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桃花源记 桃花源诗· 陶渊明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
桃花源记
桃花源诗· 陶渊明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
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
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
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
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誉。千百
年来,桃花源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
、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都留下许多珍贵的墨迹。
1990年以来,桃花源幵始了规模宏大的修复幵发 *** 。修复幵发后的桃花源,有神话故乡桃
仙岭、道教圣地桃源山、洞天福地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大景区近百个景点。每年一届
的桃花源游园会,是湖南省“三节两会”的重要活动之一。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借以批判、对比黑暗的现实,也寄
托了作者的政治与社会理想。作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从「晋太元中」到「欲穷其林」,是
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因为迷路而误入桃花源的经历。从「林尽水源」到「不足为外人道也
」,是第二部分,写渔人在桃源内的所见所闻,以及农民的安居乐业。从「既出」到结尾,
写渔人离开桃源后,他人再也无法进入的种种情景。
桃花源不仅是隐士的小天地,也是农民的乐土。它是一个人人劳动,自给自足,没有压迫和
剥削的社会,也是一个自由、富裕、安宁的社会。诗人以极大的热情,从生产到生活,从自
然环境到人们的精神面貌,对桃花源作了十分全面的描绘。
追求人间天堂的理想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
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
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他们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
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
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
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
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生活的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
十分可贵的。
桃花源成了现实界和虚幻界的分界点,这点也影响了唐代的志怪小说,如<南柯一梦>,<
黄粱一梦>写树洞中的王国,枕头中的美好人生,都可见模仿<桃花源记>的影子。
梁启超先生以为<桃花源诗并记>是「唐以前的第一篇小说,在文学史上算是极有价值的著
作」它对小说的创作有不少的影响。渊明虽被归为隐逸诗人,却仍不忘社会,他的一生真实
的反应中古时代知识分子的性格,他是一位高风亮节的隐士,能韬光养晦,而光芒更加自放
,<桃花源记>是他对理想社会的描绘,这样诗文写社会理想也开启了唐代杜甫及白居易等
人社会写实诗的典范。
诗文主题为社会人生他的作品永远为人所传颂,<桃花源记>如一面光洁的镜子,反照出社
会的离乱,同时也为痛苦的人们燃起希望的明灯,它告诉我们永远应该怀抱理想,坚持理想
,进而为求理想的实践而努力。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