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配不上「 ”唐宋八大家”?曾巩:求求你们,别再把我当凑数的了

唐宋八大家的名号,有人没有听过吗?我想肯定都听过。那请你一口气说出有哪八大家?这还不简单嘛,唐代有韩愈、柳宗元,宋代有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还有……还有那个什么巩来着? 大多数人在说唐宋八大家时,都会在曾巩这里打个绊,我上学的时候也因为曾巩挨过老师不少板子,没办法啊,曾巩的名气实在太低了!课本里除了讲到八大家的时候捎带着提一嘴,其他地方都找不到他的影子,不信我们来对比一下: 韩愈,有《师说》、《马说》等必背篇目,还曾像个猛士一般,写下《谏迎佛骨表》上奏皇帝,还险些因此丧命,到古文运动的时候,又是带头大哥,苏轼一句「 ”文起八代之衰”更是让他戴上了偶像光环; 柳宗元,跟韩愈并称「 ”韩柳”,都是古文运动的先驱,一篇《江雪》深受世人喜爱,《黔之驴》等寓言故事生活而有趣味; 欧阳修,一篇《醉翁亭记》,让多少人感受到了被「 ”熟读并背诵”支配的恐惧,一句「 ”庭院深深深几许”,又感动了多少青年男女; 三苏,苏轼全身都是故事,早已成为大众偶像,凭他一己之力,扛起了三苏的大旗,带动了老爹苏洵、弟弟苏辙的名气,苏辙还表示:《水调歌头》那句「 ”兼怀子由”,写的就是我! 王安石,《泊船瓜洲》仅一个绿字,就引得后世学者竞相研究,还有《伤仲永》警醒着世人,变法那些事儿更是如论如何绕不过去的; 而曾巩……他究竟是不是用来凑数的? 唐宋八大家 我们今天说「 ”唐宋八大家”,只是一句话,一个称呼,但鲜有人知这个称呼是如何形成并流传开来的。 明朝时,文坛有一股复古的风气,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主要是为了反对八股文和台阁体,但到了明朝末年,出现了一个叫茅坤的人,他是一个有名的「 ”唐宋派”,不认同「 ”文必秦汉”的观点,而是提倡唐宋文章,尤为推崇韩愈、欧阳修和苏轼。于是乎,他就选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等8人,将他们的文章进行精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一书问世。 但是,集这8人文章编书,茅坤却不是第一人,早在明朝初年,朱右就编纂了《八先生文集》,至此已有八先生之名;再到明朝中叶,唐顺之纂《文编》,在唐宋两朝只选了八先生的文章,至此八先生之名逐步固定下来;后来茅坤编纂《唐宋八大家文钞》,可以说是汲取了朱、唐二人的精华,「 ”唐宋八大家”的称呼也因此书流传下来了。 所以,「 ”唐宋八大家”这个称呼,并不是一家之言,也不是偶然形成,而是贯穿了整个明朝,才固定下来的。 唐宋文风改革 唐宋八大家,实指「 ”唐宋散文八大家”,只因为这八位文豪,对中国古典散文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功劳。 唐宋时期,经历了两次较大的文风改革运动,一是六朝以来,文风以讲究声律、辞藻、排偶的骈文为主,这种文章美则美矣,但由于过分注重辞藻的华丽,在思想内容上就很浅薄,这时候韩愈站了出来,他提出了「 ”古文”的概念——以先秦及汉朝的散文为宗,讲求文以载道,和骈文相对。 韩愈和柳宗元一起,为古文运动的先驱,他们成功地挽救了文风,恢复了儒学道统,但好景不长,到北宋初年,又有一种被称为「 ”西昆体”的宫廷文体流行起来,这西昆体有个特点,追求险怪艰涩和华丽的辞藻,而不重视内涵,对文学的发展非常不利。 北宋文宗欧阳修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接过韩柳的衣钵,再次进行文风改革,但欧阳修和韩愈有所不同,韩愈的改革,是反对骈文的,而欧阳修并不反对骈文,他认为,文以载道,不在于文章的体裁,而在于文章的思想和内容,散文能载道,骈文也能载道,所以无论是骈文还是散文,都是值得提倡的,比如《醉翁亭记》,虽是游记散文,但大量运用了骈文的写法,在保证思想内容的同时,更增加了文章的韵律之美。 在欧阳修的领导下,苏轼、苏辙兄弟、曾巩、王安石等人,都是此次改革的受益者,也是改革的代表人物。 唐宋的两次文风改革,一扫笼罩在中国文坛千百年的阴霾,为古典散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后世能读到既有文学性,又能论政的美文,八大家实在是功不可没。 曾巩:出色的教育家 和另外七大家比起来,曾巩真是非常凄惨。 很早之前,曾巩就因为文章闻名天下了,也曾多次随父参加科举,还认识了欧阳修,王安石等人,可曾巩的文风并不符合当时的主流,故而屡试不第,后来母亲去世,父亲被革职,养家糊口的重担就落在曾巩一人身上,上有父亲和继母、下有四个弟弟、九个妹妹。 没办法,曾巩只好一边为养家绞尽脑汁,一边还要承担起弟弟们的学业,后来妹妹长大嫁人,他还要兼任妹夫们的学习老师。 这苦日子一过就是十多年,直到嘉佑二年,欧阳修主持会试,曾巩才时来运转,得中进士,跟他同年的还有弟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妹夫王无咎,还有苏轼、苏辙两兄弟,那一年的科举,真是人才累累。 此时的曾巩,已经39岁的年纪了,要知道,另外六家(不包括苏洵)都在20多岁就已经成功了,苏辙更是只有18岁。 在随后的10年中,曾巩家其他弟弟、妹夫们又相继考中进士,加上曾巩这年进士及第的家人,10年时间,曾家竟出了10位进士,前面说了,曾巩家后生的教育责任,都在曾巩一人身上,一门10进士,曾巩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 曾巩:坚持儒家正道 曾巩一门为何能如此辉煌,一方面当然得益于欧阳修支持的文风改革,另一方面,更是由于曾巩诗中坚持心中的道——捍卫儒家正统。 年少时屡试不第,又要一人承担十多口人的家庭重任,人不轻狂枉少年,担任不能轻狂一辈子,就算曾巩是个浑身长满了刺的公子哥儿,经历了这些磨难后,也该磨平棱角了,更何况,曾巩本就是一个有儒家气的君子。 在家宅着那些年,他博览群书,更丰富了他的文学底蕴,更坚定了他纯粹的儒家立场。如果要用最简短的语言评价曾巩,那必定是「 ”醇正”——说的就是曾巩是个高尚的大儒,他的文章,是最纯粹的儒家之道。 欧阳修的门生遍布天下,其中不乏苏轼、王安石这样的大文豪,连文坛领袖的接力棒都由苏轼亲手接过,但欧阳修最喜爱的学生,却是曾巩,他夸曾巩说: 「 ”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学。初谓独轩然,百鸟而一鹗。”——《送杨辟秀才》 说曾巩气宇轩扬,是百鸟中的那只雄鹰。 苏轼在给曾巩写的诗中,说他是百花丛中最美的那一朵: 「 ”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 苏辙在为曾巩写挽词的时候,把他对儒家思想和文章,与先秦两汉的大儒学者比肩。 「 ”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曾子固舍人挽词》 王安石那么骄傲的人,连欧阳修的青眼相加都不当回事的拗相公,他竟然不惜溢美之词来夸奖曾巩,将其比作班固、杨雄那样的人: 「 ”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赠曾子固》 这些还仅仅是同时代人的评价,在后世,曾巩的名气和地位更是直线上升。 曾巩:后世的地位 自北宋以降,人们对儒家文化有了全新的阐释,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走上儒家正统的地位,曾巩那正派的作风,端庄的文章,深受理学家们的喜爱,朱熹每每读曾巩,都会废寝忘食,发出曾巩文章深不可测的感慨: 「 ”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 朱熹之后的理学家,急需一个了不起的大儒来为他们背书,于是曾巩又被捧成了一个足以与孔孟比肩的圣人,那时代本来就以理学为正统,曾巩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具有高度的理学家和思想家。 再往后,明朝前文已经讲过,八大家之名成于明朝,这里就不赘述了,到清朝康雍乾时期,桐城派散文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视,这一派的文章主要就是宣传儒家思想,又以程朱理学为主,其文简明达意、条理清晰,和曾巩的文章风格暗合,这一来曾巩在文坛的地位又拔高了。 曾巩:被摒弃的小透明 年少成名,到后来被树立成理学家,曾巩受到的推崇,横跨宋、明、清三朝(元朝没有科举制度,故不在此列),对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不逊于韩柳三苏等人,可为什么在清朝之后,就突然消失了,成了唐宋八大家中的小透明呢? 这是因为,清末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学的强烈冲击,在提倡民主与科学的同时,沉重地打击了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最为激进的时候甚至要废除汉字、改用拉丁文。这时受打击最严重的就是孔孟之道,而最坚持孔孟之道且离这次运动最近的就是桐城派,曾巩又与桐城派暗合,受到桐城派的推崇,在打击桐城派的同时,曾巩自然也就被时代摒弃了。 当我们重新拾起文化自信的时候,再去审视古文,韩愈率真无畏、柳宗元生动精练、欧阳修华美充实、苏轼豁达自在、王安石简明重理,都能得到一部分人的青睐,而曾巩过于醇正的文风,对于学者研究是一份瑰宝,对于普通人来说,缺少了太多的趣味性和灵活性的文章,就不受喜爱了。 但曾巩绝不该被人遗忘,因为他是八大家中离我们最近的人,学不来韩愈的率真无畏、也达不到欧阳修一代宗师的高度,对苏轼这样的全才更是可望而不可即,唯独曾巩,自始至终坚守内心的正道,他那不忘初心的品格,是我们可以学来的。

配不上「 ”唐宋八大家”?曾巩:求求你们,别再把我当凑数的了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梦见康熙皇帝

    周公解梦梦见康熙皇帝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康熙皇帝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朱元璋画像的脸型为什么这么奇怪,是真长这样还是被人丑化

    朱元璋的样貌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长得十分臭猫,鞋拔子脸型,面露凶光,而且脸上还麻子密集,另一种说法则是他长得十分端正,面相沉稳,给人威严的感觉。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加准确呢?在史书中有着关于他相貌的记载,比如《太祖实录》和《明史》等书都夸他相貌英武。不过前一本书是在朱允炆时期撰写的,上面对于外貌就是夸他魁梧,主要还是在描写他的气质。

  3. 清朝有一位官员,只因为太清廉节俭,被贬谪回老家,后郁郁而终

    南朝齐丹徒县令沈赞之不愿意跟周围的同僚吃吃喝喝,因为总要花钱。他不愿意花公款,而自己的工资又经不起应酬往来,就干脆不跟人来往,也不请客送礼,公务之暇,就当宅男。这种人在官员队伍里太碍眼,也碍事儿。终于有一回,被人找了个茬儿,构陷入狱。

  4. 宋朝偷偷地「 ”使坏”,使契丹和西夏打起来,这就是「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利用强者和强者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用敌人来制服敌人,以期望坐享其成的思想。宋仁宗时期,在外交上就成功运用过这一策略,使得辽夏开战,两败俱伤。不过,这一切还得先从西夏建国说起。

  5. 此地是中国最早失去四百多年后又回归祖国的地方,历经曲折

    明朝最早来自欧洲的入侵者是葡萄牙。十五世纪未,葡萄牙殖民者经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进而向东亚扩张。明代时借用...人对欧洲人的称谓,称他们为佛朗机国。

  6. 明太祖如何拼命打造拖垮帝国的藩王制度,后世帝王却怎么改不了?

    相关阅读: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顺治帝四次恭迎的背后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成语「”乱七八糟”。听惯了以为就是个乱糟糟的成语,然而这个成语却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历史认识的智慧!乱七指的就是西汉景帝时,七王之乱,弄得汉帝国差点分崩离析,又引出了一个「”清君侧”的好借口,居然为此...害了一位忠臣——晁错。当然,最后七王之乱平定,把个汉帝国给吓得不得

  7. 因错 ... 一名将,秦昭襄王将一统天下的名头,拱手让给了秦始皇

    秦朝在历史上是尽人皆知的,秦朝之所以能够尽人皆知,主要原因就是秦朝出了一个千古一帝——秦始皇。这位皇帝想必是小孩子也会知道,他创造了历史上多项第一。

  8. 考古队挖出一具清朝干尸,留着明朝长发穿着龙袍,专家:不是皇帝

    我国曾经挖出过一具非常奇怪的干尸。首先,这具棺木的棺头写明了,这是清朝时被授予中宪大夫一职的黄拙吾的陵墓,而棺木里还有一枚康熙通宝,由此可见,此人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死去并埋葬起来的。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当考古队扒开干尸的官服后,却发现他里面竟然穿着两件龙袍,一件是四爪蟒袍,一件是五爪龙袍。其中五爪龙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才会穿的朝服。

  9. 征宋伐明,女真人为何这么能打?你肯定想不到

    二是在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再次崛起,这次闹得动静更大,一举颠覆了大明王朝。他们真的很"能打"吗?完颜是女真各部的王姓,起初女真分为数十个部落,结构是较为松散的。辽宋自澶渊之盟起,已维持了百年和平,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两国武备废弛。辽朝以天祚帝被俘宣告灭亡。女真各部也完成了统一,羽翼逐渐丰满。此时的明朝可说是内有党争民乱,外有女真觊觎,可谓内忧外患。

  10. 忘了入仕初衷 索额图如此从能臣---功臣---权臣蜕变为罪臣

    除了这四人,其他十几位,都在康熙年间极有作为,以治国安邦、收复失地、造福朝野留名史册。通过影视剧等文艺作品的传播,人们更多知道了康熙朝重臣索额图的大名和他的故事。

随机推荐

  1. 净空法师:这才是大福报

    我们修行人平时努力行善,认真修福,这个福修了做什么用?往生也要靠福报,经论里常说:“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这就是大福报。学佛人平时修一切善法,绝对不求现在的善果,不求这个福,修福不愿意享受这个福报,愿意在什么时候享?临命终时不生病,神智清楚,正念分明,佛号念得清清楚楚,这是大福报。人在临命终时害病,不认得家亲眷属,甚至不省人事,这个很危险!由此可见,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这是大福报。

  2. 初恋时不懂得爱情,懂得爱情时,却再也没有初恋了-感人的情话

    十六、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直到有一天,面对爱情开始吝啬,会不会怀念当初的炙热?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3. 民国武林第一高手,擅长哪门功夫?三招战胜日本柔道冠军

    民国武林第一高手,擅长哪门功夫?三招战胜日本柔道冠军大家说到近代的武术大家,都会想到霍元甲,黄飞鸿,孙禄堂等人,但是有一位真正的「”第一高手”,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无数次与人交手,从无败迹,此人就是杜心五。杜心五出生于同治年间,在他早年的时候,因为父亲被洋人用枪打穿了大腿,再加上他目睹了洋人在中国随意欺辱国人,于是杜心五发誓,一定要勤修武功,...尽洋人。杜心五的第一任师傅叫石彪,擅长「”飞蝗石”,

  4. 为何我国每年新增癌症人数超数百万?提醒:4种食物最好撤下餐桌

    肺癌是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胃癌、食管癌、肝癌的发病、死亡率紧随其后。为何我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数百万?因为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酒精列为I类致癌物,证据确凿,可以导致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胃癌、肝癌、结肠癌和乳腺癌等癌症。在体内堆积,容易引发肝癌;致癌物的产生量和烧烤食物的脂肪含量成正比。黄曲霉素主要作用于肝脏,故易诱发肝癌。

  5. 斤斤计较造句_斤斤计较中英文解释和造句

    斤斤计较jīnjīnjìjiào斤斤计较的意思和解释:斤斤:形容明察,引伸为琐碎细小。只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斤斤计较的出处《诗·周颂·执竞》:“斤斤其明。”斤斤计较的例子他从不为一些小事与别人~。斤斤计较造句斤斤计较造句相关成语的感...彩分为褒义、中性和贬义三方面,其中贬词褒用是测试的重点,十年高考中出现了不少。

  6. 盘点民国六大绝世美女,第一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盘点民国六大绝世美女,第一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转头寻觅已经的那些美妙,才发明光阴沉淀下的美才是典范。昔时民国期间的气质美男,不施粉黛的容颜,惊艳了光阴,装点了光阴。接下来我们看看惊为天人的民国美男都有哪些?  一、林徽因  林徽因的斑斓和知性我就未几说了,在民国期间的...

  7. 美德少年事迹材料

    美德少年事迹材料材料1:美德少年事迹材料李玫洁,女,1999。李玫洁同学,兴趣广泛,全面发展。在社会,她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公德,热心公益活动。材料2:美德少年事迹材料这次,我十分荣幸地被老师推荐为我校的“美德少年”侯选人,这是让我意想不到的。在学校年年被评为优秀班干部,并取得了市新华区优秀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

  8. 瓦尔特·冯·赖歇瑙简介_赖歇瑙和保卢斯_赖歇瑙元帅

    与其他同期德国元帅最大的不同是,赖歇瑙自早期就极为支持纳粹政权,同时也在其管辖区执行希特勒屠杀苏联政委人员的命令。

  9. 王勃的简介 王勃是怎么死的历史名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但也有另外的说法,一种说法是王勃被淹死在海中,而且被海水冲走了,另一种说法是,王勃是自己投入海中自杀的。无论是哪一种说法,王勃死于水是无可置疑的。

  10. 三国演义中的李逵和张顺,在历史上真实的李逵和张顺又是什么样的?

    《水浒》中的李逵,出生于社会最底层,没有文化,目不识丁。那历史上的李逵是个什么人物呢?>历史上的李逵是南宋初年人,密州的一个军卒。这个谋反、降敌的李逵应该不是《水浒》中李逵的原型。其中的浪里白条张顺,在历史上是实有其人的。>>历史上的张顺,是一位农民出身的南宋爱国将领及民族英雄。>>李逵和张顺的故事,在今天听来有点冷,觉得反差太大。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