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

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这是源自《左传》的一句话,大意是说「 ”将军怎么会让我们吃不饱饭呢?”不过这里的将军并非官职,而是下属对领导的一种尊称,结合《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的历史背景,具体指的是晋国魏献子。 一次魏献子的儿子魏戊负责审理了一件案子,被告人走后门,竟然走到了他父亲魏献子身上,并送了一位貌美的的歌姬来搞权色交易。让人没想到的是魏献子竟然收了,这就让魏戊的处境很尴尬了,于是便动员父亲的下属阎没、女宽二人去劝谏魏献子。 这天下朝,阎没和女宽就跟着老领导魏献子回了府上,到了饭点还迟迟不走,于是魏献子就留二人一起吃饭。本来和领导吃饭应该好好表现,谁知这二人却接连三次在饭桌上叹气,这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事情。魏献子一看这是有事啊,就问阎没和女宽叹气的原因。 阎没和女宽就说到昨晚宿醉,吐的肚子空空,早上又要忙着上朝,直到刚刚都饿的两眼放光。见到饭菜刚上来,就觉得恐怕不够吃,所以第一次叹气。等到菜上到一半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我们多虑了,「 ”将军怎么会让我们吃不饱饭呢?”于是第二次叹气。到了吃完饭,经过内心的一系列变化,才意识到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 ”肚子”是多么的贪心,其实刚刚满足就可以了。 听完二人的解释,魏献子恍然大悟,原来这两个人是要来劝谏自己,便马上下令把歌姬送还。 看完《左传》中的这个故事,或许有人会感慨古人太麻烦,不就是劝个人,顺便提提意见么,为何弄得如此麻烦?船夫想说的是,这个故事中恰恰显示了,古人关于劝谏的智慧。下面船夫就带大家来分析一下。 一、要看这个人值不值得劝?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所以当我们想要试图规劝一个人时,一定要先考虑下这个人值不值得劝。 就拿故事中的魏献子来说,其本是一位典型的官三代,祖父是晋国名将魏昭子(又称魏庄子)。不过和大多数沉迷玩乐的贵胄公子不同,魏献子的 ... 成就丝毫不亚于其祖父,甚至还要远远超过。 公元前541年,魏献子在大原之战中以步兵方阵大败狄人,并以此战宣告以车战为主力的战争历史的结束,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步兵方阵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主导方式。人们也因此将这种步兵方阵成为魏舒方阵。 祖孙三代人的努力奋斗,让魏献子家族在晋国的为稳步上升,其子魏戊也紧随家族发展的步伐,进入官场,传承祖辈荣光。此时正是决定家族能否再进一步台阶的关键时期,所以这个时候,上了年纪的魏献子偶尔昏庸了一下,是值得劝谏的! 道理并不复杂,对于魏献子的家族,选择继续隐忍和积淀,未来所能够获得的收益更大。这时候劝谏,对方在明白你的意思后,不难做出最优选择。 与此相反的另一些人,其本身很可能是因为对未来失去了希望,索性不如及时行乐,对于这样的人,就是现实中「 ”装睡”的人,索性不如不劝,因为劝了也没用。 二、应该让什么人去劝? 故事中魏献子的儿子在面对父亲出现了过失时,为何不自己去跟父亲说,而是找到父亲昔日的下属来碰巧侧击?这就涉及到劝谏人身份的重要性了。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同样的一句话,不同身份的人说出来,就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假设故事中的魏戊直接向自己的父亲魏献子劝谏,先不论怎么说,只要一开口就已经失败了一多半!在《论语·颜渊》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孔子的意思是说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也要有儿子的样子,所以儿子劝谏,相当于儿子在批评父亲,无论理由是否合理,都失了礼数。魏献子完全有理由怀疑儿子是翅膀长硬了,想要借一下小事来挑战自己的权威,是为不孝。 想到这点魏献子估计就气不打一处来,就不要指望他还能听得进去,什么所谓的劝谏内容了。反倒是和魏献子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阎没和女宽,适合劝谏,虽说他们曾经是魏献子的下属,但在常年的军旅中,私下都会有些类似的战友情,正所谓「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见注释1),这种情况下劝谏,魏献子知道只为了自己好,会认真反思。 三、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劝? 认清了这个人值得劝,并且找对了适合去劝说的人。接下来就是最简单,同样也是最难的事情,如何让对方接受劝谏的内容。 之所以说「 ”简单”,因为实际操作起来可能就是简单的几句话。而之所以说复杂,是因为要根据不同人,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劝? 依旧还原到《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的故事中,魏献子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将领,自然带有上位者的威严,因而想要劝谏他,就必须顾及到他的面子,所以阎没和女宽才会用吃饭叹气的方式,委婉的劝谏。 因为二人知道,他们与魏献子彼此已经十分熟悉,加之魏献子时曾经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对不符合常理的细节绝对不会视而不见,所以,才会引出后面二人劝谏的言论。劝谏者用心,被劝者神会,一个简单的劝谏故事仿佛变成了华美的乐章。 后记 这里或许有人会说,我劝他是为了他好,干嘛还要弄这些弯弯绕绕,直接说了不就行了,反正我心直口快。船夫想要说的是,大部分人所谓的心直口快,其实都是一种懈怠。 要知道真心对一个人好的前提,是对这个人的尊重,表现最直接的就是对方面子的保全,你不顾及对方面子,不论说的内容,首先就是一种不尊重,那就不要指望对方对听得进去了。 人是社会动物,面子虽然无形,却非常重要,这点是几千年前老祖宗就明白的道理,但到被今人忘记,实不应该。 注释1:典故出自于《诗经·击鼓》,原句是「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意思是战士之间生死与共的约定。 附录《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原文节选: 冬,梗阳人有狱,魏戊不能断,以狱上。其大宗赂以女乐,魏子将受之。魏戊谓阎没、女宽曰:「 ”主以不贿闻于诸侯,若受梗阳人,贿莫甚焉。吾子必谏。”皆许诺。 退朝,待于庭。馈入,召之。比置,三叹。既食,使坐。魏子曰:「 ”吾闻诸伯叔,谚曰:‘唯食忘忧。’吾子置食之间三叹,何也?” 同辞而对曰:「 ”或赐二小人酒,不夕食。馈之始至,恐其不足,是以叹。中置,自咎曰:‘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是以再叹。及馈之毕,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厌而已。”献子辞梗阳人。
本文标签:魏献子父亲左传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