑞金二路坐诊,后来搬到现在的延安中路福明村32号。
远道前来求诊者仍然络绎不绝,一经他的诊治,都是药到病除,享誉沪上。抗战结束后朱斐君回嘉兴,继续在芦席汇行医。朱斐君经常到各乡镇出诊,因为要赶时间,所以他购买了一艘汽艇,坐汽艇出诊,就是为了能及时给患者治病。朱斐君每天上午9时至12时在诊所门诊,午后不论远近,城区乡镇均可出诊,他的诊所装有长途直达 ... ,可以预约或叫急诊。
乐善好施 朱斐君秉性敦厚,宅心仁慈。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朱斐君临诊,不论病家贫富贵贱,处方用药均不会草率从事。凡遇重症患者,都要斟酌再三,才下笔开方。
朱斐君对于前来就诊经济困难的病人,诊治抓药都不收费用,病家去药店续药,也都是记在他的账下。有时遇到一些得了疑难重症,心情烦闷的病人,他也总是会悉心宽慰:「 ”勿碍事的,药吃吃看。”让患者在精神上放松,不至于消沉下去,得以能配合治疗。朱斐君出身农家,生活上一直保持节俭的习惯。
他不饮酒,但喜抽「 ”美丽”牌香烟,两指熏得焦黄。伙食也很简单普通,猪肉烧毛豆为其最喜食之。从不光顾戏院和娱乐场所,没有当时一般名流拍曲唱戏的嗜好。朱斐君从事中医学术研究及临床实践工作四十余载。
临床经验丰富,对于急性温热病深入研究。他主张「 ”方剂中药味庞杂,则药力不专;用古方而全盘照搬,亦难免呆滞不化;不能古今之人完全一致也!”他总是挤出时间看一些西医的基础理论和内科学,作为临床参考,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桃李满门 朱斐君被尊为民国禾城一代名医,想投他门下学医者众多。朱斐君也乐意扶持后辈,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学生,他的入门弟子达百余人,遍及江、浙两省。
而他教授学生也有独到之处,初学者,他聘请教国学的先生,教他们典籍,一年后,才能跟着他侍诊。所以他的门人,名医不少,有嘉兴的朱春庐、海盐的张谋善、上海的周文哉等达数十人,为祖国医学培养了不少有用之才。朱斐君对学生教导非常严格,教授以辩证施治为主,他常常告诫门生:「 ”药物应写正名,如写隐晦之别名,难以辨认,势必贻害患者。”足可见先生治学之严谨。
他始终认为,时代在前进,中医应该学习一些西医知识,才能更好发挥祖国传统医学的特长。朱斐君曾任嘉兴中医公会主任 ... 、国医馆馆长。1933年,朱斐君在烟雨楼举行「 ”行医二十周年”纪念会,盛况空前。当年秋天,他筹组 ... 医舍,出版《 ... 医舍月刊》,抗战前夕才停刊。
朱斐君著有《 ... 医案》数卷,但未能付印。1954年2月,朱斐君因冠心病复发逝世。(刘永加)。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