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四)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第四 略录经证述意 一微尘中,具三千大千世界之经,一经卷中,书三千大千世界之事,一尘如是,尘尘皆然。况我观音大士,无量劫前,久成正觉,安住寂光,常享法乐。但以誓愿宏深,度生心切,故复不离寂光,垂形九界,遍周法界,普现色身。其本迹事理,非佛莫知,而一介凡夫,何能纂辑以赞颂乎。然饮大海者,只取饱腹,趋药肆者,但期愈病,岂必一口吸尽,诸药咸服,然后为得也。故于诸大乘经中,发明大士本迹之事者,略节录之,附于颂文之后,以为明证。俾阅者咸知大士之恩,最深且远,同生感激而修持焉。然大士普应群机,一物不遗,则其法门,固诸法圆备,九界齐摄,吾人修习,将何所从。须知见道贵乎万法圆融,修道端藉一门深入,况我钝根,闻法迟暮,亟亟净土,不遑他顾。而念兹在兹,日熏日染,遂不觉每读一经,见一法,触于眼,皆净土境,入于耳,皆净土音,蕴于胸,皆净土义也。故辑经证,仍以净土法门进。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一物不遗。修净之纲宗,惟在不退大菩提心,华严大士告善财者,意固真切矣。不退菩提,又在远恶知识,亲上善人,悲华受记二经,言无不尽矣。修净之要,在生信发愿,执持名号,果能净念相继,自然感应道交,则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忍证无生,地登不退,乃决定不易之事理。故知持名一法,至简至易,至顿至圆,普门所以说称观音名,皆得解脱。首楞严,请观音二经,所以说求大涅盘,得大涅盘也。生净之因在信愿,信愿之起在欣心,故观经广陈依正,受记经极示庄严。生净之障在爱根,爱根之原在我执,故心经以般若照空,请观音以禅观破执也。更资密咒加持之力,亲承弥陀接引之恩,则等觉初心,十恶五逆,一道同归,九品咸登。净土法门,广大精微,无法不备,无机不摄,岂非握摩尼以雨众宝,即凡心以成果觉哉。谨贡一得之愚,用作阅经之眼。所录经名,开列于左。大方广佛华严经(略云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二十七参观自在菩萨章(在第六十八卷)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略云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章(在第六卷)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在第五卷末附录此章以示净土) 妙法莲华经(略云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第七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云心经附浅注,及蕅益释要。)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略云受记经又频迦藏经依丽藏古本作观世音菩萨授记经)悲华经大施品受记品(在第二卷第三卷)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略云消伏毒害咒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略云观经)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略云大悲咒经)十一面神咒心经(略云十一面咒经)不空了髦湫木栽撇豢樟索经) 密部十六种经(略标)大乘显密诸经,所载观音本迹事实,及所说法要,多难悉录。录此数经,以示其概,阅者宜详察焉。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第二十七参观自在菩萨章 鞟鞞瑟胝罗(华言缠裹)居士,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华言海岛,又云小白华。)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即说颂曰,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尔时善财童子,渐次 ... ,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善财见已,欢喜踊跃,合掌谛观,目不暂瞬。作如是念,善知识者,则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善知识者,难可值遇。善知识者,十力宝因。善知识者,无尽智炬。善知识者,福德根芽。善知识者,一切智门。善知识者,智海导师。善知识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便即往诣大菩萨所。尔时观自在菩萨,遥见善财,告言,善来。汝发大乘意,普摄众生。起正直心,专求佛法。大悲深重,救护一切。普贤妙行,相续现前。大愿深心,圆满清净。勤求佛法,悉能领受。积集善根,恒无厌足。顺善知识,不违其教。从文殊师利功德智慧大海所生。其心成熟,得佛势力,已获广大三昧光明,专意希求甚深妙法,常见诸佛,生大欢喜,智慧清净,犹如虚空,既自明了,复为他说,安住如来智慧光明。尔时善财童子,顶礼观自在菩萨足,绕无数匝,合掌而住。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教诲,愿为我说。菩萨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萨大悲行解脱门。善男子,我以此菩萨大悲行门,平等教化一切众生,相续不断。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门,常在一切诸如来所,普现一切众生之前。或以布施摄取众生,或以爱语,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摄取众生。或现色身摄取众生,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或以音声,或以威仪,或为说法,或现神变,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为化现同类之形,与其共居而成熟之。善男子,我修行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离迷惑怖,离系缚怖,离 ... 害怖,离贫穷怖,离不活怖,离恶名怖,离于死怖,离大众怖,离恶趣怖,离 ... 怖,离迁移怖,离爱别怖,离怨会怖,离逼迫身怖,离逼迫心怖,离忧悲怖。复作是愿,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诸众生离怖畏已,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转。(善财闻已,即证随顺一切众生回向。)教化一切众生,而首标平等者何。疏云,平等者,同体大悲也。夫大士既视众生,与己平等,与己同体。则其属望于我众生者,必使其慈悲威力,功德庄严,一一皆与己等齐而后已,非仅离怖为足也。故云,我以此方便,令诸众生离怖畏已,复教令发菩提心,离怖但发心之方便耳。其种种示现,摄取众生,令其心悟而得成熟者,成熟菩提也。而众生决不能一生成熟,故以求其永不退转终焉。读此,可见大士彻底为人,慈深恩极。吾人上体大士之心者,必须于永不退转一层,谛思谛审,善自为谋。纵使今世自问不退,而茫茫后世,其将奈何。非念佛求生净土,更有何途可以幸冀。于此可悟大士初发菩提,即取净土之深衷,学者无改于慈父之道,则慰同体之心矣。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章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 ... 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四者断灭妄想,心无 ... 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盘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着。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盘得大涅盘。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以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消成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一路涅盘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盘心观世音为最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沈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盘,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四)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司马家族是如何对待魏蜀吴三国末代君主的

    司马家族是如何对待魏蜀吴三国末代君主的  三国演义最后一章的末尾曾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终纷纷乱乱扰不休的魏蜀吴三国都归了晋朝,晋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统一之后对于如何处置魏蜀吴三国的末代君主成了新王朝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国之中蜀国最先灭亡...

  2. 读书不如贡茶

    隋文帝杨坚初登皇位时做了一个噩梦,梦见神人换他的脑骨,自此后时常头痛,苦不堪言,亦无可奈何。杨坚便派人去采集茶叶,一试果然灵验,于是重重奖励了那个和尚。自此,杨坚便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臣子们也跟着学会了饮茶。听说皇帝喜欢,便有不少人投其所好,向皇帝敬贡好茶。献茶者便可升官发财。

  3. 贫困申请书

    本人系08级计网S08-2班学生xxx,因家庭经济困难,特申请贫困补助。此致敬礼申请人:XXX年X月X日范文参考四:大学生贫困申请书尊重的系领导、老师:您们好!,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05级社会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家住在山东省聊大学生助学金申请书城市嘉明经济开发区邱庙村,在那里特向系引导、老师申请助学金。也许大家会以为,既然家住在经济开发区内,那么家里生涯程度应当不错,不应当再申请助学金。

  4. 活字印刷之祖-毕升

    ~约1051),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几年后的一天,“神刀王”雕刻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让毕升在一旁观看揣摩。哪知毕升不小心碰了师傅的胳膊,结果最后一行的一个“之”字刻坏了。此后,毕升一有空闲,总是考虑这件事。活字印刷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材料、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印刷数量和质量,使书籍得到更广泛的流传。他成了活字印刷的“祖师爷”,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 金昭玉粹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jīnzhāoyùcuì【解释】指如金玉之明美。【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金昭玉粹”

  6. 梦见掉进污水里

    周公解梦梦见掉进污水里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掉进污水里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7. 梦见犛牛_周公解梦梦到犛牛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犛牛好不好

    做梦梦见犛牛好不好?梦见犛牛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犛牛的详细解说吧。梦见兔子跑进屋_周公解梦梦到兔子跑进屋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兔子跑进屋好不好学生梦见犛牛,预示考试成功。病人梦见犛牛,预示可能要去疗养。梦见打犛牛,预示最近可能有许多事让你忧心忡忡。

  8. 梦见蛇缠身又挣脱了

    周公解梦梦见蛇缠身又挣脱了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蛇缠身又挣脱了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八十五岁的小偷

    “法官先生,您当然无从了解,要知道,在我年轻的那个时候还没有汽车呀!”

  10. 五百位婆羅門女淨心得道緣

    當時有五百位婆羅門女,雖然精勤修道,卻不知有佛陀這位聖人。>>這時,在舍衛國的世尊,以神通力得知此五百女的心願,其心雖同俗人,追求有為生滅之法,然其善根深厚,仍可前去度化。五百婆羅門女頓時為這突來的異象所震懾,以為是大梵天王被她們的心所感動而慈悲降臨,個個歡喜無比。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